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吃越上瘾的扑撑,外脆内糯
民以食为天,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脉络,共同孕育着高明这片肥沃的土地。高明,本就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美食画卷,并享有鱼米之乡等美誉。
最近天气转凉,相信在宵夜时间,不少高明街坊都喜欢叫上一份热腾腾的粥以及外脆内糯的扑撑,美味的扑撑搭配火候十足的生滚粥,这样的味道有着浓浓的高明情怀。
扑撑是高明的一种传统小吃,甜咸皆宜。有趣的是,它还有着不同叫法,有人称之为“扑撑”,有人称之为“煎糍”,又有人称之为“薄撑”。
外脆内糯的扑撑做法考究
“老板,打包一份‘鸳鸯’扑撑。”在高明的一家食店里,客人下单买了一份扑撑。食店的老板娘、今年五十多岁的玲姨在厨房熟练地做起做了扑撑。
玲姨告诉明仔,她从1994年就跟丈夫一起经营粥店,做了25年的扑撑,直到现在,从原料的准备、馅料的制作到下锅的制作过程,还是坚持用传统的做法来制作扑撑。虽然表面上看,制作过程很简单,但其实每一步都是真功夫。
开粉
玲姨先在铁盘里放入糯米粉,加入适量盐。随后在糯米粉里加入适量水,用筷子不停搅拌,直到水和粉均匀分布,粉团粘稠不起粒,这个过程需要大约5分钟。
煎皮
随后往锅加入生油,烧热,然后加入搅拌好的手掌大的糯米粉团,用锅铲铺平,一边对粉团进行持续拍打,一边翻转粉团。
放馅料
待粉皮煎至金黄色,就将事先做好的馅料放在锅里翻炒熟透后,取适量铺在煎好的粉皮上。
扑撑有甜咸之分,玲姨介绍说,做咸的扑撑,一般是用猪肉、莲藕、萝卜干、蒜、盐来作为馅料,而甜的扑撑则是用白糖、椰蓉和花生作为馅料。
卷起面皮、切块
将粉皮两边向中心卷,再用刀切件,一份高明传统扑撑便制成。
玲姨说,做扑撑最考功夫的地方就是火候的控制,从开始的大火煎粉皮,到最后的中火加热,都需要经验来判断。因为如果火候太猛,容易将粉皮煎焦,火候太弱,粉皮不容易熟,煎太久还会造成粉皮硬度大,难以下咽。新鲜做好的扑撑金灿灿的,让人看了食欲大增。
美味藏有儿时记忆 做法代代传承至今
说起扑撑的由来,玲姨回忆说:“小时候家里耕田种地,米都是家里自己种的。于是长辈们就将米磨成粉,用像酒埕一样的东西装起这些粉,这些粉我们都用来做扑撑、禾枪必等等食物,一天三顿基本都解决了。”
谈及学做扑撑的经历,玲姨说在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学习了。她是高明铁江村人,小时候在村中生活,煮饭都需要烧柴,她经常负责加柴看火,其母亲便在一旁手把手地教授厨艺,时间一长,她便耳濡目染地学会了包括扑撑在内的菜式做法。如今,玲姨的儿子也回到店里继承做扑撑的手艺,并加以创新。
高明传统的扑撑,就是这样代代传承下来,美味给人带来幸福感,同时也是儿时记忆的象征。
快带上亲朋好友,一边品尝美味扑撑,一边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
老婆饼里没老婆,狗仔鹅里面也没有狗哦!近日,三水非遗美食狗仔鹅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啦~
西江美食取材广泛,除了河鲜,岸边、江中沙洲上饲养的家禽,用独特的烹饪技巧制作后,就成为了属于这个地方的一道美味。
狗仔鹅是三水白坭西江非遗美食的经典菜式,这道菜之所以叫狗仔鹅,并非是烹制的材料中有“狗仔”,而是它的烹饪方法与焖狗肉大体一样,故而得名。
乡民在烹调狗仔鹅时,选用60天上市的嫩鹅为主料就最合适。将鹅肉切件,用黄豆酱、柱候酱、耗油、糖和盐等调味腌制,使其充分入味。
热锅,下油,爆炒姜蒜,放置一旁待用。再用大火爆炒鹅肉至熟透,放姜蒜同炒,加入烧酒、水,最后加入冰片糖、陈皮去腥提鲜,翻炒3分钟左右,就可以开始“焖”鹅了。
西江美食制作技艺主要有蒸、腊、焖、浸、炖等,而狗仔鹅烹制的精髓就在于“焖”。
将炒过的鹅肉放进瓦罉,用文火焖十五分钟,鹅肉在蒸气中充分变软入味,散发肉香,达到汁浓味厚的效果。接着放回锅内,加入蒜苗一起煮,加入淀粉勾芡,煮至其吸收完所有酱汁。
起锅后,加入香菜点缀。浓稠的酱汁带来满腔浓香,鹅肉的咸味中带有微甜,姜葱蒜和烧酒陈皮的味道充分辟腥,所有配料的香味都已尽在其中。
是不是超想吃?小编已经帮你找到吃狗仔鹅的地方了!
美食攻略
狗仔鹅——艇上人家
地址:三水区同福北路金芙蓉美食城内;三水区白坭镇农家渔庄东北50米
电话:13824611472;0757-87718865
狗仔鹅——三水中旅华厦酒店
地址:三水区西南街道新华路中2号
电话:0757-87802318
不知不觉临近春节,石湾公仔街不少铺面都摆出了猪公仔。但今天要介绍的石湾猪公仔,你一定没见过。
不同于大部分石湾公仔的写实逼真,这只猪被创作者给拟人化了。它像人一样昂首挺立、阔步向前,身披红色披风,似乎要迎风冲天,带着得意、傲娇、潇洒的步伐跨向即将要到来的幸福猪年。
如果你多看些这位创作者的作品,会发现一个共性:TA的作品都好“胖”呀,但是却带着一种魔力。观者能感受到作品透露出的诗意浪漫,按捺不住对这些“胖娃娃”的喜欢。
他是个自称“老腊肉”的86年男生——青年陶艺家赵淋,来自湖南的新佛山人,华南理工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现在是独立陶艺家。2010年,渴望从事独立创作的赵淋辞去安稳的工作在南风古灶开办工作室,一脚踏入持续五年的“困窘”生活。
赵淋打趣说,那些年,他连房租都交不起,但是能做遵从内心的创作,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他觉得很开心、满足。他很认同尼采的一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在坚持创作的过程中,赵淋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陶艺语言。他作品圆润的形象源于河鲀,这种鱼遇到危险时会使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当时也流行网络词“神马都是浮云”,正值他处于人生的焦躁迷茫期,有感于大环境浮躁,人犹如被欲望充斥变成球形,本应沉在水底,却浮在表面,随波逐流。后来,他便一直沿着这思路创作,所有作品的出发点都会联系起“圆”、“肥”、“浮云”等物象。
“做石湾公仔,惟妙惟肖是一条路子,但我的风格是做得好玩,并寄托美好寓意。”除了继承石湾公仔生动传神的优点外,赵淋将当下的审美、自己的情感都融合进了作品创作中。照他的话说,这是有意思、有诗意的表达。
文:吴少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