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广东丝业中心之一,今仍是街坊趁圩首选
在南海各镇街的主城区周边,往往有着一条时光似乎在此停留数十年的老街老巷。
这些老街的前身,大多是繁华的圩市。时代变迁,他们让位于新一轮城市建设,于是成为回望历史的一扇窗。在这些老街里,总是充满着熟悉的乡音与街坊邻里的烟火气。
汽车驶过已经建成超过30年的民乐大桥,暂别西樵新城区的喧嚣,过桥后不远处,你会发觉自己宛如置身于老电影的某个场景。
1986年建成的西樵镇民乐大桥
泛黄陈旧的招牌中间掉了个字,花俏艳丽的成衣店只有老板娘在捧着手机煲剧,低矮的楼房、斑驳的灰砖……一切都仿佛是十八线小县城的模样。
民乐圩一角
只有翻开史书,才知道这个被称为“民乐圩”的地方,曾经独领广东丝织业风骚,是一个被称为“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归”的繁华之地。
一艇生丝去 一艇白银归
历史上,西樵镇丝织业一直颇为有名。据《南海县志》记载,缫丝工艺在南海至少有300年历史,清代中叶,南海县已经成为省内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民乐的林村、藻美、云滘三乡及华夏、吉赞等地则被认为是南海县内近代丝织业的发祥地。
△西樵桑基鱼塘,图源/南海西樵
民乐的丝织业究竟有多厉害?
上世纪20年代,仅官山、民乐两地就拥有丝织机1.2万台左右,约占珠三角机台总数的三分之一,年产丝绸过百万匹。民乐市每圩成交丝绸七八千匹至一万匹。
民乐一带从业人数以万计。民乐林村程家一族600多人,除一人务农外,均以织纱为业。
西樵镇老人在缫丝,曾昭弘摄
而在民乐窦内外,轮船密集,交易繁忙,“一艇丝绸出,一艇白银归”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民谚,《南海县志》称,民乐有三艘由武装护航的纱绸艇,穿梭往返西樵-佛山或西樵-广州。丝业兴旺时,窦闸旁的码头曾被誉为“银船码头”。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后又逢时局动荡,南海丝业开始走下坡路。
近数十年来,在老一辈的西樵人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第一三厂,第二香港。可见当年在西樵人民心中的“三厂”,更胜香港。
三厂,是指南海丝织三厂,是由1956年在民乐成立的西樵丝织第一生产合作社发展变更而来。据说,80年代,在三厂最辉煌的几年,工人每月工资可以达300多元,而当时西樵政府部门的员工,工资每月大约才100多元。
老街老铺,情怀依旧
如今的民乐墟,已不复百年前的荣光。“这里什么都没变,却又什么都变了。”这是街坊们的共鸣。
民乐墟老建筑
2000年前后,这里电器、服装、布艺等商铺林立,不少西樵人都喜欢来这里买布趁墟。丝织厂、CD铺、叮当店,提起这些字眼,西樵人都会心照不宣,间间店铺是街坊的“老地方”,也是购物首选之地。
》》民乐理发铺
民乐墟里的明星理发铺“民乐理发”,开了40多年的它,有着宛如老电影般的店面。“以前剪个头小朋友1角5分、大人就2角。现在剪个发脚都只是5元而已,民乐一直都很便宜啊。”一位正在染发的阿叔说。
△“民乐理发”至今仍使用手动推子、剃刀、水扫刷等的老式工具
》》老旧电器维修铺
这间无招牌的老旧电器维修铺,老板是一对已年过七十的老夫妻。维修电器、配匙……这里甚至连衣车都可以修!
谈到维修的手艺,店主冼伯伯很自豪,“我什么电器都可以修的,都没有人教过我的,全部手艺都是无师自通,摸索着就学回来啦。”
》》民乐市场
在电器维修档口的对面,就是昔日门庭若市的“民乐市场”。
“以前民乐市场一开市,短短20米的街道,40分钟都走不完啊,”电器维修铺老板冼伯伯感叹道。但随着民乐市场的关闭,现在的下北老街不再人头涌涌,最热闹的时分,只剩下附近西樵镇第三小学放学的时候。
》》老式店铺
△民乐圩内成衣店,卖一些奶奶辈的衣服
△超过60载的老店,已从卖布匹转型成日用百货店
△遇到一个来民乐墟帮外甥买婚庆礼品的阿叔,30年前,他的婚礼用品也在此购置,他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依旧是我趁墟首选。”
现已回归宁静的民乐墟,在一条条古老寂静的巷道,通往的是一家家炊烟袅袅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朴素宁静。
唯有岸边、青阶、红砖上的一抹绿,仿佛在提示我们,历久弥新,才是民乐圩应有的样子。
北江堤畔,思贤滘边,昆都山下,坐落着三水最富传奇色彩的村落——江根村委。江根,江之根也,要想读懂三水,从读懂江根开始。
登昆都山
赏三江汇流奇观
昆都山下、思贤滘旁,西、北、绥三江交汇于此,珠江三角洲肇始于斯,三水由此得名。
昆都山位于三水西南部,距西南城区10公里,海拔只有62米,虽不奇不竣,却名扬天下。扼守三津要道的昆都山,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朝,此山就驻兵把守。抗战时期,日寇野蛮侵占昆都山,并在山上修筑炮台和堡垒,以便控制西、北江的水上交通。
这里更是看三江汇流最美的地方。西江、北江在山下连通两江的思贤滘相汇,水涨时,常常出现半清半浊的“鸳鸯水”奇观。“游客来看,必到山顶。”村里的老人说。
访五显庙
忆白沙思贤感叹
由于曾经有文人贤士造访,昆都山也留下了儒雅风骨的遗风,由此产生的历史人文遗迹,以“五显古庙”最为典型。
昆都山南面脚下就是五显古庙。庙体主体建筑不大,只有三间青砖绿瓦房,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据传该庙为纪念五显神惩治恶鲶而建,古庙虽小,但逢年过节时,香火一直旺盛。
明代理学大师陈白沙经常在南海西樵、三水一带游玩与遍访朋友、学生。相传一天他来到三水寻找学生陈勉而不遇,经过昆都山时,写下了“思贤”二字,这便是思贤窖名字的由来。
转江根村
寻千年古城文脉
自古以来,江根文风昌盛。陈白沙在此“思贤”,何维柏山上结庐,陆云从百岁高龄京城赴考......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今,耕读传家的好家风还在昆都山下的江根流传!
沙塘村的赖镇廷书室,墙壁粉刷一新,桌椅干净整洁,架上图书琳琅满目,随手抽一本便可静静读一个下午。
近段时间,一个引入注目的党群服务站在江根村开门迎客。这个叫“季章书舍”的党群服务中心展示了江根的历史和人文文化。
除了陈白沙,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故事,同样彰显了江根村的文风鼎盛。明朝礼部尚书何维柏曾在江根村后的昆都山上结庐读书,苦心钻研天下文章、治国之道,一住就是20年。死后葬在距此不过数里之外的金本芹坑村,登临山顶,仍可感受到先贤遗风。
三水金本江根村人陆云从不顾年纪老迈,毅然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参加会试,考试结束榜上有名。紧接着参加由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他百岁高龄赴考的精神,感动了皇上,阅卷后朱笔一挥,下旨钦赐他为“翰林院检讨”,加国子监司业衔,陆氏大夫祠便是为了纪念他而起。
陆焕光出身于三水西南江根村,生前是广州钢铁厂第一炼钢车间维修工段党支部书记。在进行一次攀登炼钢科学高峰的新炼钢法试验中,因发生意外爆炸壮烈牺牲,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为江根发展增加了红色元素。
江根的孝德风尚也由来已久。夏凰山村有四所祠堂,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父亲与他的儿子们。他们以这种方式建立了某种微妙的联结,并给夏凰村留下了孝德的美好风气。
在江根,尊老爱老、乐善好施早已是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村民以自身实际行动书写孝善文化、乡贤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内涵。
江根夏凰山村红色驿站。
西南街道提出全力构建“三江汇流·一山一岛一古镇”文旅生态产业发展格局。以“文化+旅游+创意”为核心理念,按照“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深入挖掘利用思贤滘三江汇流、五显庙、老鸦洲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待着江根大变身!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