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聚焦“工改工” 促产业脱胎换骨
春节刚过,位于南海区桂城街道夏南片区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项目的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开启新一轮建设与改造,园区的多个进驻项目也快马加鞭地进入节后复工。现场,一边是旧厂房加速拆除,另一边是蓬勃兴旺的科技产业,两相对照,是时代进程的两个阶段,也是旧貌焕新颜的发端与成长。
海逸小镇改造前为低端的仓储物流工业园,如今以“微改造”为典型方式,重点进行科创文创产业的布局。/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在村级工业园改造过程中,桂城重点聚焦“工改工”,通过腾笼换鸟服务于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夏南社区村级工业园亩产税收百万起步的脱胎换骨也正是有赖于此。
随着千亩村级工业园改造与建设的推进,城乡更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正在展现,连片改造、整村改造的态势在桂城蔚然成风。
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放松
海逸小镇改造前为低端的仓储物流工业园,总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后预计建筑面积可达23万平方米。以“微改造”为典型方式,重点进行科创文创产业的布局。
截至2020年底,海逸小镇已引入包括佛山季华实验室中试基地、仙湖实验室人才中心及技术成果展示中心等项目进驻,行业涵盖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产业等相关产业企业。同时,包括哔哩哔哩、腾讯青训营等在内一批企业已有意向入驻该小镇。
“村改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推倒重来,重点在于从形态和业态进行提升。”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顾耀辉认为,海逸小镇所规划的发展业态值得借鉴。
在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规划中,桂城街道的映月新城片区位列南海区城乡融合十大示范区之一。按照规划,地处示范区内的夏南片区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项目将围绕映月新城的定位,打造“广佛科创社区”,培育科创成果产业转化基地和服务化产业升级平台。
目前,该项目已重点启动天富科技城、扇面工业区、海逸小镇、爱碧斯产业项目、夏南二“工改工”项目5个子项目,其余地块正在制定改造方案,总占地面积约1404亩。
“该项目将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提升改造成现代化产业社区,助力推动‘一环创新圈’建设,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辐射源’的重要组成板块。”桂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岑灼雄说。
瞄准这一目标,夏南片区村级工业园改造招商已成功引进涵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现代服务业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企业超过120家,预估已引进企业总年产值超30亿元,总年创税收超3亿元。
探索因地制宜的村改模式
在夏南片区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的具体项目中,桂城依托当地的土地资源形态和产业特色,突出政府引导的力量,探索出多样化的改造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当数“工改工”模式。
以天富科技城为例,这是桂城首个定制式高端制造业产业园区,也是桂城街道公有资本主导改造的首个“工改工”项目。项目成功推动年税收仅100多万元的夏南二钢铁市场蜕变为发展潜力大、引领性强的高端制造业产业园区,进驻企业年产值约5.5亿元,年创税收2000万元。整个项目完成后预计进驻企业年产值能达到10亿元,年创税收1.5亿元。
村改要提高效率,主要目标是将传统工业园区改造成现代化园区,重点引进优质项目产业,提高亩均产出,提高产业载体的使用效能。
今年1月,扇面产业中心成功摘牌,这是全市首个由村投入资金开发建设、政府指引产业方向并实现招商引资落地的“工改工”项目,在招拍挂中就明确要求,承租方自签订租赁合同之日起2年内,从区外迁入的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不少于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10家,第3个自然年度起项目每年每亩税收产出不低于30万元等。
“该项目改变了以往出让、出租集体物业租期短、产业散、产值低的刻板印象。”桂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宗项目具有起点高、租期长、标准严的特点,对现代产业孵化、优化产业结构有长远意义,改写了以往集体物业出租只看重短期租金收益、产业招商发展“不成气候”的历史。
今年,桂城将完成总占地2000亩的村级工业园拆除整理任务,拿出近1000亩城市更新产业用地,推动平均容积率3.0以上的120万平方米至150万平方米工业载体加快开工建设,加快工业、科创产业的发展提升。
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表示,在桂城的村级工业园改造中,必须强调“连片”思维,坚持“工改工”主导引领、“工改商”弱化主张、纯“工改居”全面叫停的原则,大刀阔斧推进平西西城工业区、夏南二工业区、平北工业区等一批产业引领性改造项目。
一子落,全盘活。在推进夏南片区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项目的同时,桂城也将有序推进周边夏北、夏南一、夏南二、夏东社区的整村改造,打造南海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示范点。
昨日,国家统计局佛山调查队发布报告,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45元,比上年增长4.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936元,下降0.6%。全年居民收入呈现开局低迷、逐步回稳、全年增长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支出稳步恢复。
收入: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 区域收入差距缩小
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45元,增长4.1%;从绝对值来看,佛山全体、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从全市五区看,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140元、57436元、61485元、39118元、41040元,其中顺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6万元大关,区域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在构成佛山居民收入的四大类项目中,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上涨,而经营净收入有所下降,呈“三升一降”格局。
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继续保持可支配收入“压舱石”地位。得益于全市稳就业的系列举措,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4983元,增长3.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2.2%,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达51.6%。
财产净收入增长稳定,快于可支配收入增速。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0600元,增长9.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8.8%。
社会保障兜底不断完善,转移净收入增长居四大类收入之首。2020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678.99亿元,全年佛山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4322元,增长15.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7.7%。
经营净收入受疫情影响较大,增速为负数。居民经营净收入的统计口径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的工商户和农户。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加上农村禁养限养政策对农村经营户的后续持续影响,全年佛山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340元,下降6.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1.3%。
支出:人均消费支出略降 教育文娱支出降幅最大
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936元,比上年下降0.6%,降幅小于全国(-1.6%)、全省(-1.7%)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7664元,下降0.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259元,增长2.0%。
从全体居民看,反映消费的八大类消费项目呈“三升五降”格局,除居住支出、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有所增长外,其余五类消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11054元,下降3.9%,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30%以下,为29.9%,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居民在外饮食支出有所减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018元,下降15.0%,下降幅度居八大类支出之首。
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居住支出9315元,增长9.8%。佛山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6535元,增长5.6%。汽车和个人电子产品更新迭代,交通通信支出保持增长。疫情带动了居民的互联网需求,移动流量费等通信支出进一步增长。
随着居民购买能力增强和消费环境改善,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同时随着直播带货、团购等消费方式兴起,居民通过互联网购买消费品的次数大幅增加。2020年,佛山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2174元,增长8.2%。
南沙港口里满是集装箱,其中有相当部分将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聚焦广东特色,打造广东品牌,大批粤企加快“走出去”
两年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而更加清晰明朗,充满朝气。规划纲要提出,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两年来,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新使命,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助力企业多元开拓沿线市场
突出广东优势,聚焦广东特色,着力打造广东品牌,广东正在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更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2020年4月,广东印发《广东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度工作要点》,包括22项工作任务,从务实做好政策沟通、优化综合交通体系、深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丰富资金融通渠道、深化多领域人文交流、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六个板块,推动广东省2020年参与“一带一路”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广东重点围绕携手港澳“拼船出海”,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作为外贸大省,广东立足完善对外经贸网络,深化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同时,广东注重促进各类展会平台提质增效,打造“一带一路”对外交流合作窗口,有力助推国际产能合作。
近年来,广东省贸促会充分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务实多双边合作机制、举办高端经贸活动。省贸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东加速助力企业多元化开拓沿线市场。围绕巩固中东欧市场、深耕东南亚市场、拓展非洲市场、开辟南美市场,共组织130多个经贸团组出访重点市场国家,组织举办“广东-泰国经贸交流会”等百人以上规模的经贸活动40余场,达成贸易投资项目40多个,涉及金额约94.12亿美元,创造大量商贸机会。
在举办“一带一路”主题重大经贸活动方面,广东连续5年主办“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并会同广州市贸促会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主题论坛活动,倡议成立“一带一路”港口城市商协会联盟,形成“一展一会”双轮驱动新格局。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广东省通过多媒体渠道,加强对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交流,密切跟进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同时,线上线下发力,搭建“广东国际贸易数字博览馆”,举办线上展览会4场,累计吸引近2000家企业参展,境内外采购商超过20万人次进行网上观展。
营造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市场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也是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活力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广东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多措并举,服务粤港、粤澳合作,为促进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据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该局与香港公司注册处草拟合作备忘录,拟共同建立合作宣传平台,提供粤港双方注册方面的政策指引;澳门方面,该局与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于2019年3月共同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商事登记便利服务”。2020年1月,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粤澳工商联会合作,推动澳门引进内地“银政通”智能服务一体机,为澳门企业提供“一站式”前移服务。
“《外商投资法》已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实现港澳企业来粤投资‘一窗受理’。”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申请人通过“开办企业一窗受理系统”可以完成设立登记、印章刻制和申领发票等企业开办环节,并填报外商投资信息报告。申请人可以在登记系统下载和查阅开办企业和外商投资信息报告操作手册。
同时,为简化港澳台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自然人使用往来内地通行证、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侨)使用护照申请登记注册的,可以通过全国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系统进行实名验证,登记机关无需线下核实相关证件。
知识产权是支撑创新发展的举措,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据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方面介绍,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正深入推进,通过粤港澳三地优化“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和“粤澳知识产权工作小组”机制,2019年累计完成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人才发展大会暨知识产权人才供需对接会”等在内的粤港澳合作项目39项。
从经贸往来到科技出海
粤企多方式惠及海外人民
在广交会、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等一大批国际性展会的助力下,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粤企正在加快“走出去”,形形色色的“广货”备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客商追捧。
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松毅告诉记者,早在1957年,虎头牌电池就已经出口到非洲市场,目前虎头牌电池、555电池已销往非洲、中东、美洲、欧洲及东南亚等地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年销售干电池超过60亿节。
广东新南方集团也将视线全面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市场。2009年,广东新南方集团投资建设了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其中,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是中国首批8个获得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同时也是首批落户非洲的国家级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成为了广东省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升温,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创新与科技的触角从广东伸向海外。
2019年3月27日,老挝最大商业银行——老挝外贸银行行长携重要骨干来到云从科技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洽谈。“我希望通过广州的先进技术产品来实现老挝银行智慧金融及智能风控的目标。”老挝外贸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能与云从科技进行深层次的跨国商业合作。
广东企业正从以往的单一经贸往来走向制造业升级与科技出海,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为广东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家发展大局中 大湾区内联外通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要走出去,外国企业、外国资本也要走进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广东扮演着重要角色。
林江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粤港澳三地在互联互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如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技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包括华为、比亚迪、大疆等在内的一批高科技企业,拥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不少企业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数据
近年来,广东共组织130多个经贸团组出访重点市场国家,组织举办“广东-泰国经贸交流会”等百人以上规模的经贸活动40余场,达成贸易投资项目40多个,涉及金额约94.12亿美元。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广东搭建“广东国际贸易数字博览馆”,举办线上展览会4场,累计吸引近2000家企业参展,境内外采购商超过20万人次进行网上观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