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大沥村民颜达的诗意人生: 连续39年自办菊花会
详细内容

大沥村民颜达的诗意人生: 连续39年自办菊花会

时间:2020-11-03     人气:2288     来源:珠江时报     作者:admin
概述:说到“菊花诗会”,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里赏花会友、饮酒斗诗的情景美丽又充满诗意。实际上,这样的诗意聚会,在南海区大沥镇河西社区,年年农历九月都会举行。......

      说到“菊花诗会”,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里赏花会友、饮酒斗诗的情景美丽又充满诗意。实际上,这样的诗意聚会,在南海区大沥镇河西社区,年年农历九月都会举行。

      每年农历九月初十,正值金菊飘香时,河西社区颜边经济社村民颜达,都会在家中举办“文艺派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友们觅着花香、带着墨宝、踏着乐声赶来相聚。颜达和他的朋友们,也给这个活动赋予独特的名字——菊花会。

■连续39年自办菊花会,颜达也成为了一名诗画达人。

      这样的一场民间“文艺派对”,已经不间断地办了39年,最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参加。今年受疫情影响,只是邀请数十好友前来,但也难能可贵地坚持了下来。颜达说:“菊花会最大的优点是自由,大家在文化领域里百花齐放,让我感到很高兴,这也成为我一直坚持举办的原因。”

      以文会友

      九月初十共赏菊

      “菊会今年少张罗,半墙书画未闻歌……”10月26日是重阳节翌日,大沥镇河西社区颜边经济社一栋居民楼里,传出热闹的交流声,不时还能听见有人吟诵几句诗词,村民知道,达叔又在办“菊花会”了。

      记者循着声音在颜边找到了颜达家——一栋以“醉园”命名的民居,大门两旁的对联出自他的手笔。颜达介绍,这副对联是几百年前,颜氏祖先根据“醉园”二字而作。这个“醉园”便是菊花会的主阵地,见证着菊花会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及大的变迁。走进大门,只见院内绿意盎然,摆放着数十盆颜达自己种的菊花、凤尾球等盆栽。

      “菊花会绝不能没有菊花,但在广东,一般这时候是没人卖菊花的,我只能自己种,每年五月种上,九月、十月就开花,是很多作品的灵感来源!”颜达端详着一盆菊花的长势,满意地扬起嘴角。

      这个菊花会是怎么办起来的呢?颜达告诉记者,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对文艺十分热爱,结交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改革开放不久,他和一批朋友下海办起了工厂,为了让朋友们多一个过“文艺瘾”的平台,时任生产队队长的他建议周边的企业发动有识之士组建文化队伍,并找来一些对文化活动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趁着业余时间聚集在他的老屋,简单搭个棚,饮酒作诗聊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诗酒会在河西周边逐渐被人熟知,不少粤剧曲艺演员也会在诗酒会举办这天来唱曲或“做戏”。到1981年,大家提议给诗酒会起个名字。“唐代诗人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所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形容重阳节前后的菊花景色,结合菊花寓意的高洁品格和长寿象征,于是就提议叫‘菊花会’。”颜达说。大家赞同颜达建议的“菊花会”,名字便就此定了下来,并确定每年举办一次,到今年已是连续第39年举办,从未间断过。

      “从第一届开始,菊花会的举办靠口口相传,不发请帖也不公开邀请,大家按日子自己就会来。而且我们很欢迎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过来,所以年年都有新面孔。”

      声名远扬

      文人雅士八方来

      在39个“九月初十”里,参加菊花会的朋友们都早早来到颜达家中,在粤曲发烧友们奏响的乐曲声中吟诗作对即席挥毫。在醉园里,飘着菊香的花园站满了唱曲听曲的爱好者;颜达家的主体建筑被朋友们戏称为“颜边黄鹤楼”,众多诗词爱好者在一楼客厅或坐或站,你来我往地交流诗词心得;“颜边黄鹤楼”外四周是围墙,挂满了上一年大家创作的画作和书法作品,书画爱好者围在一起细细品味。

      看着其他文友玩得尽兴,个个顾不得认真吃午饭,匆匆吃完又开始下午场。傍晚时分,颜达便发动家人朋友在家做饭,宴请所有参与菊花会的来宾,后来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家人做不过来便请专人来办宴席。

      菊花会从最初的一百多人参与,发展到去年的约一千人,全靠文友口口相传。每年举办菊花会,颜达都出钱出力,花费不少,但他从无怨言,反而越办越开心。近几年,除了附近的文人朋友来参加外,越来越多来自区外、市外、省外的学者、文化界人士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盛会风采。

      2013年的菊花会上,记者遇到了广西人黄烨辉,他还带着自己的朋友吴端荣,并挥毫一幅“细品茶”留念。“以前只知道这边人做生意厉害,没想到搞文化也很有一套,村民都能办起这么好的诗会,可见民间文化艺人多,也容易找到知音,真是让我大受启发。”黄烨辉说。

      “菊花会是一个好平台,吸引五湖四海的国学爱好者、甚至是专家来这聚会交流,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和书法大家一起挥毫,不但受益很大,更觉得是人生幸事。”河西居民陆锡祥今年80岁,是菊花会的“铁杆粉丝”,已参加菊花会超过30年。

      文化传承

      进村入校做义工

      86岁高龄的大沥蟾龙诗社会员李坚,是菊花会的忠实参与者。他对菊花会这个以友谊为重,兼顾高水平国学交流的平台赞不绝口,“这是一个很纯粹、很快乐、很自由、很有水平的民间文化盛会,颜达几十年来全额自费举办菊花会,并宴请文人雅士,不为名利,不谈生意,不求回报,相当难得,我会一直支持并参与下去。”李坚连续担任菊花会晚宴主持人多年,每年坚持自己准备主持稿,附带吟诵专为晚宴而作的诗词,作为一个诗会的“享受者”,他逢人便夸菊花会氛围好。

      今年菊花会受疫情影响,规模较去年大幅收缩,只简单邀请本地数十人出席,均是诗书画爱好者,没有粤曲乐队,也没有外省长途跋涉赶来的客人。现居美国的80多岁老华侨谋叔,原本想特意回国参加菊花会,也因为疫情暂时搁置了计划。于是才有了本文前面的那句诗:刚写好的书画只挂起了半堵墙,写的时候还没有歌曲声陪伴。

      虽然不如往年热闹,但菊花会已是其命名以来连续第39年举办,这对于一个由单人主办的民间文化活动来说实属罕见。“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因为热爱诗书画,加上经济条件允许,家人又大力支持,就一直办了下来。当然,这些年我还是有不少收获,那就是见识广了,学识丰富了,认识文人多了,这些都是我每天快乐的源泉。”谈到支撑起菊花会这么多年的原因,颜达开心地分享道。

      原本只是传统国学文化爱好者,经过几十年的积淀,颜达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诗画达人,他还加入了大沥蟾龙诗社。“原本国学文化只是我个人兴趣,但现在我觉得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如今,72岁的颜达还经常去社区、学校当义工,教孩子们学书法、作诗词。春节前免费送春联,用数十年吸纳到的百家之长,回馈社区。

      “这些是今年大家写的书法,我准备把它们收起来,明年拿出来展。”爱惜地抚着一幅幅字画,颜达告诉记者,他已收藏了一千多幅创作于菊花会现场的字画,这些字画成为了菊花会39年的历史印记,也是他心中不朽的宝藏。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