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彩灯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佛山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种民间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艺美术品。宋代以来,随着元宵灯会、中秋赏灯等风俗在佛山兴起,佛山彩灯应运而生。明清时期,佛山又兴起民间艺术赛会,其中以巡行方式展示彩灯的“提灯会”尤为盛行,彩扎灯色生产也逐渐成行成市,十分兴盛,并成为佛山城乡内销和出口贸易的重要工艺品种。清代,各门类的扎制工艺细分成各自的行业,“扎作行”十分兴盛。
佛山彩灯主要材料为竹篾、铁线、纱纸、各式绸布、剪纸图案、各色颜料以及照明器材,按不同用料,可分为竹织灯笼、纱灯、剪纸灯、秋色特艺灯等。
佛山彩灯扎制精巧细腻,讲究灯面平滑自然,不露“廊骨”,并能防晒防水,适应各种环境展演,可保持较长时间的观赏效果。彩灯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作装饰,纹样丰富,金碧辉煌。佛山彩灯品类、灯型繁多,有富贵灯、龙船灯、宝塔灯、人物动物灯、亭台楼阁灯、花鸟虫鱼瓜果灯等等,白天五彩缤纷,夜间通透明亮,彩光艳丽。具有代表性的头牌彩灯,灯高数米,三层亭台楼阁,大灯中有小灯,主灯之外有衬灯,人物龙麒、瑞普彩鸟、宝塔莲座、彩凤交飞、山水书画集于一体,彩扎工艺之精美玲珑,堪为罕见。
佛山彩灯原以小型、单个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又逐渐发展了大型组合灯,如大彩灯、大走马灯、大彩车灯等,其中大彩龙灯长达数十米以至上千米,蔚为壮观。有四件灯品已入选“吉尼斯世界之最”。
佛山彩灯历史悠久,工艺精致,造型千姿百态,是岭南灯彩的突出代表,也是我国传统灯彩的主要流派之一,其辐射范围遍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的华侨华人聚居地,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受市场因素影响,彩灯工艺成本高,产销不稳定,经营困难重重,加上技艺精湛的老艺人仅余84岁高龄的邓辉一人,佛山彩灯的传承已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清代中叶,詠春拳传入佛山,至上世纪40年代,罗村在叶问宗师的带动下,学习詠春拳便开始蔚然成风。詠春拳属于中国南拳,它攻守兼备,讲求以柔制刚,实战效果极佳,深受习武者所喜爱。在叶问的悉心教导与推动下,叶问詠春拳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詠春支系。詠春拳从创造、传播到现在的兴盛,经过了多代詠春传人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詠春拳界将这个过程简练地归纳为:“起于严詠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叶问在佛山期间,教授詠春拳时仍沿用传统的授艺方式,所授徒弟不多,有郭富、伦佳等,其中周光耀、周细强是罗村人。解放后,叶问赴港定居,1950年7月开办第一期培训班,开始以教授詠春拳为主业,以新的授艺方式公开授徒。自此,詠春拳成为了一门易于传播,富于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拳术,叶问一系的传人渐渐地变得枝繁叶茂,詠春拳也得以在他们的手中,一批传一批地越传越广,蜚声国际,形成了今日的盛况。叶问系詠春拳是世界上最多人学习的武术之一,门人遍布世界各地,修习者逾二百万,在国外流传的詠春拳,大部分承自叶问一系。詠春拳是一种优秀的中华武术,传承詠春拳,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有利于树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创建和谐社会。2012年2月“咏春拳•叶问支宗”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九江灯谜具有文学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群众性等特点,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九江灯谜人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乡土文化题材,利用独特的灯谜创作形式,把灯谜编成一个个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小故事,并借助群众展开活动和灯谜比赛等平台,宣传当地的历史、名人、古迹、非遗、龙舟、华侨等儒林文化,让参与者通过猜谜感受、认知乡土历史文化,深受群众喜爱。
九江灯谜文化是九江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集汉字知识、文学、智力游戏和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九江灯谜是九江儒林文化的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7月,“九江灯谜”被列入佛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