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香云纱
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作“香云纱”。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实际上是薯蓣科的薯莨汁液泡过的小提花绸,和广东顺德、南海、三水等地特有没有被污染过的河泥(俗称“过河泥”)发生化学作用的产物。薯莨汁液主要成份为易于氧化变性产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质,和“过河泥”的高价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黑色沉淀物,凝结在制作绸缎的表面。香云纱正面黑色,反面黄褐色。
2011年07月0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香云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特点: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纱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具有凉爽宜人、轻薄柔软、遇水快干、不易起皱、富有身骨,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
生产情况:
20世纪70年代初,广东省轻工业厅为了规范莨纱的生产,会同省商业厅专门制订了“白坯纱”的生产标准,并通过生产实践,扩大了坯源,除了白坯纱是莨纱的主要传统坯源外,“电力纺”、真丝“细花绸”等品种也用来晒莨,广义而言,其他真丝绸产品经练白后都可用来晒莨但质量不同。
20世纪80年代,香云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度流行了起来,伦教兴办起多家晒莨厂。80年代末,香云纱甚至远销海外。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香云纱产业在集体经济转制的浪潮中再次衰落。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顺德伦教成为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地。2011年,顺德区政府成功为“顺德香云纱”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3年,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香云纱》地方标准。
入选非遗之后,香云纱市场陡然升温,伦教的晒莨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传统工厂制成的香云纱要耗时半个月、历经数十道工序,而大量新进入市场的投机者用机器生产,三四天便制成香云纱,这种产品低价劣质,对传统香云纱工厂冲击严重。香云纱产业第三次衰落,市场再次经历大洗牌。到了2011年,顺德只剩下包括成艺晒莨厂在内的4家香云纱工厂。
截至2017年,伦教香云纱年产量约200万米,产品销往杭州、广州和深圳等重要集散地。
简介:
大良蹦砂有一段来历,大良人梁成章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在其所设的"成记"油炸店创制。后经顺德李禧及后人的继承发扬和改进,逐渐形成了"李禧记"这个老字号。风味独特而为人推崇,继而驰名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是游客到广东必争购买的小食。
外形描述:
以糖盐面团制片,折卷后切捏成蝴蝶形,油炸则成。形似蝴蝶,色泽金黄,甘香酥脆。
制作方法:
原料
面粉5公斤(其中0.5公斤发面种)、白砂糖2.5公斤、花生油150克(油胆)、南乳250克、食盐100克、食臭粉10克、味粉10克、碱水50克、清水1公斤、花生油4.5公斤 酵母4克
制作过程
将面粉与白糖、精盐、南乳、小苏打和清水750克,揉和成面团,再压制成厚0.3厘米、宽18厘米的长条。在面粉条中间抹1层花生油,再抹1层水,边缘外不抹油,只抹水,卷成5层圈的圆柱形卷,粘边朝下,压成一边高一边低的倾斜长条。按0.2厘米厚切片,每四刀1块每一至三刀不切断,第四刀切断,然后捏成蝶形。
将花生油煮至四成热,将蝶形的面粉团分批炸至金黄色,捞出沥干油即成。
地址:佛山市三水区广海大道中与同福路交界处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西南中学旁。1931年由西南公益建设促进会倡建,于荒凉的红朱岗上建成。1938年沦陷时遭破坏。建国后经多次修葺,特别是在1977年后进行重修和增建,面貌一新。占地1800平方米。登上高处可一览西南全镇风采。园内曲径迂回,白玉兰等花木婆娑,清静幽雅。卿云、榕荫、稻香、小憩等亭榭以及花塔、曲桥、花棚等相映成趣,为群众休憩的好所在。近年增建有游乐设施,还展出各种观赏动物及附近象岗出土的咸丰铁炮,内容更加丰富。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