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自然资源局高明分局解读“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政策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高明分局正式发布“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政策解读,介绍政策适用范围、“无证”宅基地补办资料所需材料等。
“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是指由高明区政府主导,对高明区内未完成房地一体登记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房屋,在一定期限内组织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的首次登记。该项工作从去年展开,目前仍在进行中。
根据政策解读,可以发证的房屋必须是结构完整的农村主要房屋,如农村住宅、乡村办公用房等,不包括简易房、棚房、农具房、圈舍、厕所等临时性建筑物和构筑物。按照时间不同,之前未登记过任何不动产权利(下称“无证”)的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可以按以下程序补办相关材料:
1987年1月1日前已建成并使用的“无证”宅基地和房屋,可以由所在地的村民小组和村委会出具证明,然后交由各镇(街道)自然资源管理所利用1988年的航片资料进行鉴证核实。确认一致的,可以为农民确认宅基地使用权,并办理登记发证。
“无证”宅基地在2007年1月1日前已变更为建设用地,且地上已经建了房屋的,在缴纳每平方米10元的违法用地罚款,并经镇政府(街道办)用地申请审核后,可以进行登记发证;2007年1月1日后才建设的,在完善农用地转用手续后,可根据有关规定办理登记发证。
另外,占用了集体建设用地,在2007年1月1日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房屋,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压占基本农田保护区、林地、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线,经权属人同意按现状登记的,也可以为其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房屋确权登记。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高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进行“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可以使房权信息更加完整准确、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呼吁有需要的市民尽快办理。
据悉,三水“保险贷”实现第三产业企业贷款零的突破。今年,三水“保险贷”扶持对象扩宽到区内所有中小微企业,不再设置税收门槛,取消了镇街经济部门的审核,上半年区内33家(次)企业获得融资贷款9140万元。
今年,广东盛景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景建筑”)计划扩大经营业务,但资金问题让公司总经理张志雄发愁。张志雄介绍,该公司以前是通过税收信用贷款的,但这一融资方式已达到贷款额上限。在向银行咨询时,银行向他推荐了三水区“保险贷”产品,为该公司缓解了融资问题。
“无需抵押,对企业贷款要求几乎无门槛,由政府承担保险费用,大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4月底,盛景建筑拿到了“保险贷”300万元贷款,张志雄为三水“保险贷”点赞。
盛景建筑是今年三水“保险贷”向第三产业发放贷款的首批企业之一。据悉,“保险贷”是由区财政专项资金作引导、以银行贷款投入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保证保险为保障,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资金支持的合作贷款项目。单个企业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
今年初,三水区再次修订《佛山市三水区中小微企业“保险贷”工作实施意见》,扩大政策惠及面,扶持对象由面向区内制造业企业,扩宽到区内所有中小微企业(三水“政银保”政策覆盖企业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除外),并取消企业年纳税额20万元的门槛限制,取消了区、镇两级经济部门的审核,进一步缩短了“保险贷”的审批时间,以便更有效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力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免抵押、免险费的三水“保险贷”广受中小微企业喜爱。今年上半年,区内33家(次)企业获得融资贷款9140万元,同比增长13.75%,其中10家企业为新增企业,同比增长25%。三水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4月,三水区经科局开展2020年度“保险贷”新增贷款贴息申报审核工作,届时澳美高新科技等16家符合贴息资格的“保险贷”企业将获得21.86万元扶持资金。
今年,三水“保险贷”合作银行增至7家。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加强政府、银行、保险机构互动,继续扩大“保险贷”融资规模及政策覆盖面,同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做好风险防控,确保保险贷项目长远发展,有效实现放大财政资金杠杆目的,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南庄镇堤田村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规民约,发力乡村建设
沿着堤田涌打造的“一河两岸”工程,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好去处。
生活垃圾收集压缩站建成后,实现了生活垃圾收运的密闭化、压缩化、减量化。
步入南庄镇堤田村,村委会前的堤田涌,古色古香的石栏与清澈的河水交相辉映,这个沿河而建的亲水景观休闲带,唤醒了许多村民记忆中的“岭南水乡”印象。堤田村党委书记刘乃真介绍,堤田村正围绕这个“一河两岸”景观,着手打造村级乡村振兴示范路线。
除了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今年以来,在全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中,堤田村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主动对标对表身边先进典型,成立了村级综合管理队伍,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使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赢得居民纷纷点赞。
发力乡村建设 重现水乡风貌
沿着堤田涌展开的“一河两岸”工程,全长约3.5公里,总投资达3500多万元,在结合水乡特色元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生态空间,打造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点。堤田村还投入超过3000万元用于环境提升,让全村环境迅速实现蝶变。
刘乃真介绍,以“一河两岸”为重点的特色水乡景观带,不仅融入本地水乡文化,还利用艺术彩绘等形式,将党建元素贯穿始终,步步有景点,处处有乡愁,淋漓尽致地展示以党建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下堤田村的新生活、新气象、新风貌。
同时,堤田村在村内原有垃圾站基础上,投入100多万元建成生活垃圾收集压缩站,占地面积达1178平方米,设有2个处理仓位。完成改造提升后,堤田村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的密闭化、压缩化、减量化。
为了提高农用地的使用价值,此前,堤田村投入约400万元,将村内453亩农田升级改造为高标农地,目前已有40个高标准鱼塘完成投包耕作。改造后,每年发包收入从20多万元提升到164万元,实现了经济收益和人居环境双提升。
“堤田村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也十分出色。”完成对堤田村的全面考察后,佛科院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教师甘沛表示,堤田村从人居环境和乡村建设两方面着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值得肯定,实实在在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以问题为导向 向制度要成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作为典型的“人口倒挂”村,户籍人口5600多人的堤田村,外来人口超过1万人,人居环境整治压力可想而知。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区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评选中,整治成效欠佳的堤田村排名并不如意。
暂时的落后,成了堤田村前进的动力。
“以问题为导向,向制度要成效。”刘乃真介绍,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堤田村党委针对短板精准发力,成立了村级综合管理队伍,对全村人居环境开展日常巡查,切实做好监管工作,同时,压实各村民小组责任,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打造长效管理机制。
据统计,今年以来,堤田村已累计出动1800多人次,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房前屋后、闲置地、工业区、农田窝棚等垃圾杂物800多吨。针对企业众多的村级工业园区,也已从卫生死角、黑臭沟渠等处清走垃圾杂物500多吨。
出租屋数量众多,乱搭乱接的“三线”成了不少珠三角城中村的共同难题。在村党委的领导下,堤田村迎难而上,联动各方管理单位,投入10多万元对村中9000米“三线”进行全面整治,目前,已完成整治长度超过5000米。
为了巩固整治成效,堤田村将长效管理责任压实到各村小组,由各村民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私人住宅建设规划管理规定》和《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以乡规民约的形式压实村民、厂企、商铺等各方责任,从制度上巩固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