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打响新一轮“抢人”大战
“亲,你要回来上班了么,包邮哦。”2月23日,家住广西的黎林接到了来自顺德的一通电话。企业人力资源的话逗得她哈哈大笑。
2月18日深夜,佛山市顺德区宣布全额资助企业通过包车、铁路专列等方式,接送来源地相对集中的企业员工返回顺德。截至2月22日的3天内,顺德通过包车、包机、专列送约4400人返岗。
在拥有13万家企业的顺德,企业们并不担心有无订单,现在更大的压力在于人手不足。为了“抢人”,从包邮接人到报销送钱,顺德政企各出绝招,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在这个中国制造重镇悄然掀起。
大量订单急需员工“消化”
“只要员工到位,订单不成问题。”“员工不足,影响出货。”……这几天,记者蹲点一线发现,很多企业担心着急不是因为没订单,而是因为非常缺人手。
在顺德均安力高制衣有限公司,这家已手握国际品牌“阿玛尼”订单的企业2月18日复工,员工到岗30人,公司董事长王德生说,现在要不断“抢人”才能保证订单如期交付。
在广东科荣电器有限公司,复工后就面临大约30万台电烤箱、红酒柜的海外订单等待交付。此前,已计划在今年新增2—4条自动化生产线,但因为疫情暂时未能落实。“现有的到岗人员应付不过来。”该公司总经理梁海昌说。
经初步统计,目前顺德区内企业发布的用工需求集中在一线生产工和技工,如一线的操作工、车工、铣工、磨工、镗工、铸造工、锻造工、钳工等岗位。
547辆包车已经“上线”
老板们急,员工们也急得要命。
在政府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后,着急上火的两波人一拍即合,开始用各种方式返岗。顺德各级政府也积极配合,做好企业员工抵达后的防疫支持。
2月15日,顺德龙江镇率先投入2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鼓励企业以包车等方式组织员工返回龙江等。2月18日,顺德区明确即日起到3月31日,政府将全额出资,通过包车、铁路专列等方式,接送来源地相对集中的企业员工返回顺德。通知还提出,对企业新招聘到顺德的员工给予生活补贴。
因此,2月18日,3辆大巴载着周边城市的200名中国联塑集团员工,回到了位于龙江的联塑集团总部。2月21日,美的集团、格兰仕集团为员工定制的复工专机先后降落广州白云机场。
不仅仅是包车、包飞机,小熊电器启动针对装配、注塑等岗位的内部推荐,承诺每成功入职1人,奖励老员工1000元;广东伟经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对部分从湖南较远的县市返抵顺德需拼车的,给予300—400元不等的补贴。
得到政府的支持,广东伟经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员工逐步到位。“员工的到位给我们很大的信心,预计3月就能逐步把前期欠下的客户订单尽快交付。”总经理何智亮说。
目前,顺德16家客运企业547辆包车已经“上线”,他们将继续帮助企业前往各地“抢人”,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已经打响。
总部位于禅城的博达集团是佛山外贸行业的明星企业,从2月10日开始逐步复工。得益于全球供应链布局,企业的销售额保持20%的稳步增长。公司副总裁吕谋笃表示,企业在2月给上游客户下了1.2亿元的订单,其中给到佛山供应商的订单达3000万元。
佛山是外贸大市,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均带来挑战,但疫情没有阻止企业复工复产的脚步。从家电、陶瓷、机械装备、进出口等行业企业了解到,众多外向型企业已从2月10日开始稳步复工,不少企业的订单更是满负荷状态。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佛山企业纷纷从营销、生产、供应链端发力,全力稳外贸。
提前谋划,线上设备助销售
在佛山市恒力泰机械有限公司办公室内,公司总经理杨学先正忙于通过视频电话与海外客户沟通产品的交货日期。“以前偶尔用,现在视频电话已经成为我们与海外客户沟通的重要手段。”他说。
恒力泰是国家级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企业出口占比约五成。去年第四季度,恒力泰订单猛增,出口板块业绩亮眼,预计2020年将迎来不错的增长。
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恒力泰不得不提早放假,延迟复工,因此影响了生产交货。在2月11日正式复工前,杨学先就已经积极和客户沟通延期交货事宜。恒力泰按照订单紧急程度重新排生产计划,目前已经排到5月份,预计3月份发出第一批货。
为了解决最紧急的人员不能出去的问题,恒力泰最近购买了高端的视频电话软件,各个办事处、销售点等都连接了视频电话软件,解决国外业务洽谈和服务。
疫情对佛山卡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员出差、新品推荐、企业参展等方面造成影响,公司外销总监刘博直言,由于疫情防控,企业已经取消了春节后出差韩国洽谈2020年订单的事宜。企业正通过发送邮件、寄送样品、短视频推广等线上方式和客户沟通,尽量降低疫情对业务的影响。
铝型材企业也积极提前谋划。1月底,广东华昌铝厂有限公司得知疫情可能会导致企业延迟复工的消息后,就立即与海外客户进行线上沟通,延缓交期。“我们的大部分海外客户合作已久,他们也都表示理解。”华昌副总经理武卫社说。
应对变化,发挥全球产业链优势
在博达集团总部大楼,数十名业务员正忙于对接国内订单。为了推动供应商尽快复工,博达集团在2月陆续给全国247个供应商下达了319份新合同,金额为1.2亿元。截至2月21日,公司已出口发货200柜,3月底前将再出口401柜。
吕谋笃说,从正月初二开始,公司总裁就召集管理层每天开视频会,提前谋划此次疫情将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我们是下游销售公司,很担心供应链断裂,所以决定提前下订单,不仅给上游企业信心,也促进供应商尽量复工复产。”吕谋笃说,博达在佛山的上游供应商有40家,包括日用、快消、家具、五金、瓷砖等行业,目前复工率已达八成。
博达集团提前下单的底气来自全球布局的实力。公司深耕非洲20多年,拥有2000多名非洲员工,不仅在坦桑尼亚、南非、肯尼亚等国家有成熟的销售网络,还拥有全资工厂。“我们采购的产品全部出口非洲,目前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吕谋笃说。
在三水,广东金意陶陶瓷集团有限公司也从2月10日逐步复工。目前,企业正计划将相关订单转移至马来西亚进行生产,将疫情对出口订单的影响降至最低。金意陶集团副总兼瓷砖事业部总经理侯波表示,2019年,金意陶已积极布局海外工厂。金意陶位于马来西亚的SINO生产线已投产,目前企业正计划对订单进行转移,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金意陶抗击疫情、稳定生产。
政府助力 企业减少损失维护信誉
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作为。响应中国贸促会的号召,佛山市贸促会从1月30日开始,为佛山外贸企业免费办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帮助企业减少违约损失,维护企业信誉。
“太好了,客户同意我们延期交货,60万元订单保住了!”2月3日,佛山市贸促会向佛山凯新隆建材有限公司出具了全省地级市首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企业当天就将证明扫描发到沙特客户手中。看到证明后,该客户最终同意公司延期交货,公司负责人也长长舒了一口气。
政府部门来助力,佛山企业也在千方百计抢时间。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在2月12日正式复工,截至2月21日,复工率达七成。星星制冷总经理杨文预计,3月1日企业复工率将接近100%。
海外市场占据星星制冷的六成市场份额,疫情之下,星星制冷一边安排车辆到湖南等地接员工回企业,一边联系轮船公司将星星制冷出口的排期调前,全力保障出口订单按时交货。
“复工当日一线员工很多还未到岗,办公室工作人员就临时‘上阵’,到车间帮忙操作设备、监控生产流程。”杨文说,星星制冷自动化程度较高,二线员工临时“上阵”难度也不大。星星制冷将通过团队战,来扛过疫情带来的挑战。
实施“标准引领、核心带动、品牌助力”发展战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推进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将南海区打造成中国氢能产业商业化创新发展引领区。
为加快氢能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培育发展氢能产业经济,推进“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委托浙江大学对氢能产业规划开展研究。近日,经南海区政府同意,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佛山市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标准引领、核心带动、品牌助力”发展战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推进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将南海区打造成中国氢能产业商业化创新发展引领区。
近年来,在广东省和佛山市的高度重视下,南海区氢能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政策体系逐渐成形,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着在技术水平和成果转化、产业链布局、氢源供应体系、土地资源方面等方面的问题。《规划》科学研判南海区氢能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结合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尤其是2019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上指出的“加快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探索先进储能、氢能等商业化路径,依托互联网发展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关精神,提出“打造中国氢能产业商业化创新发展引领区”,探索氢能商业化路径,制定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相关对策,明确构建氢能商业化应用的支撑体系,健全南海区氢能产业链,培育氢能产业体系,实现氢能产业持续向好发展。
《规划》提出,南海区氢能产业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南海区氢能产业先发优势,推进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实施“标准引领、核心带动、品牌助力”发展战略,建设六大重点平台,建立健全氢能产业链,培育氢能产业体系,科学布局并加快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团队培育,加大力度支持氢能终端产品商业化推广应用,将南海区打造成中国氢能产业商业化创新发展引领区。
南海区氢能产业将实施“标准引领、核心带动、品牌助力”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为契机,依托IAHE-CSD秘书处、ISO/TC197联络处、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和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的技术力量,占领氢能标准制定的高地,引领氢能产业发展;以仙湖氢谷为核心,推进“一湖一城三园区”建设,致力打造国际知名的自主氢能技术先行地、高端氢能产业集聚区和先进氢能社会示范区,带动南海区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进程;以UNDP氢能大会为抓手,打造中国乃至国际顶级的氢能产业大会和氢能燃料电池会展品牌,将氢能塑造为南海名片,营造氢能产业良好发展氛围,助力氢能产业集聚发展。
《规划》将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分为近期(2020 – 2025年)商业化创新探索阶段、中期(2026 – 2030年)商业化推广阶段和远期(2031 – 2035年)商业化应用三个阶段。提出了“到2025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达300亿元;到2030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达1000亿元;到2035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的发展目标。
南海区氢能产业布局原则以专业聚集与功能融合相结合、存量优化与增量提升相结合,产业链布局应以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及部件、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含客车、物流车及环卫车等特种车辆)、氢能部件设备装备制造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装备制造为辅,突破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和“四泵四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同时合理布局氢源、加氢站网络等氢能基础设施,加大力度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辆、船舶、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等氢能应用。空间布局以“仙湖氢谷”为核心,构建“一核两翼”的总体空间布局,营造氢能公交、物流车、轨道交通、船舶、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等多样化氢能应用场景,推动南海区氢能产业快速形成“研发-生产-推广”良性产业生态圈;其中,“一核”是指以“仙湖氢谷”为核心,“两翼”分为东、北两翼,东翼沿桂丹路,打造氢能产业创新服务区,北翼沿博爱路,打造燃料电池汽车装备制造区。
《规划》提出,要注重基础设施布局,南海区氢源供应体系必须经济、合理地整合区外尤其是珠三角富氢地区的氢气供应,并在区内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或天然气制氢,探索开展发电厂制氢等项目,构建区外供氢和区内制氢相结合的供氢方式,保障氢源稳定供给;方法包括工业副产氢、发电厂制氢、可再生能源和谷电制氢等。《规划》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站点选址进行调整,特别是要调整加氢站选址思路,优先考虑布局独立选址的加氢站,加快加氢站建设步伐;同时,要求新建、迁建加油站必须合建加氢站。
《规划》提出三项重点任务,一是在产学研支撑方面强化六大平台建设,包括仙湖实验室、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华南氢安全促进中心、氢能检测中心、华南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服务与管理中心、UNDP氢能经济职业学院等。二是在产业链强化方面强补关键环节,健全氢能产业链条包括氢源供给、氢储运体系、标准加氢站建设模式、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及部件、加氢设备核心阀件关键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与制造水平等。三是在商业化应用方面构建多样化应用场景,在交通服务领域、发电备电领域、氢农业、氢生活领域等进行推广应用。
同时,《规划》也提出要从机制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安全保障、宣传保障方面提出建议方向,构建完善保障体系,为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