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持续到8月31日
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作为佛山最传统的活动之一,农历六月六塔坡庙会不仅是一场民俗文化活动,更是佛山人寻根怀古的重要日子。今年,“思佛山之源 传千年文脉”庚子年六月六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将从昨日持续到8月31日,为期一个多月。
据悉,今年塔坡庙会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玩法。开发H5游戏“云漫游”佛山老城3.6公里文旅路线,讲佛山故事、品佛山非遗、赢取塔坡庙会专属文创礼品、参与直播互动;线下可赏佛山美景、畅享消费折扣优惠,打造线上线下互通的“网红庙会”,为本地市民群众奉上“文化+商业+旅游”盛宴,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六月初六日,凡列肆于普君墟者以次率钱演剧,几一月乃毕。”每逢这个节庆,但凡是在普君墟一带做生意的人家,都会广邀本地戏班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附近几条街都装饰成了花街,贺诞活动最长的延续整个月,可谓是佛山最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之一。
为传承优秀民俗传统,彰显佛山初地历史文化底蕴。从2016年开始,祖庙街道每年都举办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为做好疫情防控,今年塔坡庙会从线下搬到线上,推出互动形式多样的塔坡庙会H5,让市民于掌上“云逛”庙会。其中“寻源古镇记忆”部分尤为亮眼。此部分以祖庙老城3.6公里旅游线为画面背景,按序呈现文旅线中的塔坡古迹、崇德里、祖庙、东华里、梁园等重要景点,打造了一幅佛山版“清明上河图”。据悉,玩家只需成功集齐H5中的6个虚拟非遗物品,即可参与“跨界文创集市”线上抽奖活动,获取由商家提供的线下消费优惠券以及精美实用的国潮文创礼品。
据了解,消费优惠券适用于岭南天地、东方新天地、国瑞升平里三大商圈;而国潮文创礼品则包括塔坡庙会文创T恤、扇子、帆布袋等。
亮点逐一睇
云游3.6公里旅游线 用脚步丈量老城魅力
近年来,祖庙街道依托老城片区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规划了这条3.6公里的老城文旅线路。从塔坡古迹到中山公园,串联起品字街、梁园、莲花南、任围、祖庙—东华里、新安街六大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让市民、游客感受千年古镇风华,领略广府文化魅力。
祖庙街道现有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6个,风貌保护街巷65条,不可移动文物62处,其中包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与此同时,祖庙街道还是“佛山古镇”的所在地,“中国南狮运动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粤曲粤剧、南狮南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这里也曾培育了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及其弟子李小龙,名医李广海等出类拔萃的人物。狮舞、粤剧、木版年画、剪纸、狮头、彩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佛山古镇”增添岭南文化韵味。
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在祖庙街道辖区举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中,依然鲜艳灵动。每年正月十五行通济、三月三北帝诞、六月六塔坡庙会、九月廿八华光诞、佛山秋色等都会吸引数十万珠三角群众及海外侨胞前来参与。
力促文商旅融合 擦亮文化小镇名片
去年12月22日,祖庙街道获评“新时代·中国最美文化魅力小镇”,是广东省唯一上榜的镇街。祖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依托老城片区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以及祖庙商圈、国瑞片区商圈等资源,不断优化完善老城活化旅游线路,把老城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积极探索文化商业旅游融合,打造成为大湾区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次塔坡庙会的举办,可说是上述理念的一次创新践行。本次塔坡庙会借助“互联网+H5”力量,将老城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商务资源串联起来并搬上“云端”,催生未来更多跨界融合和探索创新的可能性。
此外,今年塔坡庙会的国潮文创礼品也是一次新突破。这是塔坡庙会首次推出文创周边产品,接下来,祖庙街道将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打造佛山初地专属的IP形象,积极鼓励旅游特色产品研发,推进旅游产品生产和旅游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全力丰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内涵。
除了举办塔坡庙会,祖庙街道今后还将打造一系列文旅活动,彰显佛山老城独特文化魅力,还将力促祖庙文商旅融合突破发展,擦亮“新时代·中国最美文化魅力小镇”名片,为禅城塑造岭南文脉之城贡献一份“祖庙力量”。
历史文化名城佛山,千年的沧桑变幻,让她散发出独特的光彩;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她成为粤剧艺术的发源地。
充满神妙传奇的琼花会馆,载满情采风骨的红船,饱含家国情怀、书写历史传奇的艺人李文茂,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大戏名曲……佛山粤剧有说不尽的故事,说不完的翘楚。
即日起,佛山日报《绘生活·佛山文史》推出佛山粤剧篇,撷取佛山粤剧发展史中的朵朵浪花,共品意蕴无穷的粤剧故事以及粤剧艺术。敬请垂注。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这首《汾江竹枝词》记载了清末佛山演出粤剧的盛况。
汾江静水流深的岁月长河,饱含多少动人的瞬间。粤剧的形成并非单一的源头,而是融合了各种庞杂源流,吸收了各类艺术的营养,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面貌和气质。而从其三个文化符号可快速了解粤剧艺术的身世和特征。
万福台
名伶辈出余音绕梁
“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据说,万福台上曾有过一副这样的对联,不过已被风雨侵蚀,不可得见。
位于佛山祖庙灵应祠对面的万福台,建于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广东现存最完整、最著名的古戏台,也是佛山粤剧兴旺繁荣的见证。万福台高2米多,为传统的砖木结构,中间一组金漆木雕隔板分成前后台,整个建筑华美矜贵。
万福台最初演出是为了酬神。在佛山百姓供奉的诸神中,北帝在民间享有至高地位。三月三北帝诞,古镇内居民纷纷入庙参神,街坊结彩、演剧,热闹异常。酬神戏之盛行,几乎遍及古镇每个角落。
这些民间自发的活动,有着生机勃勃、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抒发着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是对他们辛苦劳作之后的一种告慰。粤剧就这样扎根于民间沃土。每当万福台有演出,祖庙内锣鼓喧天,便给古镇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当年频繁上演的酬神戏内容主要是吉祥喜庆、祈福避邪。这些剧目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粤剧独具特色的“例戏”,包括《天姬送子》《八仙贺寿》《玉皇登殿》《香花山大贺寿》《郭子仪祝寿之醉打金枝》《六国大封相》等。
除节日例牌菜外,粤剧日常舞台上表演的传统剧目更是丰富多彩,有的剧目来自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有些剧目取材于演义小说,还有改编自民间传说、稗官野史等。
当年本地班有个特点,演员流动性非常大,戏班每年六七月都要重新组班一次,组班后首演必在万福台举行,然后乘船到省内各乡演出。据说,这一惯例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
万福台也见证过无数大老倌的大红大紫。这个舞台上,几代粤剧人都曾披挂上阵,“薛腔”创始人薛觉先、“小生王”白驹荣、红线女、马师曾、罗家宝等名伶都在这古老的戏台展示过他们的风采。
30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万福台仍有粤剧上演。人们凝望万福台,从那斑驳的舞台上,依稀能辨认出传统戏曲的旧貌和聆听到历史的回音。
琼花会馆瑰丽琼花歌舞繁华
成立于佛山的琼花会馆,是粤剧的第一个行会组织。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
“琼花”这个寄托美好的词语,后来成为粤剧的代称。
琼花会馆成立的时间、地点、事由等,学界众说纷纭。粤剧研究专家赖伯疆、黄镜明于1988年出版的《粤剧史》认为,明万历年间,粤剧艺人在佛山大基尾创建了早期粤剧戏班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并在其附近的汾江之滨建造了“大明万历琼花水埗”等字的石碑。
琼花会馆最终成为佛山众多会馆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是本地戏班和艺人投靠和信任的组织,也是艺人们的精神家园。乾隆年间编纂的《佛山忠义乡志》所附的“乡域图”中,琼花会馆是唯一载入地图中的会馆。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粤剧发展中心。
除了供奉粤剧祖师爷华光大帝,粤剧伶人们供奉的另外一尊祖师爷,则是江湖传说的“摊手五”,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江湖伶人。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在《试谈粤剧》中记载:(张五,绰号摊手五)从北京逃到佛山,把京腔(即弋阳腔)、昆腔和武工教给红船子弟,成立戏班,并在佛山大基尾建立琼花会馆。
古镇城乡,大量的酬神戏都由琼花会馆组织本地班来承演,戏船下乡时,会馆坐地接活。粤剧专家吴炯坚称:本地班下乡演出前,必须在琼花会馆聚头,然后再分散到四乡演出;在重大节日,本地班也有联班演出的聚会。这才有了“万人围住看琼花”的盛景。
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1854年,艺人李文茂反清,清政府迁怒于粤剧和琼花会馆。琼花会馆被毁,本地梨园风声鹤唳,佛山粤剧活动陷入全面停顿和萧条。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琼花之先声,如凤鸣深谷,幽深遥远,令人怀想。琼花之后,粤剧的活动中心随八和会馆转移到广州。
琼花会馆在佛山大地留下的痕迹,渐渐杳然,只剩下相关传说,偶见于发黄的书页里,但“琼花”这一精神遗产已深深铭刻于粤剧之中,将永远流传下去。
红船岁月
苦乐人生相逢江湖
在中国上百种地方戏曲中,红船是粤剧独有的印记。珠三角一带河网纵横,水流平缓,便利的水道交通是粤剧传播的有利条件。
粤剧艺人把船涂成红色,通过水路四乡巡演,所以本地班又称为红船班,粤剧艺人称为红船弟子。
红船载歌而来的岁月,锣鼓声响大概是古镇最激动人心的声音。红船日夜漂流在珠三角密布的河网上,把欢乐传播到四方民间。
长年漂泊在水上,运载戏班全部人员和衣箱杂物的红船便成了艺人们的流动家园。直到20世纪初,红船还是粤剧艺人安身立命的场所。曾经,岭南水乡大小水埗码头泊满红船的情景,是岭南乡土情感记忆中动人的一幕。
在一个长期被主流社会贬低和无视的群体里,大概第一个能够有名有姓载入史册的粤剧艺人,便是李文茂了。清咸丰四年(1854年),陈开率领天地会数百人于佛山附近的蒙清冈起兵反清,一举攻下佛山镇,自称大宁王。李文茂趁机率领红船子弟揭竿起义,并与陈开部队会合,大宁军很快就发展到拥有十万人的起义大军,后攻打广州失败,转战广西。
佛山梨园因此遭受了一次血洗,琼花会馆被查封,大量艺人和家属被搜捕、杀害。本地班被禁演,粤剧艺人们纷纷逃亡。此后,古镇佛山再不闻歌舞锣鼓之声、不见红船泊岸之影,足足有十五年之久。
同治年间,在艺人们多方努力之下,粤剧表演终于得以解禁。红船渐渐重出江湖。到了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衰败、治安恶化,加上“省港班”的崛起,红船越来越少,后来几乎不用。到了抗战期间,红船彻底毁于战火与硝烟。
烟波浩渺的江河上,红船的身影,连同它所承载的苦乐人生,最终淹没在时间的迷雾之中。
红船虽早已逝去,余韵仍绕梁不绝。
佛山是粤剧发源地
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戏剧节是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而200多年前,佛山“万人围住看琼花”的热闹场面,丝毫不亚于这个戏剧节。
南国有佳音,歌舞话升平。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对其形成的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认为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以汾江之滨发现的“大明万历琼花水埗”石碑来判断;有认为始于清代雍正年间,以张五传艺于红船弟子为标志等。但发源地在佛山几乎已成共识。
正如粤剧老艺术家陈非侬所说:“佛山人口众多,人民生活富裕,最具备接受和孕育文化娱乐事业的条件,故此,粤剧萌芽和成长的地方是佛山,佛山才是粤剧的发源地。而且粤剧一直在佛山成长和发展,有很长时间,粤剧在佛山十分兴盛。”
佛山工商业繁荣成为孕育粤剧的种子,在交流融合中得到更好发展。粤剧的最终形成,与外江班入粤密不可分。对此,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这样概括:由外江班的全盛,渐为本地班与外江班的并立,再成为彼此合并,最后本地班独盛,粤剧遂成为独具风格、特点鲜明的大型地方戏曲。
古榕下逛文化集市,平湖边赏乡村音乐会。刚刚过去的周末,在云东海街道伏户村委会,欧南古村文化集市活动让市民游客在古村里过了一把“趁墟”瘾。古朴幽静的环境加上热闹的文化集市、持续不断的高品质文艺演出,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这场活动是三水云东海街道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次实践。近年来,云东海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重视挖掘古村文化内涵,活化资源创新推进文化载体建设,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以文化惠民、悦民、聚民,让乡村遇见繁荣,让城市留住乡愁,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古村+文化 提升乡村吸引力
周末的欧南村,在往日的悠悠古韵中多了几分烟火气,更添风情。
古祠堂前,锣鼓声阵阵,醒狮腾空飞跃,威武勇猛;湖边的翠湖阁里,歌舞表演、民乐音乐会轮番上演,游客叫好声不停。
古榕掩映中,20个文化集市摊位一字排开,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市民游客或品尝美食、挑选心仪小物件,或体验小游戏,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7月25日一大早,住在西南城区的谢女士带着两个女儿来欧南村“赶集”,在古村中逛集市、看演出,“环境太好了,以后还会过来逛逛”。
欧南村位于城乡接合处,既拥有城市交通便利等优点,也保留着岭南古村的基本风貌,成为云东海街道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近两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欧南村人居环境迅速迎来蝶变,村道更平整,荒地变花园,古祠堂、古民居活化成效明显。
村子变靓了,接下来如何破解“养在深闺无人知”的难题?
“在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要注入文化元素,才能让古村产生新魅力。”云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欧玉明表示,此次欧南古村文化集市活动是一次“古村+文化”的实践探索,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展示欧南村新魅力,提升古村吸引力。
据了解,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欧南村迎来众多市民游客,20个文化集市摊位总销售额约6万元。欧南村“初展头角”,在三水及周边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频频“刷屏”。
祠堂变阵地 整合资源优供给
25日,欧南乡村电影院在该村亮祖李公祠正式揭牌启用。古祠堂变身乡村电影院,在未来十天都将连续播放精彩电影,在家门口为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娱享受。
以往,村里的祠堂仅用于祭祀祖先等用途,常年大门紧闭。如今,欧南村三个祠堂都有了新的身份——乡村电影院、公益文化课室以及书画展览厅。云东海以“祠堂+文化”活化古建筑,打造乡村文化新阵地。
“这里的变化得用‘蝶变’来形容。”住在欧南村的邝宝凤说,搬来欧南村三年多,她见证了该村环境日渐变美,也享受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活动,虽不是该村村民,但她已经深深爱上这里。
乡村既要塑性,也要铸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云东海街道不断挖掘各村特色,活用古村资源创新推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文化供给能力,让乡村“有血有肉有灵魂”。欧南村的实践即是其中的缩影。
如今在石湖洲村、上九洞溪村等村居,荒废十余年的书舍变身乡村图书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古时书香之所重获文化服务功能; 在杨梅福田村、邓岗村等,荒地变成小公园,村民们茶余饭后有了文娱新场所; 在伏户村委会,新建起小明星纪念馆,让粤曲文化传统深深扎根民间……
依托不断完善的文化阵地,云东海街道将各类文化活动送到村民“家门口”。据统计,2019年,云东海在各村居举办34场文体活动,以文化惠民、悦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欧玉明表示,接下来,云东海还将不断完善活用、创新乡村文化资源,在各村居注入新时代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一村一品牌 促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文化品牌活动频频上演,云东海街道石湖洲村、伏户欧南村以及杨梅福田村等乡村振兴示范点逐渐“走出深闺”,被外人所知。
但这只是第一步。乡村振兴工作要走得深、走出实效,离不开将人气转化为财气,激活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这场欧南古村文化集市活动,亦是云东海街道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文旅融合中促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在古村中融入文旅元素,云东海具有良好的基因。”云东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森林覆盖面积大、坐拥7000亩水体的云东海北湖以及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星腔粤曲文化、以邓培烈士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福文化等文化根基深厚,“针对每个示范点的文化内涵和优势,我们都规划了独具特色的文旅产业项目”。
其中,伏户及欧南村借助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小明星”故里的人文内涵以及古村落较为完整的资源优势,正在引入美食项目,打造集文旅、餐饮等为一体的三水版“岭南天地”; 石湖洲村借助邓培故居这张红色名片大放光彩,正在洽谈推进一个集瓜果采摘、现代科技与多元娱乐方式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福田村毗邻云东海北湖及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将引入民宿项目化人气为财气,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云东海将以点串线、带面提速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深挖本土文化资源,讲好云东海乡村故事,打好生态牌与文化牌,持续引入并推进文旅产业项目发展,实现一村一品牌,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遇见繁荣,让城市留住乡愁,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