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央媒采访团走进三水白坭陈氏大宗祠,关注“祠堂+文化”探索成效
详细内容

央媒采访团走进三水白坭陈氏大宗祠,关注“祠堂+文化”探索成效

时间:2020-08-24     人气:3079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admin
概述:“陈氏大宗祠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2013年重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不管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都可以到祠堂里感受祠堂文化、本地文化、红色文化。”三水区白坭镇陈氏大宗祠内,守祠人陈达荣为央媒采访团介绍祠堂情况。......
昨日,在白坭镇陈氏大宗祠前,村民们正在打太极扇。/佛山日报记者王澍 实习生何明勇摄
  “陈氏大宗祠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2013年重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不管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都可以到祠堂里感受祠堂文化、本地文化、红色文化。”三水区白坭镇陈氏大宗祠内,守祠人陈达荣为央媒采访团介绍祠堂情况。
  昨日,由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央媒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到白坭镇开展实地采访,深入了解三水“祠堂+文化”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兼容并蓄  陈氏大宗祠打造服务基层新阵地
  在陈氏大宗祠内,看着《陈氏宗谱》,一采访团记者表示:“有族谱是真的好啊,能清晰地反映历史发展进程。”据悉,长达145米、合共17册的《陈氏宗谱》完整地记录了700多年来,陈氏族人在白坭西江边繁衍生息的全过程以及规范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规、族约,为研究几百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珍贵的范本。
  “目前,陈氏大宗祠建设了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等场室,还将延伸市民学习中心,在陈氏大宗祠建设基层乡村图书馆和学习天地,并在萃庆堂的基础上,变身为面向社会开放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扶持培育了包括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曲艺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协会会员总数超过400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陈氏大宗祠积极探索祠堂功能的扩展,将祠堂打造成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传播新时代先进文化阵地,在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乡村文化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三水众多祠堂中,白坭陈氏大宗祠是当之无愧的扛鼎者。
  “和其他地方相比,陈氏大宗祠的一大不同就是365天都对外开放,不仅仅是进行宗族活动,而是把外地人也联系进来。我觉得这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很好切入点,也是宗族内部文化向外传播的良好实践。”人民日报政文部副主任郑海鸥说,陈氏大宗祠的建设有利于基层治理,为其他地方的发展提供更多好经验、好点子、好做法。
  文化为魂  “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三水以保有大量祠堂而闻名,区内共有400多座祠堂,保存完好的有近200座。
  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三水启动了“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模式创建工作,通过“1+4+N”创建模式,对已建成的30个祠堂示范点进行硬件升级改造,使之功能活化拓展,承载村史馆、乡村图书馆、文体活动场馆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1+4+N”,即依托祠堂打造1个阵地,建成1个村史馆、打造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打造至少1支文艺队作为4个要素,N为自选项目,N个文化元素包括图书阅览室、文化室、数字服务能力、文化服务人员、文化志愿服务队、公益电影播放等。
  2019年2月,“祠堂+文化”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平时到宗祠内读书、看报、唱曲、练习书法、健身,已成了周边群众的日常文娱消遣。”上述负责人表示,作为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三水将祠堂阵地导入乡村振兴,通过实施“祠堂+文化”创建工作,为古祠堂注入更多新动能。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服务下基层等相关活动,以展览、讲座、阅读营、民俗文化活动等形式,丰富活跃村居一线基层群众文体生活。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