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为心仪的logo作品投票。
■彭凤玲展示刺绣技艺。
■石 中学开设刺绣学堂。通讯员供图
桂城石 广绣有LOGO了!今年3月,石 社区居委会面向全社会征集石 广绣LOGO,共征集53幅作品。经过为期2个月的网络投票、现场评审及专家评审,石 广绣LOGO于5月18日出炉,由王厚军所创作。
作为南海刺绣发源地之一的石 社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识绣花,难为石女。”石 广绣在清朝已经存在,距今至少有100年~150年历史,现已传承了五代人。2019年4月,传统技艺·广绣技艺(石)被授予“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0年6月,传统美术·广绣(石)被授予“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石 广绣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培育出来的绣女又有什么故事?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深挖石 广绣背后的故事。
家家户户出绣女绣品曾远销海外
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发源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据绣女梁惠莲的说法,自清代起,广绣技艺在石已流传甚广。“当时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绣女,家里有多少女人就有多少绣架。”梁惠莲说,石广绣一般由上一代传承下去,由姥姥传给妈妈、妈妈传给女儿,另一种途径就是拜师学艺。
石广绣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彭凤玲就是当时拜师学艺的绣女之一。1964年,14岁的彭凤玲正式拜师梁锦馨,拿起绣花针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广绣技艺学习,“我师父是当时很出名的绣女,她教过一百多个绣女,很多跟我同龄的绣女都是她的学生。”
彭凤玲介绍,石 广绣多用丝绒、真丝绸来制作广绣艺术品。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1923年的伦敦赛会上,广绣就获得很高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广绣曾兴旺一时,由于绣品配色好,因此十分畅销,绣品基本出口海外。
为了帮补家计,彭凤玲白天务农、打铁、做家务,晚上则和母亲一起“挑灯夜绣”。她回忆,晚上绣花更需要高度专注,有时候一绣就是一个通宵。“大部分绣女接到任务,晚上就没时间休息,白天又继续干活,所以我们也被称为‘铁姑娘’。”彭凤玲说,她拿着刺绣赚取的第一笔钱,到佛山摄影馆照相,照片至今还一直妥善保管着,特别有纪念价值。
当时,完成一幅绣品的酬劳较高,绣女们帮补家计之余,还能存钱为自己筹备单车、缝纫机等嫁妆。最重要的是,她们会亲手绣一件独一无二的嫁衣,简朴而浪漫。
老技艺濒临失传刺绣成“业余爱好”
广绣的热度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其他行业迅速兴起,特别是电脑机绣产品充斥市场,手工刺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再者,老一批绣女年纪渐长,新一批绣女已为人妻、人母,大家慢慢放下手中的农活和针线,有些步入工厂、企业就业,也有些留在家中相夫教子。1976年后,石 基本没有绣女再从事手工刺绣。绣女们家中的绣架渐渐封了尘,刺绣变成了绣女们的“业余爱好”。
“一幅好的作品,要看颜色的搭配,就好像一片荷叶,都要配10多种颜色才显得生动。”坐在绣架前,彭凤玲眯着眼睛,用手揉开绿色的绒线,取出比头发丝略粗的一根,穿针,
绣起一片绿叶。彭凤玲介绍,广绣的丝线色板共有1052种,分辨完毕就要学习配色和30多种针法,最后还要上绣架单独绣一幅完整的龙凤绣品才能算“出师”。“刺绣这门技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日复一日的练习,成千上万次的穿针引线,才能造就一个熟练的绣女。”彭凤玲感叹道,刺绣不再是绣女维持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年轻一代更是对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刺绣行业失去兴趣,刺绣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同时,因为传统的刺绣基本都是绣花和龙凤,不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多数绣品只能馈赠给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亲友用作装饰或者收藏。石 广绣这一传统手艺濒临失传状态。
绣女重拾绣花针广绣走上“非遗”路
“我希望石广绣能有一批新的传承人。”“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来我家学。”……在绣女们的心里,广绣不仅指的是心灵手巧的绣品,它还承载着过往石 绣女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刻苦勤劳的美德和工匠精神。“我们一直在寻找传承人,也努力创新针法与图案,绣出新潮而精美的绣品。”梁惠莲说。机缘巧合下,石绣女周慕勤找回了广绣的市场价值。
当时,周慕勤和几个同乡乘地铁到广州游玩。在一家刺绣店内,她发现一幅A4纸大小的手工刺绣作品价格竟高达数千元,这让几位曾经从事刺绣行业的石居民十分惊讶。原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工刺绣作为家里挂件、收藏珍品重新受到市场欢迎。如今的绣品十分多样化,以前局限于龙凤被、枕头,现今大多都是花鸟、人像、动物、植物等。于是,村民们纷纷鼓励家中的绣女重拾绣花针。
石 社区重新燃起一股“刺绣热”。绣女们纷纷拿起绣花针,一幅幅广绣作品重现世人眼前。而为了让更多社区居民重新认识石 广绣并传承下去,在党建引领下,石社区联动老一辈绣女,在多个商场、广场开展刺绣展览、刺绣比赛,并在社区举办大型文艺晚会等。2019年4月,传统技艺·广绣技艺(石)被授予“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0年6月,传统美术·广绣(石)被授予“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石 广绣技艺的传承渗透社区的每个角落。2011年,石 中学开设绣坊斋,每周邀请本地绣女或刺绣爱好者前来授课,吸引更多年轻姑娘加入绣女队伍。2019年,石 社区扬帆社工站组织绣女成立石 刺绣坊,培养志愿者骨干参与社区文化传承工作。2020年,石 社区居委会联合扬帆社工站筹建绣才学堂,促进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育意识。
面向社会征集LOGO扩大广绣知名度
石 社区党委书记伦耀波表示,本次举办石 广绣LOGO征集赛,也是广绣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今年3月,石 社区居委会面向全社会征集石 广绣LOGO,共征集了53幅作品。作品包含各类元素,如针线、岭南建筑、“石”字、花鸟等,以不同面貌展示石 广绣在大家心中的模样。经过网络评审、现场评审及专家评审,其中30幅作品进入终审阶段,争夺石 广绣LOGO的“被采用权”。最终,王厚军的作品成为石广绣LOGO。
石 广绣LOGO以精巧的构思、温和的色调及独特的创意,获得居民和专家的一致认可。王厚军介绍,LOGO由“石”和“绣”二字为元素构成,石代表石,绣代表广绣和绣才学堂。“LOGO以一根绣花针为主题进行深化设计,彩线勾勒出波光流转,并采用穿针引线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东平河道如一条玉带沿绕着石 蜿蜒向前伸展,汇入珠江,图中点缀岭南传统镬耳屋,展现出石
小桥流水、江南水乡风情美景象及独具一格的人文自然等美好特色。”王厚军说,该LOGO的整体设计彰显了石广绣技艺,易懂、易记、易识别,也象征石 广绣流传百世的主题内涵。
“很高兴石 广绣LO-GO终于出炉了!接下来,我们将对其进行微调,未来还计划以此注册商标,作为石 绣女作品的标签。”石社区党委委员周智坤说,未来,社区计划将这些印有石广绣LOGO的作品放上更多平台进行统一售卖,流程正规之余,还能扩大广绣和绣女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体验广绣;也能持续推动绣女的创作动力,进一步壮大绣女团队。
接下来,石社区还将建设村史馆,收集广绣旧物和作品,更好地传承广绣文化;并以画作形式还原“石 八景”,再融入广绣技艺,让更多居民通过美丽的刺绣作品,更深入地了解石 社区的历史文化。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丁当通讯员周智坤李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