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杨和镇聚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驱车行驶在佛山一环西拓杨西大道段,道路两旁的几个大工地上吊塔林立、机器轰鸣。平谦、星亦、宜家等一个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这幅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是杨和举全镇之力,打造佛山一环西拓万亩产业圈(下称“一环西拓产业圈”)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时期,杨和提出打造产业转型高质量先行区、现代化田园城镇示范区、“山情水韵果香”生态走廊的“两区一廊”发展定位。围绕“产业转型高质量先行区”,杨和镇今年上半年通过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招商引资、产业空间拓展等工作,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并依托佛山一环西拓万亩产业圈建设,大力引育新技术、发展新经济、壮大新业态,为杨和镇未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杨和镇主城区。/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摄
一环西拓产业圈建设提速增效
上周召开的高明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下半年,高明将按照“万亩空间、千亿量级”的目标,大手笔谋划推进佛山环保科技产业园、佛山临空产业园(小洞工业园)、先进装备产业园(一环西拓产业圈)三大万亩产业园规划建设,为建设现代化“三新”城市拓展空间载体。
毫无疑问,三大产业园的打造是高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成功与否,将决定着高明在追赶超越新征程上能否脱颖而出,决定着高明未来的产业竞争力。
作为高明传统的工业重镇,杨和镇在杨西大道集聚了一批以汇百盛激光、住友富士、万和电气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杨和以佛山一环西拓为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率先在一环西拓产业圈建设上作出示范,成功引进一批重大平台和世界五百强企业进驻。
例如平谦国际(高明)智造产业园,该产业园去年7月正式动工,今年6月已基本完成一期厂房建设。此外,星亦供应链珠三角跨境电商贸易港、宜家供应链华南贸易中心项目两大项目均在稳步推进中。建成后,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仅填补了杨和镇重大产业形态的空缺,打破一直以来产业集群“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还将有力提升杨和支柱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水平。
杨和镇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阶段杨和将不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机制,提供全流程保姆式贴心的企业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正是在一环西拓产业圈建设的带动下,杨和上半年延续了一季度“开门红”的良好态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 249.8 亿元,同比去年增长 18.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7.55 亿元,同比去年增长 3.2%。
图为杨和镇在建的平谦智造产业平台。/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摄
谋划打造先进装备制造聚集区
以一环西拓产业圈为载体,杨和上半年招商引资颇见成效,吸引包括宜家电商、博衡、佳妍特、捷和气体、九峰智能等8个项目相继落户,完成招商引资合同投资总额65.4亿元,完成率 68.84%。其中,全镇21省、市、区 重点项目,上半年已动工20个,完成投资额16.7亿元。
而作为高明区“一镇一园”五大产业平台之一,平谦国际(高明)智造产业园计划与世邦魏理仕、仲量联行、戴德梁行等世界五大招商中介机构合作,持续为园区引入大数据、医疗器械、装备制造等细分行业的世界500强、世界领先品牌项目,实现外资项目占入驻园区企业投资的60%以上,年度总产值不低于100亿元,将为高明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杨和镇上半年经济社会平稳向好发展固然可喜,但对标杨和打造“产业转型高质量先行区”的高要求仍有差距,一环西拓产业圈还存在用地指标紧缺等难题。
针对用地指标紧缺的问题,今年下半年,杨和镇将强力推进土地出让,除原有的5宗448亩土地按计划实施供应外,再追加5宗面积252.43亩土地,加快推进威仕达地块三旧改造项目。同时,综合采取土地整理、拆旧复垦、低效产业用地整治等措施,在杨和佛山一环西拓沿线片区盘活整理连片产业用地,为高端产业项目落地提供足够空间。
根据杨和“十四五”规划的部署,杨和将加快推进“一环西拓万亩产业圈”的建设,重点在一环西拓产业圈万和片发展电商物流、智能家电家居两大产业,推进杨西大道两旁用地和平谦国际现代智造产业平台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园”,在全区率先打造先进装备制造聚集区。
为了给容桂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提供一个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了解稻作文化传统,懂得珍惜粮食来之不易和收获的喜悦平台,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校“基于STEAM理念的校园生态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组和“容桂外国语学校特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在本学期联合设计了系列稻作文化研学活动,取得良好的实践育人效果。暑假里,课题组组织了水稻收割活动,让同学们体验了一把秋收的喜悦。
学生在收割水稻。/学校供图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15日至16日,容桂外国语学校初一、初二年级踏上了“感受稻米花香,传承稻米文化”的春季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支持下,“基于STEAM理念的校园生态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组在学校图书馆顶层创建了生态农场,建成四块水稻种植实验田,由初二9班厚德班的同学完成了插秧工作。
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学习到了农业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体会到了收稻谷、拾稻穗的乐趣,也深刻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与智慧。同时,课题组进行了水稻种植小结并探讨了水稻产量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与增产对策;镰刀等刀具的收割作业效率差异与物理原理分析;稻秆加工的方法与美术创意产品创作;生物虫害防治措施等主题。
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稻谷作物,而且从物理力学、收割技术、生物虫害防治工程、美术创意和数学计算等方面对水稻种植问题进行综合探讨与对策思考,是在这个项目式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近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公布了2021年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审核结果,里水原创粤剧少儿节目《少年巾帼》荣获“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主演、里水小学学生杨宇霞获“个人小梅花”称号。
据了解,《少年巾帼》一剧讲述了新时代少年美英在练习踢枪的时候遭遇了困难并感到气馁,美英的奶奶作为里水非遗藤编的传承人,通过不断鼓励和教导,让美英深入掌握了踢枪的技巧,后来美英在同学的配合帮助下克服重重难关,重振旗鼓,最终英姿飒爽登台演绎《穆桂英》的故事。
团队实地取材 “小戏骨”刻苦练功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全国各省市戏剧家协会协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为了此次比赛,主创团队与“小戏骨”们做足了准备。
主创团队深入里水的藤编基地了解非遗文化工艺,挖掘生动地道的故事题材。
在写剧本前,主创团队深入里水的藤编基地了解非遗文化工艺,挖掘生动地道的故事题材。最终,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与里水小学共同创作了以藤编技艺为主题的剧目,希望以此传承发扬里水本土非遗文化。此外,主创团队还精心设计剧目细节,其中,剧中的“红缨枪”以藤制作,展现了里水的藤编技艺。
有了好剧本,则要巧妙演绎。在排练过程中,仅仅是抛枪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男生就要重复练习无数遍,只为让演绎更加完美;沉重的戏服浸透女生的小小身躯,但她们咬牙扛起了这份重量,只为在戏台上绽放异彩。
“小戏骨”们正在认真排练剧目。
本剧目主演杨宇霞是一个具有过敏性体质的小女孩,每当排练时,她都需要穿上厚重的大靠(扮演武将的战服),大靠里还要再穿上一件棉袄,即使在空调房内参加高强度排练,汗水也难免会把棉袄和戏服浸湿。而每当排练结束卸下全副武装后,杨宇霞的脖子都会因过敏而泛红,且痒得难受,但她仍然选择坚持下来。
还有的“小戏骨”脚背上有明显的淤青、红肿,排练过程中无数次的“踢枪”动作,让瘦小的他们即使穿着练功鞋,也会感受到彻骨的疼痛。但他们知道这是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所以仍然咬牙坚持,久而久之困难的动作也成了练功的“家常便饭”。
本剧目由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吴非凡(左二)导演及领衔创作排练。
据了解,本剧目由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吴非凡导演及领衔创作排练。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小戏骨”们刻苦排练,以扎实的功底和传神的演绎,彰显了新时代少年团结合作、迎难而上的精神,也奠定了获奖的基石。
文教融合 厚积薄发
早在去年11月,由里水文化发展中心、里水教育发展中心、里水小学郁水红豆粤剧团选送的原创少儿粤剧《龙舟》就获得过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原创类小梅花集体节目奖。
“小戏骨”们正在认真排练剧目。
《龙舟》和《少年巾帼》获全国大奖,是里水镇文教融合,用心育苗的成果。通过将戏曲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展、演、比、创等各类戏曲活动,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里水镇的文教事业也顺利地“开花结果”。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靓丽品牌,也是闻名中外的瑰宝。一直以来,里水镇在弘扬粤剧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各部门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营造广泛学唱、爱唱戏曲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里水校园开展“粤剧进校园”的工作,和顺中心小学的和曦曲艺社、里水小学郁水红豆粤剧社团成为了曲艺传承基地,孩子们从小就可以接受专业培训,为里水文艺事业注入源动力。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向里水街坊分享粤剧知识和个人经历。
“730茶笃撑”“粤韵绕古祠”“我与大佬倌有约”等粤剧交流活动被直接“搬”到里水人的家门口;郭凤女、麦玉清、林家宝、吴非凡等粤剧界“大咖”更是走进里水各村(社区),与老百姓近距离互动,传递中华戏曲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里水镇教育发展中心将继续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促进文、体、教融合,携手共建文化教育平台,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精品文化,推动文化教育共同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