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乐从拆违攻坚班一线“打擂”,两年3500宗拆违实现零投诉
近两年,佛山市顺德区乐从拆除违建超3500宗,拆除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期间,拆违工作治理实现了零投诉、零上访、零司法救助的良好效果,得到市、区领导的现场参与以及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 期间,乐从拆违攻坚班功不可没,他们用担当表初心,以行动履使命,为打造高品质“佛山心”作出积极贡献。结合“两违”(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整治,乐从大力开展村美水净行动,对清拆现场清扫美化,修建四小园、新型步道、绿化式停车场等,有效地提升人居环境,巩固整治成果,拆建并举、共治共享的亮点经验更向佛山全市推广。
攻坚班打出拆违“组合拳”
2020年6月,顺德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乐从镇党委书记崔伟国透露,乐从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乐从工作全局,抢抓机遇,奋力决战,以高质量发展的“佛山心”为三龙湾“强心”。
为拓展城市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城乡形态大提升,一场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随后在乐从拉开大幕。铸铁军、勇攻坚、急先锋的拆除违建攻坚专班,应运而生,亮剑出鞘。
“攻坚班由镇综合行政执法中心业务骨干组成,以党员为核心,发挥冲锋突击队的作用。”乐从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副主任胡忠兴介绍。
由于历史的原因,乐从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不仅历史存量大,还有着伺机而动的增量。要在短时间内将“两违”拆除完毕,看似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统一了着装,完善了装备,展现我们的正规和坚决,震慑违建行为。”胡忠兴介绍,攻坚班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拆违机制:分建小班、下沉村居,明察暗访,违建造册,挂图作战,建群沟通。
攻坚班还践行一线工作法:吃住在一线、办公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同时,3个小班每天“打擂”、互比互学、分享经验,逐渐形成标准统一、形式灵活的工作思路,确保各项拆违任务高效推进。
在拆除违建工作前,攻坚班政策宣传到位,书面通知到位,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不厌其烦地上门沟通、现场普法,努力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主动拆除,实现拆违效率成倍提升。
攻坚班更把拆除违建作为政治任务,不断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动真碰硬,始终坚持阳光拆除、和谐拆除与闪电拆除相结合的工作手段。
针对多年顽固性违法建设和新增违建,攻坚班零容忍、出重拳,果断实施闪电拆违,摁下拆违攻坚“快进键”。最快上午发限期拆除通知书,下午即对违建实施停水、停电;严禁向违建提供原材料;超期不拆的,联合多部门合力打压,组织强拆。一套快查快处的组合拳,大大提高了拆违效率。
镇村合力巩固拆违成果
“拆违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依法依规的原则,必须再发力、再落实、再推进,持续深入开展拆违攻坚战。”乐从镇城建和水利办公室主任、原乐从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副主任认为。
为更加深入细致地打好两违歼灭战,攻坚班还借助乐从村居委换届、两违工作列入考核的契机,沟通村居,形成合力,并结合各村居实际形成“一村一策”的拆除方案,以高质量的两违治理助力村居环境治理。目前,乐从镇已形成村居出经费、镇出人出力的联合治理的新局面。
“攻坚班紧密配合好我们开展人居环境(提升)的工作,大家把环境搞好,受益于大家。”乐从镇大闸村党委副书记梁家铭为攻坚班点赞。
“即使遇到一些阻力,但我们相信在执法中队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会把这项行动继续下去。”乐从镇葛岸村党委书记岑健愉说。
在整个拆除工作中,攻坚班讲究工作方式和方法,格外注重个人言行和态度,没有乱拆、辱骂、动手等不文明拆除行为,没有出现一例因工作人员态度和行为过激导致的投诉现象。
违建清拆后,乐从相关执法部门还和村居商讨拆后修复方案,推动闲置地及时建设村居绿化停车场,进行地面硬底化建设“四小园”等,使拆违成果为全体居民所享。
无数个日子里,攻坚班头顶烈日、风雨兼程,放弃休假、加班加点,渐渐教育感化村民业主从“要拆我”转变为“我要拆”。转变也从一个示范点、一条街巷,惊人地扩散到一个村、一大片区域。
有村民为表决心,在家门口张贴一副拥护拆违的对联,一时间成为网络广泛传播的“网红”。攻坚班不懈的努力获得了认可,收到了成效。
近期,乐从镇还出台了《乐从镇违法建设“零增长”工作方案》,该镇16个职能部门全面纳入,形成立体式、全方位联合治理格局,全面推进违建治理工作,绝不给违建任何生存空间。
乐从镇委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强化镇村联动,久久为功,让乐从“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氛围更加浓厚,用绣花功夫抓好城乡管理,建立常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打造大湾区的“精彩城心,活力创芯”。
佛山新闻网讯 珠江商报记者王茂浪报道:顺德的逢简、碧江、林头,原本都是有名的岭南水乡。不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逢简、林头,通过保留河涌、疏通河道、净化水质等,对水乡风貌加以保留的同时,碧江却把村里90%的河涌,用混凝土进行了覆盖,使河涌变为了下水道、大马路,成为遍地楼房的“水泥村庄”。
记者近日走入三村采访时感受到,逢简、林头人正在享受河涌带来的美好生活,碧江人则在忍受“缺水”的无奈。
消失的河涌,远去的水乡
“看到杏坛逢简村国庆节期间热闹非凡的水乡民俗文化节,着实让我心里不平静。我在想,同为传统的岭南水乡,我们碧江为何不行?想来想去,那是因为碧江缺水,而且是人为原因导致缺水,这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
10月1日,北滘镇碧江人苏大浩带着家人,开车从碧江金楼旁的家,驾车来到31公里外的杏坛逢简,参加2021顺德水乡民俗文化节。“坐上小船,沿着村内的河流观赏,满眼尽是水乡美景,尽享水乡风情;上岸后,还可以听粤曲、龙舟说唱,观赏书画作品、永春拳表演,感到这里就像小时候的家乡,一派水乡气息,可惜我们碧江已经没有这样的景向了。”
凭借壮阔的潭洲水道和陈村水道,早在宋代,北滘碧江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花果之乡;到了明代,这里形成了顺德北部最繁华的圩市;在清末,这里被称为“谷埠”,富甲一方,是南番顺繁华的水乡。
在苏大浩的带领下,10月2日,记者来到碧江的隔涌大街。“这里原本是一条河。”苏大浩说,隔涌没“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村里现在路名与水有关的马路,包括隔涌大街、碧江大道、下涌街、坤洲沙路等,原本一些是河涌,沿岸有18个渡埠,岸上种着白兰、桂花、柳树、榕树、龙眼……说起以前这些景致,苏大浩如数家珍。
后来,在碧江不断发展工业的过程中,除了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增长,还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美誉。
尽管2016年碧江工农业总产值达到最高峰的40多亿元,远远超越内地一些县的GDP时,碧江河涌却消失了,往日的小桥流水、水乡特色没有了。碧江社区居委会干部给了我们一组数据:2003年到2006年,碧江曾投入超过2000万元,用“上方铺设水泥路”的方案,从村心大街到细桥坊、从隔涌到坤洲深水氹,长达10公里的河涌全部被水泥盖板封住了,变成了大马路。就这样,碧江的内河涌逐渐消失。
留住乡愁,再现一江碧水
在碧江河涌不断消失的同时,逢简却开始大力疏通村内34公里长的河涌,使其有了“广东周庄”的美称。至今,15年过去了,逢简被评为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获得中国最美村镇最高奖项“典范奖”、佛山市十大最美河湖等称号。
除此,与碧江一河之隔的林头村,也采用了逢简的做法,保留了岭南水乡原貌。如今,七座古桥在小河上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还举行“水乡桥韵·龙狮呈祥”林头水乡文化节。而碧江,除了获得广东省卫生村,一个国字号的奖项也没有,与水有关的群众活动更是一个也没有。
“我从广州嫁到碧江时,这里早就步入了小康,当时这里还是水光接天,碧波荡漾,古桥、古树倒影其中。”张靖是碧江小学家长义工队队长,她直言:“顺德今年夏天的平均气温是30多摄氏度,但碧江比周边村庄高出一两摄氏度,全村就剩下那么两三段窄窄的河涌,长度也就几百米,到处都是水泥路,温度自然也会高起来,每天都在空调中度过。”
记者来到碧江村心大街看到,这里拥有特色鲜明的祠堂、古建筑群,为珠江三角洲民居、祠堂标本部落、传统宗族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提供了完整、重要的物证。
“这条大街2020年入选广东历史文化街区。”碧江社区党委副书记方志濠介绍,村心大街的路面下面就是一条河涌,名为村心涌,他小时候都在河涌里洗过澡、抓过鱼虾。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的扩张,碧江河涌的水不再流动,成了死水。其中村心涌环境逐渐变差,村里花巨资用水泥板封住了河面,把河涌变成了地下水道。盖涌后,尽管看不到污水横流,也的确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提升了居住品质,但是,村庄却没有了灵性、缺少了灵魂。
对比曾经同为水乡的逢简、林头,2020年碧江的工业总产值还保持有37.39亿元,可碧江人坐不住了,上上下下形成共识:碧江要留住乡愁,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还水于民,再现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一江碧水!
10月9日至12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佛山大剧院连演四场,舞绘宋代画家希孟的《千里江山图》。10月9日首场开演前,该剧总导演周莉亚、韩真和执行编导刘鑫在后台接受佛山日报记者独家访问。
《千里江山图》由北宋画家希孟创作,长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现藏故宫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故宫博物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出品,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只此青绿》以“诗剧”为体裁,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舞台上的一名主角是故宫研究员,让观众跟随他的视角走进北宋,看到了希孟背后的工艺人——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以及宋代工艺技术的登峰造极。
导演周莉亚说,历史上关于这位天才少年画家希孟的记载非常少,只有蔡京(时任宰相)题跋里的寥寥数语,基于对历史和文物的尊重,创作弱化戏剧冲突,以唯美的“诗剧”为体裁,带领现代观众读懂《千里江山图》。《只此青绿》 的价值在于挖掘呈现了希孟背后众多无名无款的人,他们包括古代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也包括现代的文博人,千百年来这些无名无款的平凡人共同努力,为创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只此青绿》在舞蹈编排上融入匠心。导演韩真说,为了把握宋代美学,她们在宋代诗词歌赋、绘画陶俑等汲取创作灵感,确定了内敛质朴的舞蹈调性。其中,女舞者的服装和舞姿淡雅,男舞者的舞姿沉稳,群舞则追求对宋代生活的艺术化还原。值得一提的是高潮“入画”一章,服装师在《千里江山图》中提取石青、石绿的颜色并呈现在舞者的服装上,每一件舞服都是独一无二的,从山峦起伏到色彩过渡,导演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琢磨如何运用舞蹈还原画作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韩真说,自己在与文物对话的过程感受到了极大震撼,《只此青绿》希望展现宋画之美,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洗礼。
执行编导刘鑫介绍,《只此青绿》为呈现“展卷”的视觉效果,采用地面多层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的构架,创造出“天旋三圈,地转四圈”的全新舞美效果。周莉亚、韩真两位总导演胆大心细,以创新引领的姿态不断探索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致力让作品获得观众好评。
《只此青绿》为2021第一届佛山城市艺术季的重要剧目。2021第一届佛山城市艺术季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旗下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指导,由佛山市演艺中心、佛山大剧院联合主办,将持续举办至12月。
现场花絮
佛山观众穿汉服观演
10月9日,《只此青绿》佛山首演,许多观众身穿汉服前来观演。观众罗静就是其中一位,她说自己从《国家宝藏》开始认知《千里江山图》,希望通过观看《只此青绿》从全新的视角领略这幅千古名画之美。
这部舞剧还吸引了不少外籍观众前来观演。来自英国的恩雅在佛山从事教育工作,她说自己从小进剧院,看过许多类型的剧目,她把《只此青绿》归为“完美”级别,令人此生难忘。特别是“入画”一章,她跟随舞者体验到律动之美,《千里江山图》仿佛就在她眼前绘成。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