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冲击资金无法维系,百程旅游关门清算
2月29日上午,一张百程旅行网的文件截图在网络流传,文件截图显示,百程旅游宣布关闭公司启动清算准备。百程旅游或是第一家因行业受到疫情打击而关门清算的中等规模旅游企业。
截图显示,在2020年第005号文件中,百程旅游表示,“鉴于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旅游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全行业处于停顿状态。百程也深受影响,资金不能维系公司继续运转。为此,公司召开了股东大会,管理层做了汇报,股东会决定关闭公司并启动清算准备。”
就此事,百程旅游官方尚未发布回应,但界面新闻向接近百程旅游的知情人士确认属实。
百程旅游全名为北京百程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出境旅行在线零售,以代办签证服务为主业,并曾将业务延伸至目的地旅游服务,总部设立在北京,并在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沈阳、武汉设立六个分公司。官网介绍显示,截至2015年百程旅游已累计服务近200万人次。
2016年4月,百程旅游正式挂牌新三板。2019年6月消息,百程旅游等数家旅游企业从新三板退市摘牌。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新三板退市的原因和公司的战略考虑相关,“因为新三板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加持没有太大帮助,每年还有很高的管理费用。”
至于此次百程旅游关门清算,他分析认为,2016年后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步退潮,旅游业资本市场热钱减少,签证行业的恶性竞争,是导致百程无法坚持的主要原因,而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直接导致资金出现问题。
从外部原因来看,淘宝、飞猪等平台上的中小签证商户的激烈竞争影响到百程的主营业务。“签证行业门槛很低,在旅游零售平台上,签证商户为了赚快钱,利用低价获客,进行流量圈存,导致行业恶性竞争,譬如恶性刷单的现象在平台上也屡见不鲜,这对百程这样的正规企业造成冲击。”上述知情人士称,在2019年年中,百程旅游在淘宝、飞猪等线上流量入口的流量规模出现减少趋势,从线上平台获得流量的能力减弱,而企业本身唤醒老用户力度也不够强。
或许也是因此,百程在过去几年加大了对目的地业务的投入。
2016年上半年,百程签证业务在营收中占比为60.9%,目的地业务占比17.99%;2017年上半年,百程目的地业务同比增长117.60%,在收入结构中占比提升至40.18%;2018年上半年,百程签证业务占比45.94%,目的地业务占比45.25%。
财报显示,2017年度和2018年半年报,百程旅游的净亏损都在收窄。2018年半年报显示,百程旅游净亏损1285.64万元,同比亏损减少了552.73万元,营业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22.86%。同时百程旅游当期毛利率水平为10.18%,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11个百分点。
然而,目的地业务虽然给百程旅游带来了不少营收,但以贷款为主要方式在目的地业务上的投入,给百程旅游的资金问题埋下了隐患。
“公司发现,签证和目的地业务同时开展的模式,使得我们能覆盖人工成本,给员工发放奖金,实现了账目上的盈余,但实际上财务端没有向业务端同步资金进入目的地业务的成本,比如贷款利息的核算。”上述信源表示。
百程旅游本身没有足够现金投入目的地旅游商品的采购,通过融资、贷款进入目的地业务的运作,而目的地旅游产品销售是一项需要较大现金流投入的业务。比如采购门票产品,需要一次达到一定规模的采购数量,才能获得该项产品的市场较低价,以此出售获得利润。而旅游产品的利润本身微博,有的产品毛利率甚至低于贷款利率。
“于是在2018年下半年,公司逐步压缩目的地内容,在2019年4月份全部砍掉。”上述信源称。
再加上2018年、2019年旅游行业创业公司本身较难融钱,百程旅游已经感到不易。
天眼查数据显示,百程旅游2008年A轮融资1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斯道资本(原富达亚洲),银瑞达Investor AB等,2011年获得泰山天使投资A+轮,2014年获阿里巴巴、CBC宽带资本2000万美元B轮投资,2015年获得来自湖畔山南资本、飞猪资本等2亿元人民币投资和瑞元资本战略融资。据上述信源称,百程旅游在此后仍有过未公布的融资,主要来自个人。
令人预测不到的是,在原本出境旅游旺季的春节,新冠病毒疫情导致国内旅游业停摆,出境旅游团暂停,并且近日以来疫情在全球其他国家也出现逐渐严重的趋势,对旅游企业造成直接冲击。
“关门清算也不一定是个坏事,”上述信源最后评价称,“相信老曾(百程旅游创始人、董事长曾松)不是个认输的人。现在还有时间和精力,最起码有个好的身体去面对,以后还能重新开始。”
岗头村,是三水第一代黑皮冬瓜的诞生地。从一颗小小的杂交种子,到发展为万亩良田上的主要作物,成为畅销海内外的“明星农产品”和国家农业部认定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黑皮冬瓜用了不到50年时间。
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坭,寻访黑皮冬瓜的诞生故事、畅销故事和品牌故事。
杂交培育出黑皮冬瓜
白坭镇岗头村,是三水黑皮冬瓜的起源地。岗头村村民梁明高,是黑皮冬瓜最早的培植人之一。
走进岗头村,村长梁景培带路,走过两三条窄巷,来到了梁明高家中。梁明高曾是岗头大队的农技员,种植黑皮冬瓜的时间长达数十年。说起当年培育黑皮冬瓜的经历,76岁的梁明高精神矍铄、娓娓道来。
“上个世纪60年代,白坭种的主要是青皮冬瓜,但是皮薄,瓜肉不够厚实,运输和存放过程中损耗较大。”梁明高说,为了减少损耗、提高收益,他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冬瓜的品质。
当时,白坭从南海西樵引进了一批黑皮冬瓜,并在镇内小范围试种。后来,又从东莞引进了不同的瓜种。西樵的冬瓜体型又长又大,但肉质疏松;东莞的冬瓜虽然相对短小,但两头匀称,并且肉质结实。曾代表白坭公社岗头大队到三水县农科所学习杂交、嫁接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梁明高,萌生了对各具特点的冬瓜品种进行授粉杂交、优选培育的想法。
经过多年的杂交培育和优良筛选,皮色墨绿厚实、肉质雪白致密、条形匀称并且耐贮运的三水第一代黑皮冬瓜,在白坭岗头村诞生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作为新品种,本地黑皮冬瓜开始在岗头村试种,70年代中期在白坭全镇推广种植。80年代以后的十多年间,沿西江、北江逆流而上,黑皮冬瓜的播衍足迹覆盖西南、芦苞、乐平和大塘等地,一跃成为三水单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
“一个黑皮冬瓜,带动了整个白坭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梁明高回忆,在产生第一代黑皮冬瓜之前,稻谷、甘蔗、蚕桑是白坭的三大农作物,收益不高。黑皮冬瓜推广种植后,白坭逐渐形成了“春种冬瓜、夏种豆角、冬种椰菜”的农业生产结构铁三角。
“以前生产队收购稻谷,8元多一担(100斤),最多也就14元。”梁明高告诉记者,实行包干到户、村民开始改种冬瓜和其他经济作物后,收入开始逐年递增。而农业生产结构铁三角的形成,让农民的农田一年四季都有作物生长,土地利用率和价值大幅提升,令农户全年收入翻番。
与此同时,大面积的种植使得黑皮冬瓜供过于求。但是,正是在如此不利局面下,黑皮冬瓜走出了广东。
白坭镇地处西江河畔,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丰富,适合冬瓜生长。
原来,面对已饱和的本地市场,白坭的农户便到上海、武汉等地推销黑皮冬瓜,有时还会利用从外省过来的运输车辆返程时空置的车厢,将黑皮冬瓜运往北方销售。此后,陆续有省外采购商直接来到白坭,要求收购黑皮冬瓜。用梁景培的话来说,白坭黑皮冬瓜的销售从农户走出去自我推销,变成了客户找上门来收购。销路拓宽、销量稳定,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就像有了一颗“强心丸”。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白坭黑皮冬瓜开始集中北运、销往东南亚,并逐步打开国际市场。根据不完全统计,总销量从最初的一两千吨增长到如今的近万吨。
经销商认准白坭黑皮冬瓜
历经40多年的种植和代代优选,如今的白坭黑皮冬瓜,已经成为“明星农产品”,得到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黑皮冬瓜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迪拜等东南亚、欧美和中东市场铸就了良好口碑。
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对白坭黑皮冬瓜的“成名”功不可没。白坭绝大部分的冬瓜都由该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管理、标准化经营运作销往各地。利用产销带动、集约化发展,合作社不断地稳固和开拓着国内外市场,放大了白坭黑皮冬瓜的整体形象。
李棠光帮客人把黑皮冬瓜搬到小汽车里。
为什么源自一条小村庄的黑皮冬瓜能畅销海内外?
在位于岗头村的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产销基地,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李广彬随手抱来一个黑皮冬瓜放在地上,人站到冬瓜上,双脚又交替跳动了几下才走下来。随后,记者上前翻转、拍打这个刚被踩过的冬瓜,依然结实完好。
瓜皮黑亮且厚,瓜肉厚实雪白,瓜瓤少,条形匀称,爽甜清脆,这是广为经销商所称道的黑皮冬瓜品质。来自上海的经销商王付海表示,上海70%~80%的黑皮冬瓜都是从白坭收购来的,主要是看上了白坭黑皮冬瓜的质量。
“国内的经销商都认准了白坭黑皮冬瓜。”李广彬自豪地说道。
如此稳定而优异的品质,是白坭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自三水第一代黑皮冬瓜培育成功后,白坭的农户、种植能手,以及像李广彬这样的蔬菜流通大户,并未止步于前人的功劳簿,而是在种植过程中不断地优中选优,筛选出当季最优质的品种留种,力争一代更胜一代。这是市场竞争下的明智选择,更是白坭人务实求进、奋勇争先精神的生动演绎。
储存期短,运输过程中损耗大,往往是农产品走出去的一大制约。而白坭的黑皮冬瓜,在培育之初就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具备了便于长途运输和储存的先天条件。这是黑皮冬瓜畅销海内外的第一张通行证。李广彬介绍,黑皮冬瓜从产地运往北京需要10天,运往中东需要16天,抵达欧洲市场更是长达40天。“有好品质的支撑,才能越走越远。”
李广彬站在冬瓜上交替跳动了几下,冬瓜仍然结实完好。
在坊间人气高企的黑皮冬瓜,同样得到了官方与行业专业的权威认可和认证。
2006年、2010年,三水黑皮冬瓜先后成为全省首个蔬菜类证明商标和广东省著名商标;2011年,中央电视台在白坭岗头村拍摄了《走进中国地理标志——三水黑皮冬瓜》专题纪录片;2014年,三水黑皮冬瓜被评为佛山市十大农产品,并进入省和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序列;2016年获颁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佛山首个获得国家农业部认定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同年,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黑皮冬瓜上榜广东省第二届“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
“夏天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切一块瓜肉直接吃,很解渴。”在李广彬看来,白坭黑皮冬瓜不仅品质好,而且浑身是宝,言语间满是自信。
农产品走品牌化路线
今年7月,白坭黑皮冬瓜以“冬瓜+文创”的概念,登上了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把黑皮冬瓜打造成为更现代化、更有吸引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文创品牌的愿景,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白坭黑皮冬瓜已经成为“明星农产品”得到广泛认可。
白坭地处三水南端、西江河畔,地势平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丰富,均为中性土壤,适合冬瓜生长,能够连续种植冬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黑皮冬瓜品牌的打造奠定了独具地域特点的底色。
随着黑皮冬瓜畅销海内外,白坭也开始有意识地将黑皮冬瓜锻造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白坭黑皮冬瓜前期主要靠民间力量走出去,要对形成品牌的系统化打造,还需要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白坭镇副镇长徐耀成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黑皮冬瓜作为白坭三大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要向“高”“深”要生产力,以高品质、高价值、深挖掘,振兴乡村产业。
近年来,围绕打造黑皮冬瓜品牌的各种文化节庆、技术推广活动、发展交流会轮番上阵。最近三年更是发起了连续攻势,黑皮冬瓜美食嘉年华活动、冬瓜美食烹饪大赛、良种良法农业+电商+旅游展示推广活动、三水黑皮冬瓜种植产业发展交流会、“Happy冬瓜”文化节、冬瓜创意艺术展等连年举办,高潮迭起。从田里长出来的土气农产品,化身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学术界的研究对象,以多种不同的模样出现,令人眼前一亮,黑皮冬瓜的品牌形象越来越鲜活。
“进行更深入的延伸性挖掘、走可持续品牌化发展之路,要以品质的支撑为基础。”徐耀成说,近几年,白坭与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佛山市农科所通过多种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了土壤、施肥、防病等一系列科研试验,力促黑皮冬瓜形成更稳定的质量,同时开发更多品类、提质增量。
从集聚民间智慧到注入专业科研技术力量,广东首个蔬菜类“科技小院”、广东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黑皮冬瓜)特色产业基地等合作项目相继落户白坭,为黑皮冬瓜开辟发展新路提供了系统、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黑皮冬瓜具有瓜肉厚实雪白、爽甜清脆、瓜瓤少等品质特点。
作为三水最大的出口流通企业,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也正寻求自我转型,采用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未来,李广彬将目标瞄准了冬瓜酥、冬瓜馅料、冬瓜饮品等冬瓜深加工领域,力争增加产品丰度,提高黑皮冬瓜利用率和附加值。李广彬表示,从商品瓜变成原料瓜后,黑皮冬瓜的价值可以提高两倍。
无论是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向深加工领域延伸还是以文化创意点石成金,其根基都立足于起源地与代代优质传承的故事。文化既能润物无声,亦有千钧之力。讲好、用活历史故事与新时代文化品牌故事,让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白坭黑皮冬瓜,更有底气铸就一年更比一年响的文化品牌。
关帝侯王巡游是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江尾洲十三乡奉祀关帝、侯王的民间信俗活动。关帝信仰在当地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至明代晏公被敕封为平浪侯后,当地群众建帝王古庙同奉关帝与侯王。清咸丰元年(1851)五月十三“关帝磨刀水”汛期期间,群众抬关帝、侯王神銮巡游十三乡,自此关帝侯王出巡成为当地风俗,后因汛期抗洪及农业耕作,出巡时间改至农历九月。
每年农历九月初四至十九日,均安镇江尾洲十数个村子群众汇集关帝古庙,抬着关帝、侯王銮舆,沿着“三华—豸浦—上村—福岸—沙浦—南浦—菱溪—南面—外村—矶头(含桥头)—沙头(含良村)—仓门—三华(回关帝古庙)—新华—天连—三华”的路线进行巡游。巡游队伍以关帝、侯王銮舆为中心,另有彩旗队、八宝队、罗伞队等。巡游过程中,銮舆手不时有节奏的上下颠动銮舆,大声吆喝,以调节巡游的气氛与节奏。各村群众以八音锣鼓柜为核心,组成不同的方阵,并高举“耕余啸咏”、“咏游雅趣”等乐社名称的旗标,以表明方阵所属的村坊。如今每年巡游有近四十个八音锣鼓柜参与,各村各坊均有其代表的锣鼓柜,部分村坊的锣鼓柜数量更多,巡游时以第一班、第二班区分。各个八音锣鼓柜相互较量演奏技艺,彼此炫耀锣鼓技法,八音演奏乐曲有《六国大封相》《六波令》《大开门》《百花亭闹酒》等。关帝、侯王銮舆所经之处,接受乡民摆设三牲、果品拜祭;銮舆巡行至各村中的祠堂,均要略作歇息,以接受各家的拜祭。
关帝侯王出巡保存了完整的起宫、巡游、座宫、回宫仪式,严格执行固有巡游路线,游行着装、器具具有浓郁的民俗含蕴,尤其游行途中颠动神銮、大声吆喝,展示出地域民俗的特色。关帝侯王出巡的历史与演变,均与顺德地区的防洪、耕作节奏相关,蕴含着民众的生活实践逻辑与生存智慧,集中折射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对研究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冲击,关帝侯王出巡这一民俗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冲击,传统的“定色”“八宝仪仗队”等均已简化。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必然要面对的课题。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