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鸿胜博物馆:武林英才的摇篮,武术之乡的瑰宝
佛山市鸿胜博物馆(鸿胜纪念馆)位于兆祥公园南面,佛山市禅城区福宁路祥安街15号(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太上庙内),隶属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管辖,全馆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纪念馆。
鸿胜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武林英才,多名蔡李佛弟子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 蔡李佛拳因此被称为“红色拳种”,鸿胜馆也被叫作“红色武馆”。 鸿胜祖馆位于祖庙街道衙旁街15号,为硬山顶青砖木架构的清代民居建筑,是佛山市现存历史最久的私人武馆旧址,在蔡李佛拳发展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佛山作为武术之乡的重要见证。
2006年10月,鸿胜祖馆被佛山市政府认定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20年代,鸿胜馆进入鼎盛时期。 在佛山除衙旁街祖馆外,在太上庙、莺岗街、塔坡街、线香街以及石湾、顺德等地设有分馆,整个鸿胜系统成员过万人。 2001年,曾为鸿胜馆分馆的太上庙经全面修缮后,作为佛山鸿胜纪念馆对外开放。 纪念馆总面积约360平方米,为三间两进四合院式建筑。 门前石碑上雕刻的文字记载了这座建筑的来龙去脉。 太上庙始建于清康
塔坡庙位于禅城区京果街,坐西向东,面宽4.6米,进深8.95米,总面积41平方米。单层青砖木架构,硬山顶,马鞍式封火山墙,蓝釉印花瓦当,滴水剪边,檐板花鸟虫草图案精美完好,水磨青砖门墙,花岗岩石门框,墙基高约0.4米。正门上方嵌“塔披古迹”石额,款署“嘉庆元年菊月吉旦众信重建,苏呈祥敬书”。庙前水井一口,圆形花岗岩石井栏。旁立修庙款项进支刻石,刻文:“共进伍佰卅伍圆壹角正,共支伍佰卅圆正。民国卅七年戊子桂月众信及修庙工会重修,塔坡同人立”。
塔坡庙虽小,却是佛山得名的重要物证,具较高的历史价值。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塔坡庙与佛山得名:塔坡庙所在的塔坡岗,在东晋时是克什米尔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的“经堂”旧址。唐贞观二年(628年),这里曾出土经堂的铜佛三尊,因此得名“佛山”。
历史变迁:唐以后,此地建有经堂寺。至明初洪武间大毁寺观时被拆,但至明天启七年(1627年)拟重建时,塔坡岗已开辟为普君墟,不宜建寺,遂迁址万寿坊重建“塔坡禅寺”(经堂古寺)。而该旧址则建为东岳庙,又称塔坡庙,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
建筑特点:塔坡庙规模极小,通面宽仅4.58米,建筑面积不足42平方米,分为头门和正殿两进。其马鞍式风火山墙和硬山搁檩的梁架结构都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点。
井泉与石榜:庙前原有一口水井,相传是唐代始建时所凿,井泉清冽,永不枯竭,至今附近居民仍在使用。在井台旁的屋墙上,原镶嵌有唐贞观二年的“佛山”石榜及“佛山初地”、“牧唱遗风”石匾等遗物。
文化活动:据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六月初六是普君神诞,也是塔坡(公)诞,普君墟商肆会演戏酬神差不多一个月之久,可见盛况。
周边景点:塔坡庙及普君墟一带位于佛山禅城区老城东南隅,北边即是东华里片区,这一带是佛山历史遗存较密集区域。国公古庙(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兆祥黄公祠(广东粤剧博物馆)、太上庙(鸿胜纪念馆)均在附近,连同塔坡庙,都免费正常开放。
佛山国公古庙位于祖庙街道辖区新安街46号,又称鄂国公庙,始建于明代,是佛山炒铁业神诞活动及祭祀祖师的重要场所,也是佛山现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业的师傅庙。
该庙在清代历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及光绪等朝多次修葺扩建而略具规模。现存的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沿纵轴线由南至北排列,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及同治二年(1876年)重修并修缮后的面貌,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山门庄重而瑰丽,石额镌题“国公古庙”仍清晰可见。山门及大殿均砌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面宽三间,大殿进深三间,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香亭为卷棚歇山顶,其架构颇独特,后檐柱即为大殿前檐柱,前檐柱则不着地而置于左右两廊大拱枋之上,在同类建筑中颇为少见。其建筑装修除普遍使用各类雕镂精致的木雕以及灰塑绘画等装饰外,山门前檐廊梁架均遍饰着精巧细腻的花卉及人物故事的园艺雕或高浮雕,更显典雅华贵。
此外,庙前原设有戏台及大地堂,即为演戏作人神共乐之用,今已建成民宅。庙内神龛神像及一应祭礼祀器具俱已无存,载有清同治年间炒铁业十八行捐资修庙的碑记一通尚存。
总的来说,佛山国公古庙是明清时期佛山铁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