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金沙大桥珍贵老照片曝光,27年迎蜕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丹灶的城市变化发展令人瞩目。凭借敢闯敢为的“有为精神”,不断崇实善为,才得以今天的面貌。现在我们就通过一组对比图来看看过去的27年间丹灶金沙大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桂丹路主路,容铸华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丹灶隶属南海县第一区和第四区,1957年取名“丹灶乡”。1987年,丹灶撤区建镇,正式成为丹灶镇。1993年,桂丹公路开通;1994年,南海金沙镇金沙大桥正式落成通车,联通金沙和狮山、桂城等地。桂丹公路和金沙大桥的开通,被称为丹灶的“第二次解放”。丹灶前往广州只需40分钟,前往佛山只需25分钟,结束了被称为“南海的西伯利亚”的历史。
金沙大桥通车典礼当天,人们纷纷前来观看、热烈祝贺。徐铭能摄于1994年金沙大桥的建造改变了长期以来由于东平水道自然分隔,河两岸的金沙与小塘往来隔江相望,人们只能以坐船往来的状况。
金沙大桥通车典礼当天,人们纷纷前来观看、热烈祝贺。徐铭能摄于1994年
2005年,南海进行区域调整,原丹灶镇、金沙镇合并组成了现在的丹灶镇。
而金沙大桥作为桂丹路重要节点之一,联通丹灶和狮山,实现货车与小车的分流,大大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效率,方便出行的市民。正所谓“金桥架起,路通财通”,作为桂丹路的“咽喉”,金沙大桥随着立体交通网日臻完善。
金沙大桥打通了丹灶与广佛的交流大门。简永明摄
金沙大桥车水马龙,市民外出一路畅通。容铸华、简永明摄
此外,多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和高速路也陆续被连接起来,为丹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让更多人才、产业、文化等资源向丹灶集聚,促进丹灶迈向“高质量全面发展标杆镇”。
夜幕下的桂丹路,车水马龙、华灯璀璨。简永明、招海珊摄
百年奋斗征程,几多坎坷,几多奇迹。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征程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飞跃发展,前行的历史波澜壮阔,成就非凡,南海丹灶亦一路扬帆,追逐梦想。未来,南海区计划投资24亿元的丹灶轨道交通项目启动研究,广佛新干线及西延复合通道工程、季华路西延线工程、南海中线公路工程等快速路项目展开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丹灶镇的路网,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助力南海西部融入广佛都市圈,实现全域化同城和区域融合发展。
日前,顺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上半年市场主体最新数据,今年1-6月,顺德区新登记市场主体达34203户,较去年同期增长40.88%,日均新增市场主体188户,较去年同期的133户增长41.35%。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数量为30.67万户,同比增长13.87%,五年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从市场主体类型来看,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占比均衡,呈“四六分”结构,齐头并进。其中,市场主体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与顺德坚守实体经济、推动旅游美食文化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从各镇街特色行业布局可以窥得,十个镇街各有千秋,已然走出“一镇(街)一特色”。大良、北滘、伦教的特色行业为商业服务业;勒流、容桂、陈村的特色行业为金属制品业;乐从、龙江的特色行业为家具制造业;均安的特色行业为纺织服装业;杏坛的特色行业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顺德市场主体保持稳步增长,与便利营商改革息息相关。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为目标,顺德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模式,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推出了多项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自助办为例,顺德依托“商事主体一门式受理审批平台”和“24小时智能商事登记系统”,率先构建登记窗口、自助办照终端机、手机微信端、电脑PC端“四位一体”的商事登记服务模式。数据显示,自助办理设立登记的业务占比为77.51%,其中个体户自助办理设立登记的业务占比93.30%,自助办理率在佛山五区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4月起,顺德率先试行“一照通行”改革,经营许可证信息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加载在营业执照上,群众办理执照和许可证时限压缩85%,材料数量压缩30%,惠及全区4万多户市场主体。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佛山市委提出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在优化企业开办便利度和激发市场活力上,顺德接下来多箭齐发,推动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顺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持续深化“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改革,进一步完善网上办理营业执照业务的相关系统、流程、应用等程序,实现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再者,推行“证照联办、一照通行”改革,今年7月起,办理企业营业执照时需多部门审批的“多件事”整合为一个主题“一件事”,将把各部门的许可信息归集到营业执照上,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此外,推动行政审批实施“全区通办”“跨城通办”,以整合服务资源,打破地域界限,实现顺德与番禺、南沙、蓬江等地业务的互通互办。
南海区西樵镇凰岗村旧址无人居住,周围古木参天。“希望这片树林能和我一样‘老有所养’。”72岁的区伯早已搬出老村,却心有挂念。如今,南海区人民检察院发出全市首份关于古树保护的检察建议,让他看到希望。
西樵镇凰岗村旧址内古木参天
在我国,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放眼南海,被纳入南海区古树名木保护名单目录的古树名木有约650棵,它们是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符号,具有文化、生态、科研、经济等多方面价值。“我们有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确保这些古树名木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南海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梁其祥表示。
古树枝干被刻、划、钉、缠;腐烂树体未及时剔除消毒;在古树保护范围内堆放物料、倾倒垃圾……今年4月起,南海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公益诉讼职责,对南海区部分古树名木的养护情况进行摸查,发现了不少问题。
在凰岗村旧址,一片古树群引起了检察官们的注意。这条老村的房屋群及土地已于1986年被政府征收,村民早已搬离此地。一份由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陈世清及其团队出具的《南海区西樵镇凰岗村旧址树木群年龄鉴定报告》指出:旧凰岗村内的树木群属古树群,树龄达百年以上的树木有12株,均为国家三级古树,其中树龄最大的人面子树为250岁。
“目前,该古树群还没纳入南海区古树名木保护名单目录,处于无保护、无管理的状态。”南海区人民检察院西樵检察室主任潘伟忠指着那棵树龄250岁、需数人合抱的人面子树说。
为有效保护古树群,南海区人民检察院积极履行检察职能,向未依法全面履行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为这片古树群撑起“司法保护伞”。7月4日,记者从南海区人民检察院获悉,这份关于古树保护的检察建议书已经送达相关职能部门。
在这份检察建议书中,南海区人民检察院提出三大建议,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核查并将凰岗村旧址古树群纳入南海区古树名木保护名单目录,落实保护管理工作;对全区的树木资源开展定期普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持续跟进整改情况,确保检察建议落到实处,并以此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效果,让古树名木‘老有所养’。”梁其祥表示。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