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12种美食制作技艺
1、双皮奶制作技艺:双皮奶是顺德大良著名小吃之一,创制于清代末年,延续至今,是顺德家喻户晓的奶制品小吃。洁若凝脂的双皮奶,被誉为甜品中的上品。2018年5月12日,奶制品制作技艺(双皮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顺德烹调技艺:顺德烹调技艺最大的特色是地道本色,选料鲜活,讲究原汁原味,并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原有的特性,相辅相成,清纯可口。而奶制品烹制独具特色。以含脂高的水牛奶为原料,将胶状液态牛奶炒成半固态热菜,创造出软炒法,在中国烹调技艺中少见。凤城小炒讲究“镬气”,即气热、气味、气色与气质的综合,也讲究勾芡精准。以简单做法体现材料的新鲜美味。2011年5月9日,顺德烹调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炒牛奶
3、粥水制作技艺:粥水制作技艺是一项在传统粥品制作方法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兼具高汤和火锅底汤双重功能的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它源于距今一百多年前的顺德自梳女漂洋过海、自立更生的过程,是顺德地区重要的传统美食技艺。2011年5月9日,粥水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伦教糕制作技艺:伦教糕制作技艺是顺德著名小吃“伦教糕”的制作技艺。其制品伦教糕晶莹雪白、光亮如镜有“玉洁冰清品自高,甜滑爽韧领风骚”的美誉。2013年1月8日,伦教糕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陈村粉制作技艺:陈村粉制作技艺是指以米为原料,通过选米、洗米、刷米、浸米、磨米、调浆等一系列传统工序制作河粉的美食制作技艺,其产品以顺德区陈村镇所产最为正宗:薄可透明、清爽香滑,故名陈村粉制作技艺。 2013年1月8日,陈村粉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礼饼制作技艺:礼饼制作技艺是用面粉、猪油、花生等原料,经开皮、包馅、烘焙等一系列传统工序制作礼饼的美食制作技艺。派送礼饼是顺德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三书六礼”的“纳征”之礼时,男方需奉送礼金、芝麻、茶叶、冰糖、蜜枣等礼品,其中礼饼是过大礼的主角,一方面可渲染喜庆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向亲友宣告出嫁喜讯的象征物,并以礼饼的丰厚,显示嫁娶双方的体面和气派。2016年6月29日,礼饼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顺德红米酒酿造技艺:顺德红米酒酿造技艺 ,是流行于广东顺德地区,是以赤米、大米等为原料,经蒸煮、摊晾、制曲、配曲、发酵、蒸馏、浸肉、调酒等工序,酿制而成豉香型白酒“顺德红米酒”的传统酿造技艺。2018年9月25日,顺德红米酒酿造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金榜牛乳制作技艺:“金榜牛乳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金榜社区,制作牛乳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始于明清时期,盛于解放后的人民公社时期,衰落于改革开放时期,复兴于21世纪初。因金榜社区地处顺德区大良街道,故该技艺又称“大良牛乳制作技艺”;因其所产牛乳成饼状,故有人称该技艺为“金榜牛乳饼制作技艺”,或“大良牛乳饼制作技艺”。2018年9月25日,金榜牛乳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凤城鱼皮角制作技艺:凤城鱼皮角制作技艺是顺德著名小吃凤城鱼皮角的制作技艺,其名取自县治大良古称。凤城鱼皮角制作技艺因其外皮是用鱼肉制作,成品外形扁平且呈半圆形角状而得名。其特点是通过加入鱼胶(由鱼肉摔打而成),增强外皮韧度和鲜味。2018年9月25日,凤城鱼皮角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龙江煎堆制作技艺:龙江煎堆制作技艺是顺德龙江地区,节庆必备美食“煎堆”的制作技艺,于南宋时由南迁移民传入珠三角,再传顺德龙江。寄托者古人对家乡和先人的缅怀。后来,重贾贵利的岭南人给煎堆注入了功利色彩和吉祥意蕴,以油、糖、谷花、芝麻寄寓了人丁兴旺、发财肥润、生活甜蜜、节节高升之意。2018年9月25日,龙江煎堆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东头烧肉制作技艺:东头烧肉制作技艺是龙江著名美食东头烧肉的制作技艺,其名取自龙江镇东头社区,是当地居民吸收各地烧猪工艺,经过反复调试制作,摸索出的一条独特的制作工艺。2018年9月25日,东头烧肉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均安蒸猪制作技艺:均安蒸猪制作技艺是著名美食均安蒸猪的制作技艺,创始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得利于顺德流传深远的祠堂文化。均安蒸猪制作技艺,是以精选优质中猪,屠宰后加入调味料腌制 2 小时,把整猪摊放在特制杉木盒子里,以旺火隔水蒸制而成。均安蒸猪具有皮滑肉爽、膄美肥嫩、入口酥化等特点。2018年9月25日,均安蒸猪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米沙肉是顺德一款传统名菜,以龙江镇所制最著名,故亦称龙江米沙肉米沙肉。
米沙肉又称粉蒸肉,此菜堪称源远流长。早在500年前的明武宗时期就是一味宫廷加药。宋诩的《宋氏养生部》有详尽的记载,不过那时称为和糁蒸猪,只是将猪肉厚片用米沙、花椒、盐等调味料拌和,上笼蒸熟而已。到了清代,主料已精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米沙要用微火炒黄,拌入花椒粉,使大米的焦香与花椒的麻香融为一体,调料从单调的盐改为鲜香浓郁的面酱,主料与调味料拌和后猪肉整齐地排列在碗底垫有的白菜上面,入龙蒸得烂熟。当时注明诗人兼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称,这样的米沙肉“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清末,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有迎熏阁、望春楼,这两家酒楼用“曲院风荷”的鲜荷叶,将炒熟的米沙和经过调味的猪头包起来腌制成菜,其味清香,鲜肥软糯而不腻,并伴有浓郁的荷香,这道荷叶米沙肉很快就声名远播。
源远流长的龙江米沙肉
清代的龙山、龙江商贸发达。嘉庆《龙山乡志》记载,两龙商人“或奔走燕齐,或往来吴越,或入楚蜀,或客黔滇。凡天下省郡市镇无不货殖其中”。商贾和外出当官的人引进了荷叶米沙肉的制法,而识饮识食的两龙人对此菜的做法加以改进,使之更加适合本地食家的口味。主要是调味环节,不用麻辣的花椒,不用面酱,改用浓香的南乳和信箱的陈皮末;其次是蒸焾后用老抽(深色酱油)调色,勾芡,成菜芡色金黄悦目。一些食不厌精的绅士,让家厨用切成三角形的荷叶片将米沙肉逐件包裹蒸焾,不用八角、南乳,改为每件米沙肉内放小冬菇一只,不在勾芡。这样的米沙肉更加精致、味美。旧时此菜在蒲节宴(农历五月初五中午筵席)中国占一席之地。
龙江米沙肉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让人品尝到肥腴滋润的美味。此菜配搭合理巧妙:用炒过的米沙给五花肉增香添爽,同时吸收其猪油,令菜肴肥而不腻。荷叶带来阵阵清香,并有消暑除烦的作用,此菜夏天食用很合胃口。有人这样评价这道菜肴:“幽香并不浓烈,肥腴而不腻人,质地酥烂而外形整齐,内涵丰富却步张扬,其负责和多变令人难以捉摸。”
用料:花肉500克,粘米150克,汾酒25克,二汤150克,南乳25克,陈皮、胡椒粉、味料各适量,芫荽叶2件。
制法:
1、慢火烧镬将粘米炒至金黄色后,取起磨碎成米沙。
2、把花肉用水滚至七成熟,涂上老抽,用针在皮上刺孔。
3、烧镬下油,把花肉炸至呈红色,取起放在冷水里泡凉后,切日字形件(每件约重20克),再以冷水泡去油腻,沥干水放在大碗里,用汾酒腌过后,下南乳调好味,下米沙拌匀,放在扣碗内排好,入笼扣,临食用前翻转在碟。
4、再烧镬下油,注入二汤,用者抽调色,撒上胡椒粉,调味,用湿生粉勾薄芡,淋上米沙肉面,放上芫荽叶设色。
“秋风起,三蛇肥”,入秋食蛇,是顺德人的老传统,在顺德的大街小巷、餐馆街市,能吃到蛇的美食店数不胜数,菜远炒水蛇片就是其中的一道。菜远炒水蛇片是一款传统名菜,水蛇剥皮去骨后,起肉切段与菜远一起炒,蛇肉的爽甜润滑与菜远的清香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鲜肉色泽雪白,菜远碧绿青翠,卖相及美。食味鲜美,清爽适口。
用料:去骨水蛇肉250克,熟笋肉150克,青红椒件100克,湿冬菇、葱白段各25克,上汤40克,蛋清、绍酒、胡椒粉、食粉、生粉、麻油、蒜茸、姜花、味料各适量。
制法:
1、先将水蛇肉剞上花纹,用斜刀切约5厘米长的片,用食粉腌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挤干水分,用蛋清拌匀,上湿生粉。用开水将笋滚过,切日字形中片。
2、烧镬下油,把蛇片拉油,笋片飞油后捞起,下姜花、蒜茸、笋片、青红椒、水蛇片、湿冬菇同炒,然后加入上汤、麻油、葱白段,溅酒,调味,撒上胡椒粉,用湿生粉勾芡,加包尾油炒匀上碟。
特点:蛇肉的爽甜润滑与菜远清香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蛇肉色泽雪白、菜远碧绿清翠,卖相极美。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