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三水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擘画千亿级“水经济”新蓝图
详细内容

三水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擘画千亿级“水经济”新蓝图

时间:2025-10-15     人气:94     来源:三水发布     作者:
概述:《佛山市三水区推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将实施七大行动22项举措......

三江汇流处,奔流千年的自然之水,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将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近日,《佛山市三水区推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将实施七大行动22项举措,力争到2027年,形成五十亿级营收的文旅产业集群、百亿级产值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千亿级产值规模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加速集聚


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


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浩浩荡荡,汇于三水,形成了“珠江三角洲之源”。丰富的水资源也带旺了三水的水经济,从水稻、水泥、魔水(健力宝)代言三水经济到“中国饮料之都”盛名在外。


立足新起点,行动方案提出将系统整合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聚焦价值提升、产业集聚、链式创新、绿色低碳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彰显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经济带,争当“珠江水”品牌领跑者。


行动方案将实施七大行动22项举措,力争到2027年,形成五十亿级营收的文旅产业集群、百亿级产值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千亿级产值规模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其中,食品饮料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已汇聚健力宝、红牛、百威、嘉士伯等超300家知名龙头企业,形成了“航母级”产业集群,2024年总产值达787亿元。


筑巢引凤,蓄势腾飞。行动方案提出将聚力打造食品饮料核心园区,加快佛山水都饮料食品产业园南园、北园空间拓展,形成“核心集聚、两极互补”的发展势能,到2027年新增产业用地3000亩。


聚焦做强做大水经济,三水将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速跑”,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补链延链、新赛道新品牌,加快培育形成“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到2027年,创建国家级水产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引进水产业制造项目投资总额超200亿元。


三江赋能


构筑全域发展新格局


汇西江、北江、绥江三江之灵气,三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出了许多知名食材和特色美食。充分发挥水资源生态优势,构建“好水质、好标准、好品牌、好产业”四好体系,是实施行动方案的重要目标。


聚焦锻强优质原料“供应链”,三水将打造国家级淡水养殖引领区,以鲈、鳜、鲫、鲤、鳢等名优淡水鱼品种为基础,扩展现有“广东鲈、鳜种质资源库”的保存范围和规模体量,到2027年,淡水渔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150亿元,其中名优淡水鱼养殖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


同时,三水将扩大有机种植优势,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广黑皮冬瓜、东海萝卜、紫色玉米等功能性品种,扩大雪梨瓜等佳果种植规模,提升优质花卉苗种培育能力,发展忧遁草、金线莲等南药种植,到2027年,实现种植业全产业链产值超40亿元。


根据行动方案,三水区将构筑“一轴双枢纽”全域发展格局,依托西北江水系流域天然禀赋构筑产业集聚“水中轴”,将水产业园区串珠成链,形成有机布局的产业格局。同时,三水将构筑产业通道“双枢纽”,充分利用连通“黄金内湾”的航道优势,加快乐平港龙岗码头内外贸一体化运营,打造辐射北江的智能化港口物流节点。


此外,三水将通过多元布局,构筑水经济全域发展新格局。其中,将重点推广新业态新模式,三水区正加快云东海悦湖营地、芦苞欢乐洞天等项目建设,拓展溶洞漂流、矿湖观光、深潜体验等多元业态,计划到2027年打造8个滨水文旅新空间。


从单一饮品生产到全产业链布局,三水“水经济”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观察眼


如何从“三江汇流”到“千亿汇聚”?


因水而兴的三水,如今正为“水”赋予新的定义。三水以一份详尽的三年行动方案开启从“三江汇流”到“千亿汇聚”的崭新航程。


行动方案将打破资源依赖的惯性思维。通过构建“好水质、好标准、好品牌、好产业”的“四好”体系,三水将水资源从单一生产要素提升为区域核心战略资产,形成了“水质—标准—品牌—产业”的价值循环链。


空间重构成为这一转型的关键支点。“水中轴”沿西北江水系串珠成链,形成集聚共生的产业廊道;“双枢纽”则依托航道优势,将内陆县域转变为对接湾区的前沿阵地。这不仅是产业地图的物理调整,更是对“三江汇流”战略价值的深度重塑,有望将“湾区之源”的地理优势,转化为辐射湾区、链接全球的发展胜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将带来深层次变革。三水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构建起从名优水产养殖到滨水文旅的完整生态,推动水经济实现从“企业集聚”到“产业生态”的质变。


推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水布局的是从“单一产业”到“三产融合”的系统工程。其重点,不在于引入多少新项目,而在于能否通过系统思维,将资源转化为价值创造的生态系统。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