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通济桥: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佛山通济桥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它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1559年)、隆庆2年(1568年)、万历9年(1581年)三次重修。天启六年(1626年),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
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的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体现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风车。桥柱的上部,用大象的头“拱”出一个果篮,里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通济桥下面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取意于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
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中部,是佛山古镇的核心区域,也是佛山文物古迹规模最大、品类最全、分布最密集、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该片区的总面积为0.639平方公里,西至祖庙路,东至市东下路,北至人民路(燎原路),南至建新路(兆祥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政府就关注到了祖庙东华里片区的保护和活化。1990年10月,佛山市文化局和市城乡建设局出台了《关于筹建“禅萃苑”古镇民俗旅游区的规划》,筹划把当时的祖庙东华里片区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历史、民俗展览、旅游经营、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民俗旅游区”。随后在199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祖庙东华里片区为佛山的历史街区并予以重点保护。
然而,由于开发时机的不成熟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经历了近20年的静态保护。虽然静态保护政策暂时为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争取了时间,但较长时间所引发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问题让街区的活化变得刻不容缓。
2007年,随着佛山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的决定》的实施,佛山启动了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工程,这是佛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历史街区范围最广的有机更新项目。2008年2月28日,禅城区祖庙东华里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佛山岭南天地”启动,把片区的发展定位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地区的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成为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标志。”
2023中国商会会长博鳌论坛上提出,“数字转型”是商协会拥抱互联网的必要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借助数字化平台强化其社交价值也是传统商协会重要的升级之路。现如今,不少商协会借助“上云”等数字化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saas系统、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以“软件+场景应用”,实现会员管理、会务活动、会员交流、资源对接、产品推广的数字化协会发展新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
有数据表明,商协会数字化转型的程度目前在各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全球共德智慧建筑生态圈渗透至泛建筑领域的各个环节,与第三方商协会、卖场机构等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形成良好互生循环模式,针对目前商协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弊端打造出生态伙伴体系,通过共生共荣的生态模式帮助商协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走得更快,走得更稳,从而全面发挥“桥梁”作用,搭建起政府-商协会-企业双向互通的发展模式。
(图片来自全球共德)
全球共德生态伙伴体系主要通过平台流量赋能、业务资源赋能、产业专区赋能、品牌建设赋能四大特色资源为生态伙伴及其会员进行一体化整体规划,针对不同的伙伴特性,制定符合的模式,携手形成针对特定区域或行业的生态链,实现供需对接、资源赋能、抱团发展的可持续增长发展路线。全球共德先后为多个商协会打造行业专区、资源对接小程序等数字化赋能方案,生态伙伴及其会员可在该专区中享受:供求对接、店铺推广等服务,打通内循环,并让专区与专区之间形成业务联动,实现跨界外循环和商机共享。
(图片来自全球共德)
除了过硬的商协会数字化转型方案外,全球共德还依托自身强大的业务、信息、人才、平台、资源网络将为各个生态伙伴提供品牌展示、流量赋能、业务对接等专属权益,同时不定期为生态伙伴带来如:线下直采汇活动赋能、新品优先体验、共德平台优质项目业务对接、共德飞筑达服务等权益,致力于线上线下双渠道双模式为生态伙伴赋能。
(图片来自全球共德)
共享才会共赢,全球共德秉承着创新思维为各类合作伙伴、商协会、卖场机构等泛建筑领域对象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让数字化协会的模式加速覆盖,通过全新模式共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