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遇到意识素解(2)
第二章 物理学遇到意识(2)
1.由观察产生
【原文】对物理实在是由观察产生的这一现象的演示目前还只能在非常小的对象上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正在逐步证明,这种现象对越来越大的对象也是成立的。
【解释】物理实在是由观察产生的,这一现象的演示不仅仅在非常小的对象上进行。实际上大的对象上也是成立的,只是人们没有内证离相,没有内证得道罢了。
爱因斯坦的月亮这个公案,月亮这个对象够大了吧,也是由于观察产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爱因斯坦看月亮的一瞬间,月亮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如果不看,月亮和爱因斯坦的心都归于孤寂状态。心和月亮的实相相互作用的一瞬间,创造了月亮这个现象实体。我们所说的产生,是产生月亮这个现象实体,并不是产生自在实体。
王阳明的山中之花这个公案,也是如此。王阳明看花的一瞬间,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如果不看花,花和心归于孤寂状态。
对于微观的粒子也是如此。观察电子的一瞬间,创造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如果不观察电子,电子和心都归于孤寂状态。用王阳明先生的术语应该如此表达:意在于电子,电子即是一物。
2.量子寓言
【原文】现在让我想想,我们应该有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我问这对男女在哪间屋子,他立即就能显示出两人待在一间屋里。但如果我选择问男人和女人各待在哪间屋子,他立即就能显示他们各在一间小屋。而在我问问题之前,两间屋子相距甚远,他们要跑也来不及呀。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是被骗按他实现布置好的要求问的问题吗?不对呀,我知道我的选择是自由做出的。
【解释】有个量子寓言故事,有个访客去一个地方,在那里有个量子游戏。假如客人问这对男女在哪间屋子,客人揭开头罩就会发现,男女在一个屋子里,另外一个屋子是空的。假如客人问男人和女人各待在哪间屋子,客人就会发现他们各自在一间小屋。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观察创造实在,引发我们对物理学的思考。
公孙龙有关于石头的精辟论述。如果一个人只有手,手去摸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坚;如果另外一个人只有眼睛,眼睛去看石头的一瞬间,创造了石头的白。坚在摸之前是不存在的;白在看之前也是不存在的。坚和白都是现象实体,而我们在微观领域所描述的电子、中微子等也都是现象实体罢了。
用观察波的方式观察光,光就有了波动性。用观察粒子的方式观察光,光就有了粒子性。用观察坚的方式观察石头,也就是用手摸,石头就有了坚的特性。用观察白的方式观察石头,也就是用眼睛看石头,石头就有了白的特性。
3.让牛顿来
【原文】自然和自然法则在夜间隐去。上帝说,让牛顿来!于是一切都变得明亮起来。
【解释】牛顿的世界观是普适的运动规律。罗教明教授做出了很卓越的贡献,他构建了氢原子共振模型,从电子的近似圆周运动推导出薛定谔方程,也推导出了普朗克常数。
罗教明教授的论文在国内外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通过罗教明教授的理论,打通了经典和非经典之间的界限。其实本来两者就是等价的,可以互相转化和推导的。
西方的物理学家习惯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而牛顿的理论工作在时域空间,两者是等价的,可以互相推导的。
4.直觉冲突
【原文】量子理论与我们的直觉冲突得厉害。然而,物理学家却毫不犹豫地将量子理论作为一切物理学——从而也是所有科学——的根本基础来看待。要问为什么会这样,还得从历史谈起。
【解释】人类的直觉一般都很准,特别是女人的直觉。虽然直觉感觉到了,但是找不出任何证据和理由的时候,宁可相信直觉。
既然量子理论与我们的直觉发生冲突,我们是选择量子理论还是选择直觉呢?我们宁可相信直觉。
其实在更高的层面,两者并不存在着根本的矛盾,两者是等价和互相转换的。我们的直觉工作在时域空间,而量子理论习惯于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时空,不在同样一个小宇宙,必然会产生冲突。理性和感性会发生冲突,但是在更高的层次或者维度,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
量子理论只是停留在频域空间的计算上面,不能作为所有物理学的根本基础看待。因为量子理论所描述的并不是物理学的真实面目,只是数学变换到频域空间,让人们的直觉很难理解罢了。
5.科学的证实
【原文】一个理论要成为可靠的科学理论,就必须使其多项预言被证实,并且没有一项是不成立的。只要有一项预言不正确,就将迫使理论被修正或放弃。科学方法对于理论是很硬的。一个不对你就出局了!其实没有一种科学理论是完全可靠的。它始终存在着在将来某个时候被证伪的可能性。科学的理论充其量是暂定可靠的。
【解释】如果单纯迷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和盲从。科学是分科的学问,对外寻求万物之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对内寻求万物之理这个方向,科学却不予以承认。
对外的科学实验,只要能够重复验证,科学家就相信。然而对内也有科学实验,也能够重复验证,然而当一个人内证以后,却无法说服别人,无法和别人达成共识。除非别人也同样内在实证,就可以达成共识。然而内在实证真理之光的毕竟是少数人,要少数人去说服大多数人,这本身就是徒劳无功的事情。
深入研究物理学的人本身就少;研究量子理论的就更少了。深入研究哲学的人不多,研究东方哲学的人更少。同时深入研究两者的人更少,更上一个层次内证真理的人更少。这么稀少的人要即使内证了真理之光,找到了答案,也无法说服大多数人达成共识。所以研究成果只能暂时埋没等到大多数人意识能量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方能够得到理解。
其实并不是还需要什么大统一理论方面的创新,该做的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一样工作成果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过只是散落在不同的交流。我们需要用真理、用道来把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起来,就形成了大统一理论。几何学领域欧几里得并不是有多少原创的发明,而是把之前人类的成果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体系,这也是一种重大的贡献。
理论只是停留在现象时空领域,停留在形式逻辑领域。而实验也是停留在现象时空领域。用实验来证实理论,如同在用谎言验证谎言,让谎言更加的真实。我如同说破皇帝的新装的孩子,只是说出真话罢了。
6.黄金时代
【原文】应当感谢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大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从而为科学活动搭建了舞台。随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13世纪被重新发现,人们将古希腊人的成就尊称为“黄金时代”的智慧。
【解释】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他们认为大自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量子理论却不能被理解,只能是停留在计算上。假如有人要试图理解量子理论,却被权威人士说,闭上嘴巴,乖乖去计算。这是伟大科学思想的堕落。
随着东西方古典哲学的回归,必将迎来科学思想的回归。因为量子理论仅仅是停留在术的层面,并不代表着真正的科学本身。
实际上原子系统是简单和谐的,如同太阳系一样。行星类似于电子,而太阳类似于原子核。
7.启蒙运动
【原文】《原理》引发了称为启蒙运动的崇尚知识的热潮。整个社会不再到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去寻求智慧。亚历山大.波普尔准确描绘了这种心态:“自然和自然法在夜间隐去。上帝说:让牛顿来!于是一切都变得明亮起来。”
【解释】牛顿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让科学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可。然而单纯崇尚知识将让人类误入歧途,知识是死的,僵化的,而智慧是活的。道和真理属于智慧,道可以衍生出知识。《道德经》中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整个社会不再到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去寻求智慧。牛顿的科学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他的科学贡献也是符合古希腊的智慧的。
然而世人却越来越偏颇了,对古希腊的智慧不太重视了。也难怪霍金感叹哲学的堕落,是从康德以来伟大哲学的堕落。哲学已经无法指导科学研究,哲学已死!
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都是内证真理之光的圣哲。因为科学的傲慢而放弃古希腊哲学,这也是科学走入死胡同的根本原因。
8.达成共识
【原文】古希腊科学有一个致命缺陷:它没有任何机制来推动达成共识。古希腊人对科学结论的实验检验无外乎从政治或审美的立场出发,因此矛盾的观点引来无休止的争论。黄金时代的思想家们为科学进步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没有一种用以达成某种共识的方法,要想取得进展是不可能的。
【解释】量子理论也无法完全达成共识,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激烈的争论。连物理学家中的精英都无法达成共识。
因为量子理论习惯于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量子理论中所谓的粒子波,那是概率波,并不是时域空间的波。概率波和时域空间中的波有本质的差别。概率波可以说只是数学统计上的波,并不是真正的波。经典物理学习惯于工作在时域空间。量子理论把频域空间和时域空间混淆在一起,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混淆在一起,所以就无法达成共识。
如何能够分离这些空间和时空呢?只有内证离相,内证真理之光的人能够做到分离。这是极少数人的事情,如何能够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呢?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9.牛顿晚年
【原文】奇怪的是,牛顿还是一个神秘主义者,曾沉溺于超自然的炼金术和对圣经预言的解释。
【解释】我们中学也许都听说过,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牛顿所研究的神秘主义,这是由于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所以才被称之为神秘。
牛顿的意识能量层次比较高,所以能够照见真理之光,能够得道。如果他老人家有机会回到现代,看到量子物理学家埋头计算,在非议他所创立的经典物理学的时候,他会很伤心的。在他眼里,科学图景是极其简单而美丽的。绝对不会像现代物理学所说的,量子理论只能计算,不能被理解。
所谓玄学,形而上者谓之道,超越形象,做到离相,就被称之为道。所谓道,里面是首,下面是走之旁,也就是回归到心路起始的地方,回归自性本心。
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皇冠上的明珠。现在西方物理实在论正在为形而上学正名。回归形而上学的本质,有利于突破意识的本质。
10.物我合一
【原文】牛顿世界观的最直接影响是打破了中世纪后期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合一的世界观。虽然哥白尼也许是无意识地通过否定地球为宇宙中心最先打破了教会赖以统治的这种关系,但牛顿通过证明尘世和天堂均受到相同物理规律的支配这一结论从而完成了对这种关系的彻底否定。
【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牛顿世界观,并不是牛顿自己眼中的世界观。我们自以为了解牛顿,可是真的了解这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吗?如果真的了解,怎么会如此非议经典物理学呢?
后人误解了牛顿世界观本身,所以造成了偏差。牛顿并没有否认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否则牛顿也不会研究神秘主义。万有引力是宇宙万有的规律,这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牛顿所破除的只是迷信,并不是科学的正信。
哥白尼打破了以地球为中心的世界观。一物必有一理,一物一世界,一花一世界。以一朵花为宇宙中心观察也可以,以地球为中心也可以,以月球为中心也可以,以太阳为中心也可以。以一只狗为中心观察,这就有了它眼中的世界;以一只老鹰为中心观察,这就有了它眼中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平行宇宙理论的真谛。
牛顿和哥白尼所打破的只是迷信,只是固执地认为一定要以地球为中心。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固执地一定以自己为中心,而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我们也可以尝试以别人为中心考虑一下,这也是完全可以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中的世界。
牛顿世界观的广阔和博大被人误解了,反而以为是割裂了物质和精神。是时候给牛顿世界观平反了,这样就能够迎来真正科学思想的回归。
11.牛顿遗产
【原文】虽然牛顿遗产的方方面面将永远存在下去,但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和我们今天称之为“经典物理学”的那部分内容正受到当今物理学的挑战。当然,机械论世界观这一牛顿遗产,今天仍然是我们对物理世界的常识性观点,并且影响着我们对每一种知识领域的思考。我们现在重点要谈的是牛顿立场的5种“常识性”见解。量子力学对其中的每一种都发起了挑战。
【解释】世人无法理解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精髓,所以把牛顿的物理学称之为机械论的物理学。牛顿老人家给了我勇气,接受量子力学的每一种挑战,我们接下来将逐个击破进行解释。
量子理论被世人所不理解,自以为高高在上。让我们把量子理论拉下神坛吧。量子理论在应用上没有问题,这也是被证实的,但是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图景。
12.挑战决定论
【原文】你可以将这种思想推广到所有的情形:对于那双能看到宇宙中每个原子的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的“眼睛”,整个宇宙的未来显而易见是确定的。原则上,在牛顿世界观看来,宇宙的未来是确定的,不论人们知不知道其未来都一样。确定性的牛顿宇宙就是一部大机器,其精准的齿轮使它按预定的方式运行着。
【解释】量子理论最扰乱人心的是不确定原理,也就是测不准原理。这个原理是整个量子理论的重要基石,我们把这块基石搬开,还原其真实面目。
量子理论习惯于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在频域空间中谈速度是没有意义的。速度为长度除于时间,在频域空间中没有时间概念。而在频域空间可以谈位置,我们可以说粒子在某一点出现的概率大小。所以在频域空间可以知道粒子的位置,不能知道粒子的速度。
同样道理,在时域空间中,我们可以知道粒子的速度,而不能确定粒子的位置。这在前面的章节都详细探讨过,在此不再赘述。
在原子系统中,假如我们能够缩小飞入原子系统,我们会发现原子核如同太阳,电子如同行星在有条不紊地运转。以原子建立参照系,牛顿经典理论照样可以适用。
罗教明教授用牛顿经典力学研究,从电子的近似圆周运动推导出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普朗克常数。
可以说,量子理论挑战决定论第一关败下阵来了。虽然量子理论挑战失败了,并不代表着决定论的宇宙观是对的。牛顿世界观并不代表着决定论,这是两码事。
东方哲学中可以有效破解决定论。因果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然而还有一个无常的外缘。内因加上外缘就会生成果,所以世界看似有常,又似乎是无常的。原子系统内因本来就在那里,本来是有条不紊的,然而遇上无常的外缘,所以曲解了,生成了量子理论这个果。
13.自由意识
【原文】决定论的思想也渗透到对个人行为的理解:你看似自由的选择实际上是否是预先确定的呢?……“你一定要相信自由意志,你别无选择”。这里有一个悖论:我们的自由意识与牛顿物理学的决定论相冲突。
【解释】对于个人的自由意识,我们会觉得很自由,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想怎么想就怎么想。个人看似自由的,而不是决定论所决定和注定的。
然而我们果真是自由的吗?对于内在证悟的人,内证真理之光的人,就会明白穿越人类的集体意识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的习惯养成性格,性格进而决定命运。我们每一个人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往往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现在的人生和样子。自己的性格吸引和选择了什么样的人来到身边。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觉知,不管是我们幸福和不幸福,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当然做出这个选择,是来自于我们的习惯模式,也就是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我们可以说是自由的,因为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然而我们也可以说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想吃什么,喜欢吃什么,已经由集体意识所决定了。对于意识能量足够高的人,不用强制自己,自然而然就会选择素食。达芬奇从小都无法接受肉食。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宇宙的中心,由近及远有亲人,朋友,中国人,外国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石头等。这些事物如同行星一样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轨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然而每个人的轨道又都会受到外来的干预和干扰。只要自己坚持在该在的轨道,不去做违心的事,所有的人和事都会匹配好。轨道看似无形,看似完全自由,但是还是有所束缚的。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在的轨道是没有形迹的,也没有固定的绳索绑住,可是不能说地球没有束缚。
自由和束缚本身就互为阴阳,如果没有自由也就没有束缚,如果没有束缚就没有自由。世界上没有无束缚的自由,也没有无自由的束缚。风筝如果没有丝线的引领和束缚,就无法自由飞翔。河流如果没有河堤的束缚,就无法存在。所谓的自由意识,是有限制的自由,并不是完全的自由。
牛顿世界观是牛顿亲自看到的世界观,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牛顿世界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牛顿世界观和决定论划等号。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是互为补充的,是宇宙的一体两面,并不是悖论。
14.分裂的宇宙
【原文】因此,经典物理学默认,意识及其相关的自由意志不在物理学家关注的范围之内。先有意识,后有物质。物理学处理的是物质。有了这个分裂的宇宙,前量子物理学家就可以在逻辑上避开这个悖论。决定论或自由意志悖论可以避免,是因为它只有通过确定性理论产生,而不是通过实验验证来确立的。因此,通过将理论的范围限定为排除观察者,物理学家便可将自由意志和其余的意识问题交给心理学、哲学和神学去考虑。这是他们的偏好取向所在。
【解释】把意识和观察者排除在物理学之外,这不是明智的选择,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物理学的根本困难。
物理学家认为,自由意志既然很难去研究,是完全无常的,就像婴儿的哭笑是无常的。既然很难去研究清楚,那就割裂开来,专门研究外在的物质。这个逻辑看似没有破绽,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割裂,宇宙的图景就不完整了。
宇宙被人为割裂,如何能够实现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大统一理论呢?所谓的大统一理论也是一个悖论。因为我们无法去用一种理论来统一物理学,万物本来是一体,本来是和谐统一的。一物必有一理。万物各自有各自的轨道,物理学家不必用所谓的理论束缚和干扰万物的运行轨道。
15.随机行为
【原文】在量子力学诞生以后,即当普朗克给出了电子随机行为的解释之后,决定论遇到了挑战。后来,观察者在量子实验中介入又带来了更深刻的挑战。物理学再也不能简单地通过限定理论范围来将自由意志问题排除出去了。它在实验演示中必然存在。而且在量子力学里,有意识的自由意志的矛盾也不再是良性的了。
【解释】电子并非是随机行为,而是误解了电子的行为。电子是有条不紊地运行的。我们先考察清楚氢原子中电子如何运行的。电子有电子的轨道,电子有电子之乐,正如庄子知道鱼之乐,我们也知道电子之乐。电子的舞蹈是优雅的,舞步是笃定而有节奏的,而不是随机的乱舞。
也许有人会问,你凭什么知道电子之乐呢?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详细论述了。电子围绕原子核做近似圆周运动。原子在振动的情况下,原子的轴向就会转向任意一个方向。我们从不同方向观测的时候,电子时而如同在一条直线上做来回的振动;时而如同在很扁的椭圆运动;时而又如同在做圆周运动。圆周或者椭圆运动可以对应于正弦运动。人们观测电子的运动轨迹的时候,只能是捕风捉影,一会从这个角度,一会又从那个角度。薛定谔方程就是把时域空间中许多不同角度观测的轨迹集合在一起的方程,也就是描述了电子所出现的概率。依据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描绘出电子云。所谓电子云,仅仅是电子出现的概率分布,是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图景。电子云并不是电子真实运动的结果。在电子云中,电子没有大小,没有自旋,只是数学上的一个点罢了;在电子云中,没有速度,没有时间,只有位置,所以知道了电子的位置,而无法知道电子的速度。电子云是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在时域空间,就不存在什么电子云,可以知道电子的速度,但是因为许多不同的位置,电子的速度是相同的,所以无法确定电子的位置。这就是测不准原理的真正意义。
电子的随机行为只是世人的误解罢了,根本无法形成对经典物理学的挑战。
在量子理论的实验当中,无法将观察者排除出去,也就是无法将自由意志排除出去。如何能够排除出去呢?因为科学的图景本身已经含有观察者的信息。正如画面本身已经含有观察者的信息一样。
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就连最基本的物理量都与观察者本身有关系。时间是人类认知的错觉,只是人们观察到万物变化的先后顺序,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人们观察日月轮回,就有了时间的概念。时间离不开观察者。时间只是现象时空的产物罢了,正因为如此,在相对论中有钟慢效应。
不仅仅时间离不开观察者,长度、速度和质量等都离不开观察者。甚至连基本的实体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都离不开观察者。观察电子的实相一瞬间,心和电子实相相互作用而创造了电子一物。
16.挑战实在论
【原文】我们提出“实在论”问题,是因为量子力学挑战这种古典观点。为了避免词义上的误解,我们先不谈主观上的实在性,因为这种实在性因人而异。例如,我们可能会说,“你的实在感是由你自己创造的”,这里“实在”的意思是指你的心理上的实在性。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实在是客观实在,是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实在概念,譬如石头的位置,就是这样一种实在的概念。
【解释】什么是客观实在呢?我们也许都被客观实在骗了。
我们观察到尺缩效应,这只是在现象时空中的假象罢了,虽然是假象,也可以说是客观实在,但并不是自在时空本身。因为在现象时空有长短概念,所以才有所谓的尺缩效应。在自在时空是无长无短的,没有长短概念,就没有所谓的尺缩效应了。
我们所观察到的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是不是客观实在的呢?我们是不是同样被骗了,这些科学图景中的基本元素,里面已经包含了观察者自身的信息了。意在于电子,电子即是一物。电子虽然是大家认同的实在概念,说实在一点都不实在。电子本身也离不开观察者。
正如王阳明先生的山中之花的公案所描述的那样。不看花的时候,花和心都归于孤寂状态。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不观察电子的时候,电子和心都归于孤寂状态,并不存在电子一物。观察电子实相的时候,就创造了电子一物。物理学已经步入禅境,正如《金刚经》中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唯物论观点
【原文】几千年来,哲学家对于实在的性质有过广泛多样的观点。一种称为“实在论”的传统哲学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独立于对其观察的存在。一种更激进的实在论则干脆认为,除了物理客体,任何东西都不存在。例如,在这种“唯物论”的观点下,意识,至少在原则上,最终应能够依据大脑的电化学性质而得到理解。人们对这种唯物论观点的默认,甚至对它的明确辩护,在今天并不鲜见。
【解释】所谓的唯物论,顾名思义是仅仅关注外物,而不关注心,不关注意识。这样是不完整的,如果单独关注心也不对,也不能完全唯心。科学的方式应该是唯物和唯心的合一,心物合一,心物一元。
物理学离不开意识,也离不开观察者。人们对意识的本质,对于心也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对于西方的学者而言,也许大脑产生意识,产生心。然而事实是如此吗?
我们老是在批判唯心,然而心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连心都不知道是什么,而去批判岂不是太过于武断了吗?在中医中讲,肝肺藏魂魄,可以说五脏六腑加大脑,相互和合形成了心。心是无形无相的,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楞严经》中有著名的七处征心。可以说单纯崇尚唯物主义,这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失误。
18.唯心论观点
【原文】与牛顿的实在论或唯物论观点不同,哲学上还有一种称为“唯心论”的观点,它认为我们感知的世界不是实际的世界,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心灵来把握实际世界。一种极端的唯心主义立场是“唯我论”。其实质是:我经历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感觉。例如,我可以知道存在这支铅笔,那是因为它将光线反射到了我的视网膜上,它的重量对我的手指造成压力感。除了我的经验感觉,我不能证明存在什么“真正的”铅笔或者其他任何东西。(请注意这段话是用第一人称单数叙述的,对唯我论者来说,你的存在只是我精神世界的感觉而已。)
【解释】在现象时空有唯物和唯心,在自在时空是无唯物和唯心的分别的,无长无短,无大无小。
偏执于唯物不对,偏执于唯心也是不对的,需要执守于中道。我们的古圣先贤特别善于执守中道。
心和电子实相的相互作用的一瞬间,创造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电子实相有个自在实体,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然而离开我们的感官,无法真正知道物自体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否认了物自体的存在,这是纯粹的唯心,这就偏执一端,这就错误了。
所谓的唯我论,这一点一定要打破,佛学中就有无我,就是打破对自我的执着。我的执念消融的时候,心量就扩大了,意识能量就提升了。正是一个个的自私的我的分隔,把广大的心量分隔成小小的空间,无法实现万物的统一,无法实现物理学的大统一。前面我们探讨过以自我为中心,围绕着我们的有亲人、花鸟鱼虫等,每一个事物都有围绕着我的轨道。这个模型类似于太阳系的行星运行模型。然而如果固执地一定以某一个我为中心,那就偏执了。以任何一个人为中心都是可以的,都是平等的。参照系可以建立在任何一个人的心里,同样也可以建立在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心里。以地球为中心建立参照系没有错,但是如果固执地认为只有地球为中心,这就错了。以太阳、月亮等为中心都是可以的。
我们再来解释这一句话:你的存在只是我精神世界的感觉而已。这句话也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对面坐着美女西施,我们来观察她。我们不看西施的时候,西施和我们的心都归于孤寂状态。我们看西施的时候,西施的形象一下子鲜明起来。大家也许对这句话似曾相识,没有错,这句话类似于阳明的山中之花公案的描述。一万个人看西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眼中的西施形象。然而西施这个物自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离开了我们的感官,无法知晓。离开我么的感官,我们也永远无法知晓我们自己的真实模样,从生到死,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的认识自己。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么说很夸张,怎么可能呢?西施的肤色白皙,这只是由于光波反射到你的眼睛里,再传送到大脑所产生的影像罢了,真实并无存在白皙这样东西。西施美丽的脸庞,形状和大小等都离不开观察者。这些都是物自体和心的相互作用一瞬间显示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西施物自体,如果否认了,就是唯心了,这也是错误的。西施只是这样一个物件,连名字都是父母起的。
不仅仅西施如此,石头,花草,月亮,电子和中微子等都是如此。
19.存不存在
【原文】“如果森林里倒下一棵树,但没有人听见,那是不是就不发出声响了呢?”实在论者的答案是:“不是,即使气压变化即我们能够感知的声音没有被人听到,它们依然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而唯我论者则回答:“是的,除非我感知到它,否则存不存在一棵树都未可知。要说它存在,那也只有我的意识感觉到它是实际存在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引用哲学家伍迪.艾伦的原话:“如果一切都是幻觉,没有什么是存在的,那又该如何呢?那样的话,我肯定我的地毯买贵了。”
【解释】到底存不存在一棵树呢?前面有一棵树,一万个人围在周围观察它,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颗树。首先这棵树是存在的,它是物自体,是自在实体。但是离开人的观察,这棵树连名字都没有,连树这个称呼都没有。文字语言也是存在于人的心中。
同样的,一个人被一万个人观察,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形象。有的人善良,也有的人觉得龌蹉,有的人觉得自私。其实每个人心里看到的形象和自己的意识能量有关,恰恰反映的是一万个人各自的心量。
树倒下的声音,如果不被人感知,不被动物感知,就不能成为声音。只能说是一种声波的能量,这是存在的。如果离开观察,这个能量都不存在,这就是偏执于唯心了,这也不对了。
20.剧烈的颠覆
【原文】我们将看到,有意识的观察者对量子实验的介入,使得牛顿世界观发生了如此剧烈的颠覆,以至于实在论、唯物论、唯心论,甚至是唯我论等派别的哲学问题都变得有讨论的必要。
【解释】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人眼中的牛顿世界观,但是都不能等同于牛顿世界观本身。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如何能够了解牛顿呢?
古希腊神庙上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我们果真认识自己了吗?
在古希腊圣哲和牛顿那里,大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天上和地上是一样的,都有普适而简单的规律。
在牛顿眼里,观察者和心从来没有离开,只是世人误解牛顿罢了。
我们会逐一探讨各个哲学派别,以古圣先贤的智慧高屋建瓴地进行覆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
21.挑战分离性
【原文】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理论基础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充满了神秘的心物关联性。譬如石头就具有奔向宇宙中心的强烈愿望。……相比之下,在牛顿世界观里,不论是大块物质,还是一颗行星或一个人,只有通过其他物体施加在它们身上的物理上真实的力,它们才与世界上其他物体发生作用。换句话说,这些物体是可以与宇宙的其余部分分开的。这种观点认为,除非施加物理力,否则一个物体与宇宙中的其他物体没有“关联性”。量子力学违反了我们的古典直觉,它认为存在违反可分性的瞬间影响力。爱因斯坦嘲笑这些行为是“幽灵行动”。然而,现在实际的实验证明这些行为确实存在。
【解释】在西方古典哲学当中,形而上学是哲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现在是重新擦亮这颗蒙尘的明珠的时候了。与其说擦亮形而上学,不如说擦亮我们每个人心上的灰尘,真正的明珠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心。阳明先生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擦亮每个人的心,就会恢复每个人本有的良知。
有了良知良能,就能够感知天地万物本来同为一体,天地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有个有趣的现象,在两千多年那个伟大的年代,东西方圣哲同时发现了万物一体,心物都是关联的。而现在又进入地球上人类意识能量集体扬升的宝贵时期,是时候迎来真正的科学思想回归,破解物理学的发展瓶颈了。
世人误解了牛顿世界观。所谓的牛顿世界观是世人眼中的世界观,也是由后人所创立所理解,并不是原滋原味的牛顿眼中的世界观。牛顿从来没有说心物分离,从来没有否认观察者的作用。爱因斯坦也没有否认观察者的作用,在观察者眼中时间变慢,在观察者眼中空间弯曲。
宇宙是全息的,一物一世界,天地万物同为一体,不可分离。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互相关联的。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能量创造了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比如我们办公室或者居住环境的整洁有序与否,这是和我们的心的意识能量直接相关,也是一种投射。我们每一个人的微信里,所吸引过来的群都和自己的心和兴趣相关。
这里既然提到量子力学中的幽灵作用,我们就彻底地破解一下吧。我们简单解释量子纠缠。假如电子A 和电子B互相纠缠,我们观察电子A的一瞬间,创造并同时知晓电子A这个现象实体,并知晓电子A的自旋状态,比如左旋。由于电子A和电子B有一定的关联性,互相纠缠,所以在这一瞬间就知晓电子B是右旋的。在观察之前,电子A这个现象实体并不存在,左旋或者右旋这也不存在。请注意,这是观察的一瞬间所发生的事情,这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瞬间力。
22.挑战还原论
【原文】在意识研究领域,还原论在今天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一旦意识的电化学神经关联变得可以理解,那么就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了。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我们的意识经验的“内在之光”不可能由还原论来把握,意识是第一性的,新的“心理学原理”仍将是需要的。量子力学就被宣称为支持这种非还原论的观点证据之一。
【解释】所谓的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至少原则上可以用更简单的要素来解释。基于这个思想,我们不断地从宏观世界深究下去,试图找到最简单的要素,找到了分子、原子、电子和夸克等。然而这样如同夸父追日似地还原,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是不是一条不归路呢?
庄子中有个喷口水的公案,每次喷口水,都会有无数个大小不同的唾沫星子。这些唾沫星子就好像是观察所创造的基本粒子一样。然而,在这些唾沫星子之间,还有数量更庞大的无数的唾沫星子。所以说标准粒子模型中描述的基本粒子,只不过是类似于唾沫星子罢了。远远无法覆盖所有的基本粒子。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基本粒子全部都找出来,但是终极的源头是光,这一点是可以还原的。
我们如果向外去寻找内在之光,寻找意识的本质,这是徒劳无功的。如果要寻找真理之光,寻找道,需要向内寻求,向内去印证。
在古圣先贤的经典中有关于还原论的精彩论述。
《道德经》中说,车轮由三十条横幅所构成,进而形成了车,有车的用处。然而一辆车分解成许多的部件,和车这个整体是完全两码事了。车是车,零件是零件。
《庄子》中有关于庖丁解牛的公案。牛可以分为五脏六腑,骨骼等。作为一个牛的整体和零件完全是两码事。
《楞严经》中有七处征心的公案。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什么是心呢?大脑不等于心,心脏不等于心。肝肺藏魂魄,心脏藏神。五脏六腑加上大脑,和合作用而生成心。
如果执着于还原论就会产生偏差了。西方医学不断地在微观的层面寻求医治的办法,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方医学这样不断地采用化学办法医治,这已经误入歧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