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区河口中学预计明年春季学期投用
三水河口中学的主体建筑已建好封顶,目前进入装修阶段,预计在明年春季学期投用。/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三水河口中学改建工程的土建施工已完成近六成,目前正进行内部装修、露天运动场建设和学校围墙砌筑等工序。上述改建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部完成,明年春季学期可投入使用。
河口中学位于三水区西南街道河口车仔路16号,南临北江大堤,东望百年文塔,北邻西南街道办事处。据了解,河口中学改建工程属于原址重建,于2020年11月开始动工建设。该改建工程包括建设3座五层高的教学楼、1座六层高的宿舍楼、1座三层高的食堂、1个400米标准化环形运动场等,建筑面积约26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
记者从三水区教育局财务基建股了解到,截至8月10日,河口中学改建工程的土建施工已完成近六成,其中教学楼、食堂、宿舍楼等主体建筑均已封顶。目前,该学校的楼栋建筑内部装修、露天运动场建设,以及学校围墙砌筑等工作同步进行中。此外,该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空调、厨房设备等也已经进入招标采购流程。预计今年底前,河口中学改建工程可全部竣工,有望明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
河口中学是一所有着半个多世纪办学历史的学校,始建于1959年,于1992年迁到现址重建。学校于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是河口片区居民心目中的一所重量级初级中学。新河口中学的建成启用,将满足周边居民对优质初中教育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充全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目前,三水还有云东海街道博文小学各项基建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场地清洁、局部装修等工作,做好今年9月的投用、迎新准备工作。该校按照省一级小学标准打造,计划设立一至六年级共42个班级。
俯瞰三水区实验小学。/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三水思贤小学学生在上课。/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开办不到一年,三水思贤小学便俘获了不少家长的“芳心”。作为三水老牌名校三水区实验小学的分校,思贤小学从学校品牌、管理模式、办学理念等方面复制名校经验,办学质量迅速提升。 三水区实验小学对思贤小学的“老带新”发展模式,是三水去年以来大力推动小学“名校+”工程的具体体现。作为三水区2020年度“民生十件实事”、2021年三水区政协常委会专题调研议政建议案关注重点,三水“名校+”工程被寄予了提升区域教育供给质量的厚望。 在2016年全面启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三水去年重拳推出“名校+”工程,聚焦聚力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成就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推动全区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跑出“加速度”。 实施一年以来,“名校+”工程为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什么?未来走向又将是怎样?
直面难题 破除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怪圈
今年9月,云东海学校将迎来第四批一年级新生。2018年投用以来,因优质的环境和完备的硬件,云东海学校备受家长喜爱。过去5年来,三水投入超9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1所,新增学位10150个,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是城市魅力的重要内涵,是关乎长远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三水以空前力度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提质创优建高地”“筑基强腰树品牌”两大行动,学校、学位、名师等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了量的飞跃,教育质量和成效得到显著提升。
2021年的一张中高考成绩单或能体现三水教改成果:高考方面,全区有3413名学子圆大学梦,近七成可上本科;中考方面,全区最高分699分,挺进全市前十名,各学科单科满分考生41人,龙头学校培优再突破,普通公办学校成绩实现连年攀高,民办学校成绩稳步前进,初中教育挺起“腰杆”。
自我比较,量质齐头并进。对标先进,仍需砥砺前行。
此前,三水区政协历时数月调研,专门撰写了一份《深入实施“名校+”工程,实行优质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从上世纪末开始,三水优质小学学位主要依靠三水区实验小学和西南街道中心小学这两所小学供给。但截至2021年,上述两所小学每年提供的一年级优质学位不到1000个。
《报告》提出,新建的北江小学、思贤小学、云东海学校等虽然条件好,但作为新学校成绩未出,尚未形成影响力。而三水初中教育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只有三水中学附属初中和西南中学两间优质初中。
当优质小学、初中供给学位数量与群众对高品质教育需求出现差距时,三水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问题:优质生源外流。但事实上,学生“走出去”并不一定“学得好”。调研显示,外流生源在成绩上,只有20%有所提升,40%没有明显变化,还有40%出现不同的程度下降。
为了让学生留下来、学得好、品德优,三水一直在竭力寻找破题之道。
去年,三水在区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名校+”工程,建设三水区实验小学分校区,推动西南第十小学与华侨中学、西南中心小学与西南第八小学抱团发展、携手共进。三水把该项工程作为2020年“民生十件实事”,可见决心之大。
所谓“名校+”工程,指的是以名校带头,通过以强带弱的方式,提升薄弱学校,不断增加品牌学校数量及质量,产生“雁阵效应”。
在推进“名校+”工程之前,三水早在2017年已推动三水中学、三水中学附属初中、西南中学、三水区实验小学成立三水中学教育集团,经历数年探索已经成功走出一条集团化办学路径,实现管理一体、资源共享、文化共建,释放出“1+1>2”的聚力效应。
三水“名校+”工程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三水拟借此放大优质教育品牌和资源的乘数效应,以点带面复制名校经验,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推动全区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CP”圈粉 名校引领新校快速提升
随着“名校+”工程正式落地三水,先后推动了三水思贤小学、西南第十小学两所公办学校实施区一级办学,其中思贤小学办成三水区实验小学的分校,西南十小改办为华侨中学附属小学,三水的教育格局发生较大改变。
一年来,三水区注重加强名校与“+校”之间的师资培养、教学研究、学生活动、校园品牌特色等方面的交流,加快提升新校、弱校的竞争力和办学质量。目前,三水已经在小学“名校+”工程项目投入3.2亿元,惠及北江片区1620名学生。
以思贤小学为例。该校开办以来,注重通过输入三水区实验小学的学校品牌、行政干部、教师团队、管理模式、办学理念、文化内涵等,复制名校经验,快速提高新校的办校水平。
强化师资培训、教学教研,是区实验小学以老带新的有力抓手。过去一年,思贤小学仅有一年级学生在读,暂无配置心理健康教师,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因此缺位。借力三水区实验小学,思贤小学邀请到骨干心理教师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培训主要聚焦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案例操练等形式,切实提高了思贤小学教师们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思贤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区实验小学、思贤小学除了共同开展专业培训,还注重以名师引领构建心理教育共同体。区实验小学的专任心理健康教师冯丹蕾,是三水区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主要成员,专业水平比较高。今年5月,思贤小学全体班主任还加入由冯丹蕾组建的儿童性教育讲师团,促进了教师们学习交流、共同研讨。
去年9月,华侨中学新增小学部,即仅有一墙之隔的华侨中学附属小学,该校开启了小初高12年一贯制办学模式。
探索打通小初高阶段课程衔接,成了华侨中学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华侨中学相关负责人说,该校从小学部和中学部教育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建、校研一体化等多个维度发力,强化华侨中学校园办学特色衔接,加强优质生源的培养力度。
“名校+”工程的落地落实,满足了不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
三水市民李女士很是看好三水区实验小学、三水思贤小学这对“CP组合”。她家住北江新区,家中的大宝今年幼升小,顺利报读思贤小学。“三水区实验小学的学位很抢手,招生工作实施摇号入学,报读难度大。相信家门口的思贤小学在区实验小学的带动下,办学质量不会差。”李女士说。
任重道远“名校+”乘数效应仍需放大
经过一年探索,三水“名校+”工程成功通过先进带动后发,让名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得以高质量地分享,让优秀师资得到价值最大化,使新建学校、普通学校快速提升,跟上名校的办学标准和水平,名校“CP组合”在家长群体中迅速圈粉。
三水区实验小学与三水思贤小学的阶段性实践成果印证了“名校+”路径和方向大有可为。放眼国内,多个地区、学校的探索经验均验证了,与名校抱团发展确实是快速提升区域教育资源质量的一条“捷径”。
以西安市新城区的太华路小学为例,该校在另一所知名学校新知小学的帮扶下,移植新知小学的管理理念、文化与教学管理模式,共享校本课程、特色教学和校园文化,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班主任论坛等,最终建成全市小学首个智慧思维创客空间、西北首个智慧音乐创客教室,快速提升为周边群众认可的新优质学校。
目前,三水的“名校+”工程尚在持续探索阶段,数量、质量均有待提升,成熟模式仍有待探索。
根据《报告》 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西南十小归属华侨中学附属小学之后,有机融合模式仍需进一步深化探索; 另一方面是试点可以进一步扩大,以云东海学校为例,该校是三水新建的首所公办九年一贯制高标准学校,硬件标准非常高,但暂未纳入区“名校+”工程试点。
三水显然更多需要思考如何将“名校+”效应进一步放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和可持续供给能力。
有教育业内人士认为,三水可以将新建硬件设施好的新学校,如云东海学校、北江小学、思贤小学先纳入“名校+”的范围,利用老校的力量,促进新校的快速成长,促进优质教育的扩大,进而提高各校办学的积极性。
三水区政协常委、三水华侨中学教师师姚妮认为,教育部门应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名校和“+校”之间可以进行同步管理、同步配备师资、同步设置课程、同步教研活动等策略,逐步在区内实现高标准、高水平办学的目标。针对部分群众对三水基础教育情况在认识上存在滞后,三水可以加大宣传“名校+”工程力度,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面对如何快速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课题,三水也将持续发力。
三水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三水“名校+”工程将进一步推动已有名校与“+校”互动交流,促成更好的效应作用;同时把“名校+”工程实施范围扩大,今年计划在芦苞镇推动实施小学“名校+”工程,以强带弱的形式整体提升芦苞镇公办小学教育质量。此外,未来五年,全区预计投入超18亿元,力争完成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9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3404个。
当下的三水,正努力让教育成为城市三水的一张新名片、一种新竞争力。三水期待的,不仅是通过教育留住优质生源,更要通过教育吸引优秀人才落户发展。
安恒、佛照明一期已投产,润泽科技、一汽解放、大唐热电等项目已动工,中南高科完成预招商43家;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攻坚,陆续对16个村居所涉地块4375.33亩进行改造……8月12日下午,荷城街道召开下半年政情通报会,审议街道上半年工作报告,听取与会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今年3月,荷城街道对德胜岗村级工业园进行拆除重建。/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摄
加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探索
在高明产业体系中处于“长子”地位的荷城,其产业的发展被视为支撑起整个高明产业发展的“脊梁”。推动制造业发展总量上规模、核心竞争力上水平、产业结构上层次,也成为荷城过去几年间在产业发展中的主线。
“一直以来,荷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市镇街排前列。未来几年,要通过走绿色转型道路,来推动整个街道的融合发展。”在政情通报会上,荷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宝坚说,荷城要当好全区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不断扩大制造业规模,往数字化、生态化、高级化、高端化方向进行升级转型。
荷城街道德胜岗村级工业园将被现代化的高标准厂房所取代,并引进一批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摄
上半年,荷城推动了不少制造项目取得新进展。其中,安恒、佛照明一期已投产,润泽科技、一汽解放、大唐热电等项目已动工,中南高科完成预招商43家。
以润泽科技为例,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规划中,荷城将借助润泽(佛山)国际信息港平台,联合工业互联网软件服务商,培育更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如今,润泽(佛山)国际信息港建设正在加紧推进,一期工地塔吊林立,施工人员忙碌不停。项目部负责人介绍,润泽一期在2020年年底开工,按计划,今年9月底,2栋4层楼的数据中心将封顶,另一栋数据中心和快速反应中心也将在今年11月底前封顶,预计年底投产。
为了推动项目的加快建设,荷城同步打造优质的企业服务品牌,积极开展“企业暖春行动”和“企业首席服务官”,街道班子成员带头走访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壮大和整合街道商会平台,推动实施项目代办制,深化月度政企联席会议制度,今年上半年,已经走访企业超150家,累计协助企业解决问题超80个。
荷城街道办事处主任朱洪星表示,荷城将继续全力争创营商环境新优势,包括继续深化企业首席服务官、深入推动荷城街道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运营等,持续推动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精准服务。
润泽(佛山)国际信息港(一期)效果图。
全力攻坚村改重塑发展新空间
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是荷城重塑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位于西安片区的吉星工业园,是荷城今年推进的村改项目之一。目前,工业园厂房已经陆续清拆。
吉星工业园占地50亩,主要生产塑胶类产品,过去地块使用人一直未能获得完全的土地证。此次通过村改,不仅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园区也将升级提升,初步计划要建设10万平方米的多层厂房,打造为智能制造园区,为附近的一汽解放等重点项目作产业配套。
另一村级工业园德胜岗的改造进展也较好。近期,有关德胜岗土地合作开发经营资格中标公告完成公示。这也是全区首个以村委会为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合作开发的村改项目,对推动荷城乃至全区村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村改总攻坚是一场不得不打、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为让村改提速增效,荷城上半年公布了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总攻坚两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全面启动荷城街道村级工业园及零散用地的整治提升工作,改造方向涉及工改商住、工改工、国有用地工改工、复垦复绿等,以拆除重建为主,占据改造任务数的六成左右。
上半年,荷城街道已经完成村级工业园全面改造约145亩,完成率为65%。下一步,荷城将全面启动村级工业园及零散用地的整治提升工作,推进村改办进行实体化,完善决策议事制度,引入第三方咨询服务,出台村改工作手册,为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夯实基础。同时,荷城也计划积极对接优质文旅资源,推动产业导入、项目落地和环境提升,打造高品质生态文旅产业高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