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之道观天下
第五十四章道观天下
1【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白话解】
前面的章节圣人说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这里圣人老子说为什么能够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上章说大道平坦笔直,可是世人不喜欢走,却偏偏要走险峻的小路。前面一章老子感叹,世上的君主不能以大道治国,百姓不能得到安宁,国家也处于危险当中。这一章承接上一章,解释替天行道的真实好处,并无虚言,并不是只顾说一些玄妙的东西。以道修身,就身康体泰,福寿延年。以道齐家,就家和万事兴。以道治国,就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以道平天下,就四海升平,天下大同。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世人常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可以推及天下。治身和治理天下道理也是相通的。有很多人是遇到了很痛苦的事情,自己不得不努力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待到把自身和亲朋好友的问题解决之后,恩泽到世上所有的人。善于以道立身的人,以道治国的君主,别人很难摧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敌人很难像攻城拔寨那样,引而拔掉。一旦世人能够在内心种下了大道的种子,看到了一丝亮光,无论遇到什么都很难再动摇他的金刚不动的心。无论正的邪的都兼容并蓄,不断的成长成参天大树。世人以为用双手能够抱得紧紧的,别人就很难再抢走。有个地方的人们捕捉猴子的时候,在细长瓶颈的瓶子里面放了些猴子喜欢吃的东西。它们伸手进去抓住了,就不肯放手,但是却取不出来,被人们抓住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死于怀里所抱的东西呢?有些人是因为抱着所谓的才华而死,有些人是抱着财物而死,有些人是抱着权力不肯放而死。为人子孙,如果能修此大道,那么得到的福报和功德无可限量。修持此道的人,子孙大多慈悲为怀,忠孝两全,对祖宗自然非常的敬重,不管多远都会赶回来祭祀的。中国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注重修身养性。如果能够通过修道,恢复先天本性,变成真人,真心就会散发出无上的智慧。用此大道修持家庭,那么就能够做到父慈子孝,兄弟孝悌,夫义妻德,朋友友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德如此,乃有余庆,恩泽来世子孙。在一乡中推行此道,前面两个基础都做好了,每个人都注重修身养性,每个家庭都和谐安宁,那么在乡的范围内,也会是一派和谐安定的景象。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推行此道,那么君主贤明,从谏如流,能够像唐太宗那样听进逆耳忠言。古圣先贤修道于天下,希望天下能够得到太平。大道在天下推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君主能够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世人如果能够做到以身观身,推己及人,那就能够保全自己了。佛陀解脱了自己,虽然佛法不可思议,但是他医好了自己的病,解脱了自身,就有办法教导世人解脱的方法。反观自身清楚了,明了了自性,那么别人是什么样也就清楚了,天下也就明白了。人们常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与邻为善,那么在关键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世人推行大道,需要以一个家族的公心来治理一个家族。需要以一乡的公心来治理一乡,需要以一国的公心来治理一国。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如果以一个家族的私心来治理一乡,都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谋福利,那么就治理不好了。如果一个乡的私心来治理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也难以治理好。选拔人才也是需要唯才是举。根据人的德行来给他任务。如果他能够胜任一乡的治理,那么就委任一个乡给他。如果他能够治理一个州,那么就委任一个州给他。观察一个乡是否治理好了,是否奉行大道,可以看看乡间民风,就知道了。有一次孔子为了考察他的一个学生治理地方如何了,看到渔民捕鱼的时候,抓到小鱼,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放回河里,就知道当地治理的差不多了。以国观国,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的诸侯国,国与国之间可以进行观察对比。对于齐国来讲,喜欢这个也打一下,那个也打一下,结果后来被乐毅联合几个国家,几乎把整个齐国给吃掉了。魏国有很多的人才,出来了孙膑、庞涓等,但是君主未能得道,流失了许多贤才,反而成为自身的敌人了。推行大道的国家,国家强盛,风调雨顺,但是不轻易使用武力。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老子说,我怎么能够知道天下如何呢?怎么知道天下修道就会昌盛,如果背道而驰就会自取灭亡呢?正是因为能够以小见大,从上面这五件事来观察就知道了的。假如以我身而观天下之身,那么性同而形忘,实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以此观家则家和,以此观乡则乡睦,以此观国则国治,以此观天下则天下平。圣人一真之外无余事,为何圣人足不出户而天下尽知呢?圣人自性具足万法,窥道而知天下。以大道观天下,以历史为明镜,可以知晓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久了又会归于一,一又生万国。这种周期规律似乎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周期变化。一对应于乾卦。也许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融合而成大同世界。此刻的欧洲一体化只是其前兆和迹象。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
1【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哉。
2【白话解】
上一章刚说完见小就是明,能够见到隐微难现的大道就是明了。这一章刚开头就说假使圣人老子我能够介然有知,就是稍微知道一点大道。跟上一章的意思比较连贯,都是知道一点点大道。前后两章圣人老子都这么说,是非常的谦虚的。老子在这里感叹道之难行,要不他也不会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他料想天下将大乱,自己虽然攘臂直呼,别人听也听不懂,劝也劝不动的。如同闹市里人说话,很难听得到。如同飞瀑之下的鱼鸣,如何能听得到呢?使我介然有知。俗话说人非草芥,也是微小低贱的意思。如果使得我像上章说的见小,稍微明了。世人的心被欲望所遮蔽,如同被很厚很坚硬的冰层所覆盖,没有任何的亮光,用佛家的话来说很形象叫无明。如果遇到善知识,给予智慧的温暖,就可能点亮一点点的亮光。虽然很微弱,有似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有似山谷中的微弱农家灯火,但总给世人许多的希望。如同厚厚的云层遮蔽了月亮,依稀透过云层看到朦朦胧胧的。介然有知,依稀看见天门的开阖。圣人老子说我本来想推行此大道于天下。但是却觉得很无奈,天下人心奸险可畏。有心传授大道于世人,而传授给谁好呢?举世皆浊的世界里,如何能够找到接受这些的人呢?有意传授但是却找不到好的学生。不仅仅是找不到好学生,徒劳无益,也可能会造成很多的误解,招来祸害。耶稣基督为了给世人带来光明,然而却遭受世人的误解,钉在十字架上。世人可能觉得大道非常难找,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叫大道,而不是叫小道呢?大道有一个大字,就是非常的大的一条大路来的,很大很宽广很平坦很平直很便捷的,没有荆棘的回家的大路。这样的大道如果世人的眼睛不是被无明给覆盖了,就会很明显的看到。就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颗豆子塞在耳朵里面就听不到雷声响一样。世人的心被蒙蔽了,自然不走康庄大道,世人都是抄小路,以为小路更快些。岂不知很容易招致祸害,在小路上盗贼就比较多,在路上可能遇见豺狼虎豹,一不小心就可能性命不保,要这些身外之物有何用呢?诸侯王如果不推行大道,就会有危险了。朝廷喜欢奢华的生活,不惜民力,动用财力物力,大量兴建了亭台楼阁,建设华美的宫殿。朝廷好征战,穷奢极欲。百姓的赋税很高,徭役很重。百姓都去打仗去了,都被征调去修台榭和宫殿去了,哪有多少精壮的劳力用在农耕呢?农事废了,不耕治了,田地荒芜了。不光是有形的田地荒芜,世人的心田也日渐荒芜,这才是最可怕,最让圣人担心的,最让圣人感觉到可畏的。没有人耕种田地,仓库自然会日渐空虚。粮仓甚虚,国家就有危难了。整个社会都崇尚奢华,穿有文采的衣服。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世人都以身居高位的人为榜样。上有好之,而下必效法。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人都跟着喜欢。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全国的人都喜欢细腰的女子,女子也跟着如何减肥。这里说世人喜欢带利剑,说明崇尚刚强,喜欢武力。殊不知真正的刚强,是世间最柔软的东西。舌头虽然柔软,牙齿虽然坚硬,但是牙齿却先脱落了,舌头还健在。世人有很多的欲望,纵物欲醉饱饮食,贪得无厌,钱财有余。虽然财货很多,但是仍然不满足。齐桓公把天下的美食都吃遍了。有次跟易牙唠叨说只有小孩子的肉没吃过,结果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给蒸煮了,献给齐桓公。百姓把君主当做劫匪来看待了。这些都不是符合大道的做法。百姓不足而君有余。人君虽然上承天命,但是并未能够替天行道,抚养百姓。所行如是,这样并不符合大道。这里再次感叹,圣人老子非常的痛惜。
第五十六章何谓玄同
1【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白话解】
前面第五十二章老子教导后世学人塞住口,闭其门(眼耳),管好门户。这里又重申了这一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跟最后一章有相互呼应的。前面的章节说圣人比如赤子。赤子没有言语,能做到外在没有言语还不算厉害,真正厉害的是内在无言语,行住坐卧都是在静定之中。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果有什么污染河流,就直接把污染源给堵住,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人心为君主,五官为臣下。如果五官不听话的话,就把五官管住就行了。兑为口,把嘴巴管住。关住门,把眼睛管住。用一片叶子遮住,不见泰山。把耳朵管住,用两颗小豆子塞住,打雷都听不到了。圣人把锐利的锋芒收藏起来。世人都喜欢锋芒毕露。如果将一把尖锐的刀子放到布袋里面,尖锐的刀锋很难隐藏。世事纷纷扰扰,世人为名利有所纷争。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这里老子劝诫世人应当心向大道,无为而治,放弃这些纷争,解掉这些怨结。圣人内在光明,但是并不锋芒毕露,而是含光内敛。把光给收敛起来,不要太耀眼了。怀道的人心灯已经点亮,遮蔽真心的乌云已经散去。只是遇见有缘人才传授,对于世人因材施教进行点拨罢了。如果光太耀眼了也可能招来祸害。怀道的人入乡随俗,随顺众生的进行教化,适应世上的尘俗。这里解释什么是玄同。前面的章节说关闭好门户,不被物欲所污染。这里又再次强调了一次。怀道的人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世人如刍狗。心存大爱,已经放下了恩怨情仇的小爱,不得不爱世人。如果要亲近他,想跟他建立世俗的情感和恩怨,可能也比较难。怀道的人证悟大道,虽然不能建立世俗的亲情,但是却能够比世俗的亲情还要深厚,这是无缘无故的大爱。前面说怀道的人有大爱,行不言之教,不需要任何理由在爱着世人。世人如何能够感受不到呢?如何能够真正的疏远他,而不亲近他呢?想亲近也亲近不了太近,像平常人那样,如果想疏远更难。怀道的人精诚待人待物,使人见而不能舍。怀道的人没有什么物质欲望。如果要想从他这里直接获得什么利益,那可能都比较难了。怀道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势。怀道的人知道如何顺势而为。怀道的人知晓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与世人看重的东西不同。怀道的人并不是没有能力得到荣华富贵,而是他们知道这个会伤害自身,所以不追求名利。怀道的人这种品德,更显得高贵了。如果想贱低怀道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怀道的人往往不喜欢追求名利,安贫乐道的过自己修身养性的生活。得道的贤才隐匿在市井中。如果大道行于天下就出来做做事,如果不能独善其身了。伊尹曾经是个厨子,诸葛亮曾经躬耕于南阳。如何能够知道他们是贵还是贱呢?这正是世人把他们推崇为天下贵的缘故。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