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为奇观!探秘高明绝美原生态瀑布
一条溪流从山谷淙淙流下,遇石水花飞溅,遇谷平缓流淌,时而欢快,时而优雅。若遇上小小悬崖或石壁,溪流就变成出千姿百态的瀑布,悬挂如丝,飞流直下,这就是高明石九村的原生态瀑布群!
石九村深藏秘景
石九村位于高明区杨和镇,距离高明城区西南23公里,东北距杨梅圩10公里。村里有100户人,人数约400人。村落附近的老蟮山有三峰:笔架蜂、签筒峰、挂榜峰。清雍正年间(1723-1735),罗姓从三洲孔堂迁人和圆岗再迁此建村。1954年,刘姓从云浮县茶洞迁此。原还有温姓,后迁公田平岭。
其中,村里溪水沿山而下有九个石滩,水花飞溅,蔚为奇观,石九村因此而得名。
在石九村村长罗泽雄的指引下,明仔来到石九村的瀑布处。只见水流在山谷间跃腾碰撞,低吟轻唱,两岸绿树荫蔽,宛如武侠小说中大侠为之向往的清幽之处。
千回百转,曲径通幽, 磐石青苔,竹木交错;悬崖峭壁,落水三千,急促入潭,缓缓而出。深呼吸,唇齿间都是雨后山林间独有的清新味道,甚是舒畅。
村民齐心振兴乡村
“石九瀑布”得以重焕生机,得益于今年村民齐心掏淤滩,清垃圾,令这深藏的秘景惊艳世人。
石九村村长罗泽雄介绍道,在石九村,截至目前,已4次组织在珠海、深圳等地的外出村民回乡,参与本村的清拆整治工作,每次参与者多达200~300人。
在今年8月,广东远华新材料实业有限公司组织员工前往杨和镇石九村与村民联谊,正式与该村挂钩结对,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广东远华新材料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容悦兴:“远华公司与石九村结对,是因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我们会多向外界推介,盘活这些资源,以后经常到村里进行文体、联谊等活动,让农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会多些慰问困难家庭与老党员,让他们感到关爱。”
石九村有13个党员,近期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党员带头率先行动,在村中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石九村村长罗泽雄表示,下阶段将进一步提升石九村的村容村貌,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并利用好村里的自然资源,引入旅游产业,振兴乡村发展。
高明正全力打造西江产业新城粤菜美食,娱乐、美食、购物、生鲜应有尽有,还有高明特色田园体验、河鲜美食……赶紧来打卡吧
为促进高明夜间消费市场及打造特色美食街区,结合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高明全力推进打造具有高明特色的西江产业新城粤菜美食集聚区。
美食集聚区具体位置
荷城新社区商业中心延伸至西江产业新城苏河路一带及沙寮片区,将组成完整的西江新城粤菜美食集聚区。
其中,围绕娱乐、美食、购物、生鲜四大主力业态,高明将全力推动打造荷城新社区商业中心。
同时,依托西江产业新城沙寮村沿西江子堤已形成的20家河鲜美食餐馆,通过改造提升,打造以田园体验、河鲜美食为特色的西江产业新城沙寮美食街区。
美食集聚区新进展
荷城新社区商业中心
处于西江产业新城和高明旧城区交汇处,周边区域汇聚11个大型楼盘,以及新亨、西头、禾州、张学、圣圹、上迳、迓元、仁里、荣根、西黎、西梁、苏村、阮埇村等十多条人口密集的城中村,能有效辐射西江产业新城及荷城旧城区消费需求。
今年,该社区商业中心项目新建设夜间消费餐饮区项目,目前已进驻18间餐饮商家,其中14家餐饮商家已正式营业,营业面积3350平方米。
沙寮村美丽乡村河鲜风情街
目前高明正全力统筹推进沙寮村美丽乡村河鲜风情街项目工作进程。其中,拟定了《高明区沙寮村美丽乡村河鲜风情街项目工作方案》。
高明河鲜
下阶段,高明将继续开展项目深化调研工作。通过深化沙寮村美丽乡村河鲜风情街项目策划概念方案,基本形成初步策划方案。
一座城,总有那么一两条街巷,张罗着平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盆瓢碗锅布衣鞋。
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对里水人来说,通津街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里水通津街现貌
史载|里水圩市的前世今生
与广州一河之隔的里水,因其水运便利,早于明末清初已形成市集。据《里水镇志》记载,里水地区有里水、麻奢等7个圩市,最早的是西华圩,最旺的则是里水圩、麻奢圩。
其中里水圩,位于里水河(郁水)北岸,即今里水城镇内,圩街由通津、中隅、西闸、灰埗、汇隆、磨栏、新宁、富寿等八街和谷地组成,八街按行业区分自成一体。
△ 里水沿江河畔旧貌(里水镇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里水圩成为区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凝聚力更大,加上周边传统圩市如冈头、大成、宏岗、西华、横马等圩基本收缩,里水圩更显繁荣兴旺。
而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通津街都是里水圩的商业中心。
往昔|这里曾承载里水圩的岁月荣光
里水通津街,身处里水中心,连着里水现在最热闹的两个地方:向南上斜坡,是富寿桥;向北转左,走过文化街100米不到,是新兴路。
△ 穿过通津街往右转,便是车水马龙的富寿桥
很难想象吧,这条160多米长、窄得只能容一辆轿车慢慢驶过的小巷,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却曾经像个百宝箱一样,塞下了满满当当80多家商铺,几乎什么都有——天然、畅心、香茗等茶楼,咸杂、鸡鹅鸭鱼蔬菜档、飞发铺、车衣店、布衣铺、饼铺、毛巾厂等,还有信用社、保健站等,功能齐全,让里水人过得有滋有味。
△ 里水画家黄伟英曾把上世纪60年代的富寿旧景记录下来,这幅《里水旧富寿印记》便是那时候的真实场景。在富寿桥的一侧,那些灰白的老房子,便是通津街的商铺。
那时候,它也是里水最旺的集市街,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旧圩。每当每月的二五八圩日,窄窄的一条通津街,除了原有的数十家商铺,还有前来赶集的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现状|街头巷尾连接繁华,街心归于沉寂
时代变,世界转,通津街昔日的繁华热闹已给了新的路口新的楼,归于沉寂。这里的街头巷尾连接繁华,街心却有着谜一样的老定。只需一个拐角,你就远离了镇中心的喧嚣。
△ 现在的通津街早已从圩市变回住所,不少里水人、新市民仍居住在这
对住在通津街的老人们来说,那时候被圩市叫卖声、熙熙攘攘的人声、茶楼香甜的点心叫醒,是最幸福的事情:“那时候好旺啊,家家户户都是在自己门口做生意的,从丰岗去麻奢都要经过这里。”
△ 70多岁的郭伯伯,偶尔还会回来通津街的老房子住一阵子
如今的通津街,还是很多人在住的,老人家都是本地人,年轻人则是新里水人。连着的文化街就有小市场,老人家买完菜就喜欢在这说说话,到时间再回家煮饭。
△ 买菜卖菜的,都是住在通津街的老街坊
老人家喜欢住这里,是因为住久了,习惯了。也是,门前就有小庭院,晒柴、种花、晾衣都在这了,有自己的小天地,舒坦。
新里水人喜欢住这里,为什么不呢?这里房租便宜,每个月200-300元有成交,离里水中心近,但又清静得可爱。
故事|那些老里水才知道的老街秘密
走进通津街,一种怀旧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藏着许多老里水才知道的秘密。
比如通津街尾的基督教堂。据《南海县志》记载,它建于民国23年(1934年),1984年才重新开放。30多年前的每一个礼拜天,这里都会吟唱和煦的诗歌。而现在,这里已经不再唱诗了,而是以医务室的身份,继续守护着老街。唯有门口两棵白玉兰,知道它如何成为一个谜。
△ 昔日的基督教堂,如今化身卫生服务站
这里,是全里水第一间正式意义上的医院——保健站,曾住着里水第一西医,第一牙医,第一护士……那时候,里水人有什么头晕身热,都知道要来通津街。看病找李子屏,生仔找邱姑娘,就妥了。
这里的房子,以前多是郑姓地主盖的,再出租给大家。这个立碑存证的地界,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时至今日,不得而知了。
△ 上面刻着“陈康厚堂,自墙地界”字样
别看通津街巷窄,其实内有乾坤,一个路口拐角,里面就住着十户八户人家。这个门楼,就是给人躲雨用的。那么窄的巷口也要弄避雨的地方,现在看来有几分滑稽,但在它还是旧圩的时候却实用得很呐——这里旺啊,下起雨来人可往哪躲啊?嗱,不就这一个个门楼咯!
如果你在通津街的里巷看到这座公厕,不必惊讶。事关通津街的房子在早期建设时都是没厕所的,住在这里的人要上厕所,都得来这。已经“40多岁”的它还在服役,尽忠职守得很。
这一口三眼井,也曾见证着通津街坊的用水历史。以前里水人都是直接在里水河取水饮食。20世纪50年代挖了这口三眼井,周边的人就都来这里取水了。
△ 住在附近的阿姨说,直到有了自来水,这口井才渐渐静了下来。现在来打水的,也只有当地的老人家了
这里曾是通津街以前最大的一家飞发铺,肩负着里水人的形象大任!这个飞发铺犀利之处,就在它的设计。以前没有电,天热要飞发,在店里面坐热得慌,咋整?在屋外面挂个大幕布,找两个人在外面上举下落,风就进去了,还可以遮阳。可惜,现在只能靠想象才能重温那时的热闹了。
在通津街,只能听上了年纪的伯伯、婆婆描述那过去的叫卖繁华,却找不到一个年轻的面孔说起与它的半点联系。老街的繁华,早已留在了数十年前了。
但愿今天这份口述史,能替老街记录星星点点的存在,让里水人,不要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曾担当了里水的繁华,包容了里水人的爱恨,值得被里水人记住。
△ 图左二三为梁氏夫妇,曾是通津街的原住民。本文记录内容,部分为以上人员口述史。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