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区探索引进乡村规划师,填补村庄规划空白
更合镇小洞村环境优美。/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坟典村一处步行栈道两边种满紫色小花。/(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谢文骏摄
盛夏时节,走进高明区明城镇坟典村湿地公园,酷暑天气似乎都被隔绝在外:这里流水潺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任谁也想不到,仅仅几年前,这片湿地还是一处杂草丛生、水质浑浊的鱼塘。 坟典村的面貌改变,与高明区一次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度探索密不可分。由该探索衍生出的一种全新职业——乡村规划师,为高明区村庄建设填补了规划不够科学甚至缺位的空白。 从2019年首批乡村规划师驻村至今,高明已有12条乡村在乡村规划师的指导下实现了面貌更新。这项由高明区自主开展的制度探索,将为佛山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更多经验借鉴。
村庄规划缺位,探索引进乡村规划师
“你一个外人,凭什么插手我们村的事。”今年4月,乡村规划师梁嘉杰正式开启在高明的驻村规划工作。刚进乡村,他迎来的不是欢迎,而是村民的质疑。
村民的质疑一度显得理直气壮。在高明,绝大部分农村是没有“规划”这个概念的。人们说起专业的地域规划,往往特指城市规划。偏居一隅的乡村,似乎与规划没太多联系。
缺乏了规划引领,高明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现象:一些村把乡村振兴与打造景观简单划等号,争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导致乡土味缺失,留不住乡愁;临时客串的城市规划师既不熟悉农村生产方式,也忽略村民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方式,设计的样板虽然漂亮,但对牲畜安置、农具放置等考虑不足,出来的效果不甚理想。
能不能找到一批既懂农村,又懂规划的专业人才,以弥补高明乡村建设规划不够科学甚至缺位的空白?2019年,以坟典村纳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为契机,高明区与广州匠城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委派规划师黄如波等人驻村指导规划。
黄如波有着多年乡村规划建设经验,曾在东莞、韶关、雷州参与上千个乡村规划项目,也为高明200多条村庄做过乡村规划,熟悉高明地域文化。在他看来,高明村落形态保留较为完整,这些年各村、各镇街也积极寻求专业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已有较好的基础,接下来只要增强“蓝图落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千村一面”,便是成功。
当年10月,随着黄如波等人陆续到岗,以坟典村为试点,高明驻村规划师制度开始了探索。
多方沟通协调,让规划“上下结合”
明城镇坟典村位于云勇山脚,山水相依,农田丰沃,是高明首批4条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之一。黄如波担任坟典村驻村规划师后,在高明租房住了三个月。他仔细走访,认真调研,与坟典村村干部一起把关设计规划方案,跟进建设施工过程。
走访中,他发现,乡村规划经过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多重评审批复,方案一般没问题,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图纸和具体施工就容易产生偏差。
比如,看到老旧墙壁就刷新刷平,看到空地就铺上水泥,这种做法在农村建设中并不少见,如此往往也会抹掉农村乡土味,使乡村失去乡愁。不让乡村建设“跑偏”,成了黄如波驻村期间最重要的工作。
纠正“偏差”,首先要实现宏观规划与民生诉求的有机统一。驻村规划师要深入了解村民群众真实诉求,对政府规划提出基层合理反馈,增强上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比如,规划师们带着自己的审美进入乡村,在村居周围规划种植花花草草,但村民可能更想在庭院里开辟出种菜的地方,而且他们也没有经费和精力维护花草景观。黄如波便与村民们一起开辟出更加规整的种植空间,并为他们做上美观实用的篱笆。
还有花池的修建,规划时是用砖头、石块等乡土材料,以此保存“村味”,但村民却希望贴瓷片或者刷白漆,认为这“更城市”。尽管这种做法放到农村有些不伦不类,黄如波还是想方设法进行了平衡。
黄如波说,乡村规划师不仅是乡村规划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基层规划矛盾的协调员,是不同利益主体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乡村规划由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向“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模式转变,由按规范的“标准规划”向“沟通时规划”转变。
“231”模式,让高明乡村“乡味更浓”
乡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必须在审美上突出乡土美学,彰显乡村绿色生态之美,才能保证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符合国家宏观战略、城市发展定位。
黄如波摸索总结出“两衔接”“三核查”“一核实”的“231”模式,增强乡村振兴“蓝图落地”的科学性。
“两衔接”,是指设计方案要衔接规划方案,施工图方案要衔接设计方案;“三核查”,即平面放线环节核查、材料选择环节核查、景观实施效果环节核查;“一核实”,是建立竣工核实制度,参与多部门并联验收,对项目布局、配套、形态、风貌、质量进行规划核实验收。
透过这套机制,黄如波成功为多项工程“纠偏”,帮助高明乡村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
已经成为坟典村网红打卡点的瀑布水坝,就是其中一例。在最初的规划设计中,这段水坝只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没有进行乡土美学的考量。黄如波认为,这里只要简单收拾一下,即能成为乡村亮点,于是向村里提出“水坝不仅要发挥水利设施作用,还要兼顾乡土景观、留住乡愁”的建议。经过反复协商,并对村里8处景观节点进行修改,黄如波成功使水坝融入坟典乡村景观,并成为该村的标志。
得到纠偏的,还有村里的青砖瓦房。这些瓦房使用的青砖虽然表面毛糙,看上去却有一种古朴的韵味,施工方原计划为它们刷上黄漆,这种做法不仅与岭南传统乡村风貌不符,也显得突兀。黄如波核查发现后,马上制止,终于为坟典村保留下古典韵味。
从村美到村富,为乡村产业发展打基础
乡村规划师的到来,为高明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劲的专业力量。从2019年至今,全区已有12条乡村在乡村规划师的指导下实现了面貌更新,相关的农旅产业也渐渐兴旺起来。
最早试点的坟典村,如今已是生态宜人、远近知名的网红村。湿地公园还未完工,就已吸引不少游客周末到访。接下来,该村还将导入项目、导入客流,增加村民收入,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同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更合镇小洞村,利用村中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按照乡村规划师的建议,重修革命烈士纪念堂时大胆翻新外观布置,增强建筑和周边的融入感,成为高明区内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今年以来,到这里瞻仰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靠近云浮市新兴县的更合镇吉田村,借力六祖禅文化,在乡村规划师帮助下腾出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好产业布点,着力打造香油产业园、动物实验中心、中药材种植基地等经济龙头,农民致富有盼头。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度,乡村规划师为霄陵村、塘下村、坟典村等12条村庄提出优化建议30多份,现场指导80多次。乡村规划师参与规划审查与行政文件将近144项,参加协调会40多个。
市自然资源局高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境提升后,下一步就要引凤来巢。目前高明大部分农业产业项目都没有取得建设用地配套,接下来,该局将借力乡村规划师,做好农产新产业新业态的选址布局,为今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保障。
8月6日,三水区委常委林建新带队到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开展调研。该项目位于南山镇,目前已完成数百亩作物无人化播种,将打造为全球先进的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科技样板、岭南乡村振兴标杆。
当天,在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里,一片郁郁葱葱的水稻秧苗绵延不绝。与传统稻田不同,该片水稻由无人农机播种。
在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里,连片无人化播种的水稻郁郁葱葱。/佛山日报记者黄妙哲摄
这是今年4月8日才签约落地的现代都市农业项目,位于南山镇东洲农业园内,毗邻南丹山风景区,总规划面积约1万亩。项目由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碧桂园农业”)投资,致力于打造全球先进的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科技样板、岭南乡村振兴标杆。
该项目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为无人化农场实验区、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智慧渔业区、农耕文化旅游游览区。目前在无人化农场实验区,已有数百亩大豆、水稻完成无人化播种。
在调研现场和随后的座谈会上,林建新详细了解该项目的推进情况,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分别围绕种苗培育、农作物栽培、水土科学利用与治理等方面进行讨论,为项目推进提供农业技术层面的专业良策。
“这趟调研让我们收获颇丰。”该项目负责人说,接下来,碧桂园农业将加速推进生态智慧渔业区、农耕文化旅游游览区等片区的规划工作,并用好临近南丹山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实现农业的数字化建设、多功能开发,加速推进项目发展进度。
南山镇党委书记邓志东表示,近年来,南山镇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围绕“湾区菜篮子”的发展定位,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接下来,南山将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发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振兴。
“项目进度良好,跟上次来时看到的又有新变化。”林建新表示,碧桂园农业要提高项目定位,用好政策,聚焦现代都市农业定位将规划做细做实,并与省农科院等技术科研机构强强联合,在产学研结合中加速项目推进,辐射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实现乡村全域振兴。接下来,希望区镇两级能加强联动、政企研三方能建立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推动项目早日落实、结出硕果。
“这个罗氏虾好大啊,肯定非常美味。”昨日下午,大良凤城食都的顺德美食文化体验中心内人头涌涌,40余名顺德高层次人才及家属,“围观”顺德厨师协会理事长、中国烹饪大师罗福南做菜。
昨日,2021年顺德区高层次人才年度系列活动之厨出凤城·顺味传承烹饪体验活动上,成员正在观摩学习粤菜名厨烹饪过程。/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摄
当日,罗福南现场为大家做了一鱼两味、芥末虾球、黑椒九肚鱼三道经典粤菜,其中后两道需要学员现场实操。大师教得认真,高层次人才学得仔细。罗福南首先为大家做芥末虾球,这道菜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非常用心。虾线要不要去掉,怎么去才又快又好?只见罗福南一手握住虾身、一手握住虾头,将虾头一扯便可将虾线拔出,这时人群中发出一阵赞叹声。随后老师还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把生菜叶切成圆形,以便易于摆盘。不一会儿,一道香弹美味的芥末虾球便摆在了大家面前。
2020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一家顺德上市国企工作的孔结柔是六类人才,这是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作为一名顺德人对顺德菜肯定不陌生,但像这么复杂的菜还是第一次做。”孔结柔告诉记者,之前在外国留学时都是一个人做饭,所以对家乡菜非常熟悉,也很爱做菜,当了解到有这样的活动时马上报名了。她表示,相信高层次人才通过学做顺德菜会加深对顺德的了解,更快融入新环境。
昨日,参与2021年顺德区高层次人才年度系列活动之厨出凤城·顺味传承烹饪体验活动的成员与烹饪菜品合影。/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摄
据悉,为了让顺德高层次人才更深入地体验顺德美食文化,顺德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今年特别推出“厨出凤城·顺味传承”系列活动,邀请顺德名厨手把手现场教学,活动一推出,便受到广大高层次人才的欢迎,不少人在大厨的指导下厨艺进步很快。
昨日,参与2021年顺德区高层次人才年度系列活动之厨出凤城·顺味传承烹饪体验活动的全体成员合影。/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摄
顺德近年来不断优化人才政策,顺德区委区政府把9月19日定为“顺德人才日”,以此擦亮顺德的人才工作城市品牌,彰显顺德的引才、聚才魅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根据“919人才工程”,顺德将打出“9”张人才服务王牌,概括起来就是“3个有”,让人才“生活有保障,创业有助力,交流有圈子”。在生活保障方面,未来五年顺德投入不低于10亿元作为人才补贴,吸引和留住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产业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同时,为全区各类人才提供10000套人才房,让人才安居乐业,为高层次人才子女提供不少于10000个优质学位。据了解,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顺德工作,今年9月19日将举办2021年首届顺德高校人才交流会暨十六届研究生交流会。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