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免费对外开放!禅城国公古庙已打造成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
详细内容

免费对外开放!禅城国公古庙已打造成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

时间:2020-07-24     人气:2660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admin
概述:展示佛山冶铸业千百年来的兴衰变迁、佛山唯一现存的古代手工行业师傅庙——国公古庙,于7月21日免费对外开放。该庙重新修缮后,已打造成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市民通过馆内展示的文字、文物资料,能直观地了解到佛山冶炼行业的发展与传承。......
      展示佛山冶铸业千百年来的兴衰变迁、佛山唯一现存的古代手工行业师傅庙——国公古庙,于7月21日免费对外开放。

  该庙重新修缮后,已打造成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市民通过馆内展示的文字、文物资料,能直观地了解到佛山冶炼行业的发展与传承。


  古庙建筑别具特色

  国公古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福宁路新安街46号,始建于明代,历经清代不同阶段多次修葺扩建,现存的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沿纵轴线由南至北排列,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及光绪二年(1876)重修后的面貌,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昨日,记者来到新安街巷口,穿过巷口牌坊后步行数十米,就看到修葺得整洁干净的国公古庙。该庙山门庄重而瑰丽,石额镌题“国公古庙”,庙门框有石刻联“夺矟宣威传武烈,范金垂法仰神工”,处处显示着该庙是佛山明清时期“炒铁”(锻铁)业的师傅庙。

  山门及大殿的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呈花瓣状,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山门前檐护板及门廊梁架上遍饰精美木雕花卉及人物故事,瓦脊、飞檐和山墙上的圆雕及浮雕灰塑典雅华丽。

  古庙建筑也体现了清代中晚期佛山地区中外工商贸易交往的历史。在檐柱石枋上,还有四组八个头戴礼帽、身着燕尾服的外国人石像。禅城区文体局文化遗产科科长任智斌解释,鸦片战争爆发后,大量洋货进入市场,对于佛山这个以手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古镇带来了巨大冲击,冶铸乃至制钉行业更是首当其冲,不少从业人员生计受影响。当时,很多建筑上都刻有外国人的形象,表达对外国列强入侵的不满。

  馆内资料文物展示行业发展变迁

  国公古庙是行业细分背景下,佛山炒铁行的会馆。该行奉打铁出身的唐代开国将领、鄂国公——尉迟恭为行业祖师。作为行业师傅庙,国公古庙曾经既是炒铁行同仁祈求保佑、消灾解困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行内拜师收徒、商讨行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佛山冶铁行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当前,古庙已被打造成佛山冶铸历史展览馆,四周墙上是图文并茂的展示板和倚墙而放的展示柜,柜中尽是与佛山冶铸业相关的文物、资料等。

  展览分为岭南炉火千年传、春风走马满街红、分工精细各专攻、工艺先进名远扬、现代冶铸谱新篇五个部分。任智斌表示,国公古庙是佛山首个以冶铸业为主题,展示佛山冶铸行业发展和相关文物资料的博物馆。

  明清两代,佛山冶铁业获得长足发展,使佛山从农耕乡镇转变为以冶铁为主的工商市镇。其时,佛山名炉林立,产品多样,远销各地。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促进内部分工的细化。

  其中,炒铁行业又分为多个行头,明代有铁线行、铁钉行、铁锁行、农具杂品行等,发展至清代已经有20余个,从业者数以万计。

  而制钉工场多设在国公古庙所在地的新安街,在近200米长的街道两旁有数十家店铺,多为既制作又售卖,其技艺誉冠全国。清嘉庆年间,佛山就已创立钉行会馆,该古庙也曾作为铁钉行西友会馆。

  1923年~1925年为佛山制钉业的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超千人,产量逾千吨,至20世纪80年代达5000吨。产品除内销,还销往海外。

  参观需提前一天上公众号预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佛山冶铸业逐渐摆脱了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向机械化、产业化,以工业配件为主要产品的方向迈进,曾经炉火遍布的景象一去不返。

  即使如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国公古庙依然承载着当时佛山冶铸从业人员对自身行业发展的美好祝愿。据介绍,古庙对外开放不久,前来参观的市民并不多,当中大部分都是以前在附近居住、工作的老街坊。

  退休已经十几年的杨先生,昨日前来国公古庙参观。他告诉馆内工作人员,自己退休前是佛山冶铸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入行之初,工厂的师傅就曾专门带自己来到这里,如今,听说国公古庙重开,他特意过来看看。

  如果市民想到国公古庙重温佛山冶铸业千百年来的风云变迁,可以提前一天登录禅城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免费参观。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