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古榕相伴南风古灶走过400多个春秋
南风灶窑尾的榕树枝繁叶茂,树龄约430年。
古榕树深深扎根在南风古灶窑尾。
开栏语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故事,构筑了绝美的生命与生态奇观。佛山一向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自佛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既保护生态环境,也让人们记住乡愁。即日起,《佛山日报》推出“古树名木群英谱”系列报道,展现市内一批古树名木的挺拔英姿,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故事,敬请关注。
走进南风古灶,映入眼帘的便是南风灶、高灶两条保存完好、窑火长旺的传统柴烧龙窑和南风灶窑尾一棵绿荫参天的大榕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大榕树犹如擎天巨伞,相伴南风古灶走过400多个春秋,见证了佛山人民爱绿护绿的传统。
参天古榕曾为龙窑挡炸弹
据《佛山市古树名木图集》记载,这棵榕树估测树龄约430岁,树高约21米,胸围约7米,平均冠幅约16.5米。古榕树下有一块石碑刻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参天巨榕,攀壁而立,盘根错节,奇伟豪雄。数百年来,与龙窑相伴,凌寒傲暑,啸雨吟风,上承云天雨露,下迪陶彩窑烟,近瞻尽观清丽之姿,远眺可赏碧涛之浪,恒日月而留青史,驭风霜以荫陶人,古灶煌煌,誉传天下。榕风煦煦,永泽陶晖。”
数百年来,南风古灶窑火不断,古榕树也愈发茂盛。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发展公司运营经理张敏介绍,如今南风古灶的顶棚是后人加建的,古时候的窑炉是露天的。烧窑工人头顶烈日,还要忍受窑炉透出的高温,这棵扎根窑尾的大榕树正好为他们遮阳挡雨。
榕树不仅为烧窑工人带来清凉,也曾帮助南风古灶避过一劫。清朝时期,石湾陶瓷最为鼎盛时有过百座龙窑。抗战时期,日寇来犯,日军飞机常来轰炸,毁掉了不少龙窑。榕树为南风古灶挡住了炸弹,龙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时至今日,站在树下仍然能看见被炸断的树干,它的周围又长出了很多新的枝干。
为榕树“瘦身”抵御风雨
在南风古灶工作18年的张敏,算是景区内最熟悉古榕树的人。她常常登上位于南风灶、高灶两座龙窑窑尾中间的云涌亭,这里是近距离观赏榕树的绝佳位置。
“2002年,我进入南风古灶工作时,榕树还没有古灶的烟囱高,现在已经高出烟囱一大截。”张敏说,大约在2005年,工作人员曾经每天在云涌亭以固定的角度和距离拍照记录榕树的形态,翻看照片发现短短几个月,榕树长高了不少。除了长高,榕树“长胖”的速度同样很快。张敏记得,榕树的树荫曾经延伸到八九米外。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周边基本都是低矮的民房,一枝独秀的大榕树一旦倒塌很可能会影响到南风古灶,而抵挡每年夏季台风的侵袭就成为了保护古树和古灶的关键一环。
为此,石湾市政园林所和南风古灶每隔一两年便要给榕树来一次“瘦身”,修剪榕树的枝条以控制榕树的冠幅和高度。由于古灶顶棚瓦面不受力,云梯等设备又无法进入,修剪枝条前首先要在榕树下和云涌亭搭建五六层楼高的脚手架,架起一条贯穿榕树的通道,工作人员才能开始作业,整个古树修剪工程大概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巧施妙计“以树治树”
古榕树扎根在窑尾的红砂岩上数百年,树根基本上已经将原本的岩石包裹、贯穿建筑物,墙壁石缝上的杂草长得飞快。经常为榕树除草的南风古灶工作人员龙国英时常留意榕树根系的变化,“南风古灶背后不远便是东平水道,根系可能往水系的方向延伸。”龙国英说。
2005年,工作人员留意到南风古灶背面的墙体有一部分被榕树的树根撑开,若任由树根这样发展下去,墙体的安全隐患会越来越大。石湾市政园林所立马组织林业专家出谋划策。专家们想出了“以树治树”的妙计,选取比较粗壮的气根,将气根牵引到墙体外面,再用水管将水引到墙上,引导榕树气根沿着墙体外部扎根壮大,紧紧包住墙体,与墙体里的根系互相制衡。
针对这棵高龄榕树,市、区、街道各级相关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到现场检查,做好病虫害和灌木、乔木攀附的防范工作。
一连多日的高温炎热天气让人直呼难受,但对于水稻种植来说却是难得的好天气。昨日,高明区更合镇明丽蔬菜种植基地(下称“明丽基地”)里,负责人梁庆斌正头顶烈日驾驶大型农机耙田。“疫情之后水稻行情不错,晚造水稻的种植面积计划翻一番。”梁庆斌说,认真耕种水稻既是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更是为响应保障粮食安全号召尽一分力。
为更好地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佛山不仅不断出台利好政策鼓励农户种植,还从粮食储备和粮食检测多方面入手,扎实做好保粮食安全工作。据悉,佛山将持续落实更多政策措施,多方合力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稳定收购价有所上升
一辆大型农机开过,水稻田里溅起水和泥。烈日炙烤下,梁庆斌的上衣早已湿透,但他却十分高兴,因为农田忙起来了。
时间回到今年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春节后逐步开展的农耕不得不暂缓。“原本在种植基地打工的外省务工人员都因为疫情防控回不来,加上农资店也没有准时开门做生意,不少作物滞销,水稻的种植也被迫延后。”梁庆斌回忆说。
梁庆斌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出路。外省籍务工人员不能及时返回岗位,他转而聘请本地村民帮忙种植,加上原本储备的大型农机,早造水稻最终及时种到了田里。记者了解到,明丽基地今年总共种植早造水稻400亩,目前除去80亩耕作较迟的水稻田尚未收获外,其余均已收割出售。
“今年早造水稻,带谷的二级水稻能够卖到160元/担,三级水稻140元/担,价格相比去年上涨,恢复到了前年的水平。”梁庆斌指出,水稻市场的复苏让种植户充满了信心。明丽基地收获的水稻有专门的门店和第三方委托机构销售,今年水稻不愁销路,价格稳定。
在佛山,不仅有持续稳产的大型农企确保粮食生产,也有健全的粮食库存体系作为保障。例如顺德区,现已形成政府储备和企业库存互为补充的粮食库存体系,粮食储备做到数量充足、技术先进、质量安全,安全防线牢固,配送体系高效,为社会粮油产品供给提供了可靠保障。记者从广东白燕粮油实业有限公司获悉,仅该公司就有小麦储备9万吨,大米储备1万吨,全力保障消费者购买粮食。
粮食生产和储备都有保障,种植户对粮食市场信心十足。据悉,明丽基地计划在晚造水稻种植时把种植面积翻一番,扩至800亩。
政策技术给力粮食生产面积扩大
明丽基地将晚造水稻种植面积扩至800亩,一方面是对粮食市场有信心,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
“晚造水稻种植面积翻一番,翻倍的耕地原本是种植瓜菜的。改种水稻有农业轮作的考虑,也受到鼓励政策的刺激。”梁庆斌所说的政策刺激,是佛山市政府今年实施的水稻种植生态补偿。根据此前出台的补助政策,佛山市内经过农业农村部门测产达到600斤/亩以上的稻田,每亩每造能够获得500元的补助。该补助与中央、省、市等补贴同时实行。
作为种粮大区的高明区,则在市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增加补助金额,500亩以上的水稻田,每亩额外再奖补200元。同时,高明启动“美丽田园”大行动,鼓励各村居对丢荒耕地进行复耕复垦,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种植水稻的热潮。
大规模的水稻种植自然少不了新技术的帮助。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耕作效率,减低农户人力成本。以明丽基地为例,该基地近年来接连探索并使用一次性施肥、直播、基质育秧等新型技术,人力成本显著降低,水稻亩产也在稳步提升。“以今年试用一次性施肥技术的200亩早造水稻为例,其亩产能够提升70斤至80斤。该技术将在晚造水稻种植时全面使用。”梁庆斌说。
另外,明丽基地还投入60万元购置一批大型农机用于水稻种植。这些大型机械不仅在基地里使用,梁庆斌还开拓市场,接订单帮助周边农户进行耕作,带动周边水稻田种植效率提升。
粮食产量上去了,粮食安全更要保证。广佛交界的金珠三角粮油物流中心就严格开展粮食安全检测工作。作为南海区最大的粮油批发市场,该中心建起了佛山首个粮油自检室,每个月对场内经营户销售的粮油进行自检,并每年对经营户开展食品安全培训。
前日,“红旗飘飘”——石湾红色陶塑珍品展在广州花地湾古玩城一楼展厅开展,100件由石湾陶艺家们创作的红色题材陶塑珍品集体亮相广州,此次巡展是继北京、佛山、澳门巡展后的第4站。展览将持续到8月10日。
本次展览由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主办。展品以红色题材为主,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其中包括刘泽棉的《同劳动》《红色娘子军》,刘炳的《新愚公》《样板戏》,黄松坚《放声歌唱》《大合唱》,刘传的《牧羊新兵》,庄稼《小小竹排》《捉飞贼》,刘健芬《知青岁月》等经典陶塑作品,还包括《张思德》《雷锋》《白求恩》《埋地雷》等多尊佛山石湾陶艺家集体创作的精品。
资深石湾陶艺收藏家梁子虾对石湾陶红色题材作品有深入研究。他表示,石湾是红色陶瓷雕塑圣地,具有创作起步早、创意新、技艺精、造型准、有神韵、数量大、套系多的特点。“再次看到刘传、庄稼、刘泽棉等人的经典作品,艺术界和广大藏友对这批作品评价都很高。”梁子虾说。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