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废弃矿坑变“蓝眼泪”矿山湖,成湾区潮玩热土
火上央媒!
三水南山的废弃矿坑变“蓝眼泪”矿山湖
成为湾区潮玩新地标
在国庆假期人气火爆
相关报道登上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位于佛山最北小镇南山镇的“蓝眼泪”矿山湖持续火爆,展现山水经济的惊人“流量”:全镇累计接待游客实现同比翻倍增长,带动景区消费同比增长141.5%。华丽数据的背后,远不止于文旅市场的短期繁荣,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佛山市“四山两江”文旅发展思路在镇域层面的深度融合与成功实践。生态赋能为中国广大乡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交出了南山答卷。
生态修复重塑发展基底
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
南山镇的今天,源于对过去“工业伤痕”的系统治理与生态重塑。作为广东省典型的历史遗留矿山区域,南山镇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政府主导、区镇国企联动”的融资模式,导入3.89亿元国开行专项贷款“金融活水”,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将矿山修复与文旅开发深度融合,引进现象级网红打卡项目及极限运动,实现了从“工业伤痕”到“生态密码”的华丽转身。
澄澈湛蓝的湖水在阳光映照下呈现“蓝眼泪”奇观,傍晚崖壁折射阳光形成“日照金山”盛景,昔日的废弃矿坑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绝对核心”,构建起“上天、动地、下海”立体化文旅新格局,迈出南山镇打造极限运动小镇和青年潮玩胜地的坚实步伐。
立足“四山两江”的特色定位
擦亮湾区青年户外潮玩名片
2025年,《佛山市建设“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作为“四山”之一南丹山的所在区域,这一顶层设计为南山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定位和资源支持。
在这一框架下,南山镇的“蓝眼泪”矿山湖、南丹山等景点不再是孤立的旅游资源,而是“四山两江”大文旅版图中独具特色的“潮玩”明珠。通过构建“一廊一带三片区”全域景区空间格局,串联艾美拉飞行俱乐部、佛山DiveHub国际潜水乐园、九道谷漂流等优质景点,并辐射带动餐饮、民宿等配套服务,推动旅游业态由传统山水乡村观光向提供情绪价值体验型“旅居目的地”转型,逐渐成为年轻游客探索与体验的热门目的地。
黄金周期间,新晋“网红”浮日蓝矿咖啡表现尤为抢眼。凭借120米高空观景平台和“落日音乐烟花盛宴”等创意活动,该店迅速登顶微博咖啡厅人气榜全国TOP3及高德扫街榜佛山热门咖啡TOP1,累计接待游客约9万人次,成为南山文旅矩阵中不可或缺的流量引擎。
乡村振兴的富民实践
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南山镇的成功实践,是“百千万工程”在镇域层面的生动诠释。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资源配置,将零散的生态资源“串珠成链”,实现了从传统资源依赖向文旅新经济的破局转型,走出一条“文旅搭台、经济唱戏、强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发展过程中,南山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成果惠及镇内村民。一方面,创新“强村公司+项目合作+分红”模式,由六和强村公司参与矿山文旅项目运营,配套停车场等服务,年均为村集体增收超120万元,带动200余人稳定就业,将生态红利实实在在转化为村民的“钱袋子”。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改造旧屋发展网红民宿,并谋划咖啡基地二期矿湖主题民宿项目,帮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与此同时,为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镇政府组织多方力量增设停车场与接驳车,发放文旅消费券,全面提升游客体验,确保游客不仅能引来,更能留得住、玩得好,形成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如今,南山镇以其独特魅力证明,昔日的“工业伤痕”已悄然蜕变为咏唱自然与人文的抒情诗,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文旅新地标正加速崛起。南山镇的实践充分表明,当各级政策同频共振,当发展真正惠及于民,一个山间小镇也能爆发出引领时代的强劲脉动。南山镇,正以青春之姿、潮玩之态,成为湾区文旅版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三江汇流处,奔流千年的自然之水,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将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近日,《佛山市三水区推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将实施七大行动22项举措,力争到2027年,形成五十亿级营收的文旅产业集群、百亿级产值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千亿级产值规模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加速集聚
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
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浩浩荡荡,汇于三水,形成了“珠江三角洲之源”。丰富的水资源也带旺了三水的水经济,从水稻、水泥、魔水(健力宝)代言三水经济到“中国饮料之都”盛名在外。
立足新起点,行动方案提出将系统整合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聚焦价值提升、产业集聚、链式创新、绿色低碳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彰显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经济带,争当“珠江水”品牌领跑者。
行动方案将实施七大行动22项举措,力争到2027年,形成五十亿级营收的文旅产业集群、百亿级产值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千亿级产值规模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其中,食品饮料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已汇聚健力宝、红牛、百威、嘉士伯等超300家知名龙头企业,形成了“航母级”产业集群,2024年总产值达787亿元。
筑巢引凤,蓄势腾飞。行动方案提出将聚力打造食品饮料核心园区,加快佛山水都饮料食品产业园南园、北园空间拓展,形成“核心集聚、两极互补”的发展势能,到2027年新增产业用地3000亩。
聚焦做强做大水经济,三水将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速跑”,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补链延链、新赛道新品牌,加快培育形成“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到2027年,创建国家级水产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引进水产业制造项目投资总额超200亿元。
三江赋能
构筑全域发展新格局
汇西江、北江、绥江三江之灵气,三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出了许多知名食材和特色美食。充分发挥水资源生态优势,构建“好水质、好标准、好品牌、好产业”四好体系,是实施行动方案的重要目标。
聚焦锻强优质原料“供应链”,三水将打造国家级淡水养殖引领区,以鲈、鳜、鲫、鲤、鳢等名优淡水鱼品种为基础,扩展现有“广东鲈、鳜种质资源库”的保存范围和规模体量,到2027年,淡水渔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150亿元,其中名优淡水鱼养殖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
同时,三水将扩大有机种植优势,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广黑皮冬瓜、东海萝卜、紫色玉米等功能性品种,扩大雪梨瓜等佳果种植规模,提升优质花卉苗种培育能力,发展忧遁草、金线莲等南药种植,到2027年,实现种植业全产业链产值超40亿元。
根据行动方案,三水区将构筑“一轴双枢纽”全域发展格局,依托西北江水系流域天然禀赋构筑产业集聚“水中轴”,将水产业园区串珠成链,形成有机布局的产业格局。同时,三水将构筑产业通道“双枢纽”,充分利用连通“黄金内湾”的航道优势,加快乐平港龙岗码头内外贸一体化运营,打造辐射北江的智能化港口物流节点。
此外,三水将通过多元布局,构筑水经济全域发展新格局。其中,将重点推广新业态新模式,三水区正加快云东海悦湖营地、芦苞欢乐洞天等项目建设,拓展溶洞漂流、矿湖观光、深潜体验等多元业态,计划到2027年打造8个滨水文旅新空间。
从单一饮品生产到全产业链布局,三水“水经济”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观察眼
如何从“三江汇流”到“千亿汇聚”?
因水而兴的三水,如今正为“水”赋予新的定义。三水以一份详尽的三年行动方案开启从“三江汇流”到“千亿汇聚”的崭新航程。
行动方案将打破资源依赖的惯性思维。通过构建“好水质、好标准、好品牌、好产业”的“四好”体系,三水将水资源从单一生产要素提升为区域核心战略资产,形成了“水质—标准—品牌—产业”的价值循环链。
空间重构成为这一转型的关键支点。“水中轴”沿西北江水系串珠成链,形成集聚共生的产业廊道;“双枢纽”则依托航道优势,将内陆县域转变为对接湾区的前沿阵地。这不仅是产业地图的物理调整,更是对“三江汇流”战略价值的深度重塑,有望将“湾区之源”的地理优势,转化为辐射湾区、链接全球的发展胜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将带来深层次变革。三水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构建起从名优水产养殖到滨水文旅的完整生态,推动水经济实现从“企业集聚”到“产业生态”的质变。
推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水布局的是从“单一产业”到“三产融合”的系统工程。其重点,不在于引入多少新项目,而在于能否通过系统思维,将资源转化为价值创造的生态系统。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在佛山顺德的中铁华隧联合重型装备公司成功下线,迅速引起了各方关注。这一重大技术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轨道交通高端装备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集约化、高效化开发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变形金刚”实现站隧一体化无缝施工
“变径一号”被喻为盾构机界的“变形金刚”,其最大亮点在于能够根据施工需要自由调整直径。该设备将率先应用于芳白城际广州火车站项目,计划从广白盾构井始发,掘进至广州火车站车站区域后实施变径并施工站台隧道。目前,技术人员正对设备进行最后拆解与装运,为即将展开的现场施工做准备。
“传统盾构机的直径是固定的,而‘变径一号’可以在8.83米至12.45米之间灵活调节,变径过程中开挖面积扩大近一倍,约98%。”中铁装备研究院副院长袁文征形象地介绍,“就像为盾构机装上了可调节的‘变形骨架’。”该设备采用独创的三道梁同步伸缩开挖技术与狭小空间变径机器人系统,能够在隧道内自主完成刀盘扩张、骨架重构等一系列复杂动作,从而实现“一站两隧、连续成型”的无间断施工。
中铁华隧技术质量部部长赖伟龙进一步描绘了施工场景:“设备先以小直径快速掘进区间隧道,到达车站后原位‘扩径’,开挖出更宽的站台隧道,完成后再‘缩径’继续向前,全程无需拆机或增设工作井。”他感慨道,“国庆前大家日夜赶工,24小时轮班,看到这个‘大国重器’最终成型,每个人都充满自豪。”
十六年磨一剑
中国制造如何实现逆袭?
在地铁成为城市主流出行方式的今天,很多人会好奇:错综复杂的地下隧道是如何建成的?这背后,离不开“盾构机”这一核心装备。长期以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多采用明挖或暗挖法施工,区间隧道也需单独建设,此类分离式施工不仅对周边环境干扰大、资源整合度低,工期也相对较长,尤其在建筑密集、环境敏感的中心城区,施工难度更为突出。
回顾我国盾构技术发展历程,曾一度完全依赖进口,设备价格高昂。转折发生在2008年,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成功下线,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市场垄断。2016年,中铁华隧联合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在顺德伦教成立,持续推动国产盾构技术迭代升级。
中铁华隧联合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由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顺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国有装备制造企业。
从打破垄断到问鼎全球首创,中国盾构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中铁华隧相继推出“冷冻刀盘技术”“双模盾构机”“三模隧道掘进机”等国内领先技术,陆续打造了“大湾区号”“妈湾号”等上百台盾构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
这次“变径一号”是广州地铁集团牵头、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其在原位变径、连续变径与大尺寸变径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均属国际首创,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又一里程碑。
展望未来,赖伟龙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盾构机更智能、更高效。下一步将通过5G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掘进,未来施工人员在地面就能完成地下隧道的全部建设任务。”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