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三水区现存最古老街巷,探寻500年历史风烟!
详细内容

三水区现存最古老街巷,探寻500年历史风烟!

时间:2022-08-15     人气:16092     来源:佛山发布     作者:
概述:三水,曾经因为河涌交错、地形复杂,又远离南海、番禺、四会、高要、清远各县县治,一度成为匪盗盘踞之地和水患频仍的......

纵横的江河、星散的湖泊、连绵的山峦、如织的田野,勾勒出三水的模样。


三水,曾经因为河涌交错、地形复杂,又远离南海、番禺、四会、高要、清远各县县治,一度成为匪盗盘踞之地和水患频仍的 “冲、难之区”。


后来,当时的朝廷在广州府、肇庆府所属交界地段的河口白塔村设立县治,建县署于龙岗,建学宫于凤岗。经过先民的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夙愿一步一步成为现实:“盗贼由此而绝其出没,地方由此而得以保安。”


近500年过去,老城的轮廓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唯独察院街遗址尚存。它是三水现存最古老的街巷,是500年前三水设县的风烟见证,也是本次访寻的起点。


仁寿坊无言矗立,可知乡风几何?


察院街青砖斑驳,只见故里依稀。


位于西南街道河口社区的察院街,是三水老城现存最古老的街巷。彼时,县城面积约780亩,察院街是当时的12条街之一,此外有县署、学宫、常平仓、广益仓、凤岗书院等建筑。历史变迁之下,学宫、考棚等早已无迹可寻,12条街也只剩下察院街。而察院街北段的仁寿坊,则是旧城仅存的建筑物之一。


据考证,察院即“都察院”的简称,是明清时期的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仁寿坊则始建于1614年,重建于1890年,旨在纪念乡贤李开。李开生前乐善好施,去世时达98岁高龄,是以谓之“仁寿”。


那么,先民的家园到底什么样?《三水县志》对此有具体描述,从中可知古城呈圆形,城中心是仁寿坊,周围分布着学宫、尊经阁、城隍庙等建筑,城中由县前街、察院街、凤岗街、南门直街等街道连通。


为什么选择河口作为县治所在?《三水县志》如此解释:“此处山水环抱、人烟辏集,路当冲要,田土饶旷,实为善地,于此设立县治,则道路适均,钱粮便于输纲,人役便于应接,公事便于勾摄。”


今日之所见,犹能印证古人的判断。通过无人机从120米的高空俯瞰,其山包水络的形制、优越的地位一览无遗:约2000米外,西江、北江在思贤滘交汇,这里是东来西往的必经水道,唐宋时已有军队在此驻守;明清易代之际,各方势力在此激战;20世纪中叶以前,孙中山曾在此借滇桂军阀驱逐叛变革命的陈炯明势力。


三水收藏家麦国培收藏有一张20世纪初三水古城墙的局部照片,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勾勒老城的模样:照片中,城墙砖为红褐色,城门约3人高,城门上还有约3人高的门楼。整个城墙谈不上恢弘,但《三水县志》明确记载:1854年,它曾帮助城内军民抵御了3次进攻。


该城墙已于民国年间拆除。时至今日,三水老城只余察院街上青砖古房犬牙交错,让古老的街巷更显逼仄。飞燕早不是王谢堂前的飞燕,人家也不是昔日的人家,但是门楣之上的灰塑木雕、虚掩的趟栊门,以及散落于墙角的门枕石,又分明诉说这里曾有过的气派与富丽。


察院街长不足300米,仁寿坊字迹也已斑驳,却在三水河口留下最深沉久远的城市印记。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