广州开发区启动“潮起40年·亲历者说”系列主题活动
四十年前,广州开发区还未“出生”,这里还是一片荒滩蕉林;四十年后,广州开发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经济开发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接近9000亿元,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科创热土。这四十年里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
3月28日,“潮起40年·亲历者说”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首期活动在广州开发区的发祥地夏港街道举行。首期活动以“创业维艰 奋斗以成——从两万元起家的广州开发区奇迹”为主题,邀请了董明训、缪司、代新祥、肖莹阅四位广州开发区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年是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开发区人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靠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开发区精神,以一纸批文、一块土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创造出一系列‘全国第一’,以实际行动和卓越答卷诠释了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开发区精神。”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黄埔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虎在致辞中表示。“潮起40年·亲历者说”每期邀请3-5名访谈嘉宾,回顾广州开发区40年风雨兼程的奋斗之路,大力弘扬开发区精神,点燃全体党员干部“二次创业”激情,谱写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两万元的开办经费
1984年3月,中央召开沿海开放城市座谈会,提出要参照经济特区的经验,进一步对外开放包括广州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沿海港口城市选择一块地方,按照经济特区的政策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此拉开了广州开发区从起步到腾飞的序幕。
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租用东方宾馆副楼的一个会议室1262房作为筹备领导小组的第一处办公室,第一批办公桌做工粗糙,拉去办公地点差点连保安都拒收……作为广州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董明训在现场讲述了广州开发区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
当时,为解决办公经费问题,筹备小组向市财局写一张条子,要求划拨办公经费1万元。“在1984年,万元户已经算很富裕了,但是对于开发区的筹备而言,1万元确实显得太寒酸。”董明训说。于是,当时筹备小组组长朱森林在“一万元”的“一”字上添了一横,便成了“二万元”,成为开发区的第一笔经费。
作为第一批踏过荒滩蕉林的创业者,董明训深情回忆那段吹沙填土的岁月。“我们花3年时间,把整个西区平均填高了3米,除挖掉北边将军岭三个山包取土石外,还把东江、珠江江底的泥沙连水一起抽上来,待水退后留下沙子,早期的西区工地就像一片沙滩。我和同事龙义踏勘现场时,穿过蕉林,常常被污泥粘住了鞋底,我穿烂了两双棕黄色的塑料凉鞋。”
一片丹心报党恩的“拓荒牛”
1984年开发区筹建初期,缪司从黄埔区委办公室副主任,调任广州开发区商业服务总公司部门经理,成为开发区“拓荒牛”中的一员。“当时开发区是一片稻田,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缪司回忆道,“我是商业服务总公司的经理,商业配套服务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落在我们的身上了,所以我们在那里划了一个地方出来,搞了一个很简陋的商业街,让那些生活上、生产上和那些小商小贩能够有个地方经营。建区那时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是现在广州开发区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党的领导。”
缪司今年已经90岁高龄,从2014年开始就一直坚持交纳特殊党费,11年来共交纳了6.6万元。他说:“党培育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应该对党感恩。我晚年也没有什么大贡献了,所以就通过交特殊党费的方式作贡献。”
现场他还朗诵了一首打油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恩党育数十年,遗憾晚年无贡献。多交党费献遗体,一片丹心永不变。
让在西区发展的每一个企业受益
2007年来到广州开发区的代新祥,现任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
现场,代新祥回忆起广州科学城“从无到有”的背后故事。“科学城开发建设过程中,虽然条件苦了点,但那时从领导到我们每一个同事,大家干事创业的氛围非常好,没有谁有畏难情绪。每个星期六我们都要回单位开例会,有时中午工作餐也是在开会,边吃饭边开会。大家都知道三年建设一个新城,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能够齐心协力,一些难题就能攻克。”
谈到当下西区发展面临的难题,代新祥表示,去年广州开发区全面启动西区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40条具体工作措施,力图通过三年的时间,推动西区重返巅峰状态,外通内联显见成效,建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典型案例。“西区本身就是一个产业聚集区,它的产业基础依然现在是广州最好的地方之一。接下来还会在内联外通方面继续努力,实现物理空间的优化,尤其是两个过江通道,未来打通后西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会让在这里发展的每一个企业受益。”
在对外合作方面,代新祥还很高兴的谈起前不久香港贸发局主动上门来谈合作,“主要是因为西区通过穗港智造合作区平台,建立了与香港“五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双方对接机制日益健全,今后我们跟香港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新时代的开发区人接续奋斗
作为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肖莹阅回忆起2003年大学毕业到广州开发区工作的时候。“一直走到西区夏园才看到几栋民居在路边,继续往后走,街道上又变得冷冷清清,没有行人,也没有商店,只有呼啸而过的大货车、工程车,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工业园区的样子。”
肖莹阅动情地回忆说:“后来我们亲眼见证了笔岗立交拔地而起,开发大道横空出世,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经济区建设如雨后春笋,知识城、海丝城日新月异,高级写字楼、活力商圈、高品质住宅层出不穷,二中来了,中山三院也来了……”
这些变化是一代又一代开发区人接续奋斗出来的。据统计,广州开发区建区以来年均GDP增速达21.1%,以广州市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40%的工业产值、17%的税收收入和15%的GDP。作为新时代的开发区人,肖莹阅表示自己有幸见证和参与了广州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除了回顾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潮起40年·亲历者说”活动还力求“跳出广州开发区看广州开发区”。活动中,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谢迪斌说:“作为广州市委向国务院申报并获批的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广州开发区是广州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广州开发区的创业史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缩影,是中国早期改革开放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经济效益、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在全国是领先的,创造了改革开放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相结合的开发区精神。开发区经验是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下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叶劲旺、范敏玲)
3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开幕典礼。现场,研究院与13个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首批9家初创企业签署孵化意向协议,22家企业既有大型高科技企业,又有高成长专精特新企业,涵盖智慧医疗、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当天下午,研究院还同大湾区内的大学与企业进行创新交流。
打造旗舰项目 融入大湾区建设
据悉,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由广州市政府、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三方合作共建,是继苏州、重庆、福州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设立的第四所研究院,也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旗舰项目。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表示,研究院未来将在知识、城市、金融、科技、信息和通信、电子科学、先进制造、生物科学等领域开展科研,利用该校的国际化创新创业资源优势,吸引全球创新成果在研究院进行孵化转换,从而加速推动广州的创新发展,实现人才、科技和初创企业的双向流动。
“依托新加坡国立大学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研究院将为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输送具有全球视野、能充分应对21世纪挑战的优秀博士、硕士、博士后和专业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院长孟强教授表示。
据了解,除了培养在校人才,研究院还将致力于提升高新企业在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专业技能,促进前瞻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创新创业与前沿科技创业辅导,以支持本区域可持续人才战略,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采用两地灵活授课模式,量身定制一系列契合当地要求的中短期高级人才培训课程。
发挥产业优势 推进产学研联动
2023年5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共同建设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同年9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在广州市黄埔区正式注册。
本次活动上,陈永财表示,未来10年,研究院将致力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和输送博士、硕士、博士后等多元化专业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长期战略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实际上,对比研究院未来主攻的科研方向和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尤其是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特色,不难看出研究院选择扎根黄埔的原因。院所的科研重点与区域的优势产业高度相契合,无疑将有力推进产学研联动,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开幕典礼现场,研究院即与13家广东省尤其是广州市黄埔区内的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生物医药、净零能耗、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黄埔区委副书记陈智勇表示:“期待研究院在未来为黄埔发展提供更多创新资源的支撑,成为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接下来,将发挥区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优势,全力支持研究院做大做强,驱动区域经济向更高水平、更高能级不断攀升。”
(孙旭东)
石湾以格调为毫,发力城市焕新,实现美美与共
佛山石湾,在大雾岗上的唐宋年间石湾窑遗址,遥望由旧工业园改造的星光荟,见证千年陶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大雾岗周边,龟一美术馆、三藏艺术馆、陶联社等美学空间将文化、艺术融入老旧建筑,孵化创意新场景。
在更广范围内,柒号陶仓等格调新载体陆续建成,MAX科技园等高颜值临水滨江产业载体加快建设,以及景观提升工程加速完成,不断刷新着石湾的城市面貌……
3月28日,“城市焕新·与美同行”——石湾镇街道城市格调提升周年鉴赏暨美学空间招商交流会举行。过去一年,石湾以品质打底、用格调挥毫,让历史与未来交织、传统与创意交汇,谱写独具岭南特色的城市美学。
与美同行、美美与共。沉淀千年历史,石湾以“美”为动力,重塑城市吸引力、承载力、竞争力乃至生产力。一年来,石湾搭建起城市格调提升的“四梁八柱”,接下来如何实现新一轮发展?
会上,石湾以“城市美学是时代命题”的姿态,推出一批待改造空间,向艺术家和主理人广发英雄帖,邀请各界深挖石湾美学经济“富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坚定做城市美学和美学经济的开路者和领跑者。
延续历史文脉 培育城市格调
一座城,就像一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格调和品格。石湾要如何涵养自身品质和格调?石湾的战略是立足城市美学,以个性化、内涵式发展并体现到建设上,全域提升城市品质和格调。
而石湾的陶文化、酒文化、状元文化、宗祠文化,以及大量极富特色的工业遗产,其实就是一座座能量巨大、亟待唤醒的美学“富矿”。
如陶文化,古时石湾山岗连绵,东平河环绕,水陆交通便利,给制陶业发展兴旺带来先天优势。因实用、美观,“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
改革开放后,石湾城市形态更是处处显现陶瓷产业鼎盛发展的印记。作为佛山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石湾有国内引进的第一条陶瓷生产线、第一片彩釉砖等多个“第一”,一批全国建陶产业领军人物从这里走向世界,让“有家就有佛山造”的美名享誉全球。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石湾陶,以及延伸出来的建陶产业,成为石湾最独特的个性和基因,影响着石湾的城市形态和风貌,塑造着石湾的精气神。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繁荣的工业厂房,如今却式微,变成城市“锈带”;陶文化也面临着传承创新、市场空间等方面的难题。
如何延续陶文化等历史辉煌,以创新性发展焕发城市新的光彩?如何变换产业赛道,活化利用大量工业文明遗存,形成新动能?石湾以城市美学和美学经济的开路者和领跑者姿态,以中心区位,交通便利、配套完善、依山傍水以及丰富多元的消费业态、高品质的消费客群等价值优势,以全域城市美学行动构建城市新价值新内涵。
去年3月,石湾启动“预见·美陶湾”城市格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打响全市城市格调提升“第一枪”。石湾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点燃陶文化等沉睡历史资源,赋予其全新时代价值。在全域规划引领下,石湾实施四大行动,谋划格调提升项目30个,总投资21.3亿元,打造一批城市秀台、空间秀带,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初现成效,三年呈现新貌”。重点聚焦“陶艺”“状元”等在地岭南文化,实施“城市美学建构”行动,开展“画龙点睛”工程,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美学。
一年实践,柒号陶仓、陶艺文化广场、星耀石湾、陶创园等一批产业载体陆续亮相,给石湾带来新空间、新活力,也塑造城市内在而持久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尤其是柒号陶仓从老旧陶瓷仓库变成陶艺研习基地,红卫岗从传统陶工生活区向多业态的文创基地转变,星光荟从老旧厂房蜕变为高品质的城市艺术展厅,成为独具艺术气质的城市亮面。
可见,石湾城市格调提升,不仅是出于历史传承、区域文化的考虑,更是对“势”的判断,以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向,实现高品质典范城市的塑造。
如今的石湾,正以新一轮城市格调提升,构建播撒美、创造美的“试验田”和“实践场”。
打造创新强磁场 塑造滨水新封面
向城市格调要竞争力、吸引力,石湾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美陶湾片区以及东平河水轴线。
美陶湾的建设,是石湾以文化赋能先行工业化地区城市更新的一次重要探索,以文化情感和历史记忆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力量,赋能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最终实现“人文产城”有机共生、融合发展。
2023年,石湾开展“创意场景孵化”行动,高标准建成美陶湾文化载体共10.77万平方米。2024年预计建成美陶湾文化载体7.81万平方米,并把美陶湾载体建设经验扩展到石湾全域,新建成文化载体数量更多、规模更大,也更加丰富、多元。
建载体的同时,美陶湾以比赛引人,以活动聚力,举办大赛、展览、音乐、市集等活动,“周周有惊喜,月月有主题”,构建“文化+创意+跨界+时尚+体验”产业生态圈,形成吸引创新人才资源汇聚的“强磁场”。当前,美陶湾文化类企业超六成,文旅文创产业集群和生态日渐成熟。
以美陶湾为试验场,石湾加快让“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打造一个文化与美学结合、经典与时尚融合,魅力十足、活力无限的城市中心。
美陶湾的建设,也提振了社会信心,带动更多力量参与。去年底启动建设的美陶湾大道,总投资1.2亿元,社会投资占比超六成。以美陶湾大道建设为契机,石湾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打造一批艺术秀台、空间秀带和朝阳产业,将沿线核心产业园区和文化资源“串珠成链”。
东平河水轴线是石湾另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东平河滨水沿岸,不仅是景观带,更将成为资源链接带和创新产业带。
目前,石湾已完成540亩土地和23万平方米物业征收,基本扫清旧形态,滨江阳台图景轮廓跃然而出。未来,沿线佛山左岸文化艺术走廊、佛山青年公园、东平云谷等节点将串联起来,构成一道滨河风景线和一条城市活力带。
从更长远看,石湾围绕东平河水轴线的布局,不仅将加快城市景观的建设,更是吸引资源加速集聚,助推禅南顺等区域合作竞跑的举措。
滨水经济被持续激活。石湾沿江、湖、公园布局产业载体,“显山露水”提升城市滨水美学,一批高颜值的滨水产业载体加速建设,包括MAX科技园、三龙湾1号、仁和仁伍金融创新中心、华盛建业大厦等,不断塑造“佛山之心”滨水产业新封面。
“针灸式”微改造 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如何提升城市格调?作为土地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域,石湾注定不能搞大拆大建,而是要以“针灸式”微改造,提升改造一批高颜值格调空间,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明信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过去一年,石湾秉承“城市经营”理念实施“公共空间改造行动”,用格调镌刻城市脉络,将文艺调性融入公共空间改造。
在公共空间方面,以年轻态审美改造老旧小区6个,完成惠景公园等10个景观提升工程,三龙湾红星天桥入选佛山“城市品质提升十大优秀项目”,构建一个由路桥、公园、林荫小道组成的城市美学网络。
格调提升,村居是主战场,石湾充分发挥村居合力,形成城市格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如忠信社区打造人才服务街区品牌,凝聚多方力量共建文化艺术社区,番村、湾华、黎冲引入社会资本活化旧民居,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等。
一年实践,石湾让传统与现代在公共空间有机融合,让美学赋予城市更多新生力量,也让石湾成为“处处有风景、分分钟心动、时时有体验”的城市美学集中体验地。
既要皓月当空,更要漫天繁星。昨日的大会上,石湾一口气推出公资载体、祠堂私塾、特色建筑、民居、厂房仓库五大类共74个具有改造潜力的微空间,邀请艺术家和主理人进驻,让这些闲置空间和新建物业焕发生机。
梳理这批微空间可以发现,公资载体具有位置优、无感入驻、政策好、规模大等优势、祠堂私塾具备文化气息浓重、历史印记深刻、格局独特等特点,民居和特色建筑则具备无限网红潜力以及投入低、业态创新多元等特点。
这一方面印证出石湾具有美学经济的“富矿”,包括陶文化、酒文化、状元文化、宗祠文化以及大量极富特色的工业遗存等;另一方面体现出,提升城市格调、彰显城市美学,不仅是政府的主动作为,也成为企业、村居等各界的共识。
活动现场,石湾镇街道启动美陶湾艺术家栖息地计划项目,并举行镇岗艺术家栖息地计划入驻艺术家签约仪式。
“作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是营造鼓励创新、崇尚设计、追求艺术的氛围。美学的事要大胆交给设计师、创意家、艺术家们去干,这样才能诞生出更丰富、更动人的作品。”石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树凯向各界发出邀约和郑重承诺,石湾将坚定不移、更大力度去推进城市更新。尤其是在美陶湾还有超300万平方米待改造空间,这将是广大设计师、艺术家施展才华的绝佳机会。
解锁消费新场景 赋能城市新经济
城市格调的提升,最终目的是让文化与城市、潮流与时尚跨界融合,催生孵化出一批批沉浸式创意场景,让更多追求生活品质和多样性的年轻人愿意来、留下来,参与到城市的经营中来,长久、可持续地把城市的调性烘托起来。
过去一年,大批品牌活动赛事在美陶湾火热举办,包括游朱紫、国潮音乐节、石湾杯、中国陶瓷创意周等品牌活动和赛事,同时孵化南风集、南风夜游等消费新场景,打造主理人、艺术家交流新平台。2023年美陶湾片区接待游客280万人次,“中国的美陶湾 世界的美陶湾”全面出圈。
与此同时,更多创意经济和流量经济在城市格调提升氛围中孕育而生。东鹏、鹰牌、慕瓷等建陶企业纷纷打出美学、文化牌,用艺术设计打造美学空间,以文化赋能陶瓷产业发展。创意市集经济、音乐经济、潮玩IP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让格调成为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催化剂,实现文化产品化与品牌现代化、艺术性、产业化的迭代升级。
作为城市中心,石湾服务业占比接近八成,丰富多元的消费业态、高品质的消费客群,成为推动美学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高端要素的高度集聚,美学经济将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成长为具有引领性的城市新业态。
护航城市格调提升,石湾敢想敢拼敢突破,积极探索创新制度与创新机制,编制《美陶湾片区城市风貌控制导则》,出台《佛山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扶持办法》,制定《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城市风貌美学专家评审委员会议事制度》,形成产业生态圈,吸引更多同行者共同奔赴。
势可起而不可落。陈树凯表示,石湾将以更大诚意推动服务焕新,做好全周期的协调、服务与保障,以政府服务的“向前一步”换来群众事业发展的“加快一步”,让石湾成为播撒美、创造美的“试验田”和“实践场”,以美为媒,让人才与企业在石湾这片热土上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用一流的城市环境留住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支撑一流的产业,用一流的产业塑造一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格调为毫,石湾将加快城市焕新,书写高品质城市中心的新篇章。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