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字经济时代趋势 加快“两业”深度融合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这对于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数字中国”组合效应,推动经济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产业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2020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个普遍趋势。福建大力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数字化发展工程,制定出台推进5G信息行业、新基建项目、区块链、平台经济、“互联网+服务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数字经济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福建省加快建设“5G+宽带”双千兆网络,巩固提升物联网水平,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已覆盖全省所有地市,已建成基于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福建省区块链主干网;二是数字化产业扶持取得进展。福建充分发挥“两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扶持区块链、线上经济、数字丝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项目、示范应用工程,大力推动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已推进实施年度福建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251个;三是新业态培育模式日趋成熟。福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商贸等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分享经济、新个体经济、智能零售等“两业”融合新业态,推动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工程、金融服务云平台、百家智慧景区试点等数字化产业项目。
应该看到,数字经济为福建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是驱动我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然而,已有研究的测算结果表明,福建省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服务业部门与制造业的融合系数分别为0.1075、0.1894、0.1520,融合程度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中处于中下游水平。制约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主要因素表现在:一是融合创新动力后劲不足。企业缺乏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核心技术掌握不多,造成福建省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发挥有限,科技支撑力度有待加强;二是融合发展模式亟须转型。福建省传统产业体系不完善,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临较高壁垒,导致福建省出现产业集聚不足、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三是融合服务平台形式单一。目前福建省产业融合服务仍然以线下平台为主,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产品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融合支撑力度有待提升。尽管福建省“放管服”改革成效初显,“两业”融合制度建设仍然滞后,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改善行政管理机制、加强数字化监管等方面工作。
福建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数字中国”战略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应把握数字经济时代趋势,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出“两业”融合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动能作用。
以创新创造为引领,激发融合发展动能。充分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效应,强化龙头企业在“两业”融合创新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融合企业成熟经验模式的推广力度,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立足“两业”中的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建立科技成果引进落地转化机制,构筑科技成果引进落地转化平台,发挥福建省侨海优势,大力引进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市场和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各类创新资源,构建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联合体。聚焦省内优势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需求,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大力推动“卡脖子”服务型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以数字技术为驱动,推动融合模式创新。加快建立扶持一批重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优化现有业务流程,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外包等新模式,加速加工制造环节向价值链两端的自主研发、渠道建设、品牌营销等服务型环节延伸。强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向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模式转型。依托数字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与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新业态,着力拓展满足“两业”融合的增值服务,逐步引导生产性服务资源流向制造业高技术复杂度中间品生产环节。以福州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为引擎辐射带动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加强薄弱地区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福建省“两业”融合发展水平。
以平台赋能为核心,提升融合发展质效。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布局,培育形成一批支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福建省工业技术软件化标准体系,推动大数据在企业工艺流程优化、管理流程创新、智能供应链、辅助决策支持等环节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福建省大数据中心建设,聚力搭建集成电路设计平台、人工智能超算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大数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着力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两业”融合衍生出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集群提供各类配套服务。扶持各级地方政府搭建集法律、金融、会计、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降低“两业”融合发展成本。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共享服务平台聚集数字经济人才,利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极化效应吸引优秀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两业”深入融合提供智力支撑。
以政策扶持为支撑,优化融合外部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支持“两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法规及政策,从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等多方面入手,实施精准扶持策略。利用贷款优惠、安置补贴、产业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着力消除产业间及地区间的市场壁垒,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提高“两业”市场化程度及资源配置效率,引导优质生产要素流向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推动“两业”深度融合。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与“两业”融合共赢的投资生态和发展环境。加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动合作,推进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良好环境。尽快制定数据应用的统一标准,推动数据的流通和共享,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打破数据垄断行为,加强对数据使用违法行为的监管。
(苏梽芳 作者为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是2021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福建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7月29日,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揭牌仪式在该院工伤康复中心举行,该院成为南海区第四家劳动能力鉴定点,将为南海区西部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合法权益。现场双方党员志愿者还开展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
康复医学水平全市领先 将提供一条龙服务
当日下午3时许,南海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邓秀娟、调研员黄雄华等领导出席,与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钢、院长罗子芮等一同为“劳动能力鉴定点”揭牌。
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揭牌。
记者了解到,市五医院早前已成为国家首批23家免检“工伤康复定点协议机构”,是佛山市康复医学会、市康复医学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康复学术机构担任主委、常委。该院康复医学科是“十三五”佛山市医学重点专科、省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年康复住院3300多人次,其康复医学水平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南海区人社局机关第二党支部与市五医院康体党支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
现场,邓秀娟一行实地参观了解了市五医院劳动能力鉴定区,对该院的医疗技术、软硬件设施设备表示高度认可,对其在工伤康复工作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实际上,早在今年6月,南海区人社局、社保局就曾组织专家对该院劳动能力鉴定点的设置和基本设施、服务指引等进行了实地考核调研。最终经过南海区人社局党委会研究决定,同意增设该院为南海区第四个劳动能力鉴定点。
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领导们参观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劳动能力鉴定区。
对此,黄雄华表示,将市五医院纳入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将可以充分发挥市五医院康复中心在医疗技术、软硬件配套等方面的优势,为南海区西部劳动能力鉴定适用对象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有助于提升全区劳动能力鉴定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
“我院成为南海区劳动能力鉴定点后,能实现临床治疗、工伤调查、康复介入、劳动能力鉴定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扩大我院工伤康复服务能力,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合法权益。”陈钢表示。
搭建党建共建桥梁 现场解答工伤保险政策
当天还开展了南海区人社局机关第二党支部与市五医院康体党支部党建共建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交流,积极探索深度合作的渠道和空间。邓秀娟表示,双方进行党建共建,无论是对于完善双方工伤鉴定合作机制,还是用心服务群众,都大有裨益。交流过程中,共建党支部代表还签订了共建协议。
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领导们参与到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中,为群众解疑答惑。
随后,双方领导亲身参与到南海区人社局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中,为前来咨询的市民群众耐心解疑答惑,如劳动能力鉴定的流程、公司没有买社保怎么办、认定工伤需要提供哪些材料、多久可以拿到工伤认定结果和工伤赔付等问题。
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领导们参与到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中,为群众解疑答惑。
其中被问及最多的劳动能力鉴定流程方面,市民群众需先到当地(参保地街道)人社局递交资料申请受理,受理成功后等候人社局电话通知到指定鉴定点进行现场鉴定,自受理鉴定申请之日起45日内办结。
接下来,市五医院将充分发挥党建共建的桥梁作用,与南海区人社局深入开展工伤调查、工伤保险政策宣传、工伤职工诊疗康复、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等合作。同时,该院计划进一步尽快完善工伤医疗和工伤康复网上远程专家鉴定与审批工作,减少用工单位和工伤患者不必要的现场申报和鉴定环节,尽量让市民群众少跑腿。
市民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
体验水火箭制作、用3D打印笔现场绘画、佛山市中医院医疗团队现场开展健康服务……7月31日,2021年佛山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顺德区科普进社区主题活动在顺德容桂街道举行,市民现场近距离体验、学习各类科普资源与知识。
此次活动以“科普活动进社区,提倡文明新生活”为主题,由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顺德区科学技术局、顺德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容桂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中共容桂街道振华社区委员会协办。设置了科学实验秀、机器人表演、科普知识问答等环节,并邀请佛山市中医院、科普教育基地、区属相关职能部门等单位,现场开设20余个科普摊位,涵盖专家义诊、中医、食品安全、防震减灾、消防安全、禁毒教育、视力保护、口腔卫生、便民服务等内容,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发放科普资料,并开展详细的健康知识讲解等。
容桂市民周阿姨一大早就来到活动现场,既体验了各类科普游戏,又咨询了佛山市中医院的专家了解健康知识。“家门口就能看到各类型的科普资源,不仅有趣还增长知识,我们非常欢迎!”周阿姨表示,她将把学习到的科普知识传递给家人朋友,并期待此类科普活动能举办更多场次,形式更加新颖丰富。
佛山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普进社区活动,是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科协提出的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和科普活动,大力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佛山日报 谭海琪)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