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入红色基因的“革命堡垒”村
这里诞生南海农村第一个党小组,涌现出一批革命英雄。
“铁打江山父兄辈翻天覆地,村辉宝树后来人换物移星”,一座“革命堡垒”牌坊巍然矗立在南海区大沥镇铁村村口,向往来的民众诉说着这条红色古村的故事。穿过牌坊,让人似乎又回到那段历史场景中。
铁村曾因打铁而得名,后因“铁血”红色基因而闻名。这里是南海农村革命的红色沃土,诞生了南海农村第一个党小组,谢颂雅、谢泰珍、谢伦等铁村儿女在党的哺育下,在大革命洪流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铁村的红色基因却像一颗种子茁壮成长。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铁村儿女的新使命。
大沥铁村“革命堡垒”牌坊巍然矗立在村口,让铁村红色 文化得以传承。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方智恒黄永程摄
诞生了南海农村第一个党小组
“牌匾上写着,这里是中共南海县第一届县委(1927年)宣传委员谢颂雅故居。”两名游客路过谢颂雅故居时,不禁停下了脚步,驻足细看门上的牌匾,从青砖绿瓦中感受这古村的红色魅力。
铁村之所以得名,缘于南宋时期迁至此处定居的铁村先民确实以打铁为生,故取名铁村。正如村名一样,铁村人身上具有“铁血”特质,他们曾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饱受地主豪绅的剥削欺压,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深受进步、革命风气熏陶。
铁村旧照。(资料图片)
1924年,铁村农民为了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自卫防身,在村中开设了武馆,聘请佛山武术师周侠生来铁村授艺。开馆授徒期间,周侠生与共产党员梁复燃相识。在梁复燃的启发和引导下,周侠生积极投身工人、农民运动。不久后,梁复燃还介绍周侠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周侠生的协助下,梁复燃积极在南海县第九区(今大沥一带)建立和发展党组织。1924年,除了周侠生外,梁复燃还发展了谢颂雅、李羽吉入党。同年冬,周侠生、谢颂雅、李羽吉三人在铁村成立了党小组,周侠生任党小组组长。这是南海农村第一个党小组,他们三人也是南海农村第一批党员。
三人中的谢颂雅就是铁村人。在南海县加入共产党后,谢颂雅就调到番禺县任农运特派员。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南海县农民运动活动中心自大镇一带转移到显纲村一带,谢颂雅也奉命调派回南海县显纲村,配合陈道周等开展活动。经过谢颂雅等人的积极活动,党的组织又重新秘密发展壮大起来。1927年七八月间,中共南海县委员会成立,谢颂雅任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
铁村不仅建立起南海农村第一个党小组,还是南海县最早建立农民协会的村庄之一。在党的方针政策感召下,越来越多铁村人积极投身革命,谢伦就是其中的代表。
出生于铁村贫苦农民家庭的谢伦,长期遭受地主豪绅的欺压剥削,但他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在梁复燃、周侠生等共产党员的教育和影响下,谢伦逐步树立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的思想。
1925年4月,铁村农民协会成立时,谢伦第一个报名加入,还动员父亲谢泰珍、弟弟谢荣棠、谢咏才和堂兄弟谢植祺、谢玉山等人参加。谢伦被选为农会执行委员,负责武装工作,并担任农民自卫军队长。
那些铁村儿女参与的铁血斗争
铁村谢氏宗祠入口处的树荫下,一块写有“谢泰珍谢伦谢植祺烈士壮烈就义处”的碑石就立于此。碑石后面的一片农田,就是曾经的“飞鼠塘”——三人的就义之地。
大沥铁村谢泰珍、谢伦、谢植祺烈士就义处。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黄永程摄
回望近百年前,铁村农民自卫军成立以后,谢伦立即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减租减息、禁烟禁赌、取消民团苛捐、维护地方治安等工作,有时还会支援邻近各村农民协会打击反动民团,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1927年1月,反动军队联合对广三铁路工会进行袭击,谢伦率领200多名农民自卫军支援广三铁路工人纠察队。一夜激战后,农民自卫军成功打退敌人。战斗结束后,谢伦还带领农民自卫军30多人留下常驻石围塘火车站,协助广三铁路工会纠察队开展工作长达3个多月。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传开后,谢伦和铁村农民自卫军声威大振。
1927年2月8日,南海农民自卫军保护广三工友凯旋合影。(资料图片)
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谢泰珍、谢伦父子等人被捕,被押到铁村“飞鼠塘”前执行枪决。谢伦在牺牲前,面无惧色,提出“稍后老父一步而死”,以膝行父前,向谢泰珍叩首行礼,以送父终,然后从容就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谨守孝道的优秀品质。
说起铁村儿女参与的铁血斗争,就不得不提谢颂雅在配合广州起义中的突出表现。
1927年12月12日凌晨,谢颂雅带领30名赤卫军队员从龙溪出发,划小船到大沥滘口,和汇集在那里待命的几十名赤卫军队员一起向大沥圩进发。陈道周、周侠生等则率领另一支200多人的赤卫军队伍从松岗出发,两支队伍作钳形攻势向大沥夹击,顺利攻占大沥圩。这一役的胜利,激发了当地群众加入赤卫队、参与战斗的积极性。
保护传承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铭记铁村人的革命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1997年10月,村口建成一座“革命堡垒”牌坊。
为铭记铁村人的革命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1997年10月,村口建成一座“革命堡垒”牌坊。(资料图片)
红色基因植根于铁村儿女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世代铁村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自新中国成立后,铁村人就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修复和保护。进入新时代,革命遗址焕发新生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2020年7月,铁村入选南海区第5批古村活化工程。铁村坚持党建引领,将先辈保家卫国的情怀投入到美丽家乡建设当中,积极活化古建筑、革命先烈遗址等,打造铁村红色文化馆等党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红色资源焕发新生命力。
存著小学校原址、谢颂雅故居、铁村原生产队队部室……走在铁村里,依旧能找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些红色革命遗址发挥着教育作用,让铁村的红色基因深入人心。每年,都有党员群众到铁村参观学习、缅怀先烈。
大沥铁村谢颂雅故居。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方智恒黄永程摄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对有红色基因的铁村来说是一大机遇。3月24日,大沥镇召开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发挥好铁村等村居的红色资源作用,讲好、宣传好大沥革命历史故事。
如今,铁村正加快推进古村活化项目相关工作。相信不久后,这个历史悠久的红色古村必将更焕光彩。
为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交警部门经过实地调研,决定对顺德大道(旧105国道)环市南路路口(大良医院路口)、红岗工业区展业路路口、龙盘路与兴顺路交界路口共三大路口通行作出调整。为了配合此交通组织调整,交警部门已在相关路段制作了指示牌,同时将利用路口路段的交通监控设施规范驾驶人行为,请途经车辆按照现场交通标志标线指示通行。
顺德大道与环市南路交界路口。/珠江商报记者朱德文摄
14日17时50分,记者看到在环市南路路口(大良医院路口)右转进入顺德大道广州方向的车辆络绎不绝。顺德大道中山往广州方向正常行驶的车辆,司机驾车行驶至环市南路路口段时,不少车辆自然减低车速。附近一家商铺店主称,每当下班行车高峰时段,该路口经常塞车,发生过多次交通事故。
据了解,因受施工影响,顺德大道杏坛跨线桥南、北两侧上桥位置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交警介绍,为减少环市南路(大良医院路口)、展业路驶出的车辆与在顺德大道上直行车辆的冲突,从2021年4月15日起,交警部门将对顺德大道与环市南路、展业路交界路口交通组织进行调整。同时, 为缓解龙盘路与兴顺路交界路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交警部门对龙盘路与兴顺路交界路口路段的交通组织也同时进行调整。
相关链接
交通组织调整的三大路口怎么行走?
一、环市南路路口
禁止环市南路方向车辆直接在路口处右转进入顺德大道行驶,往伦教、广州方向车里需提前绕行,受影响车辆可以按以下方式行驶:
1.在顺德大道与环市南路交界路口前进入顺德大道辅路,经顺德客运站6号门对开处进入杏坛跨线桥桥下辅道,转往南国路延年路口掉头后前往伦教、广州方向行驶;
2.在顺德大道与环市南路交界路口前进入顺德大道辅路,经锦屏路进入同兴路,右转南国路延年路口掉头后再往伦教、广州方向行驶;
3.经同兴路进入南国路延年路口掉头后再往伦教、广州方向行驶;
4.经延年路绕行,由南国路延年路口进入南国路,再往伦教、广州方向行驶。
二、展业路路口
禁止展业路方向车辆右转进入顺德大道杏坛跨线桥,往容桂、中山方向车里需提前绕行,受影响车辆可以按以下方式行驶:
1.在顺德大道与展业路交界路口右转进入顺德大道杏坛跨线桥辅路,经南国西路德胜西路路口掉头后,前往容桂、中山方向行驶;
2.由良杏路经伦桂路绕行后再往容桂、中山方向行驶。
三、龙盘路与兴顺路交界路口
禁止龙盘路方向车辆经兴顺路往容桂、中山及南霞方向行驶。从龙盘路进入兴顺路的车辆只能右转,经兴顺路往顺德大道广州方向行驶;受影响车辆可以按以下方式行驶:
1.由龙盘路进入兴顺路,经兴顺路往顺德大道仙泉路口掉头后前往;
2.经祥和路进入兴顺路,再往容桂、中山及南霞方向行驶。
一把刀,一双手,再加上几根竹和古老的测量工具,年近70的张华成,正在坚守着从老一辈传承下来、从事了40多年的行业:佛山南海九江传统鱼筛制作。
张华成与工厂师傅、来访的朋友一起探讨鱼筛的制作工艺。
在九江上西村一眼池塘边,有一间并不起眼的小砖屋。在这里,张华成经营着一个专门制作九江传统竹制鱼筛的小工场。
存放在仓库的竹子和鱼筛。
据古籍记载,九江人从西江捕捞鱼花进行养殖已有五百年的历史。随着鱼苗业的兴盛,九江渔具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成为珠江三角洲有名的渔具集散地。在此背景下,鱼筛在九江应运而生,主要用于清除鱼花中的敌害和鱼花分级。
九江养殖户崔常乐用九江鱼筛对鱼苗进行筛选。
鱼筛用经过精细加工的光滑园细的竹篾编成,呈半球形,口径约60厘米,深约30厘米,筛目狭长,以“朝”数表示筛号大小。“朝”大概就是鱼花生长的天数,比如7朝就代表鱼筛能筛选出生长7天以上的鱼花。准确率越高,意味着技艺越成熟。
阳光照在存放在仓库的鱼筛成品上,呈半球形,口径约60厘米,深约30厘米
张华成的手艺来自已故的老丈人。这门需要时间沉淀的技艺,他一做便是40多年。
开竹、刨竹、扎圈、拉竹、织筛、上筛、合筛……从竹篾到鱼筛,像张华成这样经验老道的匠人,一个鱼筛也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制作完毕。
张华成师傅用“莲花刀”开竹,使每条竹条大小均匀。
刨好后再用心把竹拉成适合制作鱼筛的条形,这步骤称之为拉竹。
张师傅耐心把竹条和绳子慢慢编织成筛。
张华成说,祖辈刚开始破竹使用的就是一把柴刀,后来为了方便生产,便研制出了“莲花刀”。
一套鱼筛,筛目大小不一,筛号达30多个。各地的鱼筛都以九江的为“国标”。张华成说,远至海南、江西、湖南、江苏等全国各地的客商亦会纷至沓来选购九江鱼筛。那时卖鱼筛不仅很赚钱,制作鱼筛的师傅地位也相当高。
制作鱼筛用的部分工具。
张华成师傅在进行上筛工序,需要用到一个成年人的重量来固定鱼筛。
最后把鱼筛进行修边,一只完整的鱼筛就完成了。
近五六年来,塑料和不锈钢材质的鱼筛出现,传统手工鱼筛的市场开始受到冲击。原来九江三家鱼筛制作工场,如今只剩下张华成一家。
原来九江三家鱼筛制作工场,现在只剩下张华成一家。
由于利润不高且辛苦,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再过两年我做不动了,我担心这一技艺就要失传了。”张华成希望这项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能延续下去。
目前,九江正着手准备为九江鱼筛制作传统技艺申请南海区级非遗。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