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清明举行蚕花会,开启一场民俗盛宴
又到清明养蚕时,位于西樵山南麓的佛山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拟在清明假期举办传统民俗蚕花会,活动内容包括放鱼苗、轧蚕花、投壶、射柳、捕鱼、荡秋千、观赏蚕宝宝等,让游客领略与体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蚕花会习俗。
据史料记载,珠三角早在汉代已有种桑、饲蚕、丝织的活动。公元7世纪初,唐代各地商人和外国人都相继来广州贸易,贩运绢丝。珠三角农民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形成了根据时节变化统筹安排农事活动的规律,正月、二月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月、为桑树施肥;四月、五月养蚕,六月卖茧,蚕蛹用来喂鱼。
“蚕花会”是蚕乡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在过去,每逢清明时节,蚕乡都会举行这项活动。民间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在这座山上留下蚕花喜气。谁能脚踏含山地,谁就能把蚕花喜气带回家,保佑蚕桑生产丰收。为此,每年清明节,远近蚕农,特别是蚕娘们都要争相上含山,到蚕神殿烧香礼拜,到处走一转,轧轧闹猛。
古时靠天时养蚕,蚕农们为求神灵庇护,形成了很多蚕乡习俗。在这期间要烧香祈蚕,抬着蚕花轿出巡,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有的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蚕花,是当地蚕农自己制作的一种纸花或者绢花,人们常常把它当做蚕神的象征物,并用它来命名相关民俗活动。比如蚕事开始,蚕农祈求蚕神保佑的仪式叫作“请蚕花”,仪式中有“接蚕花”,象征蚕事兴旺,蚕神诞辰要过“蚕花生日”,蚕事完毕则将新茧、新丝呈献于神灵前,称为“谢蚕花”。
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是以蚕桑文化与渔耕文化为底蕴的,在清明假期举办蚕花会活动,目的是复原蚕乡的历史文化民俗,沉淀蚕文化。蚕花会的时间为清明假期,4月4月至6日。
蚕花会依托蚕桑与渔耕文化,复原了众多蚕乡民俗。游客清明假期来到渔耕园可以参加以下民俗活动,体验蚕乡历史悠久的文化。这些民俗都化身旅游体验活动,游客可以参与。
1.湿地湖泊放鱼苗,保护渔业与水资源。清明节,渔耕文化园也举行主题为“丰富渔业资源,养护生物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游客来到湿地湖泊岛上时,可以放一勺鱼苗到湖里。通过这个活动促进渔业资源的发展,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2.观赏蚕宝宝,亲手喂蚕宝宝。游客可以观赏了解蚕的一生,尤其是小朋友可以学习蚕的知识,还可以体验亲手喂蚕。
3.轧蚕花,祈盼蚕桑丰收。游客手拿一束蚕花,扎在稻草上,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收获美好的寓意。
4.恢复射柳习俗,一起玩投壶游戏。射柳与投壶都是清明的传统项目,游客可以挽弓,在百步以外,射断柳条。投壶就是游客把箭拿在手里向壶中投去,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5.踏青文化园,荡秋千体验民俗。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文化园新建了不少秋千,游客可以像古人一样荡秋千玩乐。
佛山祖庙大庙前殿香亭中央就陈列着一只特大的铁鼎,鼎高270.5厘米,最宽处141厘米,炉口直径95厘米。鼎身由鼎口、鼎腹和鼎底三部分分铸套合而成,双耳及三足亦是分铸后焊接的,但总体观之,浑然一体,气势磅礴。鼎双耳分别铸有“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八个大字,此鼎最初铸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又经清康熙九年(1670年)和嘉庆六年(1801年)重铸,现在我们见到的就是清嘉庆六年为致谢北帝多年的庇佑,当时佛山各界人士集资,交由佛山冶铁著名店号“万明炉”重铸的。
冶铁业在佛山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佛山手工业中的主要行业,无论生产规模、产量,还是工艺技术水平,均在全粤乃至全国居于前列,冶铁产品在国内外占据了广阔的市场,享有相当高的声誉。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称:“佛山之冶遍天下。”可见当时之盛况。
佛山的地理位置处于西、北江的网络之区,宋代以后,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于是西北江沿岸铁矿场的毛铁,可顺流而输至佛山,佛山的产品也便于运往广州转输或直接出口,加上佛山有着传统的制陶业,冶铸模坯制作工艺和原料的取材得天独厚,这大大助长了冶铁业的发展,历史上曾生产出千人镬、经堂大铁塔、抗英大铁炮等闻名遐迩的冶铁产品。“风调雨顺”大铁鼎作为佛山冶铁业的一个代表,让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佛山冶铁业辉煌的历史。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