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ECMO,被称为“人工肺”,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在对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人工肺”被认为是阻挡死神的最后一道防线。
上周,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医院)ICU的负压房里,就上演了一场为病人更换ECMO系统的生死竞速。短短10秒钟,医护人员就完成了患者更换ECMO系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当天,佛山市一ICU共完成了两名患者更换ECMO系统,这背后,是多个专业医学团队、多学科的相互配合。
紧急:两名患者出血血栓,膜肺功能下降
上周,在市一医院ICU内的两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应用ECMO膜肺多天,出血血栓,膜肺功能下降,经省内各大专家会诊,一致同意换膜处理,改善患者的氧合及凝血因子下降等状况。当时,两名患者的肺部功能极差,氧合功能完全要靠ECMO支撑,换膜意味着要暂停ECMO运行,患者会面临严重缺氧,甚至是心跳骤停的风险,为此,市一医院多个学科做好各种应急预案。以ICU主任周立新为首的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更是提前进行换膜的排练预演,共组建3个操作小组和1个急救小组,每名医生配置一名护士,他们在模拟机器上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配合演练,从最初的1分钟时长,精炼至10秒,同时采用预案堵住任何一个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他们要做的是在更换ECMO系统的过程中尽量为患者规避风险,让患者有活下去的希望。
据了解,ECMO体外膜肺对技术要求很高,需要在临床上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展开多次会诊,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3月6日,市一医院ICU内的仪器报警声、医护间互相合作交流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场为病人更换ECMO系统的生死竞速即将展开。
评估出血风险、准备静脉通路、备血、检查机器设备性能、连接管道进行预充,大大小小几十道程序、70多种器材,抢救车、除颤仪、抢救用药都得提前准备好。ECMO的技术门槛非常高,但凡专业技术不过硬,在换膜过程中,都有可能导致如空气栓塞、大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
精准到秒:这是一场关乎患者生命的接力赛
据了解,医护团队为更换ECMO系统还需要做前期的评估和流程。ECMO团队中的医生黎文研在病人床旁一站就是1个多小时,他说,首先给18床患者做了个测试。镇静好,呼吸机纯氧通气30分钟,血氧饱和度99%。充分氧合后,ECMO空气流量调至零,观察患者情况。1分20秒最低降到97,然后病人开始气促,血压反应性升高;1分50秒血氧饱和度降低至95%,之后下降速度逐渐增快;2分40秒,血氧饱和度降至85%,重新打开ECMO空气流量加到9升每分钟,患者血氧饱和度,还是继续有下降,最低降到79%,很快可以回升至97%……
这是一场关乎患者生命的接力赛,评估测试时要精准到每一分每一秒,多一秒都将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做评估测试是为了在更换ECMO系统时争取多一份成功的机会,能在发生病情变化时做出最好的处理。”黎文研说,更换ECMO系统前护理一定要做好精密化管理: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参数管理、血气分析、抗凝效果监测等。同时做好急救预案和抢救药物的准备。
10秒:他们为患者争夺回了生的希望
当天中午11点,ICU病房内挤满了四组医护和一套ECMO机器。这里每个人的定位都非常清晰明了,要堵住每一个风险端口。
ECMO套件预充完毕,整机进入病房,消毒,铺巾,准备就绪,再次确认,应急救护组人员待命。更换膜肺时会伴有循环系统的变化,管床的护理团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成员专人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随时报告、专人负责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另一组小组成员在病房准备抢救用物,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他们守住患者生命的最后关口和保障。
医护人员回忆起了当时紧张的一幕!
两队操作医护组各站一侧,“准备好了吗?”
负责现场指挥的医生温伟标问道,顿时空气凝成一团,大家深吸一口气,严肃以待,止血钳、剪刀就位。
“准备好了”,两位紧握剪刀掌管生死大权的医生互望了一眼,同时回答道:“准备好了”,“好,夹管”,“剪!”
“好,滴水,连接管路”。
“氧饱和度98、96、95、94......89。”
“我对接好了。”
“我也对接好了。”
“好,松开止血钳。”
ICU内,仅剩简单明了的对话和指令,“10秒,病人生命体征稳定”“ECMO运行正常”。
在短短的十秒之内,六位医护间紧密的协同合作,换膜成功!
在场的医护人员紧绷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一半,但是整个团队并没有完全放松下来,而是马上对管道位置作调整,同时另一组人马正在准备另一名新冠患者更换ECMO肺膜的准备。
当一切操作完毕,原班人马默默地进行下一个患者更换ECMO系统的手术。一台接着一台,身上的汗水浸透内衣,顶着模糊的防护镜,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同样是10秒,顺利对接管道,ECMO正常运行,他们又一次成功了!他们从死神手里,重新为患者争夺回了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