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大道甚夷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
1【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哉。
2【白话解】
上一章刚说完见小就是明,能够见到隐微难现的大道就是明了。这一章刚开头就说假使圣人老子我能够介然有知,就是稍微知道一点大道。跟上一章的意思比较连贯,都是知道一点点大道。前后两章圣人老子都这么说,是非常的谦虚的。老子在这里感叹道之难行,要不他也不会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他料想天下将大乱,自己虽然攘臂直呼,别人听也听不懂,劝也劝不动的。如同闹市里人说话,很难听得到。如同飞瀑之下的鱼鸣,如何能听得到呢?使我介然有知。俗话说人非草芥,也是微小低贱的意思。如果使得我像上章说的见小,稍微明了。世人的心被欲望所遮蔽,如同被很厚很坚硬的冰层所覆盖,没有任何的亮光,用佛家的话来说很形象叫无明。如果遇到善知识,给予智慧的温暖,就可能点亮一点点的亮光。虽然很微弱,有似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有似山谷中的微弱农家灯火,但总给世人许多的希望。如同厚厚的云层遮蔽了月亮,依稀透过云层看到朦朦胧胧的。介然有知,依稀看见天门的开阖。圣人老子说我本来想推行此大道于天下。但是却觉得很无奈,天下人心奸险可畏。有心传授大道于世人,而传授给谁好呢?举世皆浊的世界里,如何能够找到接受这些的人呢?有意传授但是却找不到好的学生。不仅仅是找不到好学生,徒劳无益,也可能会造成很多的误解,招来祸害。耶稣基督为了给世人带来光明,然而却遭受世人的误解,钉在十字架上。世人可能觉得大道非常难找,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叫大道,而不是叫小道呢?大道有一个大字,就是非常的大的一条大路来的,很大很宽广很平坦很平直很便捷的,没有荆棘的回家的大路。这样的大道如果世人的眼睛不是被无明给覆盖了,就会很明显的看到。就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颗豆子塞在耳朵里面就听不到雷声响一样。世人的心被蒙蔽了,自然不走康庄大道,世人都是抄小路,以为小路更快些。岂不知很容易招致祸害,在小路上盗贼就比较多,在路上可能遇见豺狼虎豹,一不小心就可能性命不保,要这些身外之物有何用呢?诸侯王如果不推行大道,就会有危险了。朝廷喜欢奢华的生活,不惜民力,动用财力物力,大量兴建了亭台楼阁,建设华美的宫殿。朝廷好征战,穷奢极欲。百姓的赋税很高,徭役很重。百姓都去打仗去了,都被征调去修台榭和宫殿去了,哪有多少精壮的劳力用在农耕呢?农事废了,不耕治了,田地荒芜了。不光是有形的田地荒芜,世人的心田也日渐荒芜,这才是最可怕,最让圣人担心的,最让圣人感觉到可畏的。没有人耕种田地,仓库自然会日渐空虚。粮仓甚虚,国家就有危难了。整个社会都崇尚奢华,穿有文采的衣服。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世人都以身居高位的人为榜样。上有好之,而下必效法。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人都跟着喜欢。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都喜欢细腰的女子,女子也跟着如何减肥。这里说世人喜欢带利剑,说明崇尚刚强,喜欢武力。殊不知真正的刚强,是世间最柔软的东西。舌头虽然柔软,牙齿虽然坚硬,但是牙齿却先脱落了,舌头还健在。世人有很多的欲望,纵物欲醉饱饮食,贪得无厌,钱财有余。虽然财货很多,但是仍然不满足。齐桓公把天下的美食都吃遍了。有次跟易牙唠叨说只有小孩子的肉没吃过,结果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给蒸煮了,献给齐桓公。百姓把君主当做劫匪来看待了。这些都不是符合大道的做法。百姓不足而君有余。人君虽然上承天命,但是并未能够替天行道,抚养百姓。所行如是,这样并不符合大道。这里再次感叹,圣人老子非常的痛惜。
第五十二章复归其明
1【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2【白话解】
前面两章,一章谈生死问题,另一张谈生长整个过程。这一章又接着谈母子事情。这里的母是指大道,子是指天地万物。天下有个开始,这个开始也是天地万物的源头所在,世人以为是天下之母。大道生天地万物,大道就是天下之母了。前面的章节也说了,有名,万物之母。人们既要知其母,也要知其子。这一句教导世人,不可偏执一端。陆九渊和朱熹各执母子一端,争执不休。陆九渊应当是知母也知子,而朱熹仅知子不知母。世人在唯物和唯心之间争论不休。如果知母,必定知子,因为子多少会长的像母的。但是如果单单知道子,由于子孙众多,未必知母。如此可见,治学的人,需要寻找学问之母,再遍观子孙,自然一望便知。如果一个母亲生了许多的子孙,每个人都在拿着一个子孙在争论不休,也无从知道这是谁的后代。经为学问之母。如果认识了学问的母亲,那么久能够一通百通了。既然知晓万物从道而生出来,那么就不会只盯着物了。心不为物所困,不为名利患得患失。守着母就会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害,不会被名利伤害自性,不会因为名利而丢失了性命了。这里圣人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守母的方法,如何守道。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塞住口,闭其门(眼耳),管好门户,六根清净方为道。终身精进修行从不停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样自然就少受了许多干扰,内心更容易安静。这也是返还先天的方法,是寻母守道的方法。如果仅仅用两片树叶,就能够把双眼遮住,即使泰山在前也看不到。如果用两颗豆子塞住耳朵。即使打雷了都听不到多大动静。如果用辣椒把舌头辣的麻木,也很难一下口舌利索,变得木讷了。如果管不好九窍,就会看到不好的,听到不好的,想到不好的,也会做不好的。世事纷纭复杂,会扰乱人心,就没有得救了。如果能够见小知微就称之为明。自心光明才能够看到幽暗之处,也才能看到微小之处。如果世人能够安守内心的柔弱,就会逐渐的变得强大。柔弱符合大道。刚强违背大道。树木在柔弱的时候,世人就会扶持。树木在刚强长大的时候,可能就会被人砍伐了。守着极柔顺的母亲,守着大道。看似柔弱,但是这才能成为真正的强。用这散出来的微小光明,点燃众生的心灯,恢复世人本有的光明。其实点燃得越多,圣人自身的光亮并不会减少。一烛能灭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如果能够安守柔弱,不炫耀刚强,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如果能够恢复自性,就远离了危险了。如果众生心灯被点亮了,发明了本心,就会自觉远离物欲,远离是非。如果能够世世代代这样传承下去,心灯不断地传承,薪火相传,就不会中间断灭了。叙利亚有一个小灯教堂,历经千年灯火不断。佛家有传灯录,心灯不断的传承。自性具足一切,世人骑驴找驴,怀有宝珠而不自知。每个人都能获得上天的眷顾,都有传家宝,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只是世人不能承袭而自绝明德罢了。假使能如此做工夫,就会绵绵而不绝。
第五十五章比于赤子
1【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以尾毒伤物曰螫)。猛兽不据(以爪按物曰据)。攫鸟不搏(以翅击物曰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2【白话解】
前面的章节讲到母子,这里就提到了赤子。前面的章节说到圣人入于甲兵、面对猛兽也不会受到伤害。这一章一开始也差不多同样的意思。毒虫也不会咬,猛兽也不会伤害,很凶的大鸟也不会从高空俯冲下来,用翅膀进行搏击,更不会用利爪来抓。这些都是物欲的比喻。圣人的心已经回归了,变成了赤子之心了,物欲很难再污染到了。这里说圣人如同赤子一样。婴儿骨弱筋柔但是手里握着很紧。婴儿不知道牝牡之合而精气充沛到了极点。婴儿整日的哭闹但是却不会哭哑了,这是身体内和到了极点了。此部经典有好几个地方都说到婴儿,赤子和小孩子。比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吗?圣人孩之。圣人自己首先回归孩子了,也把世人当做不懂事的孩子进行教化。不会一味的责怪世人,也不责求世人的回报。不仅仅是人处于柔弱的婴儿状态就好,万物都是如此的。物壮则老。柔弱就合乎大道了。婴儿柔弱但是生命力是最强的。婴儿柔弱而不知道追求太多的物欲,就不会受到伤害了。待到长大了,要追求名利,可能就会有危险了。婴儿的筋骨是柔弱的,但是生命力却很强。人的肾主骨骼,肝脏主筋。婴儿的肾和肝脏都是很好的。毒虫、猛兽和攫鸟,都是能够伤人的,但是对于赤子来说,毒虫虽然毒而也不螫,猛兽虽恶而也不据,攫鸟虽枭而也不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赤子不知不识,对名利都不懂得去追求,这些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不会受到伤害。毒虫、猛兽和攫鸟这是比喻世间的恶事恶行,比喻名利和物欲,这些都未能够污染怀道的人的心。因为怀道的人的内心已经回归了,已经能够做到入世不被尘世所染,不被外物外境所困。正所谓忘于物者,物也忘之。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虽然恶而不伤,是因为对于怀道的人而言无可伤的地方了。婴儿骨弱筋柔但是小手却能抓得很牢固。婴儿手里没有多大的力气,但是刚出生什么都抓。一般婴儿手里空空却抓得比较紧。待至年老体衰而亡时,虽然儿女满堂、颇有家财,但是两手张开,空空如也,想带也带不走。虽然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是阳物经常能够勃起。这是精气充沛到了极点的缘故。肾主骨而肝脏主筋。肾脏藏精,婴儿的肾脏是很好的。阳物是筋之宗,也就是说是筋的总汇。婴儿的肝脏和肾脏是全新的,也是很好的。圣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一般。婴儿筋骨柔弱,而所握也坚固,是精纯之至的缘故。婴儿终日号哭,但是不会哭哑了,这是因为和气到了极点的缘故。如果知道和气柔弱,那么就知道了大道常行了。前面提到婴儿身体和到了极点了。精气充沛到了极点了。人的身体内部要和和气气的,这条气要顺了才舒畅。中医如果把小孩当做纯阳之体那就错了,小孩只是阴阳平和到了极点。否则如果执着于此,可能下的方子会要了小孩的性命。知晓大道常行在世人左右,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明。前面也说到见小就称之为明。如果不能破除无明,那么也看不到大道。明心见性即为看到心性的亮光。先是看到一丝亮光,后来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地精进,越来越亮,信心越来越坚定。岐伯说,怀道的人明于阴阳,如忽然解惑了,如醉之后醒了。知晓大道的人,不以名利养生。如果以名利养生,反而被名利所害,有可能性命不保。怀道的人知道养生的真正主人是谁,而不会养错了对象。心为养生真正的主人。心当专一和柔,经络自然畅通,不敢妄有所为。和气在心中,形体日以刚强,因此称之为强。上古时期知晓大道的人,取法于阴阳,饮食起居都有定数,按照四时寒暑的推移来进行生活,不沉浸于物欲之中,就能够长寿。修养精气神,以养心为主。如果过强就称之为壮。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如果想使它灭亡,就要使它强大。万物壮极,那么就容易枯老。草木等物过于壮了,就将见其枯槁而老。如果人的精神元气不知所养,不知道养生真正的主人,妄求名利,向外驰求太过,形容枯槁而老,可谓不道过甚了。这样过壮了就老了,这样老了是不符合大道的缘故。对于不符合道德的人,早就已经死去了。不道过甚,不能长寿,速死之道。只需要心静至极,身体内部自化,经络自然畅通,这是老氏修养功夫,源头大致出于此吧。而后来学道的人,本末倒置,不知其本。妄构多方旁门左道,执着于形式,失去老氏的指教可谓多了。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