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诊、康、鉴一条龙服务!市五医院成为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
7月29日,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揭牌仪式在该院工伤康复中心举行,该院成为南海区第四家劳动能力鉴定点,将为南海区西部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合法权益。现场双方党员志愿者还开展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
康复医学水平全市领先 将提供一条龙服务
当日下午3时许,南海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邓秀娟、调研员黄雄华等领导出席,与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钢、院长罗子芮等一同为“劳动能力鉴定点”揭牌。
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揭牌。
记者了解到,市五医院早前已成为国家首批23家免检“工伤康复定点协议机构”,是佛山市康复医学会、市康复医学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康复学术机构担任主委、常委。该院康复医学科是“十三五”佛山市医学重点专科、省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年康复住院3300多人次,其康复医学水平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南海区人社局机关第二党支部与市五医院康体党支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
现场,邓秀娟一行实地参观了解了市五医院劳动能力鉴定区,对该院的医疗技术、软硬件设施设备表示高度认可,对其在工伤康复工作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实际上,早在今年6月,南海区人社局、社保局就曾组织专家对该院劳动能力鉴定点的设置和基本设施、服务指引等进行了实地考核调研。最终经过南海区人社局党委会研究决定,同意增设该院为南海区第四个劳动能力鉴定点。
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领导们参观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劳动能力鉴定区。
对此,黄雄华表示,将市五医院纳入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将可以充分发挥市五医院康复中心在医疗技术、软硬件配套等方面的优势,为南海区西部劳动能力鉴定适用对象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有助于提升全区劳动能力鉴定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
“我院成为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后,能实现临床治疗、工伤调查、康复介入、劳动能力鉴定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扩大我院工伤康复服务能力,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合法权益。”陈钢表示。
搭建党建共建桥梁 现场解答工伤保险政策
当天还开展了南海区人社局机关第二党支部与市五医院康体党支部党建共建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交流,积极探索深度合作的渠道和空间。邓秀娟表示,双方进行党建共建,无论是对于完善双方工伤鉴定合作机制,还是用心服务群众,都大有裨益。交流过程中,共建党支部代表还签订了共建协议。
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领导们参与到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中,为群众解疑答惑。
随后,双方领导亲身参与到南海区人社局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中,为前来咨询的市民群众耐心解疑答惑,如劳动能力鉴定的流程、公司没有买社保怎么办、认定工伤需要提供哪些材料、多久可以拿到工伤认定结果和工伤赔付等问题。
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领导们参与到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中,为群众解疑答惑。
其中被问及最多的劳动能力鉴定流程方面,市民群众需先到当地(参保地街道)人社局递交资料申请受理,受理成功后等候人社局电话通知到指定鉴定点进行现场鉴定,自受理鉴定申请之日起45日内办结。
接下来,市五医院将充分发挥党建共建的桥梁作用,与南海区人社局深入开展工伤调查、工伤保险政策宣传、工伤职工诊疗康复、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等合作。同时,该院计划进一步尽快完善工伤医疗和工伤康复网上远程专家鉴定与审批工作,减少用工单位和工伤患者不必要的现场申报和鉴定环节,尽量让市民群众少跑腿。
高明首届民族味道厨艺比赛拉开帷幕
参赛选手身穿民族服饰制作民族特色菜。(受访者供图)
近日,由区委统战部联合区餐饮协会共同举办的高明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之“品民族美食 建和谐高明——2021年高明区首届民族味道厨艺比赛”拉开帷幕。
比赛邀请区内各民族菜色师傅汇聚一堂,通过三场预赛竞逐决赛门票,每场预赛的前十名可晋级到决赛。最终,30名优秀选手将现场竞逐最具“红色味道”民族特色奖、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奖、最具民族故事奖三大奖项。
第一场预赛现场,选手们纷纷拿出个人拿手菜式。经过精心制作,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民族特色菜相继完成,这些作品各具特色,不仅融入了选手们的巧思,还寄托着选手们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祝愿。
经过现场评选,第一场预赛的结果新鲜出炉,在晋级决赛的十名选手中,7号壮族选手莫云转制作的《一品过江鱼》获得第一名,6号侗族选手姚丽平制作的《贵州酸汤鱼》获第二名,19号汉族选手吴祖进制作的《清汤腊猪蹄》获第三名……比赛结束后,选手们还互相交流烹饪心得,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吴伟强表示,民族厨艺大赛的举办正式拉开了2021年度高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的帷幕。接下来,高明将全力为民族餐饮业搭建宣传服务平台,建立民族联谊基地,创建“民族味道学堂”,并以此作为高明区民族团结进步行业创建示范点建设基地,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交流。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阶段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的前进方向,提出的更高目标和总体要求。绿色经济是引领未来的主导经济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也是福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呈现紧平衡状态,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产业布局偏粗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围绕我省绿色生产、流通和消费3个经济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抓住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法律制度建设3个关键支撑,加快构建适合省情实际的现代绿色经济体系,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绿色经济迈上新台阶,着力打造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
推进绿色产业结构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绿色生产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我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在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把壮大生态利用型产业、加快低碳清洁型产业和培育循环型高效产业,作为我省绿色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利用型产业。山区市县要突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育和生态资源产业化,以森林碳汇、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绿色(有机)产品开发等业态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促进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延伸拓展生态产业链和价值链,实施全产业链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山区绿色发展创新模式。沿海市县要突出“岸线、滩涂、海域、海岛”的价值重估和综合利用,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和岸线、滩涂优化,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休闲渔业、海洋牧场、远洋渔业等业态,积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打造全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
二是加快布局低碳清洁型产业。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的总体布局,推进经济体系、产业体系、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完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流通标准,打造一批示范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产业供应链。加快发展风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持续提高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和终端电气化水平。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加快福州都市圈、厦漳泉城市群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大数据智治赋能绿色交通产业。
三是培育大中城市循环型高效产业。以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为主战场,持续推动块状经济绿色转型。依托城市现有开发区低效土地资源,建设一批静脉产业示范基地,构建以废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废旧汽车、餐厨垃圾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
畅通绿色经济流通体系
流通是连接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当前我省绿色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点聚焦绿色生态产品的流通领域,深化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和消除“痛点”,解决“两山”转化的“肠梗阻”现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培育自然资源流转市场。借鉴推广三明“三票制”、南平“生态银行”经验,建立农村自然资源产权交易中心,明晰各类自然资源产权关系,加快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机制,为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提供自然要素支撑。因地制宜开展资本化产品设计,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资本化运作方案和商业模式。探索工商、金融资本参与生态资源交易的方式途径,鼓励采取“龙头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资本参与交易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二是优化绿色生态产品营销网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物流企业落户县城服务乡村,推动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农村自然资源流转机制、龙头企业项目落地、仓储物流配套、农村电商平台等结合起来系统谋划,推动农产品及相关产业更多地留在县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依托电商平台加强产销对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严格实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按照新的“三品一标”导向,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更多农产品地理标志纳入中欧地标互认体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三是深化生态环境权益市场建设。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适时扩大初始碳排放权有偿分配比例,引入公平竞价分配办法,优化配额分配与履约机制,积极推动符合标准的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纳入交易体系。做好碳排放权市场与用能权市场的衔接工作,在用能权交易的能耗指标和碳排放权交易中的碳减排指标之间科学设立转化系数,使两个市场之间能够互相抵扣交易主体的节能指标或碳减排指标。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按照污染因子全覆盖、市场区域全覆盖和行业全覆盖的目标导向,逐步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各种污染物纳入交易范围,扩大排污权交易品种;完善闽江等重点流域水权交易机制等。
激活绿色低碳消费潜力
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持续动力。推动我省绿色经济迈上新台阶,既要以绿色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供给,也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挖掘绿色低碳新需求,牵引绿色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
一是加强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宣传引导。在全省设立若干个碳中和科普教育基地,发挥多渠道、多媒介、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普及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介绿色低碳产品、服务与生活的标准、指南和评价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消费统计制度,推动绿色低碳消费数据的监测、收集和评估,加强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让绿色低碳消费成为新时尚,营造绿色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
二是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示范效应。严格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品目清单制度,将绿色建筑建材、绿色电力等纳入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政府采购对绿色产品首(订)购力度,适当放宽政府绿色采购价格限制,将绿色采购制度延伸扩展到各类国有企业。推动公共机构近零碳排放制度,构建近零公共机构标准体系,推动政府通过购买碳汇等方式,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率先成为近零碳排放的示范窗口。
三是完善绿色低碳消费的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绿色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形成绿色产品的差异化价格优势,增加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顺应绿色消费需求升级,出台更加精准的绿色和智能消费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形成绿色生态产品进城、优质工业品下乡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创新,优先安排信贷额度支持居民、企业购置绿色产品。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完善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引领全社会提升绿色电力消费,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问题……从而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消费的良好政策环境。
( 黎元生 游晶 黎元生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游晶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社科重大规划课题“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研究”阶段性成果)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