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创设于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
文明路总馆建成于1986年,位于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2010年完成改扩建首期工程,2019年完成改扩建二期工程。以崇尚生态、优先节能、力行俭约、富集人文为亮点,成为国家住建部双百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在2017-2018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遴选评比工作中获得“能效领跑者”称号。
文德路分馆建成于1933年,位于广州市文德路81号原广府学宫后段,北倚古番山,东临翰墨池,环境清幽。由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东莞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设计,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馆,如今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儿部。
主题馆于2023年6月18日开放服务。围绕“智慧、人文、时尚、休闲”的主题图书馆建设规划,设美好生活馆、科普主题馆、信息素养空间、艺术主题馆等特色区域。主题馆有20000多种专题图书、4000种中文期刊、超2000件非书资料可供阅览或外借,阅览坐席近800个,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民科学素养、艺术素养、非遗文化等主题服务。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以“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为己任,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发挥在广东省内乃至全国图书馆行业内的带头作用,成为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文明图书馆”等荣誉称号。
越秀公园是全市性综合公园,自1927年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公园所在地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最高峰海拔70多米,历史上又称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是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和标志,与广州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越秀公园总面积约为69万平方米,由七座山岗和三个人工湖组成,是国家重点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百家名园之一、羊城八景之一,被评为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最具中华文化特色旅游风景名胜区、最美中国•绿色生态、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景区。
越秀公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园内有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构筑物,国家级、广东省级、广州市级保护文物等共12处。其中,中山纪念碑、镇海楼与明代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印证广州历史源远流长的“古之楚庭”牌坊、纪念广州人民在近一百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史证的“四方炮台遗址”、“孙中山读书治事处”、“光复纪念亭”、“海员亭”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广州的标志——五羊石像。
改革开放以来,公园先后建成了成语寓言园、竹林休闲区、韩国海东京畿园等园林人造景观,修建了东秀儿童乐园、北秀、东秀及南秀湖艇部、北秀游乐场、草地滚球场、乒乓球室、篮球场、健身径等娱乐设施,其中建于1980年的金印游乐场更是国内最早建成的现代化游乐场之一,它是广州市与日本福冈市缔结友好城市的合作产物。2019年公园改造推出广州市城市公园展览馆,是我国首家以城市公园文化为主题的专类展馆,二楼展厅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讲座和展品展览,丰富公园的参观内容。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88号
广州图书馆是由广州市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纸质文献、音像制品、数字资源等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存储为基础,提供资源借阅与传递、信息咨询、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化展示和数字化网络服务及公众学习、研究、交流空间,开展社会阅读推广活动。以“连接世界智慧,丰富阅读生活”为愿景,以建设体系中心、知识平台、学习平台、文化平台、交流平台为使命,秉持“理性、开放、平等、包容”的理念,致力成为促进阅读、交流与分享,激发理性、灵感与想象力,倡导社会和谐包容的公众共享空间。
广州图书馆坐落于广州市的新城市中心、有“城市客厅”美誉的花城广场,面向广州塔,与周边的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形成文化共同体,成为广州的文化窗口。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图书馆之一,以“美丽书籍”为设计理念,依托城市新中轴线景观,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塔楼、独特的“之”字优雅体造型,突出层叠的建筑肌理,寓意书籍的重叠和历史文化的沉积,同时融入骑楼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入选“新广州好”百景。
广州图书馆藏量1189.8万册(件),阅览座位4500个,公用计算机686台,有线网络节点4000个,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全面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文献自动分拣系统、自助服务设备,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日均接待公众访问2.7万人次、外借文献3.7万册次,创造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纪录,跻身世界公共图书馆前列。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