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将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区
8月11日,禅城召开全区中医药大会。禅城区委书记黄少文表示,禅城要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区,以更高站位和更长远的眼光推动禅城区中医院项目建设,还要从大力培育人才,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等方面发力,促进禅城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
禅城区中医院要打造成中医药健康服务综合体
“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走出一条符合禅城实际的中医药发展之路,向禅城老百姓交出一份禅城答卷。”黄少文在会上说。
会议提出,禅城要全力打造全区中医药服务平台,重点以禅城区中医院重建项目为契机,把禅城区中医院打造为融合中医预防、中西医治疗、中西医康复、中西医护理、中医养老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综合体,为辖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要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依托和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构建和完善中医治未病防疫病的健康服务基层网底。
黄少文强调,禅城要打造中药产业高地,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制造,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国药集团和中国中药总部大厦等龙头企业培育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群;依托佛山生命科学园、奇槎生命科学园等载体拓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中医药现代产业高地。
广东省首批名中医黄建业近年来陆续在佛山开设中医馆和名医传承工作室。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他特别注重寻找“韩氏一针候气法”的传承人,但针灸入门很难,学精更难。他建议禅城应该想方设法提高中医药的群众基础,并在中医药传承上做足功夫。
佛山健翔医院院长龙翔宇表示,对中医开展标准化的研究势在必行。佛山健翔医院近年来开展了中医标准化的研究,最近还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利用大数据探索中医的标准化。“例如我们可以捕捉医师在推拿时手部运动的轨迹,研发出AI智能机器人;捕捉、研究病人行动轨迹,通往血管气血量等,分析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为患者对症下药。”
大师名医纷纷在禅城开诊
笔者在会上获悉,近年来,禅城区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辖区内拥有5家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医院,有21家非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医院设置中医科室,1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可提供935张中医床位,有力促进全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和持续健康发展。
在推广中医药基层诊疗服务上,禅城区大力提升了公立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区级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有中医馆,区内所有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开展16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禅城还持续推动公立医院强基创优项目,2018—2019年累计安排1000万元用于改善四家公立医院的中医医疗服务环境,并采购升级中医医疗设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扶持中医专科特色上,该区目前已培育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中医妇科、中医推拿),市级中医重点科室2个(中医康复医学科、针灸康复科),区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10个,并形成了中医骨伤医学、中医康复医学、中医妇科、小儿疳积为代表的中医特色学科。特别是小儿疳积专科,经过六代传承,已有15人从事小儿疳积治疗工作。
此外,禅城广泛招揽和培育中医药人才,大师、名医纷纷在禅城开诊。据悉,禅城区广纳人才,引入了国医大师韦贵康,在佛山正骨医院设立国医工作室;引入省名中医黄建业,在禅城区中心医院建立名医工作室和名中医诊所;支持省名中医陈志维,在禅城区开设门诊部和医院。这些名医人才,提升了禅城中医药人才的层次,更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东平河奇槎段,未来这里将建成东平河水轴线特色滨水景观亮点之一。
昨日(11日),禅城区政协主席殷辉带领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调研视察东平河水轴线北岸(禅城段)建设情况。据介绍,3年内将投入过百亿元建设东平河水轴线(禅城段)。
今年5月,佛山全面吹响东平河水轴线建设号角,禅城段涉及约20公里长的高品质滨水岸线建设,十大特色滨水亮点中,禅城占了七个。区委四届八次全会报告以及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对此都作出部署。区政协委员对此也十分关注,提交多份相关提案。
为进一步推动东平河水轴线(禅城段)建设,禅城区政协特别组织了此次调研,政协委员、石湾镇街道以及区城管、经科、文广旅体局、住建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负责人和总工程师参加视察,为水轴线建设建言献策。
此次调研,政协委员们乘坐大巴沿着江滨路和东平路从西往东走了一趟,感受东平河水轴线北岸(禅城段)沿线节点建设进展情况,并实地调研东平河北岸滨江带(石湾西段)和佛山新港改造景观提升项目。
当前,围绕古灶陶韵、星耀石湾、鱼鹭洲尾、记忆澜石、城市秀台、活力新港和奇槎湾畔7个重点项目,禅城共推出46个子项目,其中景观类项目26个,道路类项目15个,市场化项目4个,市实施项目1个。目前各类项目都在积极推进,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李俊扬介绍,将在3年内投入过百亿元推动项目建设。
在专题议政会上,政协委员建议政府部门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实现景观价值最大化、公众化,打造城市新地标,以城市形态提升实现城市价值提升;将东平河水轴线建设与数字经济、文旅经济、夜经济相结合,同步进行景观提升和产业布局规划,实现筑景成势、聚人兴业。
殷辉强调,东平河水轴线建设要注重城产人文融合,一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休闲健身乐园建设融合;二是把城市形态提升与都市型经济发展融合;三是把政务环境改善与项目建设质量融合。“希望接下来政协委员多出主意,多提想法,共同建设好这条佛山未来发展的‘黄金腰带’。”
近年来,高明的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几十年,高明养老机构从“寥寥无几”到“百花齐放”,从最初的公办“一枝独秀”到如今的公办、民办共存,并逐渐往医养结合模式发展。高明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养老机构的发展,提升了高明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提升硬件设施
养老院也有“星级”
高明养老机构的发展最先是从公办开始。过去数十年,随着城市、乡镇敬老院的兴办,高明人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敬老院也不断适应社会老人的养老需求。
在更合镇敬老院内,来自合水的梁伯正在大院内闲坐,头发花白的他今年已83岁。老伴离世后不久,他便产生了入住敬老院的想法。去年年底,他和儿子来到更合镇敬老院察看环境,他们觉得挺满意。
“这里环境挺好的,安静,通风,光线也好。今天早上的南瓜瘦肉粥很适合我这类高血压患者。”梁伯说。
更合镇敬老院于去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由原更楼敬老院、合水敬老院整合而成。今年5月份,广东省民政厅公布2019年度广东省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结果,更合镇敬老院获评一星级养老机构。
原来的更楼敬老院、合水敬老院房间内基础设施欠缺,采光不佳,没有升降电梯,老人需踱步上下楼梯,住在稍高楼层的老人每趟上下楼需要花费十几分钟。而房间内甚至没有单独的热水器,护工需要逐一为老人烧水洗澡。
为改变敬老院的困境,在高明区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更合镇投入380多万元把原更楼医院改造为更合镇敬老院。
目前,更合镇敬老院主体大楼设有60套房间共105个床位,院内设有标准医用电梯、洗衣房、厨房、饭堂、室内休闲娱乐室、室外健身器材等。房间内设有独立卫生间、家具及床上用品、电风扇、24小时热水供应、消防喷淋系统、自动报警器等。
“以前我们要在房间里为老人烧水洗澡,现在安装了电热水器,每个房间都能通热水了。”更合镇敬老院院长梁美娟说。
梁伯也表示,入住更合镇敬老院后,人更开朗了。“现在在敬老院,有护工照顾,上下楼也有电梯,每日与其他老人一起唱歌、做手工,日子过得很舒心。”
医养无缝衔接
老人健康养老有保障
“李姨,今天身体怎么样?现在天气热,房间要注意通风。”在大爱健康养老服务中心,上午9时刚过,家庭医生团队的护士程丽红来到李姨房间,为她把脉,观察她的精神状况,并叮嘱其注意防暑降温。
“每天都有家庭医生来检查,身体有什么小毛病,马上就能发现,住得很安心。”李姨说。
三年前,荷城街道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家庭医生团队入驻大爱健康养老服务中心。近年来,这种紧密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很受高明老人欢迎。
在大爱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内,一护工正在照顾老人。(资料图片)
83岁的李姨住进该中心已有1年多。“退休后,把家里安顿好,就想来养老院,让子女少操点心。”自从有了进养老院的想法,李姨开始四处打听,也看过不少养老院。之所以选这里,有离家近的因素,也在于该中心配有家庭医生,看病非常方便。
程丽红是高明区慢性病防治站家床科组长,她告诉记者,中心具有护理院性质,入住者近70人,设有家庭病床36张,其中年龄最大的入住者86岁,最小的48岁。医养结合是吸引一些老年人来这里养老的主要原因。
程丽红说,入住者中八成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去医院长期住院治疗不现实,家庭医生入驻这里,解决了他们的医疗难题。“尤其是家庭病床的设置,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服务。”
把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移植”到养老服务中心,能有效解决老年人的日常医疗护理问题。据悉,该中心已开展门诊护理,提供浅表肿物、脓肿切开以及小针刀、外伤缝合、清创换药等服务,减少了老人的奔波之苦。
为了不断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高明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上各取所长、发展创新,推动着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近年来,高明区更积极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让高明老人“老有所安”。
目前,高明区共有养老机构10间,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间、民办养老机构5间,以服务高龄、病残、空巢、孤寡老人为重点。同时高明也正在探索慈善+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建立社区长者饭堂,解决部分长者吃饭难问题,减轻子女负担,提升老人养老质量。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