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是谓玄德
第十章 是谓玄德
1【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白话解】
有和无可以并称之为玄。道和德也可以并称之为玄。玄牝和玄牡可以并称为玄。营魄指的是魂魄,把人身比喻成车,载着魂魄。如果要使得魂魄安定,就要抱一守中,处于静定之中。老子问能否做到抱一守中呢?气能不能做到柔顺,像婴儿一样天真无邪,气血调顺呢?能否做到洗掉铜镜上的所有锈迹和尘垢,使得没有任何瑕疵呢?能否做到使得心镜可以照天照地呢?在治国安民方面,能否做到无为而治呢?汉朝的文景之治都有通过道家的无为,实现大治。武则天要求大臣修习老子。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里的天门,和前面章节的玄牝之门,众妙之门形成了呼应。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天门是打开还是关闭,取决于是否能够减少欲望。打开天门的钥匙有念佛法门等不同的法门。如果能够守雌,就能够打开天门了。如果能够守天道,就能够打开天门了。如果能够安贫乐道,就近乎打开天门了。如果静定守中,就近乎打开天门了。能否做到明白四达呢?能否圆融通达呢?能否做到无知无欲呢?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后面还会专门阐述知的病。有时候许多的知见反而是一种病了。也难怪苏格拉底会说,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可是许多聪明人却不知道。可以说自知之明还是很难的。大道生养万物,只是生了,养了,可是生了不据为己有,虽然功成但是不自恃其能。大道虽然作为万物之长,但是却不自以为万物的主宰。 圣人之德如前面所说,可谓是玄妙之德。圣人的德行很玄冥深远,是一般人很难窥见得到的。这样的德,玄妙至极,可以合乎天地之德了。对于世人来说是玄德,可是对于圣人来说就是明德了。世人觉得很高深莫测,很难知很难行,所以称之为玄德。然而圣人在此部经典中说此道很容易知,很容易行,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
第九章功成身退
1【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2【白话解】
这里老子说功成身退,也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要离开西出函谷关去隐居了。他看到周朝的衰落,自己也曾经受到陷害,需要隐退了。
如果桶里的水装的过满,就容易晃出来了。月亮过于圆了都会变缺。天地万物都有强弱变化的过程。就恰是八卦、六十四卦不断地轮回变化。如果把很尖锐的东西放在布袋里面,就不能够保存得太久了,容易戳穿布袋了。这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挫其锐。即使金玉满堂,看似圆满,如何能够长久的保存呢?也难怪说富不过三代。如果富贵了就会产生骄慢的心理,就会做许多恶事,就会引来灾祸了。如果地位卑贱的时候,反而容易有谦虚的心。吴王夫差在灭了越国之后,志得意满,不能听进伍子胥的忠言,反而被越王勾践所灭。功成身退是符合天道的。前面说天道功成名就,但是不居其位,也不居其功。如果不退的话,就会有危险了。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第十二章五官之害
1【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白话解】
心要空无才能够更有大用,然而如何能够做到呢?需要管好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管好自己的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色彩斑斓的五色看多了会使得人目盲。真正的盲并不是看不见东西,而是看见了名相,但是看不到实相。靡靡之音使得人耳朵变聋了。美味的五味令人觉得口爽。驰骋游猎,使得人心狂喜。前面说了不贵难得之货,这里说如果区分了货物的贵贱,世人就产生偷盗之心和偷盗的行为。圣人教导世人把肚子填饱,解决温饱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实其腹。使得心远离知见和物欲。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因此老子说去彼取此。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