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老迎新,新敬老”一场有温度的新老兵交流活动
近日,海珠区在素社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了一场有温度的新老兵交流活动——“您迎我回家,我为您庆生”2024年春季退役返乡欢迎会暨2024年第一季度老兵集体生日会。海珠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少彬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老兵鼓掌欢迎新兵退役返乡,相互敬礼拉近距离,畅谈军旅生涯。老兵说,看到他们就想到了当年的自己,军旅生涯是我们无法磨灭的记忆,希望以老带新的形式带动退役返乡的士兵,继续发挥军人本色为社会作贡献,离军不离党、退役不退色、传播正能量。返乡士兵为生日老兵送上切好的生日蛋糕,新兵说:“我当兵的第一年收到了老兵们寄来的‘家书’,退役返乡后又得到了老兵们的热情接待,让我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
素社街道武装部负责人鼓励退役返乡士兵尽快融入地方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感谢坐岗老兵积极传递正能量,在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退役军人力量。陈少彬局长为大家上了一堂非常有意义的思政课,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指引老兵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三个懂得、一个争取”的要求:懂得取舍,保持向上心态、健康体魄;懂得感恩,持续发挥光和热;懂得奉献,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争取荣誉,把老兵坐岗制做强做优做大。
3月27日,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聚焦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情况,勾勒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图谱,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
《报告》指出,广州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发展优势和先导地位,总体水平跻身国家第一梯队。在全球多个地区竞相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背景下,广州取得了多项成绩——
现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6400多家,总数保持全国第三;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上市企业数达到47家,总市值超过300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广州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拥有省内所有医学“双一流”高校和十多家知名学府,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报告》认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与广州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耦合,源头创新和产业碎片化是制约广州生物医药发展的两大瓶颈,并提出了“抓准发展战略定位,做深做实顶层设计”等九项发展建议。
观大势:
生物医药将保持中长期高景气发展趋势
从全球看大势,从全国看全局。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逐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势?
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的规模达到15572亿美元,同比增长5.4%。《报告》指出,全球医药市场主要由化学药和生物药两大板块组成。其中,化学药品占比较大,达74.3%,生物医药占比达25.7%。
当前,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蓬勃发展。伴随生物技术(Bio-Tech)快速发展,生物药的品种与治疗范围不断优化,安全、有效、用途广等优势特征凸显,市场规模及份额快速扩大,抗体药更是成为全球最畅销且增速最快的药物。
“全球生物药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印度、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报告》提到,全球规模逐年走高,东南亚等成为主要驱动力量。
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主要药品的专利将陆续到期,使更多的仿制药能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新兴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这些国家的药品需求。成熟市场将通过使用仿制药抵消使用新药的增加成本,并且更加关注定价和可及性措施,而新兴市场则力求实现在其经济前景走强时所允诺的可及性扩张预期。
聚焦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既是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又是现代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报告》认为,伴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等新机遇,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生物医药将保持中长期高景气发展趋势。伴随“长寿时代”到来以及疫情频发,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加快传统化学药及中药转型升级,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绕不开的焦点问题。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384.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191.4亿元。
看局势:
产业与经济社会耦合度较高而协调度不足
《报告》认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不足。
这意味着,生物医药产业各项指标的发展不仅影响自身系统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广州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生物医药产业与广州整体发展耦合系统整体在相互作用中良性耦合程度不高,协调状况较差,没有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甚至可能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
《报告》分析,原因可能是广州的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体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在科研方面远不及经营和规模优秀,以及广州的科技发展没有匹配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没有起到足够的推动作用。
纵观全市产业发展概况,呈现出多项特征——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比较完整,产业规模稳步上升并保持较高增速,但产业规模仍有待提升。医药制造业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在全国位列前茅,但总体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政府政策补贴力度大,产业园区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布局。为打造广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合作区和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广州每年都制定落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形成研发在生物岛、中试在科学城、制造在知识城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
广州生物医药科研成绩突出,新药研发与医疗器械取得进展。广州生物医药领域重视科研能力提升,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达10家,其中4家是生物医药领域;13个实验室被认定为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
拥有可喜成绩的同时,广州生物医药产业也存在一定短板。例如,细分领域发展不均衡,广州生命与健康产业的优势领域存在门槛低、利润低,原创性不高的情况;广州的研发链条配套服务有待健全,目前未有P4实验室,缺乏能做大动物实验的高等级P3实验室。此外,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沟通不畅,资源利用率不高;部分待突破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危险。
明趋势:
从顶层设计到整体生态支撑产业发展
广州如何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反哺广州的整体实力,需要从各方面寻找更好的路径。基于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的分析,《报告》从九个方面提供了发展建议。
抓准发展战略定位,做深做实顶层设计。广州要继续壮大生物医药与健康新兴支柱产业,就需要坚持规划先行导向,从产业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奖惩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
持续推进重大创新链研发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服务配套体系。例如,加快发展一批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加快临床CXO产业发展,寻求差异化发展机会等等。
强化生物医药核心技术供给,提升医药研发与生产能力。围绕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重大主攻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提升高端医疗器械发展水平。持续优化二类医疗器械审评审批,除了在审批流程及产品招标等方面给与“绿色通道”外,出台相应政策,逐步提高国产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比例。
培育发展新型健康服务业,积极支持LDT试点。在医学检验领域,积极支持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试点,鼓励开发“整合式”平台技术,研发高端检验检测一体化设备,攻克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微型化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
优化产业支撑服务平台资源集中管理协同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支持科研院所、企业的专门技术实验室和测试基地开放实验资源,满足产业对共性技术的需求。
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大湾区跨境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广州、深圳核心引领作用,带动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肇庆等地,打造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同联动、资源集聚的生物医药发展格局。
打通“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关键环节。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的联合,突破超高清CT、PET-CT等高端医疗器械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卡脖子”技术。
营造创新环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广州政府应从技术引进、产品科研、专利保护、市场开发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为主体,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近年来,增城区持续夯实医养服务基础,加强养老机构医疗资源配置,以“三个抓手、三种方式、三种实践”推动养老服务更加便捷可及、精细多元、服务全面,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一、以三个抓手做优居家养老多样服务。一是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提供个性化方案。抓实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等基本公卫项目,全面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方案,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家庭医生签约84.8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11.20万人,医养结合服务人数8.77万人。二是以农村医养联合体为抓手改善农村养老薄弱环节。探索打造“卫生院+敬老院+居家养老平台+护理站”联动配合的农村医养联合体,依托全区11家护理站为辖区居民提供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生活照护三大服务,实现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精细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三是以适老化改造为抓手打造养老宜居环境。坚持入户摸排、仔细征询、按需设计,规范施工流程,把好准入关和验收关,确保适老化项目改造到位、辅具配备到位、问题解决到位。截至目前,共为884户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
二、以三种方式实现养老医疗双向衔接。一是畅通绿色就医通道。依托分层分级医疗救治机制,落实专人对接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医疗需求,畅通基层医院与绿色区级医院快速救治绿色通道,提供快速精准便捷的医疗救治服务,保障住院床位、医护人员等医疗资源充足。与广医四院、增城区前海人寿医院建立合作机制,延伸绿色就医通道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二是推动养中有医。全区18家养老服务机构建成护理型床位2186张,其中5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为老年人提供床位护理、常见疾病诊断、慢性病管理等服务。三是推动医中有养。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规范医养签约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属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截至目前,全区13家养老机构与属地卫生院或就近医疗机构签订医养结合合作协议,签约率达100%,2023年累计服务16221人次。
三、以三种实践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一是探索“中医药+”特色康养。着力打造“医养一体化”模式,区中医院与沙埔卫生院共建中医特色“医养融合延伸病房”,大力开展针灸、推拿、熏蒸、中药贴敷、药膳指导、养生保健指导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动中医医疗资源与医疗康复、养老服务、养生保健及护理服务深度融合,为辖区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二是探索建设社区医养结合体。融合社区居家养老和医疗康复护理,打造“三级医院-社区卫生站-颐康中心”的医养结合联合体,建设社区嵌入式小微型医养结合颐康中心,打通社区医养结合“最后一米”。三是探索建设护理型养老院。促进医疗和机构养老资源互通共享、互利共赢,推动石滩镇三江敬老院与石滩镇社区卫生院合并为护理型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