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旅游】顺德聚奎阁(桂洲文塔)
聚奎阁又名桂洲文塔。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文塔公园内。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1989年由桂洲镇政府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攒尖顶。高34.2米。塔身从下往上而渐小。各层均以灰塑萱草叠涩出檐。其砌砖法每五行变一款式,开始一顺一丁,接着两顺一丁,到三顺一丁,到四顺一丁,五顺一丁。一至七层均有刻字石额,分别为“飞出上青霄”、“秀甲狮阳”、“聚奎阁”、“题名处”、“涵高下”、“凤鸣”、“灵照”,书体包括楷、草、篆、隶、行五种。文塔是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砖塔建筑。
2008年7月,聚奎阁被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塔在明城镇内,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曾修葺了五次,最后一次修葺于1985年。文昌塔高37米,为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第一层直径8.56米,塔身座北向南,每层角檐上有一鳌鱼,下有一个“龙吻”,内边楼级原先是木板,到最后次修葺改为水泥结构,四周铁水管栏杆也是最后次修葺时装上的,塔顶有铁圆轮及铜座复盖(铜座在1950年台风时失落)。
文昌塔曾经历五次修葺,塔的修葺是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的。塔的第一次修葺是在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第二次是嘉庆元年(1796),这一次修葺后,到第二年的5月23日夜:“塔顶火光冲天直驱云汉,城中居民悉见之。越日,塔忽无故倾颓”。自此,嘉庆二十二年(1817),邑绅士集众捐资四千余金,进行了第三次重修;第四次修葺是在1959年,明城镇人民自筹资金七千元修葺的;第五次是1985年12月,旅日华侨谭树钊先生捐资五万八千元,作了最近次修葺。
文昌塔雄伟壮观,“凌空耸秀与文笔对峙,塔之得名其以此。”该塔于1983年公布为高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江双蒸酒的酿造技艺已有近200年历史,具有豉香型白酒酿造技艺的典型特征,其产品需要两次发酵、重蒸而得,故称“双蒸”。
南海九江镇是南海、顺德、高明、鹤山、新会五区(市)的交汇点。双蒸酒创于清道光年间,不久即成为九江特产。清代诗人曾恕品尝双蒸酒后留下了“垂竿布网闲中事,庆举双蒸醉月明”的佳句,朱九江亦称道“喜得儒林陈佳酿,助吾茅舍款嘉宾”。民国初年,谭篆青主持的“谭家菜”在北京崛起,谭氏常以“良乡双蒸”待客。
九江双蒸酒内销、出口历史悠久,清末起经水路输往港澳及南洋等华人移民聚集区。20世纪20-30年代,九江双蒸酒成为广佛民间最通行的米酒,曾被写入流行粤曲《十字歌》,香港的街景照上也可以看到“九江双蒸糯米”的招幌,创作于1936年之前的香港粤曲《契爷艳史》中也唱到了九江双蒸:“呢我一晚辛苦唔捱得,两个老婆唔亲得,三碗大饭唔食得,四层高楼唔上得,五更醒咗唔训得,六里道路我唔行得,七味白术唔万得,八大八小唔叹得,九江双蒸唔饮得,十分细声唔听得”。解放以后,以开办于1827年的“永德兴”酒铺为代表,九江镇12间酿酒作坊利农、大德、公源、金记、祥隆兴、太上、生兴、鸿德、大益、宏记、恒发隆等联合成立“九江酒业联营社”,后经公私合营、股份制等过程,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仍完整保留、传承下来。
九江双蒸酒主要以大米为原料,选用本地桑树根水,经过饼丸制曲、蒸饭拌料、发酵蒸馏、斋酒酝浸、勾兑品评等程序酿造白酒。所谓“双蒸”就是把由酵饭蒸出来的酒再倒入同量的酵饭中重蒸而成的酒。“双蒸”起着串香作用,即用首次蒸得的酒将续蒸酵饭中的香味物质抽提蒸馏入酒,从而使得酒香更浓。独特的生产工艺和酿造环境、水源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九江双蒸酒玉洁冰清、豉香独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净的典型风格。
九江双蒸酒传统酿造技艺十分复杂,总结起来主要经历前期制曲、中期发酵过程和后期处理三个过程。陈酿、酝浸、冲制的全过程都由人工控制,只有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傅才能根据所需酒的质量灵活把握酝浸的酒度、时间等要素。
九江双蒸酒的传统酿造技艺,是岭南农耕文明所孕育的民间技艺,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今天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等国际国内环境的强烈冲击下,这种酿造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