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米长的窄巷,曾塞下80多家商铺
一座城,总有那么一两条街巷,张罗着平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盆瓢碗锅布衣鞋。
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对里水人来说,通津街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里水通津街现貌
史载|里水圩市的前世今生
与广州一河之隔的里水,因其水运便利,早于明末清初已形成市集。据《里水镇志》记载,里水地区有里水、麻奢等7个圩市,最早的是西华圩,最旺的则是里水圩、麻奢圩。
其中里水圩,位于里水河(郁水)北岸,即今里水城镇内,圩街由通津、中隅、西闸、灰埗、汇隆、磨栏、新宁、富寿等八街和谷地组成,八街按行业区分自成一体。
△ 里水沿江河畔旧貌(里水镇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里水圩成为区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凝聚力更大,加上周边传统圩市如冈头、大成、宏岗、西华、横马等圩基本收缩,里水圩更显繁荣兴旺。
而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通津街都是里水圩的商业中心。
往昔|这里曾承载里水圩的岁月荣光
里水通津街,身处里水中心,连着里水现在最热闹的两个地方:向南上斜坡,是富寿桥;向北转左,走过文化街100米不到,是新兴路。
△ 穿过通津街往右转,便是车水马龙的富寿桥
很难想象吧,这条160多米长、窄得只能容一辆轿车慢慢驶过的小巷,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却曾经像个百宝箱一样,塞下了满满当当80多家商铺,几乎什么都有——天然、畅心、香茗等茶楼,咸杂、鸡鹅鸭鱼蔬菜档、飞发铺、车衣店、布衣铺、饼铺、毛巾厂等,还有信用社、保健站等,功能齐全,让里水人过得有滋有味。
△ 里水画家黄伟英曾把上世纪60年代的富寿旧景记录下来,这幅《里水旧富寿印记》便是那时候的真实场景。在富寿桥的一侧,那些灰白的老房子,便是通津街的商铺。
那时候,它也是里水最旺的集市街,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旧圩。每当每月的二五八圩日,窄窄的一条通津街,除了原有的数十家商铺,还有前来赶集的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现状|街头巷尾连接繁华,街心归于沉寂
时代变,世界转,通津街昔日的繁华热闹已给了新的路口新的楼,归于沉寂。这里的街头巷尾连接繁华,街心却有着谜一样的老定。只需一个拐角,你就远离了镇中心的喧嚣。
△ 现在的通津街早已从圩市变回住所,不少里水人、新市民仍居住在这
对住在通津街的老人们来说,那时候被圩市叫卖声、熙熙攘攘的人声、茶楼香甜的点心叫醒,是最幸福的事情:“那时候好旺啊,家家户户都是在自己门口做生意的,从丰岗去麻奢都要经过这里。”
△ 70多岁的郭伯伯,偶尔还会回来通津街的老房子住一阵子
如今的通津街,还是很多人在住的,老人家都是本地人,年轻人则是新里水人。连着的文化街就有小市场,老人家买完菜就喜欢在这说说话,到时间再回家煮饭。
△ 买菜卖菜的,都是住在通津街的老街坊
老人家喜欢住这里,是因为住久了,习惯了。也是,门前就有小庭院,晒柴、种花、晾衣都在这了,有自己的小天地,舒坦。
新里水人喜欢住这里,为什么不呢?这里房租便宜,每个月200-300元有成交,离里水中心近,但又清静得可爱。
故事|那些老里水才知道的老街秘密
走进通津街,一种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藏着许多老里水才知道的秘密。
比如通津街尾的基督教堂。据《南海县志》记载,它建于民国23年(1934年),1984年才重新开放。30多年前的每一个礼拜天,这里都会吟唱和煦的诗歌。而现在,这里已经不再唱诗了,而是以医务室的身份,继续守护着老街。唯有门口两棵白玉兰,知道它如何成为一个谜。
△ 昔日的基督教堂,如今化身卫生服务站
这里,是全里水第一间正式意义上的医院——保健站,曾住着里水第一西医,第一牙医,第一护士……那时候,里水人有什么头晕身热,都知道要来通津街。看病找李子屏,生仔找邱姑娘,就妥了。
这里的房子,以前多是郑姓地主盖的,再出租给大家。这个立碑存证的地界,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时至今日,不得而知了。
△ 上面刻着“陈康厚堂,自墙地界”字样
别看通津街巷窄,其实内有乾坤,一个路口拐角,里面就住着十户八户人家。这个门楼,就是给人躲雨用的。那么窄的巷口也要弄避雨的地方,现在看来有几分滑稽,但在它还是旧圩的时候却实用得很呐——这里旺啊,下起雨来人可往哪躲啊?嗱,不就这一个个门楼咯!
如果你在通津街的里巷看到这座公厕,不必惊讶。事关通津街的房子在早期建设时都是没厕所的,住在这里的人要上厕所,都得来这。已经“40多岁”的它还在服役,尽忠职守得很。
这一口三眼井,也曾见证着通津街坊的用水历史。以前里水人都是直接在里水河取水饮食。20世纪50年代挖了这口三眼井,周边的人就都来这里取水了。
△ 住在附近的阿姨说,直到有了自来水,这口井才渐渐静了下来。现在来打水的,也只有当地的老人家了
这里曾是通津街以前最大的一家飞发铺,肩负着里水人的形象大任!这个飞发铺犀利之处,就在它的设计。以前没有电,天热要飞发,在店里面坐热得慌,咋整?在屋外面挂个大幕布,找两个人在外面上举下落,风就进去了,还可以遮阳。可惜,现在只能靠想象才能重温那时的热闹了。
在通津街,只能听上了年纪的伯伯、婆婆描述那过去的叫卖繁华,却找不到一个年轻的面孔说起与它的半点联系。老街的繁华,早已留在了数十年前了。
但愿今天这份口述史,能替老街记录星星点点的存在,让里水人,不要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曾担当了里水的繁华,包容了里水人的爱恨,值得被里水人记住。
△ 图左二三为梁氏夫妇,曾是通津街的原住民。本文记录内容,部分为以上人员口述史。
乡村振兴将助力实现三水城乡融合,而西南街道是三水城乡融合最好的载体。
青岐村委会位于三水最西部,这里,有让人怀古的耕读文化,有舒朗的西边洲头,更有万亩现代化渔业产业示范园区......
青岐人在这片浸润了悠悠农耕文化的家园上,打造出了自然、人文、产业相融合的美丽文明村居。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青岐村,正是西南街道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古村林立藴人文印记
青岐村委会古村林立,辖下自然村皆有着陈厚的宗祠、庙宇历史。阁美村位于西、北、绥江交汇处,思贤滘边,正好处于三江汇流处。清代始建的阁美村现存有7座宗祠,其中当以乔楚陆公祠为代表。抬梁式建筑,硬山顶,平脊,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和梁上石雕皆体现别致的岭南情。
青龙岗村位于北江边,是村委会辖下一条自然村,与灶岗、夏簕岗统称“三岗”,因村所在岗丘似青龙而得名。
文武古庙一对长联由该村举人刘会兴所作,表达了“孝行遍天下,忠义满人间”的愿景。
孝德与忠义文化在青岐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它源于数百年来青岐民众对孝德与忠义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17年至2018年,青岐村委会被列入佛山市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示范村,投入了大量的自筹资金和社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为传承村居传统文化,青岐村还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利用春节、重阳节或村节等节日举办醒狮表演、龙舟表演、歌会等民俗文化活动。
除了原有的文化馆送戏下乡,青岐还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展览和文体培训班,以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村居文化繁荣发展。
西江有岛“天上来”
在青岐,还隐藏着一个静谧的江岛——被誉为“西江明珠”的青歧琴沙岛。
相传,琴沙岛形如一把古琴飘在西江上,像从天外飞来,永不沉没。又有传是包公去端州上任时,行船西江中间,遇到风浪,不小心把琴掉在这江中,后来就变成这个美丽的小岛。
登上小岛,一排排整齐的清代风格的房子映入眼帘,随处可见水磨青砖的房子。岛上堤围古树葱茏,物种丰富。高耸的细叶榕从上沙延伸至下沙,有的需三四人合围才能抱住。
夜晚,在江边,与朋友一起搭个人肉三脚架~
铁渡船、古榕树、老建筑,牛儿成群,孩童嬉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新鲜的野草味,令人顿感置身世外。
万亩鱼塘造“海上田园”
鳜鱼、生鱼、黄骨鱼......这些吃货心中难以忘怀的一道鲜,很多都产自青岐!
青岐地处三江汇流之地,拥有珠三角少见的13000余亩连片鱼塘,以此为载体,青岐村不断擦亮“广东省青岐现代渔业产业园”这张名片。
青岐现代水产园区位于坐落在西南街道青岐村委会辖区内,离二广高速约20分钟车程,距离高铁站约20分钟车程,距离白云机场约1小时车程。
园区规划面积2万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3000亩,主要养殖鳜鱼、叉尾、生鱼、黄骨鱼、花鳗鲡、黑鳗等。
近年来,青岐现代渔业园区成功引入了佛山市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德润渔业科技有限公司、锦汉锦鲤基地等规模渔业企业,为园区渔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2017年,荣获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授予青岐现代渔业园区“广东现代渔业产业示范园区”称号。今年,青岐建立了三水首个农业领域院士工作站,以产业兴旺带动经济发展。
广东省农科院书记廖森泰,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唐棣邦,佛山市农科所所长李湘妮,三水区委常委、西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学坚,三水区委常委罗卫平 ,三水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志泉等到青岐渔业产业园开展调研工作。
三水首个农业领域院士工作站成立。
青岐人依托独特的水乡资源,在这片有着悠悠农耕文化的家园上,打造现代化鱼米之乡,延续三水农业的辉煌。
夕阳西下,沐习习凉风,尝肉嫩味鲜的河鲜,品醇香甘冽的米酒,侃东西南北。赴青岐一行,既是一次视味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放空的修行。
北江堤畔,思贤滘边,昆都山下,坐落着三水最富传奇色彩的村落——江根村委。江根,江之根也,要想读懂三水,从读懂江根开始。
登昆都山
赏三江汇流奇观
昆都山下、思贤滘旁,西、北、绥三江交汇于此,珠江三角洲肇始于斯,三水由此得名。
昆都山位于三水西南部,距西南城区10公里,海拔只有62米,虽不奇不竣,却名扬天下。扼守三津要道的昆都山,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朝,此山就驻兵把守。抗战时期,日寇野蛮侵占昆都山,并在山上修筑炮台和堡垒,以便控制西、北江的水上交通。
这里更是看三江汇流最美的地方。西江、北江在山下连通两江的思贤滘相汇,水涨时,常常出现半清半浊的“鸳鸯水”奇观。“游客来看,必到山顶。”村里的老人说。
访五显庙
忆白沙思贤感叹
由于曾经有文人贤士造访,昆都山也留下了儒雅风骨的遗风,由此产生的历史人文遗迹,以“五显古庙”最为典型。
昆都山南面脚下就是五显古庙。庙体主体建筑不大,只有三间青砖绿瓦房,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据传该庙为纪念五显神惩治恶鲶而建,古庙虽小,但逢年过节时,香火一直旺盛。
明代理学大师陈白沙经常在南海西樵、三水一带游玩与遍访朋友、学生。相传一天他来到三水寻找学生陈勉而不遇,经过昆都山时,写下了“思贤”二字,这便是思贤窖名字的由来。
转江根村
寻千年古城文脉
自古以来,江根文风昌盛。陈白沙在此“思贤”,何维柏山上结庐,陆云从百岁高龄京城赴考......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今,耕读传家的好家风还在昆都山下的江根流传!
沙塘村的赖镇廷书室,墙壁粉刷一新,桌椅干净整洁,架上图书琳琅满目,随手抽一本便可静静读一个下午。
近段时间,一个引入注目的党群服务站在江根村开门迎客。这个叫“季章书舍”的党群服务中心展示了江根的历史和人文文化。
除了陈白沙,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故事,同样彰显了江根村的文风鼎盛。明朝礼部尚书何维柏曾在江根村后的昆都山上结庐读书,苦心钻研天下文章、治国之道,一住就是20年。死后葬在距此不过数里之外的金本芹坑村,登临山顶,仍可感受到先贤遗风。
三水金本江根村人陆云从不顾年纪老迈,毅然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参加会试,考试结束榜上有名。紧接着参加由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他百岁高龄赴考的精神,感动了皇上,阅卷后朱笔一挥,下旨钦赐他为“翰林院检讨”,加国子监司业衔,陆氏大夫祠便是为了纪念他而起。
陆焕光出身于三水西南江根村,生前是广州钢铁厂第一炼钢车间维修工段党支部书记。在进行一次攀登炼钢科学高峰的新炼钢法试验中,因发生意外爆炸壮烈牺牲,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为江根发展增加了红色元素。
江根的孝德风尚也由来已久。夏凰山村有四所祠堂,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父亲与他的儿子们。他们以这种方式建立了某种微妙的联结,并给夏凰村留下了孝德的美好风气。
在江根,尊老爱老、乐善好施早已是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村民以自身实际行动书写孝善文化、乡贤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内涵。
江根夏凰山村红色驿站。
西南街道提出全力构建“三江汇流·一山一岛一古镇”文旅生态产业发展格局。以“文化+旅游+创意”为核心理念,按照“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深入挖掘利用思贤滘三江汇流、五显庙、老鸦洲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待着江根大变身!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