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物理学遇到意识素解(1)
详细内容

物理学遇到意识素解(1)

时间:2019-12-16     人气:23566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永
概述:值得注意的是,要讲清楚什么是量子之谜,基本上无须涉及太多的物理学背景。那是不是有可能某个在量子理论方面未经多年训练的人就能提出新的见解?只有小孩子才会指出皇帝没穿衣服。......

第一章 物理学遇到意识(1)

1.皇帝的新装

【原文】值得注意的是,要讲清楚什么是量子之谜,基本上无须涉及太多的物理学背景。那是不是有可能某个在量子理论方面未经多年训练的人就能提出新的见解?只有小孩子才会指出皇帝没穿衣服。


【解释】当我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更加坚信用东方思想在量子理论方面的探索是有益处的。《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如果能够回归童真,就可以一语道破天机,说破量子理论的终极秘密。


在赵国求教授的双四维时空理论中讲,牛顿力学是本体=现象实体的力学,也是本体时空=现象时空的力学。它一方面忽视了主体人在认识自然现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忽略了人使用观测信号时,其作用对被观测对象时空特征的影响。牛顿力学认识论的逻辑通式是本体=现象实体。即现象实体的时空特征就是本体的时空特征,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赵国求教授划时代地提出将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分离,这看似一小步,实则是一大步。这个工作在哲学领域被称之为离相。这标志着物理学已经步入禅境。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离相即是无上甚深禅。正因为如此,难怪许多的物理学家被阻挡在玄之又玄的天门之外。爱因斯坦思考了一辈子,始终没有搞清楚月亮的问题。他问道,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不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和王阳明先生山中之花的公案如出一辙。时间只是现象时空中的产物,在现象时空中,会有相对论中的钟慢效应,时间会随着运动速度接近光速而变慢。空间是现象时空中的产物,空间会发生弯曲。所谓空间弯曲是在人眼中的弯曲,在观察的一瞬间创造了弯曲的时空。


前面的章节已经讲清楚,量子理论是工作在频域空间(也是现象时空)的理论。薛定谔方程将量子的运动规律从时域空间转变为频域空间。原本氢原子中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极其简单的,可是被薛定谔这么捕风捉影搞得异常的复杂。当然并不能说薛定谔是错的。罗教明教授的氢原子模型已经还原了时域空间中氢原子本来的样子。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有条不紊地运转;原子中,电子绕原子核有条不紊地运转,并不是测不准的。这就恢复了经典物理学美丽的天空,不至于折磨物理学家的脑神经了,一切是那么的简单和完美。


物理学家停留在频域空间和现象时空这个局中太久了,迷失了方向,需要跳出这个局方能看清楚。在家庭亲密关系中,也只有跳出那个局方能审视清楚。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一句诗句说的好,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真理是极其简单浅显的,可是由于世人被物欲所迷惑,遮蔽了慧眼,无法看清楚。数学和物理理论都需要用形式系统表达,可是形式系统也只是一个局罢了,也需要跳出这个局方能看清楚。为了证明一个命题,需要不断地用多个命题进行推理,似乎在用谎言在验证谎言。所谓的实验证明,也是用谎言验证谎言罢了。实验停留在现象层面,所谓的理论也停留在现象层面,用谎言验证谎言,只能是加重这种虚幻的真实感。我只不过是说破真想的小孩,量子理论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罢了。


2.理解不可靠

【原文】量子理论所包含的谜团已经使物理学家为此奋斗了八十年。这期间,尽管形成了特定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天才的物理学家,但并不能保证目前的理解就非常可靠。因此,我们这些物理学家只能以谦虚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尽管我们发现这很难。


【解释】资深的物理学家说,量子理论不可理解,只能够停留在计算上。这样一种理论,不可以被理解,但是计算却可以很好地应用在方方面面,这样一个结果是不是很奇葩?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物理学家迫不得已,只能以谦虚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而不能以卫道者的身份,强行捍卫量子理论的权威。量子理论的理解不能被物理学家们保证是可靠的。


量子理论无时不刻在折磨着物理学家的神经。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觉得量子理论不可理解,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后来的新人也不敢轻易对量子理论提出质疑。


由此看来,我们对量子理论的理解可能真的出现了问题,然而理论计算是没有问题的。


实际上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圆满地解释量子理论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我们看看氢原子是怎么样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如同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这是多么美妙而简单的画面,能够被大家所理解。然而,原子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正如庄子里面讲,秋雨落下的时候,烟雨蒙蒙的样子,大河两岸是牛是马都无法分辨清楚。原子的世界离我们有不知多少条街那么遥远,如何能够看得清说得明呢?


薛定谔方程将时域空间如此美妙简单的场景转化到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在频域空间,电子的运动变成了毫无规律的电子云,而时域空间活生生的电子却被抽象成了一个数学的质点。因为在频域空间来谈论电子的大小、自旋等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许多物理学家谈到量子理论的根本困难的重要原因是把电子抽象成数学的点。


正是由于量子理论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混淆,把频域空间和时域空间混淆,所以才造成了量子理论在理解上的困难。


量子理论工作在频域空间,也是完全等价于时域空间的,只是表述的形式不同罢了。也就是说量子理论是正确的。


如此,我们就由上至下兼容了量子理论,统一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


3.观察者的心灵

【原文】弄清楚事情的因果关系不是很好吗,即便这在实用上不是必要的!例如,假设量子力学被发现不遵从精确的形式体系,假设这种形式体系超越了实用目的,我们发现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力量坚定地指向主题之外,引向观察者的心灵,引向佛经圣典,引向上帝,甚至唯一的引力,这难道不是非常有趣吗?


【解释】这是20世纪后半叶杰出的量子理论家贝尔说的一句话。量子理论家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意识层面,引向观测者的心灵。


他们认为,观察创造了实在。请注意,观察不是得知实在,而是观察的一瞬间创造了实在。然而,用实在这个词也许不太准确,应该叫现象实体。观察创造了现象实体。观察电子的实相一瞬间,创造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


西方人都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意识层面,而阐述意识和心最清楚的,莫过于佛经圣典了。东方文化吸纳了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唐宋诗词绚烂多彩,与禅宗的影响有着紧密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隐藏着突破量子理论最根本秘密的钥匙。


量子理论发展到现在,更加注重实用和计算,不注重理解。然而,如果一种理论不能被理解,这是不完整的。我们要的是科学思想本身,寻找真理本身,并不仅仅是实用的功利目的。


4.非专业语言

【原文】幸运的是,量子之谜可以用非专业性语言进行深入探讨。量子力学所呈现的神秘性,即物理学家所谓的“量子测量问题”,即使再最简单的量子实验中也会即刻表现出来。


【解释】量子理论理论和计算看起来极其复杂,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感觉很高深。然而,幸运的是可以用非专业语言进行深入探讨,甚至用传统文化,不用一个公式都可以深入探讨。


既然可以用非专业语言探讨,这就把机会留给非专业人士。在赵国求教授的双四维时空理论中,讲到量子理论当中把现象时空=自在时空,把现象实体=自在实体,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了,这是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一步,如此的困难呢?


请注意了,这不是简单的一小步,而是划时代的一大步!因为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分离开来,这是在做离相的工作。东方哲学中有一个离相的专业术语。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离相即是无上甚深禅。这就是为什么量子理论的瓶颈如此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因为要突破瓶颈,需要懂得禅,需要得道。


爱因斯坦的月亮,王阳明的山中之花,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这些无不和离相有关。一旦突破瓶颈而得道,就掌握了真理,对这些问题就能够发自内心地明白了。


如果能够做到离相,就会离数学相,跳出数学的局看数学;就会离实验相,跳出实验局看实验。


5.无法真正相信

【原文】我无法真正相信(量子理论),因为……物理学表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实在,容不得超距的幽灵行为。(爱因斯坦语)


【解释】这是关于量子纠缠的一句话。用东方哲学思想解释量子纠缠很容易理解。


有两个互相纠缠的电子A和电子B。两者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但是没有观察电子的时候,两者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观察电子A的一瞬间,创造了电子A的现象实体,同时创造了电子A的状态,是左旋还是右旋的状态。一旦知晓电子A是左旋,由于两个电子是互相纠缠的,一下子就可以知晓电子B是右旋的。


请注意,观察创造实在。在没有观察互相纠缠的电子之前,事先电子A的状态是不知道的,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在浑沌状态。观察的同时不仅仅是知道,而是创造了电子的状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会投掷骰子。然而宇宙真实的情况也许会令爱因斯坦大跌眼镜,上帝会投掷骰子。电子有左旋和右旋两种状态,电子这个骰子只有两个面。在观察电子的时候,一下子创造了电子的状态。假如电子有六种状态,电子这个骰子就有六个面。这六个面我们再标上1到6的六个数字,就是完美的上帝骰子了。


当然了爱因斯坦说的话也没有错,他的本意是不相信量子理论是那么的随机和无序。电子不会像电子云那么乱糟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实际上,电子运动很有规律,可以满足因果律,只是由于被变换到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结果被搞得面目全非了。在频域空间是随机无序的,而在时域空间不会投掷骰子的。


6.爱因斯坦的失望

【原文】爱因斯坦坚持与我们探讨关于这一理论的真正含义等思想,但他所关注的问题是我们不熟悉的。我们的量子物理课程侧重的是这一理论的运用而不是它的意义。爱因斯坦对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感到失望,于是谈话便随之结束了。


【解释】作者当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去过爱因斯坦的家。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不仅仅停留在计算和应用上,他一直都想如何去理解量子理论中的问题。


我们不能忘记物理学的初心是穷尽万物之理,要理解和知晓万物之理,不仅仅只是埋头于计算,也不仅仅停留在功利的应用目的。


我们不能再令爱因斯坦失望了。


7.嘲笑量子理论

【原文】作为嘲笑量子理论的例子,爱因斯坦曾半开玩笑地对一位物理学同学说,他是否相信月亮的存在只有在看到它时才算。


【解释】在爱因斯坦的传记中,曾经记载这个关于月亮的公案。爱因斯坦是很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虽然看似司空见惯的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觉得里面蕴含着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解开了,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光有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处于孤寂状态,爱因斯坦的心也处于孤寂状态。看月亮的时候,月亮的形状和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了。


王阳明不看山中之花的时候,花处于孤寂状态,王阳明的心也处于孤寂状态。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了。


请注意,观察创造实在。观察电子实相的一瞬间,创造了电子一物。


8.古怪性质

【原文】在与爱因斯坦交谈的那个晚上之后,我几乎没有想过量子的古怪性质,即物理学家所称的“测量问题”。作为研究生,我曾对“波粒二象性”问题感到疑惑。它是这样一种疑难: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来观察,你可以证明原子是一个物质聚集于一处的致密客体;但如果你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观察,你得到的结果完全是另一码事儿。你能确信原子不是一个致密物体,而是在广泛区域传播的波。这一矛盾让我困惑。


【解释】量子有古怪性质,但是所有秘密都隐藏在测量问题中,也就是隐藏在观察者的心灵当中。


人最难跳出的就是身在的那个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幅画中的鱼儿如何能够跳出画面呢?电脑游戏中的人物,如何能够知晓他在游戏当中呢,如何能够跳出游戏而存在呢?人如何能够跳出语言文字而领悟真谛呢?数学家如何能够跳出数学而领悟真谛呢?


我们处在有形的万事万物当中,我们以为这是真实的,与观察者无关。然而这些事物已经含有自我的信息。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时间、空间、长度、质量和速度等都和观察者有关。基于这些物理量的物理理论和计算,全部都隐含有观察者的信息。


粒子有波粒二象性。粒子与测量有关,以观察的方式有关。以波动的方式观察,就得到波动性。以粒子的方式观察,就得到粒子性。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公孙龙有个关于石头的论断。以手的方式去观察石头,去摸石头,就得到石头的坚;以眼睛的方式去观察石头,去看石头,就得到石头的白。所以,我们可以说石头有坚白二象性。石头坚这个性质并不是事先就存在在那里,而是观察的一瞬间创造的。


对于互相纠缠的两个电子A、B。观察电子A的一瞬间,创造了电子A这个现象实体,同时创造了电子A的左旋。因为两个电子有互相纠缠的关系,所以一瞬间就可以知晓电子B为右旋。电子A的自旋方向并不是事先存在在那里,而是观察的一瞬间创造的。


9.主宰宇宙的方程

【原文】我在笔记本里写下了薛定谔方程,我看着这个主宰宇宙中一切的方程而感到非常激动。后来,我变得疑惑:量子力学断言,原子自旋方向可以同时指向不止一个方向。我花了好些时间试图弄懂它,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我猜想恐怕得学到更多的知识后才能理解它。


【解释】有没有那么夸张呢?薛定谔方程能够主宰宇宙中的一切?请听我慢慢说来,这一点都不奇怪。


前面我们在罗教明教授语录的章节中,把电子绕原子核近似圆周运动,转化为正弦波的运动,进而推到出薛定谔方程。正是由于基本粒子世界都是近似圆周运动,这是极其普遍的一个运动形式。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运动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可以说,近似圆周运动(椭圆运动)主宰宇宙的一切。因为近似圆周运动等价于正弦波的运动,也可以这么表达,正弦波运动主宰宇宙的一切,所以超弦理论就是基于这个思路发展起来了。但是也许我们舍本逐末了,主宰宇宙的规律其实很简单,就是地球围绕太阳的那种椭圆运动。在围观的原子世界也是如此。电子由高阶轨道变动到低阶轨道的时候,辐射出光波;而星球变化轨道的时候,也会辐射出引力波。


由于原子震动,所以原子的自旋方向并不是指向一个方向的。正是由于原子的自旋方向不定,所以我们观测原子的时候,就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电子,所得到的正弦波就不同。把所有的观测角度集合起来,这就是薛定谔方程所做的事情,也就把电子的运动从时域空间变换到了频域空间。


其实弄懂量子理论的本质并不需要太过于高深的理论,更多地是探索真理的精神和悟性。


10.牛顿世界观

【原文】前量子理论物理学,或称“经典力学”或“经典物理学”,有时也称“牛顿物理学”,是一种用来描述比分子大得多的物体的绝好近似理论,它对物体的处理通常要比量子理论简单得多,但它只是一种近似处理。对于由原子构成的一切事物,它无能为力。尽管如此,经典物理学却是我们的传统智慧-牛顿世界观-的基础,尽管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古典的世界观在根本上是有缺陷的。


【解释】牛顿如果在世看到后人如此评价,会一笑而过,或许会感觉到真理被蒙尘而难过。


罗教明语录的章节,就是完全用牛顿经典力学,从电子的近似圆周运动推导出薛定谔方程,也推导出普朗克常数的具体数值。这不是巧合,罗教明教授已经打通了经典到非经典物理学的桥梁,只是这一切太隐蔽了,所以很难被发现。


由于量子理论把数学玩得过火了,迷失在数学这个局里无法自拔,无法看清楚量子理论的本质罢了。量子理论把简单的时域空间变换到了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并且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混为一谈。


在氢原子模型当中,电子本来好好地围绕原子核做近似圆周运动,而物理学家由于隔无数条街观测原子,从不同的角度观测,所以获得不同的影像,这些影像以统计概率的方式进行归集,就得到了薛定谔方程。量子理论用电子云描述电子的运动,其实那只是电子的运动影像和概率罢了,并不是电子真实的运动轨迹。因为假如我们在电子的运动轨道平面观测,电子的运动就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如同一个震动的振子。


原本电子只是在围绕原子核做近似圆周运动,由于原子的震动,所以原子的自旋方向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看电子的运动轨迹,似乎是在一个球面上运动。电子的运动轨迹如同一个蛋壳,原子核如同一个蛋黄。然而量子理论如同一个混蛋理论,把蛋壳、蛋黄和蛋清全部都混在一起了。量子理论自恃数学工具的运用娴熟高深,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无比复杂。当然了,量子理论在应用层面和计算层面没有问题,以为时域空间和频域空间本来就是等价的。


量子理论从时域空间变换到频域空间,电子变成了数学上一个点,数学的点如何能够有自旋,有半径大小呢?量子理论把时域空间和频域空间混为一谈了。在牛顿经典天空里,电子可以用一个类似球模型来描述,它有半径,有自旋,如此就可以完美解释量子理论中的许多难题了。许多物理学家表示,把电子抽象成为数学上的点是造成困难的重要原因。


牛顿经典力学完全可以应用于量子理论,而量子理论也完全可以用于天体物理学。因为对于一个太阳系外的巨人而言,他观测太阳系,就好像是观测一个原子一样,太阳类似于原子核,各大行星类似于电子。


其实并不是牛顿世界观的缺陷,而是世人的心的缺陷,无法看到完整的世界。每个人说得牛顿世界观只是自己理解的世界观,而不是牛顿心里的世界观。我们不能如此傲慢地认为真正地了解了牛顿。庄子知道鱼之乐,而惠施未必知晓鱼之乐。牛顿了解牛顿,而我们如何知道牛顿之乐呢?


11.观察才出现

【原文】量子理论还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只有在对其观察后我们才能发现它恰好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因此,量子理论否认存在一个独立于观察的物理实在世界。(我们将看到,“观察”是一个棘手且有争议的概念。)


【解释】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理论,然而量子理论却如同障眼法一样,遮住了大家的眼睛。


因为量子理论的计算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比如一个电子有两朵电子云,在不同的位置。我们不能认为电子同时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因为在频域空间里讨论时间、讨论同时性这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在频域空间讨论电子的自旋、大小等,这也是毫无意义的。同时这个概念在时域空间才有真正的意义。


正是由于量子理论混淆了时域空间和频域空间,所以造成了理解的困难,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请注意,我们谈到同时的时候,必定是在时域空间,而不是频域空间。因为我们讲观测,必定是在时域空间而不是频域空间。观测的一瞬间,创造了现象实体。由于物理学家搞不明白,把时域空间和频域空间搞混淆,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搞混淆了,所以量子理论才会一团浆糊,无法理解。


观测的一瞬间,这是在时域空间创造了现象实体。物理学家感觉到奇怪,因为理论计算、习惯思维都停留在频域空间,而观测的一瞬间就从频域空间切换到了时域空间,从自在时空切换到了现象时空,这都在一瞬间完成,太隐蔽了!难怪物理学家会被搞晕了。不知如何解释这种转换,只是起了个坍缩的名字进行描述。


时域空间、频域空间、自在时空和现象时空,这些都属于平行宇宙,不同的时空维度。将自在时空和现象时空分离,这是在做离相的工作。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物理学的确已经步入禅境了,难怪如此之难。然而大道至简,这一步是如此简单,只是太过于简单了,令人难以置信罢了!正是由于人心险曲,简单的真理反而不容易相信了。《道德经》中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2.爱因斯坦的不安

【原文】经典物理学可以相当好地解释世界,它只是不能处理“细节”。而量子物理学则能够完美地处理“细节”,但它恰恰无法解释世界。因此你可以看到为什么爱因斯坦感到不安。


【解释】爱因斯坦的不安是对量子物理学和经典物理学不能统一而感到不安。


但是牛顿如果在世,也许就会安慰爱因斯坦说,小爱不要因为这些感到不安,迟早会统一的。物理学本来就是统一的,不需要人为刻意去统一。只是世人理解偏差造成不统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就像《华严经》中所说的,各各不相知。


经典物理学完全可以解释细节,可以解释原子系统。罗教明教授成公地用牛顿经典力学推到出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普朗克常数。他成功打破了经典和非经典的界限,其实两者之间是统一的,可以互相转化的,也是等价的。只不过经典物理学习惯描述时域空间的事物,而量子理论习惯描述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事物。用经典物理学描述微观系统,更好理解,有时候效果更好。我们用近似球体的模型描述电子,这样电子的自旋,半径等都很好描述。在量子理论所习惯的频域空间,电子只能是一个没有大小的质点,这就造成了许多困难。


同样的道理,量子理论不仅仅能描述细节,也能描述世界。太阳系类似于原子系统。假如有一个巨人在距离太阳系很远的地方观察,他看不到太阳系内部的结构,感觉地球一会在这,一会在那,似乎同时在这,又在另外一个地方,只有观测地球的一瞬间,才能够确定地球具体的位置,这真是太奇怪了。巨人觉得地球是测不准的,还在图纸上画出了所谓的地球云。他发现用量子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地球的运动规律。由此可见,量子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天文物理学。


爱因斯坦如果想到这一层,估计就会会心一笑了。


13.薛家猫的秘密

【原文】现代量子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曾通过他的著名的猫故事来强调量子理论所述东西的荒谬性。根据量子理论,这只未观测到的薛定谔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直到你对它的观察使得它要么死掉要么活着,二者择一。这里有些东西更难接受:如果发现猫死了,那么这个发现便产生出其尸僵发展的历史;如果发现它活着,则这个发现触发了其饥饿的历史。时间上总是倒回去的。


【解释】薛定谔他们家猫的秘密在这里将公诸于世。一开始我看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琢磨不出满意的答案,我有点疲惫,就放下了。今天再次拿起来看的时候,突然就有了灵感,灵光一现,我认为我找到了终极的答案。我终于找到了!内心一下子就释然了。


从一个拓展训练的小游戏开始说起。有一个拓展训练的小游戏是这么玩的:教练让一群人手拉手形成一个圆圈,教练呆在中间。他让大家嘴巴说一样,而行动刚好相反,比如嘴巴说前进一步,而行动却是后退一步。教练口令速度慢一点还好,如果速度很快,很多人就会犯错误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文字属于左脑控制的范畴,而行动属于右脑控制的范畴,相当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不动的频率,所以就会有荒谬和冲突的感觉。


如果大家细心,就会留意到还有许多这方面的小游戏,都是基于这个原理。在亲密关系中同样也存在着冲突的根源,因为男女双方在不同的频道,所以注定了会有一些根本的冲突,只有双方能够自觉地去修心,去成长,回归本心,就不会有冲突了。女人和男人,一个是在感性频道,另外一个是在理性频道;左脑主理性,右脑主感性,,也是属于不同的频道。女人却另外一半,所以去寻找;男人缺另外一半,也去寻找。实际上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每个人都是完整的,只需要去修行回归源头,能够做到身心合一就可以了。


量子理论中存在的冲突和荒谬的根本原因也是如此。量子理论中薛定谔方程等,这些理论和计算都习惯于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而量子理论经常地把频域空间和时域空间不可避免地放在一起,就会产生冲突和荒谬的感觉。


薛定谔的猫的终极秘密就是如此。因为在原子系统,量子理论习惯于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而猫习惯于生活在时域空间,将两个不同频道、不同空间的事物直接做个关联,就会造成冲突。同样的道理,如果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中的事物直接做关联,也会造成冲突。


我们常常说,量子理论难以理解。所谓理解,需要在更高的层次,在于意会,这个层面属于感性,属于右脑的范畴。而量子理论工作在频域空间,停留在计算、理论和逻辑层面,这个层面属于理性,属于左脑的范畴。这也是为什么量子理论难以理解的根本原因!


14.给文科生讲课

【原文】我们这本书是在给文科学生讲授量子力学的奥秘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曾遭到一名教师的反对:虽然你说的都是对的,但你想过没有,向非科学家讲述这些东西就好比让孩子玩真枪。


这位持反对意见的老师,我的好朋友,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有些人,看到坚实的物理科学与意识心灵之谜相联系,便会变得对所有各种伪科学的谬论缺乏免疫。我的回答是,我们教的是安全枪:我们强调的是科学方法。开课申请得到了批准。弗雷德现在就教授这门课,它已成为我们系最受欢迎的课程。


【解释】既然量子理论发展百年来,一直停留在计算、理论和逻辑的层面,停留在理性的层面,无法取得根本的突破。那么我们在文科哲学层面进行有益尝试,这未尝不可。引入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也是有益的尝试。


综合了文理以后,综合理性和感性之后,在更高的层面就可以得到量子理论的终极秘密了。本来前面这句话我加了“也许”两个字,以表示谦虚,因为我们中国人习惯谦虚,但是后来我决定还是去掉了,因为如果内心笃定已经找到答案,已经锚定在找到答案的喜悦当中,就无须刻意谦虚了。如果刻意地谦虚反而变成了虚伪了。


在西方引入文科思想,也有这样的争论,但是后来证明是对的了。我们应该沿着这条路走得更远一点,曙光就在前面。因为随着东方的意识能量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清楚这一点,能够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


西方文明属于分科的思想,属于一个理性、逻辑和计算的频道;东方文明属于综合的思想,属于感性和悟性的频道。这也是为什么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会产生一些冲突的根本原因。西方文明类似于人的左脑,东方文明类似于人的右脑,如果西方文明硬生生链接上东方文明,就会产生冲突和荒谬性。但是假如西方文明能够回归本源,东方文明也能够回归本源,东西方文明就能够合一,就能够融合,这就构建起了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15.神秘角色

【原文】这里我们要明确指出,标题“遭遇意识”里所谈的意识,并不意味着“精神控制”,不是说你的想法可以直接控制物理世界。那是不是说我们所描述的量子实验的无可争议的结果意味着意识在物理世界扮演着一种神秘角色呢?这是一个在物理学科边缘产生的激烈争论的问题。


【解释】关于量子理论的激烈争论已经存在百年之久。当今物理学科边缘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其实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把争论给解决了,只是为了更加全面方便读者理解,我们还在不断地丰富内容。


在许多的公案当中蕴含着同样的秘密,只要把一个公案给解决了,量子理论中的秘密都会迎刃而解。比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离坚白;爱因斯坦的月亮;指月之指非明月;王阳明的山中之花等。


量子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混淆了,把现象时空等同于自在时空;把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和时域空间混淆了,把不同频道放在一起,所以就会遭遇瓶颈。


如果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分离,这是在做离相的工作。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如果要突破量子理论,即是无上甚深禅!难怪这么难了。王阳明的心学属于理学范畴,囊括了诸子百家和儒释道等优秀的东方文化内容。王阳明先生早期修禅修道,王阳明先生的学问虽然属于儒学的范畴,但是已经引入和融合了儒释道的精华了。心学可以很好地破解意识之谜。


为什么存在着这么多的争论和争议呢?


意识能量分不同的层级,西方人也在重视东方的瑜伽和冥想。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地球上人类意识能量正在迎来集体扬升。这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这次意识能量提升最快的地方在中国。在这里将会扎堆出现许许多多的大科学家,如同量子理论诞生之初那样。意识能量高的人,已经内证了意识的本质,已经找到本心了。这不能说不科学,因为这也是在做科学实验,所不同的是第一人称实验,即使自己做完了实验,也无法和别人说清楚。并不是无法说清楚,而是即使说了,别人也不能理解。


如果仅仅停留在逻辑和计算的层面,意识能量级别并不太高,所以就无法理解和突破量子理论的瓶颈。也许有人读到这里会有意见,但是我只是个说真话的孩子罢了。在历史上有幸出现了许多提升意识能量的物理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很注重东方文化,有人见过他的桌面上曾经放过《道德经》。汤川秀树受到汉学的滋养,对黄老之学很有兴趣。薛定谔受到东方文化的启发。这些物理学家很有建树,我们沿着这条路继续走,必将完成爱因斯坦的夙愿,实现物理学的统一。


16.争议的书

【原文】由于本书将注意力聚焦在这个边界处,即量子之谜出现的地方,因此它必然是一本有争议的书。但是,我们绝对不是要说量子力学本身是有争议的,而是说这些结果所蕴含的神秘性是否超出了物理学范畴这一点是有争议的。对于许多物理学家来说,这种莫名其妙的怪事最好不要谈论。物理学家们(包括我们自己)会因为他们的学科遇到一些“非物理的”譬如意识问题而感到不舒服。虽然量子事实没有异议,但对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对量子力学要告诉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东西,有激烈的争辩。在物理系讲这些内容,尤其是在物理课上或对非专业听众讲这些内容,会招致一些教师的不满。(当然,并非只有物理学家对物理现象讨论中神秘出现的意识问题感到不适。它对我们所有人的世界观构成挑战。)


【解释】如果一本书所讲的内容别人都全部认同,所有不同层次的读者都是认同的,没有任何争议,那么也没有太多存在的价值了。因为这本书所讲的内容读者全部都懂了,既然懂了,还去写出来多余的废话做什么呢?


量子理论的事实没有异议,这是说在计算上没有问题,已经可以应用在方方面面,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理解。


17.涉及意识

【原文】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说起过,在20世纪50年代,如果物理系里的非终身教授职员对量子理论的奇异影响表现出任何兴趣,那都将危及到职业生涯。但时代在改变。如今,对量子力学根本问题的探索—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意识—已经增强并超越物理学延伸到心理学、哲学,甚至计算机工程等领域。


【解释】现在已经步入新时代了,物理学要发展,必须要突破意识这个瓶颈。


伴随着地球上人类意识的集体扬升,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提升意识能量,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内在实证意识的本质。比如西方学者所写的《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等书籍,都在探索意识的本质。


在这样的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必然能够突破意识的本质,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这个问题。真理之光必然会显现,而不会被埋没。在较高次元、较高维度看,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等根本不存在任何矛盾,本来就可以统一的。一旦意识上到更高的境界或者维度,就会自然地把散落的珍宝串联起来。


一旦登上华山最高峰,一览众山小,就会发现五个山峰原来都是连成一体的,并不是孤立的。在意识的更高层次,就可以统一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可以统一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和时域空间。


18.激烈辩论

【原文】在一个有几百名物理学家(包括我们两个人)参加的物理学会议上,报告后的讨论期间爆发了争论。(辩论的激烈程度充满整个礼堂,2005年12月的《纽约时报》对此曾有报道。)一位与会者认为,正因为它古怪,所以量子理论有问题。另一个人则极力否认量子力学有问题,指责前者没抓住要点。第三个人插话说:“我们还太年轻。我们应该等待,到2200年时,量子力学在幼儿园都能教。”第四个人则概括说:“世界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般真实。”这其中前三位都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第四位是一位很有竞争力的候选人。


【解释】按理说,这些诺比尔物理学奖的大家讨论的东西,我们都只有旁听的份。然而我就好像是说破皇帝新装的孩子那样,只是说真话罢了。


第一个人认为量子理论古怪,所以肯定存在着问题。量子理论的确存在着问题,如果一种理论只是强迫别人埋头计算,不能被世人所理解,这种理论必定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前面章节我们已经解开了量子理论的秘密。只是由于量子理论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混淆了,把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和时域空间搞混淆了。量子理论如同雾里看花,才会越来越看不明白,实际上量子理论是可以被理解的。中医经络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是随着精通东西方的学者不断地努力,中医的神秘面纱逐步地被掀开。台湾王唯工教授深入研究中医,用物理学解开了经络之谜,发明了脉诊仪。王唯工教授用气血共振理论解开了中医之谜,架起了物理学和中医的桥梁。有趣的是,罗教明教授用共振理论解构建了氢原子模型,从氢原子的圆周运动推导出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普朗克常数。罗教明教授搭建起了经典物理学和非经典物理学之间的桥梁。


第二个人则极力否认量子力学有问题,指责前者没抓住要点。量子力学在应用和计算上不存在问题,因为量子理论习惯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实际上频域空间和时域空间可以通过数学进行转化,完全是等价的。量子力学可以说没有问题,也可以说有问题。量子力学有问题是搞混淆了许多东西,所以不被理解。


第三个人插话说:“我们还太年轻。我们应该等待,到2200年时,量子力学在幼儿园都能教。”的确量子理论是年轻的理论,不到百年,而且许多做出奠基性贡献的物理学家也相当年轻。前面我们探讨过,如果要深刻把握量子理论的本质,需要能够做到内证离相,也就是得道。西方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没有中国这么多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即使像王阳明先生那样的根器,他到三十六岁,在贵州龙场顿悟而得道。当然了,当今是地球上人类意识能量集体扬升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花很短的时间提升意识能量。也许不用等到2200年,在未来十年之内,量子理论的秘密就会在全世界揭晓。不谦虚地说,关键核心的秘密已经在本书中揭开了。


第四个人则概括说:“世界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般真实。”这句话怎么去理解呢?因为现在物理学界已经能够达成基本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观察和观测很重要,意识很重要,观察创造实在!但是这里所说的实在只是现象实体罢了,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王阳明观察山中之花的一瞬间,创造了花这个现象实体。意在于花,花就是一物。意在于电子,电子就是一物。意在于中微子,中微子就是一物。爱因斯坦观察月亮的一瞬间,创造了月亮这个现象实体。月亮的自在实体是无颜色,无大小,无形状的。正如许多古书所记载的那样,无大无小,无长无短,无善无恶。


其实站在意识更高的层次和维度,这四位物理学家所讲的话都有道理,都没有错,但是也不完全对。


19.婚姻的比喻

【原文】这场争论让我们想起反映我们自己偏见的一个比喻。一对夫妇去民政部门就他们的婚姻寻求帮助。妻子说:“我们的婚姻有问题。”但她丈夫不同意,说:“我们的婚姻没有问题。”婚姻调解员一听就明白了谁是正确的。


【解释】丈夫是男人,相对来说比较理性,以左脑模式为主。妻子是女人,相对来说比较感性,以右脑模式为主。


两人在不同的频道,男人擅长计算和逻辑,就好像量子理论习惯工作于频域空间(概率空间);而女人擅长直觉,就好像经典物理学习惯工作于时域空间。因为两人不在同一个频道,所以经常会有冲突。


妻子凭着直觉说婚姻有问题,而有些人凭着直觉说量子理论有问题,但是又不能找出充分的证据,无法说出问题到底在哪里。女人的直觉往往都是比较准的。所以明眼人一看,的确婚姻存在问题。同样的道理,量子理论必然也存在着某种问题。


20.生命最后20年

【原文】在爱因斯坦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对量子理论的坚持不懈地挑战往往很少再有人理会,因为他已与现代物理学脱节了。在否定他所发现的隐藏在量子理论中的“幽灵作用”的实在性方面,他确实错了。这种作用现在叫“纠缠”,已被证明是确实存在的。然而,爱因斯坦仍给公认为当今理论界最有先见之明的批评家。他不断呼吁理论的奇异特性决不能撇开不管,这一点已被今天对量子理论的生猛解释的丰富性所证明。


【解释】爱因斯坦是超越时代的物理学巨人,可惜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的呼吁很少人理会了。如同闹市中人语,飞瀑下鱼鸣,世人已经无动于衷了,太过于刚愎自用了。


爱因斯坦没有错的,包括他一直深沉在思考的月亮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石破天惊的秘密。一旦破解,就可以圆融贯通物理学,就可以统一物理学了。


爱因斯坦并没有和现代物理学脱节,而是远远地走在现代物理学前面了。因为所谓的现代物理学仅仅停留在功利的计算、应用层面罢了,并没有对其中的奇异特性进行阐释。


爱因斯坦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上帝不会投掷骰子。爱因斯坦的确没有错的,但是也不完全对。


为什么说爱因斯坦没有错呢?因为量子理论将时域空间转化到频域空间,所以就会感觉许多事情是随机的,测不准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频域空间和时域空间是等价的,原子系统真实的运行是有条不紊的,并不是投掷骰子那样的。罗教明教授构建了共振氢原子模型,电子的近似圆周运动可以推导出薛定谔方程,也可以推导出普朗克常数。如此就恢复了经典物理学美丽的天空。原子系统如同太阳系一样,是可以精准预测的。原子如果有多个电子,每个电子都在一个椭圆轨道上运行,如果电子从高能级轨道跳到低能级轨道,就会辐射光波。天体物理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天体从高能级轨道变化到低能级轨道,就会辐射出引力波。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的也不完全对呢?上帝的确也是会投掷骰子的。目前已经发现中微子有三种震荡方式。在观测之前,中微子是不存在震荡方式的,甚至中微子这个现象实体都不存在。在观测的一瞬间,创造了中微子这个现象实体,同时创造并知晓中微子的震荡方式。假如三种震荡方式分别对应于一个面,而中微子还有另外三种震荡方式。那中微子就变成了上帝的六面骰子,分别标号为一至六。在没有观测之前,并不存在骰子的面,顶多存在这样一个骰子的模子。观测的一瞬间,创造了中微子这个现象实体,也创造了这个骰子的一个面,看到了中微子的一个面,得到了一种震荡方式。


量子纠缠的工作方式也是如此。假如两个互相纠缠的电子A、B,观测电子A的一瞬间,创造了电子A这个现象实体,同时创造并知晓了电子A的左旋状态,这是知行合一的。由于电子A和电子B互相纠缠,有一定的关联关系,所以同时也知晓电子B为右旋状态。当然了,再一次观测,有可能电子A是右旋,而电子B为左旋。


21.观察创造实在

【原文】我们介绍几种有关量子力学要告诉我们的关于物理世界(包括我们自身)的争鸣观点和解释。它们都是在广泛的数学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严肃建议。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暗示了观察创造物理实在,认为存在许多平行的世界,在每个世界里有我们每个人,这是一个普遍连通的世界,未来影响着过去,一个超越物理实在的实在,甚至对自由意志形成挑战。


【解释】观察创造实在,这个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形成共识。请注意,这里需要纠正一个概念,所谓的实在,在这里只能被称之为现象实体。观察创造现象实体。观察创造电子、中微子和光子等。


每个人都可以观察,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现象实体,每个人的心念都在创造者属于自己的世界。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所以有许多平行世界。频域空间是一个世界,而时域空间是另外一个世界,不同世界之间没有交集,所以很难互相理解,当然互相是可以转化的。现象时空是一个世界,而自在时空又是另外一个世界。


以任何一方为观察位置都是正确的。以地球为宇宙的中心是对的,以月亮为宇宙的中心观察也是对的,以太阳为宇宙的中心也是对的。所以说,地心说也没有错,日心说也没有错,只是不可以固执地一定以某个地方为中心。


庄子中讲,猴子以高高的树为正位,可是人一爬上树就会恐高,猴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泥鳅以泥地为正位,鱼以水为正位。每个有情众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鱼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泥鳅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所以有许多的平行世界。


观察创造了时间。时间并不存在,只是由于日月轮回,造成了时间的错觉,所以有了时间的概念。时间只是现象实体,所以相对论中有钟慢效应。


观察创造了空间。空间并不存在,只是人们认知的错觉罢了。本来无长无短,只是人们认知中有长短的概念。长短只是现象实体,所以相对论中有尺缩效应。长短是现象实体,面积也是,体积也是如此。


观察创造了现象实体。观察创造光子,光子只是现象实体。观察创造电子,电子只是现象实体。意在于电子,电子就是一物。


观察创造了速度。速度为长度除于时间。既然观察创造了长度和时间,那么观察创造了速度,观察创造了光速。不仅仅速度与观察有关,动与静也和观察有关。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观察创造了质量。爱因斯坦的理论当中,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既然质量和速度相关。观察创造了速度,则观察同样创造了质量。这就找到了质量的产生的机制和根源。没错,观察创造了质量!在标准粒子模型当中,找不到赋予粒子质量的机制,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发现分析到了最后,宇宙的质量为零,这个结果太震撼了!


22.无法忽视意识

【原文】在物理学不再保持共识的边界处,量子理论的含义是有争议的。有关由什么来证明意识问题的大多数解释,出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