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科院专家学者调研三水乡村振兴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师范基地进展如何,设施农业、无人化农场、农业旅游、智慧渔业如何规划?省农科院专家学者齐聚三水区南山镇,为其提“金点子”,给出技术、科研服务支持!
8月6日下午,广东省农科院书记、研究员廖森泰率队对三水乡村振兴及农业产业进行调研,实地走访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为南山镇这一万亩智慧农业园区的规划发展提出“金点子”,并将在土壤增肥、水质改善、设施农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对接,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联动协作,助力项目快速推进。
实地走访项目。魏英 摄
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项目位于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东洲围,总规划面积近万亩。项目主要为四大功能区,分别为无人化农场实验区、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智慧渔业区、农耕文化旅游游览区。2021年4月8日,三水区人民政府与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投资协议。目前,项目已经成功申报广东省现代数字农业功能产业园。
在无人化实验农场,通过无人农机播种的晚稻正在生长。碧桂园佛肇区域副总裁兼三水农场项目总经理刘伟介绍,无人化实验农场占地2000余亩,将重点进行水稻种植。截至目前,完成大豆播种100亩,晚稻播种247亩,早稻收割12亩。
此外,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区包括设施农业示范区、加工仓储保鲜中心、百果园、百菜园、百种园等。数字化生态智慧渔业区包括数字化生态智慧渔业养殖区、渔业加工基地、桑基鱼塘、渔光互补。研学及农耕文化旅游区包括中小学研学营地、农耕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机器人餐厅、农产品展销、开心体验农场、水果长廊、小木屋、儿童拓展基地、小动物乐园、小火车等。
座谈会上,省农科院各个研究所就水稻种植品种,智慧渔业养殖新技术,土壤、水质改良技术等与项目方进行对接,将通过科研支持帮助企业实现规划落地。廖森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的规划有着明确的单元格,规划与实际建设要紧密结合确保达到目标。在农业生产领域,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将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帮助,在种苗、技术、肥料等方面进行深度对接,真正打造农业生产的标杆。尤其是在土壤增肥、水质改善领域,省农科所已有成熟的产品和技术,能够为水稻种植、渔业养殖打好基础。
三水区委常委林建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作为省市区重点项目,必须高标准进行规划,并确保规划能够落地建设,为三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区、乡村旅游全域示范区贡献重要力量,接下来将推动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三方协作,以区镇联动推动项目加快推进。
据悉,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接下来还将实地调研三水各个镇街农业企业、农业项目与产业园区,为三水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科研帮助。
西南街道中心城区的文锋西路改造工程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70%。目前,该工程大部分区域已经解除围蔽,仅剩小部分区域施工。预计今年11月前,该工程主体部分就能完成。
8月6日,记者在文锋西路改造工程看到,虽然目前道路仍然保持双向单行,但大部分的道路已经解开围蔽状态,两边的道路已经拓宽了不少。除了颐澳湾前方道路仍在围蔽施工,不少区域均已解封。车辆经过该路段时比此前要快上不少。
8月6日,文锋西路双向4车道改造工程目前已拆掉部分围蔽,只剩部分区域仍在进行拓宽。/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70%的主体工程,剩下30%的工程还在进行中,需要供电、供水等部门积极配合相关管线及设备迁改工作。”佛山市三水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排水工程基本完成,路灯照明工程正在进行基础及管线预埋工作,预计全部工程在今年11月底能够竣工。届时将有效增强西南老城至北江新区的交通承压能力,方便市民出行。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颐澳湾段有约200米长的路段因小区业主不同意利用小区现状与文锋西路交接处的绿化带进行道路拓宽,因此只能按现有道路宽度改造为三车道。上述负责人提醒广大市民,现时虽然通行速度加快了,但还是单向同行,请过往的市民注意安全。
8月6日,文锋西路双向4车道改造工程目前已拆掉部分围蔽,只剩部分区域仍在进行拓宽。/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文锋西路是连接西南老城和北江新区的重要路线,近年来随着车流量逐渐增加,道路交通压力较大,尤其是早、晚高峰期,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西南中心城区的拥堵状况,提升城市三水道路交通治理水平。
去年11月,文锋西路改造工程开始动工。该项目主要将现有两车道改造成双向4车道,起点位于文锋西路与口岸大道的交叉口,终点与三达路南延线南端相接,路线全长1.68公里。改造工程属于西南中心城区的旧路拓宽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包含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等,估算总投资约6816万元。
8月6日,文锋西路双向4车道改造工程目前已拆掉部分围蔽,只剩部分区域仍在进行拓宽。/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施工期间,该工程施工期间封闭半幅道路,由东往西保持单向通行,由西往东方向禁止车辆通行,为此,公交站设置由东往西保持不变,由西往东受影响的北江体育休闲公园、啤酒厂两个公交站改由绕行口岸大道、锦江路或广海大道。随着工程进展不断推进,这一现状将不断改善。
“现在确实便捷了一点,不像以往那样拥堵了。”家住北江明珠的市民张小姐说,每天都会从改造路段经过。此前,由于大部分路段被围蔽,不仅上班要绕行一段,下班也由于大量车辆经过,导致该路段行驶相对缓慢。尤其是晚上,出行很不方便。“现在没那么堵了,希望早点能够搞完工程。”张小姐笑道。
更合镇小洞村环境优美。/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坟典村一处步行栈道两边种满紫色小花。/(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谢文骏摄
盛夏时节,走进高明区明城镇坟典村湿地公园,酷暑天气似乎都被隔绝在外:这里流水潺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任谁也想不到,仅仅几年前,这片湿地还是一处杂草丛生、水质浑浊的鱼塘。 坟典村的面貌改变,与高明区一次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度探索密不可分。由该探索衍生出的一种全新职业——乡村规划师,为高明区村庄建设填补了规划不够科学甚至缺位的空白。 从2019年首批乡村规划师驻村至今,高明已有12条乡村在乡村规划师的指导下实现了面貌更新。这项由高明区自主开展的制度探索,将为佛山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更多经验借鉴。
村庄规划缺位,探索引进乡村规划师
“你一个外人,凭什么插手我们村的事。”今年4月,乡村规划师梁嘉杰正式开启在高明的驻村规划工作。刚进乡村,他迎来的不是欢迎,而是村民的质疑。
村民的质疑一度显得理直气壮。在高明,绝大部分农村是没有“规划”这个概念的。人们说起专业的地域规划,往往特指城市规划。偏居一隅的乡村,似乎与规划没太多联系。
缺乏了规划引领,高明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现象:一些村把乡村振兴与打造景观简单划等号,争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导致乡土味缺失,留不住乡愁;临时客串的城市规划师既不熟悉农村生产方式,也忽略村民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方式,设计的样板虽然漂亮,但对牲畜安置、农具放置等考虑不足,出来的效果不甚理想。
能不能找到一批既懂农村,又懂规划的专业人才,以弥补高明乡村建设规划不够科学甚至缺位的空白?2019年,以坟典村纳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为契机,高明区与广州匠城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委派规划师黄如波等人驻村指导规划。
黄如波有着多年乡村规划建设经验,曾在东莞、韶关、雷州参与上千个乡村规划项目,也为高明200多条村庄做过乡村规划,熟悉高明地域文化。在他看来,高明村落形态保留较为完整,这些年各村、各镇街也积极寻求专业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已有较好的基础,接下来只要增强“蓝图落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千村一面”,便是成功。
当年10月,随着黄如波等人陆续到岗,以坟典村为试点,高明驻村规划师制度开始了探索。
多方沟通协调,让规划“上下结合”
明城镇坟典村位于云勇山脚,山水相依,农田丰沃,是高明首批4条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之一。黄如波担任坟典村驻村规划师后,在高明租房住了三个月。他仔细走访,认真调研,与坟典村村干部一起把关设计规划方案,跟进建设施工过程。
走访中,他发现,乡村规划经过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多重评审批复,方案一般没问题,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图纸和具体施工就容易产生偏差。
比如,看到老旧墙壁就刷新刷平,看到空地就铺上水泥,这种做法在农村建设中并不少见,如此往往也会抹掉农村乡土味,使乡村失去乡愁。不让乡村建设“跑偏”,成了黄如波驻村期间最重要的工作。
纠正“偏差”,首先要实现宏观规划与民生诉求的有机统一。驻村规划师要深入了解村民群众真实诉求,对政府规划提出基层合理反馈,增强上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比如,规划师们带着自己的审美进入乡村,在村居周围规划种植花花草草,但村民可能更想在庭院里开辟出种菜的地方,而且他们也没有经费和精力维护花草景观。黄如波便与村民们一起开辟出更加规整的种植空间,并为他们做上美观实用的篱笆。
还有花池的修建,规划时是用砖头、石块等乡土材料,以此保存“村味”,但村民却希望贴瓷片或者刷白漆,认为这“更城市”。尽管这种做法放到农村有些不伦不类,黄如波还是想方设法进行了平衡。
黄如波说,乡村规划师不仅是乡村规划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基层规划矛盾的协调员,是不同利益主体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乡村规划由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向“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模式转变,由按规范的“标准规划”向“沟通时规划”转变。
“231”模式,让高明乡村“乡味更浓”
乡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必须在审美上突出乡土美学,彰显乡村绿色生态之美,才能保证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符合国家宏观战略、城市发展定位。
黄如波摸索总结出“两衔接”“三核查”“一核实”的“231”模式,增强乡村振兴“蓝图落地”的科学性。
“两衔接”,是指设计方案要衔接规划方案,施工图方案要衔接设计方案;“三核查”,即平面放线环节核查、材料选择环节核查、景观实施效果环节核查;“一核实”,是建立竣工核实制度,参与多部门并联验收,对项目布局、配套、形态、风貌、质量进行规划核实验收。
透过这套机制,黄如波成功为多项工程“纠偏”,帮助高明乡村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
已经成为坟典村网红打卡点的瀑布水坝,就是其中一例。在最初的规划设计中,这段水坝只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没有进行乡土美学的考量。黄如波认为,这里只要简单收拾一下,即能成为乡村亮点,于是向村里提出“水坝不仅要发挥水利设施作用,还要兼顾乡土景观、留住乡愁”的建议。经过反复协商,并对村里8处景观节点进行修改,黄如波成功使水坝融入坟典乡村景观,并成为该村的标志。
得到纠偏的,还有村里的青砖瓦房。这些瓦房使用的青砖虽然表面毛糙,看上去却有一种古朴的韵味,施工方原计划为它们刷上黄漆,这种做法不仅与岭南传统乡村风貌不符,也显得突兀。黄如波核查发现后,马上制止,终于为坟典村保留下古典韵味。
从村美到村富,为乡村产业发展打基础
乡村规划师的到来,为高明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劲的专业力量。从2019年至今,全区已有12条乡村在乡村规划师的指导下实现了面貌更新,相关的农旅产业也渐渐兴旺起来。
最早试点的坟典村,如今已是生态宜人、远近知名的网红村。湿地公园还未完工,就已吸引不少游客周末到访。接下来,该村还将导入项目、导入客流,增加村民收入,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同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更合镇小洞村,利用村中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按照乡村规划师的建议,重修革命烈士纪念堂时大胆翻新外观布置,增强建筑和周边的融入感,成为高明区内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今年以来,到这里瞻仰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靠近云浮市新兴县的更合镇吉田村,借力六祖禅文化,在乡村规划师帮助下腾出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好产业布点,着力打造香油产业园、动物实验中心、中药材种植基地等经济龙头,农民致富有盼头。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度,乡村规划师为霄陵村、塘下村、坟典村等12条村庄提出优化建议30多份,现场指导80多次。乡村规划师参与规划审查与行政文件将近144项,参加协调会40多个。
市自然资源局高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境提升后,下一步就要引凤来巢。目前高明大部分农业产业项目都没有取得建设用地配套,接下来,该局将借力乡村规划师,做好农产新产业新业态的选址布局,为今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保障。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