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佛山援疆项目已开工50个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佛山援疆工作队聚焦富民兴疆目标要求,重点围绕巩固拓展伽师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动产业振兴,在伽师县实施22个大项目中的53个小项目,截至4月底已开工50个,开工率94.34%。
“来30000株辣椒苗!”5月的伽师县,不少农民在粤伽现代农业示范园排队领取各类蔬菜、瓜果的苗子。“在这里可以免费领取到想要的苗子,好得很!”一位农民说。今年,粤伽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蔬菜育苗中心计划分批次育苗2200万株,目前已育苗1300万株。“农民一般在上年11月预定并登记所需的各类苗子数,我们根据数量按计划育苗,并在来年3月起向农民发放苗子。”蔬菜育苗中心员工李彩云说。
为培育伽师县特色主导产业,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强化农产品“舌尖上”的安全,今年援疆资金计划投入736万元以壮大伽师县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农以种为先,好种子才能种出好产业。“这里有十几个用于试种的大棚,这期我们选择了十几个不同品种的番茄用最基本的方式进行试种,虽然这期番茄还未完全成熟,但也能看出明显的差异。”技术员阿卜多拉·阿卜力子说,为保障农民拿到的都是优质菜苗,他们发放的各类菜苗经过精挑细选。每一个品种从育苗到移栽,再到田间管理和收获都有科学记录,通过对比同一种蔬菜的不同品种的长势、抗病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产量,来确定发放给农民的菜苗品种。
先进的种植技术能使产品质量有保障,帮助农民增收。目前,示范园正大力推广伽师瓜的滴管栽培技术。“我们一直在改进伽师瓜的种植技术,现在采用滴管栽培,一亩地收入比原来多400元。”伽师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近年来伽师瓜的亩产量不断增加,品质也越来越稳定。今年,援疆资金还将帮助示范园打造成为伽师县农民学习先进农业栽培技术和农业管理技术的示范教学基地,通过现场培训指导、示范教学,推广新品种、教授新技术,发挥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的孵化器和示范园作用。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伽师瓜、伽师新梅、杏李等特色水果口感极好。为进一步提高伽师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佛山援疆工作队将投入资金,助力当地开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如“伽师新梅”等。此举有利于持续增强“造血”功能,形成拉动资源集聚、带动产业提质的新局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5月18日,佛山市人大系统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2021年宣传思想工作要求,总结去年全市人大系统宣传思想工作,部署今年工作任务。
2020年,全市人大系统积极向中央、省、市媒体宣传平台投稿,刊播人大工作作品1000余篇(幅),各级机关干部在《中国人大》杂志等30多家报刊发表个人署名理论文章、长篇通讯、时事评论100多篇,其中近30篇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收录,6篇入编《中国人大年鉴》,3件作品荣获全国、省人大新闻二、三等奖。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被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宣传思想工作将突出党的百年华诞和党史学习教育、各级人大重要活动和重要会议、立法工作和我市的地方性法规、三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和代表工作以及人大制度研究和理论成果等八方面宣传思想工作。
会议特邀省人大《人民之声》杂志社副主编王堂明作新闻写作与技巧的专题学习辅导。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佛山日报社和南庄镇人大主席团就做好新时代人大宣传思想工作分别作经验交流。
村改就像一个扁担,一头挑着高质量发展,一头挑着乡村振兴。2018年,顺德把村改列为“头号工程”,为乡村振兴装上了强有力的推动“引擎”。
顺德区现有村(社区)205个,其中行政村108个,社区97个;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456个,其中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198个,股份合作经济社258个。村改前,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12.3亿元,集体经济收入33.5亿元,人均分红2490元。村改后,2020年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83.5亿元,增长63.4%,集体经济收入43.9亿元,增长31%,人均分红2811元,增长12.9%。
数据背后,是顺德抢抓村改窗口期,启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一揽子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积累,并建立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行动。各村(社区)更是抢抓发展机遇,“八仙过海”发展集体经济,让农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当好项目联审“把关人”,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顺德区农业农村局作为村改办成员单位之一,立足部门职能,在参与村改项目实施方案联审工作的过程中,重点针对集体资产处置、民主议事程序、集体收益分配等环节进行审核,把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关。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村改项目实施方案的联审“把关人”,首要确保的是村改不能将集体资产改少了、改没了,一个村改项目实施方案需要具备三个肯定答案才能通过联审:项目涉及的集体资产处置程序是否规范,是否保障集体应有收益,是否保障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群众尤为关注的集体经济收益问题上,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借助村改契机,根据推动村改“放管服”相关文件精神:“立足长远,完善村改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将村改项目集体收益及权益(以及历史征地留用地处置收入)提留部分占比统一提高至50%(含)以上,想方设法壮大农村集体资产,加强运营管理,带动产业振兴,保障农村集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兼顾眼前收益和长远收益的集体收益分配方案,改变以往农村集体收益“分光”“吃光”的困局,以确保集体收益的可持续性。
抢抓村改机遇,区农业农村局积极推进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攻坚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难点,一揽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从制度上保障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村改推开以来,区农业农村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项目中农村集体资产租赁管控的工作指引》,保障农村集体利益,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打破瓶颈。
村(社区)抢抓村改机遇,集体经济开启“倍增模式”
在区农业农村局积极优化农村集体经济顶层设计的同时,顺德各村(社区)也在村改浪潮中踏浪前行,抢抓村改机遇,开启集体经济的“倍增模式”。
大良红岗创造了11个村改项目表决“双百”(100%投票率,100%通过率)的村改奇迹。最直接促使奇迹发生的是集体经济的倍增效应。红岗村改项目征收(收回)的工业用地面积将调换成相应建筑面积的标准厂房,并确定调换标准厂房的位置、厂房建设标准配置等,还由政府承担相关办证税费,减轻集体改造负担,全面保障集体长远收益,为村民安居乐业提供了物质基础——预计红岗村集体物业收益将得到极大增幅,例如金斗一小组以前每股分红大概一万,村改后预计是七万;金斗二小组的股东分红每股翻了约四倍。集体经济的倍增效应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红岗借力村改,总结出统筹解决工业地改造、农用地征收、农村两地安置的“三地”统筹改造模式,不仅有力促进了村级工业区改造,还借机一并解决农村留用地、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实施连片整理改造,有效保障了集体长远利益,大大改善了社区环境,打开了乡村振兴突破口。
龙江仙塘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村。顺德区第一个村改示范项目——万洋众创城项目就位于仙塘村。万洋众创城项目还是全省首个以“集体转国有+挂账收储公开出让”方式实现改造的村改项目。村改为仙塘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长远收益。仙塘工业区一期为仙塘村民带来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分红,每股约1.4万元。村民的回报远不止这一笔分红,仙塘股份社将获得3万平方米新厂房,估算租金收入约540万元/年。仙塘工业区二期将建成2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仙塘股份社再次获得每股1.3万元的分红和3万平方米的配建物业。随着仙塘工业区三期的推进,仙塘村股份社将分期收回8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作为村集体物业,收回的56.6亩土地将建成公园、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或留作日后发展使用。“这批厂房是我们村民的‘聚宝盆’,将为村民带来持续的收益,村民今后每年都能收到一笔可观的分红,让村民的生活品质再上一个台阶。”仙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赖珠兴说。
乐从上华村也借力村改从“后进村”变成了“后劲村”。和顺德很多村居一样,上华村上世纪90年代就建起了村级工业区。上华村党委书记曾剑雄介绍,在城市升级转型发展背景之下,上华村很早就感受到了发展的瓶颈。面对这些困境,上华村从10年前就开始谋划,决定将企业的租地合同由以往的10年一签调整为3年一签,逐步清退低端污染企业。然而,旧工业区改造十分棘手,用地手续不完善、土地和物业权属分离、管理空白无序等问题暴露了出来。由于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最初并不能得到村民、业主的理解,改造阻力很大。2018年,顺德吹响了村级工业园改造“头号工程”的号角,上华村全面推进村改工作,通过公开流转的形式,引入社会资源共同打造上华智能智造产业园。随着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投入使用,原来每年仅仅能够为村集体带来900万元租金的老式工业厂房,蜕变成上华智能智造产业园,预计年总产值可达100亿元、年税收超过30万元/亩。
随着村改“应改尽改”的捷报频传,大良红岗、龙江仙塘、乐从上华这样的村(社区)也越来越多,顺德农村集体经济已然进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周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