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登记的新市民人数超过540万人
7月30日,“信义姑娘”魏月董的丈夫鲍三办一大早就收拾好行李,从此前租住的蜗居瓦房搬进紫南员工村的三楼公寓。安置妥当之后,鲍三办拿起手机,与正在医院治疗的妻子分享新居的景象。视频的那一边,魏月董激动地说,“感谢佛山!”
7月30日,在“全国文明村”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的帮扶下,术后康复中的魏月董和丈夫从此前租住的蜗居瓦房搬进紫南村内的员工村公寓,魏月董丈夫在新家和魏月董视频。佛山记者符诗贺摄
“来了就是佛山人。”这并非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座城市深入人心的行动自觉,折射出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特质——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像魏月董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数百万佛山市民一样,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佛山在过去四十多年来一直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让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安居乐业。外来务工人员也把佛山当成故乡,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以奋斗拼搏回馈佛山,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佛山经济社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正是这种良性循环,让双方互为成就,实现共赢。
佛山全市登记的新市民人数超过540万人。在佛山的大街小巷里,在企业的车间里,在学校中,随处可闻的南腔北调,已经成为这个城市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佛山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今年3月21日晚9点53分,随着高铁缓缓进站,首批211位湖北荆州籍务工人员乘坐返岗专列,从荆州出发抵达广州南站。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市长朱伟等市领导深夜到站台迎接返城人员。
离开时岁暮天寒,回来时春暖花开。“佛山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回家的感觉真好!”荆州务工人员魏文英在顺德区新宝电器公司已经工作了20年,她与佛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把他人当亲人,佛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明清时期,佛山被誉为“四大名镇”、“天下四大聚”之一,工商业发达,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云集。“一艇生丝出,一艇白银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富裕繁华景象,谱奏了佛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
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孕育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薛觉先、黄飞鸿等了一批在政治、思想、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锐意创新的人物,引领了中华文化历史前进的车轮,成为时代的革新者与领路人。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作为改革前沿之地,涌现出美的、格兰仕、健力宝等一大批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这座生机勃发的城市。“美的上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美的集团的用人观,正是佛山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佛山不仅以“新市民”的称谓赋予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平等与尊重,更从城市管理的高度,用平等的理念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每年都推出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新市民在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全方位融入佛山。
2010年,佛山开始实施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制度;2014年,在全省率先制定《推动异地务工人员融入佛山行动计划(2014-2020年)》;2015年开始,将“新市民”这一概念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出台《新市民服务管理发展规划(2016-2020)》;2018年,发布《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2019年,佛山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新市民融合行动,到2020年,佛山已基本实现新市民在佛山“就业有扶持、技能有培训、社保有纳入、居所有改善、子女有教育、管理有参与、入户有机会”的共享目标,基本实现“同城融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这片沃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给予新市民的,不仅是一个宜居的家,还是一个宜业宜创新的发展舞台,让每一个人从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价值。
佛山以制造业立市、兴市,走出了第一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十年以后,胡小燕又入选为中央表彰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之一。
胡小燕的成长经历,正是无数外来务工人员在佛山实现梦想的印证。1998年,因家里欠下外债,四川人胡小燕南下佛山,在电子厂流水线和陶瓷厂做普通工人。凭借过人的付出与努力,她抓住企业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机遇竞聘上岗,从一线工人晋升为车间管理人员,先后获得三水区、佛山市“十佳外来工”等称号。
胡小燕总是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有机会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在佛山改变了人生。
幸运的背后不只是个人的奋斗和努力,还有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年来,佛山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怀一年比一年升温、措施一年比一年具体、力度一年比一年提高;佛山制造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越来越多人的外来务工人员像胡小燕一样在这里通过奋斗圆了梦想。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佛山市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环保工程师苏荣欢就是这样一位后继者,“80后”的他也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因看中佛山发展机会,他2008年大学毕业后从肇庆来到佛山,用了十多年时间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2018年被命名为佛山“大城工匠”。
“佛山制造业发展蓬勃,在这片沃土上充满着机遇和挑战。”2020年6月23日,苏荣欢站在2020年“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的舞台上,与大家分享作为佛山“大城工匠”的感悟。他说,这个时代是留给奋斗者的,年轻人就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和时代共振,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转变。
随着时代变迁,像苏荣欢这样的“80后”“90后”“00后”新生代的外来务工人员逐渐成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相较于父辈,他们从从事传统的建筑、服务业等劳务性行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扩展,对城市的贡献更加广泛,也更为强烈地渴盼融入城市。
佛山喊出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新口号,从文化融合、社区融合、企业融合、社会融合四个方面下功夫,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邻里活动、加强就业引导和就业权益保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弘扬佛山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全方位推进新市民融入佛山,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除了强化主人翁意识,佛山还出台政策助力新市民在佛山干事创业,从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突破。佛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以“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的胸襟和气度,努力开创佛山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佛山对待新市民,政策是实惠的,态度是真诚的,理念是一贯的。这些年来,佛山真正做到了把新市民融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与城市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布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实现新市民进步和城市发展的共赢。
“用自己的汗水回馈佛山”
把家安在了紫南村之后,鲍三办8月1日到佛山市金凯地过滤设备有限公司报到,在接受叉车培训后正式上岗。“我们把佛山当成家,安心地在这里生活工作,用自己的汗水回馈佛山。”鲍三办对前来帮他搬家的紫南村干部说。
城市的包容开放,夯实了新市民融入和扎根城市发展的底气,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家园意识,与佛山同呼吸共命运。
“佛山是一座很包容、很有温度的城市,教会了我成长与做人,我有责任去守护她。”
今年大年初一,在人们对新冠肺炎还不够了解的时候,来自四川达州的“菠萝义工队”队长王治勇便毅然带领队员们投入到了防疫工作中。作为菠萝义工队的创始人,王治勇这些年来总是冲锋在第一线。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他总说,能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非常开心,自己愿意为爱奋斗终身。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近段时间,高明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冯晓路也总在忙碌着。她一手创立的高明区首个镇街级外来工艺术团要进行演出,她要一边着手筹备演出,一边为艺术团物色合适的接班人。
5年前,“外来媳妇”冯晓路组建起这个艺术团,为外来工架起一座融入城市的桥梁,至今已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演出100多场,受益人群超十万人次。她还成立工企联盟志愿服务队,带领外来工群体一起开展公益服务,进一步加快推动外来工融入城市的步伐,让更多外来工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治理当中。
像王治勇、冯晓路这样乐于为佛山发光发热的新市民还有很多。同住一座城,共建一个家,已成为他们的普遍共识。
在桂城翠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逢周末都有一群新市民义工帮助开展邻里活动。已经退休的谢荫泉说,我来佛山超过十多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能够融入这个城市我感到很幸福,也愿意为这座城市奉献余热。
翠颐社区是佛山推动新市民融入的一个典型。这里成立了18个自治组织,社团人数逾800人,活跃在社区不同活动中。当中近半数成员为新市民,在社团中担任骨干的占了近三分之一。同时还开设新市民学堂,增进不同群体之间对文化风俗的认同,致力于打造“熟人社区”,让更多有才能、有学识的新市民扎根佛山、建设佛山。今年新市民学堂将在全市推广开来。
这些新市民当中还产生了很多推动佛山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新力量。
“佛山一直对科技创新极其重视,也给了我们技术人员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梅带领研发团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生产“肺炎一号方”,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魏梅说,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技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身为技术人才,将全心全意推动企业升级发展,助力佛山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在云东海大道月亮湖段附近,沿着标记“杨梅村”路牌的村道驶入,路的尽头是一片灿烂花海。三水区云东海街道杨梅村委会福田村就在这片花海旁边。
每逢花开季节,这条路总是排起长长的车队,却挡不住游客进村赏花游玩的心。而昔日,这里是无人问津的小水乡。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福田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不断蝶变,宜居宜游氛围越来越浓,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生活越过越美。借着不断攀升的乡村人气,该村正在谋划民宿项目,铺就一条致富之路。
乡村旺起来 从寂寂无名到车排长龙
7月下旬,福田村40余亩向日葵开了。金色花海灿烂明媚,朵朵向日葵争奇斗艳,煞是热闹。
和花儿们一样热闹的,是花海中的游客。十几天来,一拨又一拨游客沿着花海散步骑车,拍照留影,到处欢声笑语。“一到周末,村道旁停着的小车都排到村外头,长长一条车龙。”福田村村民徐少容说,有时天黑了,依然有不少游客来问路找花海。
借着花海带来的人气,部分村民在花田旁搭起小摊,售卖水果、饮料和玩具等小商品,生意不错。花海旁,望岗楼农庄的老板徐绍良也乐呵了好几天。“现在平均每天客人比以前多了几十人。”徐绍良说,以前,该农庄更多做熟客生意,如今生面孔多了不少。
这样的人气,村民们过去根本想象不到。“以前,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徐少容笑着说。福田村是湖畔小乡村,位置较为偏僻,二十年前,村民骑自行车进城,得花一个多小时。
随着退耕还湖工程开展,福田村及周边乡村的大片良田变成云东海北湖,许多年轻人“洗脚上田”,走出福田村谋生。村里更加空寂了,村道上行走的,大都是老人家。
近年来,发展观念不断改变。过去,福田村由于相对偏僻而无人问津;如今,未开发的古村形态以及毗邻云东海北湖的生态环境,却成为其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云东海街道美化福田村池塘,打通村中与云东海北湖环湖路连接的道路系统,并将村里的荒地变成稻田与花海,不断激活福田村的生态环境底蕴。
今年以来,随着连片波斯菊、油菜花以及向日葵次第开放,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福田村人气不断攀升。曾经无人问津的小水乡,摇身一变成为三水的“网红村”。
村民腰包鼓起来 年人均分红从1000元到10000元
走进福田村,入眼便是别致的小楼、变宽变靓的道路,在绿意盎然的小公园里,村民们运动聊天。这几年,福田村不仅提升了“颜值”,亦从添置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集中回收点等硬件设施入手,让村民获得实惠,生活更加便利。
“村里就像花园一样。”村民梁阿婆今年90多岁,每天清晨喜欢在村里散步,看着住了几十年的村庄越变越好,她心里乐开了花。现在,不仅游客喜欢到福田村玩,不少“走出去”的年轻人也常常回村住,就连村民们闲置多年的房子都租出去不少。
更加可喜的是,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
“2016年以前,村集体每年人均分红只有300元,加上杨梅村委会每年人均800元的分红,村民年人均总分红也只有1000多元。”福田村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徐耀忠说。
随着福田村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徐耀忠等“领头羊”带头,盘活村里鱼塘、土地,让闲置的集体资产产生经济效益。近3年来,福田村每年光是土地租金收入就高达150万元,由此带来的年人均总分红增加至10000元。
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前不久,徐耀忠终于等到了两栋小楼的租赁合同,租赁面积总共才1000余平方米,却让他开心了好几天。
“这是村引入的首个民宿项目,村民租出闲置住宅,交给专业公司来运营,过几天民宿设计方案就出来了。”徐耀忠开心道,在他看来,这是福田村踏出将人气转为财气的第一步。
“社会投资都看好我们,投资意愿很足。”徐耀忠说,如今旧村区域正在提升改造,将有连片民宅改造为民宿,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徐耀忠和村民们都相信,这条致富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畅。
顺德版“珠江夜游”要来啦!日前,顺德中心城区6个建设工程项目,征询人大代表意见,其中就有德胜河夜游项目,该项目将打造成顺德版的“珠江夜游”。
顺德中心城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就德胜河夜游、新型轨道交通建设、清晖广场、文化传媒中心、大良片区学校扩容提质、华侨城欢乐海岸停车位配套6个项目,于8月7日上午向区人大常委会和部分人大代表征询意见。
当天上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雄钊、赖剑辉,区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参加座谈会,听取相关负责同志关于上述项目议题的情况汇报。
大力开发德胜河、潭洲水道等夜游项目,扩大“顺德之夜”影响力,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点——这是今年顺德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所部署的任务。顺德中心城区建设工程指挥部着眼于顺德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提升顺德中心城区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经过前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后,提出了上述6个项目。
航拍德胜河两岸。/珠江商报记者周焯杰摄
● 据介绍,德胜河夜游项目将打造顺德版的“珠江夜游”,彰显“一河两岸”城市景观魅力。
● 新型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将采用低运量轨道交通串联行政服务中心、德胜商务区、顺德港澳城、华侨城、顺德糖厂、德胜体育中心等重要区域的“交通内循环”。
● 清晖广场将利用原华侨中学旧址的用地,依托清晖园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体验及市民休闲、城市绿化、停车的复合型城市广场。
● 文化传媒中心将促进顺德融媒体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创客空间。
● 大良片区学校扩容提质将充分利用具备扩容条件的中小学进行改扩建。
● 华侨城欢乐海岸停车位配套将解决当前节假日游客停车难的问题。
对于上述六个项目,区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进行充分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对于德胜河夜游项目,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雄钊建议突出顺德特色,丰富“一河两岸”观光资源,把灯光亮起来,提高夜游吸引力和生命力,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赖剑辉表示,清晖广场的设计要配合好清晖园的风格,同时做好人车分流,提前谋划停车位挖潜和停车场管理问题。另外,华侨城欢乐海岸车位要做好科学研判,摸清数量,并充分考虑地铁三号线开通后可能带来的交通分流影响,积极发挥好公共交通的接驳作用。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