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又一革命旧址正式对外开放!沉浸式观展!
三月的广州,春光明媚,漫步至越秀区文明路248号、250号,一座两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民居进入群众视野。
这里是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以下简称“旧址”),是大革命时期胡志明同志领导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共产党的前身)机关所在地和第一、二期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办学场所,周恩来、刘少奇、陈延年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曾应邀到此授课。
多维展示,首次对公众开放
胡志明同志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是深受中国人民尊敬的老朋友。20世纪初,广州高涨的革命形势,吸引了许多越南志士来到广州活动,广州成为越南革命者的重要海外基地。1924年11月,受共产国际委派,胡志明同志化名李瑞,从莫斯科来到广州,担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
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既是胡志明同志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纪念地,也是中越两党、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是广州重要的革命文物和文化遗产,2008年旧址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下,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对旧址进行全面修缮和陈列提升,3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记者了解到,该旧址原来是向越南贵宾开放预约参观,本次是首次正式对公众开放。
修缮工程完成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坚持“小空间、精策展”,依托旧址策划推出“胡志明同志在广州”展览,展览面积240平方米,展线106米,实物展品154件,多媒体展示平台6个,采取主题陈列和复原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展示中越革命友谊。
展览策划以胡志明为主体,围绕这段历史,通过挖掘档案、文献、回忆录及馆藏口述史等材料,重点讲述他在广州创建越南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举办越南革命干部的摇篮——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创办越南第一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纸——《青年》报;汇编越南第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革命之路》的故事。
真实还原,营造沉浸式体验
展览策划坚持“原状保护、充分还原”的原则,真实还原胡志明同志卧室、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总部会议室、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教室、越南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报纸《青年》报印刷室、学员宿舍等场景,再现胡志明同志和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学员生活、学习的情景。
旧址是胡志明同志在广州开展革命活动的纪念地,也是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和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在广州的活动地。
走进胡志明同志卧室,该室复原基础上,配合动态投影、声效呈现胡志明同志在此编写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讲稿的场景,重点展示越南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巨著《革命之路》在旧址的诞生。据介绍,胡志明同志白天主要在鲍罗廷公馆办公,但他经常来此给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学员上课,有时晚上在此休息。
胡志明同志是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的主要授课人员。在复原的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教室内,黑板上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胡志明同志授课内容,并结合互动程序,重点展示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是越南革命干部的摇篮。
在旧址中复原了青训班宿舍,简陋环境真实还原越南学员艰苦的生活条件,最多时有15人在此住宿,每人仅有草席、枕头及一张薄毛毯。
活动方介绍,旧址开放以后,将与周边的国民党一大旧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文德楼、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等革命史迹串联成经典红色史迹参观研学路线,生动呈现大革命时期广州历史芳华。
春风拂面满目新,产业兴城正当时。第十届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增城区平行分会将于4月9日拉开帷幕。一年一度的投资年会迈向第十年,这是增城区面向全球推介广州东部中心,展现广州“现代活力核”魅力的重要窗口,将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新广州”注入强劲新动能。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团结奋进。增城区铆足干劲,夯基垒台,抢抓机遇,全力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工作,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强产业:锚定“产业高地”,厚植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增城坚持产业立区、制造业强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强芯 亮屏 智车”战略,抓项目、拓平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增城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招商稳步推进。增城区积极贯彻省委“坚持制造业当家”和市委“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工作部署,坚持实体经济为本,稳步推进制造业招商。2023年全区共引进重点产业项目50个,其中制造业项目39个,占比78%,计划总投资377.57亿元,工业固投335.03亿元,达产年产值508.55亿元,税收26.86亿元。
产业链招商纵深推进。增城区以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两区”带动,聚焦“芯显车”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吸引了广本、万洋、增芯、维信诺、中微、广东工研院中试线、智达星空等一大批链主企业落户,产业链集聚效应凸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一把手招商顶格推进。增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调度、亲自外出招商,推动凝聚全区招商引资“一盘棋”合力。2023年,区领导带队赴市外拜访企业126次,同比增长51.81%。
夯基础:致力“筑巢引凤”,打造优质投资空间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管根本、管长远的核心竞争力。增城区紧盯营商环境,科学决策、高位推动,精心打造投资沃土。
深化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增城区秉承“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了企业”服务理念,切实落实分类推进涉企经营许可改革,实施市场准入标准化申报和“极简审批”,实现“一网通办、一照通行、一码展示”,畅通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3年增城区市场主体总量达27.14万户,同比增长15.11%,增速全市第一。
优化招商引资服务流程。成立增城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设立“两会一办”,进一步规范项目接洽、用地协调、洽谈研判、专题会议研究、全体会议审议、签约落户和推动落地等六个引进流程,推动流程再造,提高项目审议效率。2023年,引进的50个重点项目当年完成签约40个,签约率80%,当年落地25个,落地率50%。
强化优质产业配套供给。增城区致力于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旅宿等配套,引进了执信中学、华师附中、市妇儿医疗中心、南方医院、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拥有新塘和荔城两大商圈,并建设有万达广场(2个)、华南最大的永旺梦乐城、保利金融广场、东汇城等大型商贸综合体,以及希尔顿逸林酒店、长风凯莱酒店等23家高端酒店,市民在家门口可享受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基础配套。
抓机遇:聚焦“东部中心”,共建活力“新广州”
省委多次强调广州要“抓好黄埔、开拓增城、开发南沙”。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三核”“三广州”,赋予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新广州”全新战略定位。
东部中心将承担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城市产业硬支撑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新使命任务,增城作为东部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聚焦枢纽中心,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门户。积极推动新塘站、增城西站、增城站等三大交通枢纽建成运营,广汕铁路已于2023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新白广城际将于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加快构建起面向华东、海西、华北的互联通道,实现大湾区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高效连接,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聚焦产业中心,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地。推进产业、平台、项目、企业、环境五大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紧盯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方向,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3+2+X”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科创中心,打造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快打造国家级侨梦苑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广州科教城、工信部电子五所总部、湖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建成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省重点实验室1家、市重点实验室3家、高水平企业研究院2家、国家级孵化器3家。
聚焦消费中心,打造时尚国际消费商圈。着力承接广州中心城区人口、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加快导入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专业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城市高端商务服务功能。目前,已成功引进新世界华南总部、广州保利国际金融广场等总部经济项目,引进希音全球供应链总部、易芽总部等头部企业。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2024年,增城区将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投资、培税源、聚活力、促转化等六大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重大项目之“进”,促经济发展之“稳”,力争全年引进产业项目12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个、百亿级项目1个,计划储备新增工业固投500亿元,实现当年引进项目新增计划总投资超1000亿元。
群贤毕至,巨幕盛启。4月9日,第十届广州投资年会增城区平行分会即将盛大开幕。届时,增城区将邀请省、市发改部门、工信部门,半导体、传感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企业,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100余名嘉宾参会,共谋“投资东部中心,共创活力之城”,共塑增城经济发展新优势。
“全球汽车产业处于历史转型的十字路口,技术创新已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3月27日,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开展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旨在助力完善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创新链,为未来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思路。《报告》对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逐一分析,并提供了相关发展建议。
2023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了65万辆,居全国第五位。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3.34万辆,位列全国第二位。《报告》提到,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领军企业优势不突出等短板,同时拥有制造业高速发展、车企高频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提高等发展机遇。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各国重点发力方向
着眼全球,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年产量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74.9万辆,较2016年的92.5万辆增长了10.6倍。其中,美国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最发达国家;欧洲有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集群。
纵观全国,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4.8%,超过欧洲(23.8%),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市场份额来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20强榜单当中,中国品牌占据了一半以上。
《报告》指出,和传统汽车产业对比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框架构成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性特征,产业总体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特征。
在产业融合背景和交通、能源、环境协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愿景下,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各国重点发力方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突破,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2023年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纯电动汽车是我国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种类,2023年纯电动汽车销量为668.5万辆,同比增长24.6%;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全球排行第一,截至2022年9月28日,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41.20%。
目前,我国主要形成了六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分别是珠三角集群、长三角集群、东北集群、京津冀集群、成渝西部集群、中三角集群。其中,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产业集群集聚了传统车企广汽集团、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和以小鹏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是珠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代表企业。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产业支持政策持续出台。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牌照政策及针对特定领域的政策等多项政策,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从宏观统筹、推广应用、行业管理、财税优惠、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五大优势
聚焦广州本地产业发展概况,《报告》提到,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优势和拳头产品,拥有埃安、小鹏、合创等智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已初步形成了“一核三极”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空间新格局。
从产业链视角可见,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基本具备了动力电池、电驱、机电耦合、电控、智驾网联等智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同步开发及整车开发制造能力。《报告》同时表明,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差距明显,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优势企业依然不足,缺乏产销规模较大的自主品牌企业,产品综合竞争力与国外产品仍有一定差距。
从创新链视角可见,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完全具备了持续创新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巨大潜力。2006年以来,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至2022年,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共获得中国专利奖45项,占广州获奖总数的10.20%,占全国授权量的2.39%。另一方面,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整体而言,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五大方面优势。在该领域,广州的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自主品牌格局显著,智能化优势明显,广州还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及潜力巨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不容忽视的是,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领军企业优势不突出、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产业链结构不完整、产业集聚度不高、技术人才缺口明显等短板。未来,面对制造业高速发展、车企高频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提高等发展机遇,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需应对好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和用车环境等考验。
从企业产业到空间环境,多措并举促发展
“十四五”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产业发展由政策驱动型逐步向市场驱动型转变,补贴形式从购买直接补贴向使用期补贴转变。
为了促进广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报告》从五大方面给出了建议。
首先,突破重点优势技术领域,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报告》提到,在车规级芯片、底层操作系统、燃料电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着力突破面向量产的L3、L4级自动驾驶技术;支持在穗的智能新能源车企赴国内的先进城市和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设计中心或工程研发中心。
其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内生动力。支持关键链主企业壮大,形成关键核心产业链乃至全产业链控制能力的链主企业;培育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广汽埃安、广汽传祺、小鹏汽车等自主品牌智能新能源汽车企业与世界知名汽车企业合作;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第三,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增强产业链韧性。支持智能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升自身竞争力;完善零部件区域供应,支持知名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在广州建立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加强先进产业标准供给,支持开展多领域国际标准、产品标准、技术规范研制。
第四,补强产业空间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切实落实已出台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保障智能新能源汽车企业用地、用房供给,积极推进新型价值园区建设。加强政策精准持续供给,持续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第五,营造一流环境,加快产业人才引育。参照广州市有关人才政策,对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端紧缺人才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充分发挥在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专业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基础创新人才。此外,加快集聚高端紧缺人才。
从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第一台现代汽车以来,汽车产业从未像今天一样成为如此多技术变革的交汇点。广州抢抓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