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顺德科技工业园
2003年6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顺德科技工业园,同年,顺德科技工业园开发中心成立(顺德高新区管委会前身);2008年5月,原顺德科技工业园开发中心转至杏坛镇进行开发建设;2012年2月,原顺德科技工业园开发中心更名为“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13年5月,经广东省政府同意,广东佛山顺德工业园区更名为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顺德高新区)。
经过20多年发展,顺德高新区常住人口已超1.2万人,形成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现代轻工家居、智能机器人、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为主导的新态势。获批国家级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省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已成为顺德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引擎,正以建设“人城产文”三生融合产业社区、打造最友好制造业强区支撑体为目标,努力为顺德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聚力赋能。
一、地理位置
顺德高新区坐落于顺德的腹部、杏坛镇东南面,规划面积为18.86平方公里,是顺德目前土地储备最为丰富、连片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园区内交通便捷,南北贯穿的佛江高速和东西贯穿的顺德快速干线(高富路段)共同构成了园区向外辐射的主要陆路交通网络,可以便捷地与珠二环、中江高速、佛山一环、太澳高速、105国道等高速、快速干道连接,20分钟内可以到达顺德各个镇街及多个轨道交通站点,1.5小时内可到达粤港澳大湾区各大机场、火车站、客运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园区临近顺德新港,为货运物流提供便捷的水路运输。
二、产业培育
顺德高新区坚持“工业立区、科技强区”战略,加速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2023年,园区入园企业达621家,已落户项目的产业方向包括智能家电(东菱、万和、日出东方)、高端装备制造(申菱)、先进材料(东立)、现代轻工家居(悍高)、智能机器人(嘉腾、兴颂)、新一代电子信息(邦盛北斗)、生物医药与健康(安道、君奇),涵盖了顺德区“4+5”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全部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搭建成型五大产业载体平台顺德智创园、顺德高新区机械装备产业园、顺德中集智谷、砺剑应急安全创新科技园等,形成了申菱、深圳709一批骨干企业和一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项目集群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园区企业员工人数超2.2万人,常住人口超1.2万人,共有规上企业58家、专精特新企业4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18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全年工业项目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57%;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47%;总纳税额同比增长60.41%;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60.1%。
三、园区配套
顺德高新区立足“宜工、宜商、宜业”,全力建设园区人居重点配套。人才公寓开放申请,吸引高端人才“免租金拎包入住”,高新区高级人才公寓项目已投入使用,顺德高新区科创人才社区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建成桥畔公园、公交枢纽站,建设文化展览及服务业综合体项目;引入德国梅塞尔工业气体、华电三联供能源站、天然气门站等项目,为企业生产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建成启用佛山高新区顺德园行政服务中心,按照“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实现“就近能办、少跑快办”;完善生活教育配套,引进美的、荣盛、中交等楼盘,引进顺德百年名校西山小学和顺德一中西南学校,杏美第一幼儿园开放招生,开启“人、城、产、文”融合新篇章。
四、新角色、新发展
2019年,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进一步激发动力活力,开启“一区五园”新格局,发挥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佛山市政府对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管理范围进行优化调整,调整后佛山高新区顺德园总面积84.49平方公里,并划定顺德高新区6.65平方公里成为佛山高新区顺德园拓展区。同年成立佛山高新区顺德园管理局,和顺德高新区管委会实行联动发展机制,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合署领导决策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强大合力。2024年1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将容桂街道、伦教街道、陈村镇、杏坛镇部分区域纳入顺德园拓展区,新划定顺德园拓展区45.97平方公里,至此,顺德园管理范围合计137.11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大良、容桂、伦教、陈村、北滘、杏坛6个镇街。
五、聚高新、创未来
【强招商、创品牌】2023年,佛山高新区顺德园签约落户超亿元以上项目24个,包括顺德预制菜综合产业园项目、鑫汇科智能控制器和智能小家电顺德基地项目、意德宝生产基地项目等,签约投资总额158亿元。全年积极参与各种全国性会展、高峰论坛、新媒体平台活动,树立高新区品牌和口碑;通过比拼精准服务,成立顺德高新区招商服务专项小组,主动协同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强化企业“第一印象”;加快产业项目建设进度,“一对一”地为项目提供全流程“上门审批代办服务”,以“乙方思维”做好招商服务“后半篇文章”。
【优服务、促发展】持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编辑高新区《企业地图》《教授地图》,擦亮高新区企业公共名片,促进校企研资源互通;举办“高质量发展大讲堂”“高新区议事厅”“企业出海投资分享会”,纾解企业成长“烦恼”;依托佛山高新区顺德园3.3万家企业,筹划成立“顺德区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架起企业资源融通“桥梁”;实施金融顾问制度,打通持续优化信息引导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产业、金融、信用”三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服务。
【聚科技、创新高】聚焦“金科产研”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发展高地。成为全省首个与深交所科交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高新区,以“四个一”总体目标积极发挥深交所市场资本对接经济实体功能;建立全市首个科创金融中心,为科创企业、科创人才提供差异化、便利化、综合化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成立首个佛山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打造高新区科技服务站,整合北京科技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人才资源,搭建“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家”深度合作平台。
5月11日,高明区少年科学院揭牌仪式暨高明一中品牌创建展示活动在高明一中举行,北京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领导与专家,区教育局领导、区各中小学代表、企业代表、高明一中全体教师参加活动。
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
剑指高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明区少年科学院由高明区教育局主办,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高明区少年科学院总部落址高明一中,依托其独有的两个博士工作站、辉煌办学史和佛山市高水平特色项目创建(科技类),与国内顶尖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并完善在数学、理化生、信息学等领域有强烈兴趣、创新思维、特殊天赋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
高明区少年科学院立足高明,面向全市,下设自然科学分院、思维科学分院和人文科学分院,通过完善的贯通培养模式和灵活的课程体系,助力学子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涵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成为未来科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20年至今,高明共投入9.77亿元,推进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充实学位供给,提升师资水平。近年来,高明先后有191名教师获得“特级教师”等荣誉,6人获评正高级职称,10人入选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创下历史新高。
高明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飞帆在致辞中表示,为办好少科院,高明区将完善顶层设计,做好科学管理;注重培养实效,切忌急功近利;加强家校社合作,促进人才全面成长。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名师效能,做到因材施教,搭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确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早发现、早培养。培养过程中,既要大胆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路径,实现“弯道超车”,又要坚持长效性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避免错位短视,同时积极主动对接省内外专家,加强与市青少年科学院的交流互动。
专业资源专家顾问专项基金
高明区少年科学院强力起步
为增强高明区少年科学院的师资实力,丰富资源,引领师生成长,高明区少年科学院聘任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熊校良,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数学家汤涛为高明区少年科学院专家顾问。
为进一步支持高明少年科学院发展,热心企业家、高校和高明一中校友给予了慷慨捐赠,成立专项基金,为我区少年科学院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佛山市宏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捐赠70万元,高明区荷城街道商会捐赠30万元,高明一中的双高结对项目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为学校捐赠105台电子显微镜。
活动现场,熊校良教授带来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题讲座,他结合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办学情况,对大数据、芯片、AI、人工智能等话题展开论述,明确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指明了相关的专业发展方向。
随后进行的专家、校长论坛中,围绕“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奠基”的主题,就“一个小朋友的创新思维是本来就有的还是可以在后天中培养”“现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有哪些做法”“日常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应该如何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奠基”“基础教育阶段中,创新型科技类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交流。
高明区沧中附小党总支书记程小茹,高明区沧江中学党总支书记黄国东,高明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管向民,高明区第一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李波,佛山华英(高明)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陈佛新(从左至右)
“双高”赋能 少科院总部加持
高明一中科技类人才培养实力强
作为高明区少年科学院的总基地,今年,高明一中的科技类项目成为市级普通高中“双高”行动高水平特色项目,学校首次开展科技类自主招生。当日,校园里还同步举行了高明一中品牌创建展示活动,除了高校教授带来的科技主题讲座,还有来自校内学生的科技项目、“双高”合作高校科技项目、企业机构科技项目的生动展示,形式丰富多样,吸引了同学们的围观和积极参与。
接下来,学校将充分利用少年科学院的品牌,借助专家学者的师资力量、与高校对接的实验室资源、与企业对接的实践资源,全方位打造和培养拔尖科技类人才。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广州地区各家博物馆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展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而在今年博物馆日到来前夕,广东省文旅厅发布了《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的博物馆数居全国第二,而广州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多家博物馆升级为4A景区。
“博物馆小镇”点亮广州主会场
博物馆日当天,“观往知来·润物无声”——5·18国际博物馆日广州主会场活动亮相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市内各博物馆及文化单位也联合推出系列活动,为观众开启一场文博盛会。
主会场利用广州艺术博物院阔大的中庭,搭建了一个创意十足的“博物馆小镇”。浓浓古风的陈设布置、8个主题沉浸式场景,40+博物馆与文化创意单位齐聚“出摊”,“05后”青少年艺术市集也炫彩亮相。现场有大量精彩文博项目,观众既可在此遍赏多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复制品),体验文物墨拓、滚章等传统工艺,也能在琳琅满目的商贸产品中,趣味探寻古今商贸的历史,还能穿梭于各种好玩的主题桌游、手工体验、知识问答、有奖打卡活动之中,更有精美的专属印章和文创产品等你带回家。小镇中的“穿越隧道”更是融合文博与科技,一方屏幕遍观博物知识图谱,古风与数字图像技术碰撞,带观众“一秒穿越”。
文博爱好者期待的广州“文化寻宝地图”——6条全新博物馆研学路线也首次发布,为大家提供全新的“广州打开方式”。
当日下午,文博、旅游界的大咖们将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主题开展演讲,随后还将进行“数字化时代: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融合与创新”圆桌对话,探讨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方向。晚上,在艺术家的引导下,大家可以一同夜游艺博院,畅谈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探寻画作中隐藏的细节与深意,还能按线索在画中“探险”,完成任务手册上的挑战。
主会场活动的重头戏还包括全国金融博物馆联盟成立仪式,以及广州市博物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依托这些全新的平台,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一批重磅新展接踵登场
博物馆日期间,会有一批全新展览联袂登场。
广州博物馆“岭海同风——广州合浦历史文化联展”通过120多件(套)文物,展现两地文化的共融共生和交流互鉴。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推出的“中国智慧——影响中国的外销瓷”展展出108件/套明清时期漂洋过海的中国瓷器,以及瑞典、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所生产的各种瓷器。
南汉二陵博物馆连续推出“长洲要塞史迹展”“寻迹羊城——2023年广州考古新发现”两大新展。
五年一次的“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拉开序幕,参展作品充分展现了广东近年来美术创作的整体水平、实力和岭南画坛的精神气象。院内另一大展《万壑争流——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画派艺术展(第三期)》则集金陵画派、扬州画派、丹徒画派和海上画派之精华,汇聚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59件,首秀画作29件。“马思聪的音乐艺术”“欧初捐赠文物展”“赵泰来捐赠文物展”三个常设展厅也以崭新面貌与观众见面。
广州华侨博物馆展出“侨行万里 一脉岐黄”华侨华人与中医药文化展。广州好普艺术馆上线新展“墨韵天成·肖洒视界”。广州东方博物馆则将图文展和讲座一并搬到了番禺图书馆,实现馆际协作。
“帝国南疆——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和他的时代”“天下同一——秦汉文明展”……博物馆日期间,众多“广州出品”的展览和馆藏文物“出差”大连、西安、中山等地,将广州故事传播四方。
公教活动带观众沉浸式领略文化之美
多样的活动可令观众在博物馆中获得丰富而新颖的体验,沉浸式领略文化之美,一直备受青睐。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在5月18日、19日向公众免费开放(请提前预约门票),并在馆内举办博物馆寻宝与展品创意绘画活动,品牌活动“灰塑探索营”今年的第一场活动也将与大家相约。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将在博物馆日当天开放夜场,并举办4场剧本杀活动。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日举办馆校“大思政课”教育实践成果展示及分享会。
农讲所纪念馆推出“毛泽东诗词互动”活动。“农讲所·醒春集”则是集美食、非遗、亲子互动、教育于一体的创意文化集市,在农讲所广场的榕荫下给大家带来夏日的浪漫。
南越王博物院推出汉风文化节之5·18特别活动“仲夏越韵”以及“考古体验半日亲子营”研学,可感受岭南文化魅力。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主推“画笔游园——博物馆十大精品绘画创作”和“探索玩具书的无限可能”——“Hey,地球探秘者”系列分享会。
此外,广州海事博物馆推出“南海丝路”微笑艺术工作坊和创意陶彩坊;天河区博物馆将灰塑与中华书法相结合;广州市赵氏天水堂博物馆举办拓片活动;广州市南华珠宝矿物博物馆推出“熠熠生辉——彩色宝石的切工琢型”系列活动。
“打破围墙”让博物馆资源链接社会
今年博物馆日期间广州各博物馆活动的一大亮点,是纷纷“打破围墙”,深入到城市、社区之中,将博物馆资源与当代城市生活无缝对接。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推出“江南第一燕——瞿秋白生平展”青少年主题研学和“勠力同心开新局”青少年主题研学,以红色大巴串联广州市内各红色史迹点。
荔湾区博物馆策划推出“岭南民居建筑的瑰宝——西关大屋”“百年前的广州明信片——通草画”“粉墨春秋展芳华——粤剧脸谱艺术”等10项岭南文化特色教育课程,把博物馆送到同学们身边。
博物馆日前夕,南越王博物院“南越王·行”房车主题流动博物馆正式出发,巡展线路以粤西、广西为重心。
博物馆日上午,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首次联动广州地铁开展线上与线下活动。同日,南汉二陵博物馆推出“长洲要塞史迹展”的首场研学活动——白鹤岗炮台文物径研学。
近年来,广州在提升面向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博物馆日期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推出“一起来 更精彩”2024融合音乐会暨志愿服务集市活动,为残障人士的生活添彩。馆方还将上线首个粤语导览作品,并计划将馆内“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孙中山早年的奋斗历程”等展览内容制作成盲文书,赠送给相关机构和图书馆。南越王博物院将开展“追梦·星梦童画”关爱特殊儿童公益活动,融入爱心义卖、互动课堂及大型绘画等形式。
去年近8000万人次走进博物馆
“大文创”“学术+科技”亮点多
博物馆日到来前夕,广东省文旅厅发布了《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省备案博物馆有385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有82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广州、深圳分别有博物馆70家、61家,分居全省第一、第二位。全省82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分布在21个地级市,其中,广州有21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全省博物馆藏品有266.30万件/套,珍贵文物88376件/套。2023年全省博物馆修复文物共1057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广州市小谷围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获评2022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广州多家博物馆升级为4A景区
2023年,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比例达95.6%,全年接待观众达7955.47万人次。广州市天河区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小榄镇民俗博物馆全年夜间开放;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在节假日、寒暑假等特定时段实行夜间开放。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夜间主题活动“2022年暑期博物馆之夜”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2023年,全省博物馆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达2.87万场次,参与人数达3092.03万人次,全年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全年共1368场次。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入围中国博物馆协会举办的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推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被新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947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额为7276.67万元。在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中,广东省博物馆“南海I号”水下考古盲盒等获评“十佳文创产品”,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神农草堂葫芦香薰机套装等4家博物馆文创系列获评“优胜文创产品”。
研究型平台趋势渐显
2023年,全省博物馆承接科研项目183个,同比增长23.7%,开展国际合作项目12个。
广东省博物馆推进“学术粤博”建设,设立外销艺术品研究中心、海洋出水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图像人类学研究中心三个研究平台。2023年6月,广东省博物馆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3年6月,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正式揭牌。广东省博物馆聚焦中子成像和中子衍射在文物中应用创新研究,成功立项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发展面向文物科技保护的中子散射技术”。南越王博物院成立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河源市博物馆(河源恐龙博物馆)依托河源恐龙研究所建立河源市古生物研究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选址在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旁。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牵头编纂出版《中共三大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主编出版《中山文献》(第三辑50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两项省级科研项目结项,破解“水晶宫”保护现场环境空气净化及控制难题。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文物预防性保护智能监测平台”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