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勒流举办“聊顺德——让顺德祠堂焕发新风韵”活动
祠堂,是岭南文化最为鲜明的符号之一。俗话说:“顺德祠堂南海庙”,拥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顺德,至今仍保留着近千座明清时期的岭南广府祠堂。祠堂不仅记录着当地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在当下,如何活化和利用好祠堂文化,助力顺德乡村振兴和城乡品质提升?9月8日,勒流街道举办“聊顺德——让顺德祠堂焕发新风韵”活动,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相关职能部门代表、村居(社区)代表等共聚一堂,围绕打造好顺德祠堂文化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大咖”支招
打造文化品牌焕发祠堂新魅力
顺德祠堂有何特点,应如何正视其文化价值?在顺德知名学者李健明看来,顺德祠堂是一部500年从未中断的历史,从中可管窥顺德人文、风俗、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祠堂从古代的制度空间,已演化为如今的艺术文化空间,在这里能清晰地找到顺德的历史文化脉络。”
以勒流为例,勒流街道纳入顺德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里的祠堂有30处,其中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有20处,且绝大多数都有近百年历史。每一座祠堂都是古建艺术与岭南文化体现,印证了勒流人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
顺德区社科联主席沈涌认为,顺德祠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统家庭、文化的载体,是乡村文化底蕴与特色所在。在当下,应采取理性态度,针对祠堂这一文化符号认真研究、深度挖掘。在祠堂活化方面,应结合村居实际,做实做细“一村一品”,树立村居文化品牌,如粤曲、醒狮、古建、非遗等形式,让祠堂文化特征更凸显,同时要加强对祠堂的整体后期维护,开展持续性的活动策划,让祠堂融入更多新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祠堂文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何挖掘祠堂文化,实现文化振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佛山市委党校原副校长何劲和建议,各村居要利用好祠堂的社会功能,让祠堂成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公共空间。“顺德应整体统筹祠堂文化资源,打造好这一重要的区域文化品牌,不断融入新时代文化元素,吸引青年人走进祠堂,真正对祠堂文化感兴趣。”何劲和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市政协委员麦立军的认可,“修建祠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要发掘祠堂的文化内涵,这需要凝聚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如此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麦立军认为可以将乡村优秀文化、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融入到祠堂文化中,让人们摆脱对祠堂的刻板印象,从而焕发祠堂的新风韵。
寻找“最美祠堂”
勒流创新活化方式助推乡村振兴
作为岭南水乡的代表之一,勒流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在古祠堂创新保护、活化利用方面,勒流街道结合古祠堂的文化特色,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活化路径,形成了四种活化类型,包括将祠堂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平台和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旅游景点等。
为进一步保育与活化文物古建,近年来,勒流设立文物古建修缮活化专项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活化支持。前年,勒流推出“走祠堂,采家风”策划活动,走进勒流各村居,对具有代表性的祠堂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去年,西华梁公祠修缮、上涌孔公祠以及苏六朋故居祖祠修缮活化项目已纳入区第一批“四古”修缮活化项目,目前祠堂修缮已基本完成,将陆续活化为村史馆、书画室等文化场馆,使之成为传承勒流历史文脉、展示勒流文化底蕴新的文化地标。
勒流街道党工委委员江霞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聊顺德活动,集纳各方智慧,寻找保育和传承好祠堂文化的新模式,探索祠堂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之路。接下来勒流计划开展寻找“美丽祠堂”评选系列活动,将从祠堂建筑风貌、文化内涵、日常管理维护以及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程度等四个方面设定标准进行评选,最终推出一批勒流最美、最有代表性的祠堂,打造标杆形成示范。
据悉,该活动将在今年9月中旬正式启动,将经过村居创建、村居推荐、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等环节,最终评选出第一批8个勒流“美丽祠堂”。通过创新祠堂保护和活化活动,激励村居动员各方力量,强化祠堂管理和提升,让祠堂文化内涵更丰富、环境更优美、氛围更和谐,打造好勒流祠堂文化品牌,从而焕发祠堂文化新动能,助推乡村振兴。
重点投入,优先保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待遇,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优秀的学校、优秀的团队、优秀的教师将获得更高的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9月10日,在属于广大人民教师的节日里,陈村镇在庆祝2021年教师节暨奖教奖学表彰大会上,陈村教育基金会重磅发布新修订的《陈村教育基金会奖教奖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为陈村镇教育工作者送上了一份暖心“厚礼”。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寸丹心铸民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以陈村教育基金募捐为契机,陈村镇在新修订的办法中,通过“招才引智”“校长激励”“精英激励”等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这是一座城市对优秀教育人才的礼遇,也是陈村镇全社会凝心聚力支持教育、陈村镇委镇政府把教育当成最大民生工程和核心城市竞争力最掷地有声的宣言。“高质量的教育,既是为满足广大市民最迫切的需求,也是为了留住更优秀的人才。”陈村镇党委书记黄志捷表示。
立足“湾区极点”,陈村将于未来三年,通过落实《陈村镇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投入不少于20亿,新增1万个优质学位、8千个宿位,把陈村打造为“育英才、聚人才”的教育高地,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扎根陈村、建设陈村、发展陈村。同时以一流的教育作为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品质提升的“先手棋”,全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品质智城”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打造教育铁军
用最优秀的人培育更优秀的人
作为《三字经》作者区适子的故里,陈村自古崇文重教、人文鼎盛。一直以来,陈村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如果说知识和人才都有赖于教育,教育因而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决胜因子和先行者,那么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就是教师现代化。强教必先强师,已经成为了共识。
因此,无论是今年3月份陈村教育基金募捐活动的启动,还是同期《陈村镇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打造陈村的教育铁军都是重中之重。“教育基金不仅仅是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器,更是尊师重教最直接的行动。”在教育基金募捐启动仪式上,陈村镇党委书记黄志捷就明确指出,陈村要加大力度把教育投入更多地向一线教师和基础设施倾斜,充分发挥教育基金在育人才、建队伍、树标杆等方面的激励作用。
重新修订《实施办法》,正是教育基金转化为更好更优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平与教育品质的第一步。据悉,截至目前,陈村镇首批教育基金募集已超1亿元。“与原来的奖励办法相比,新实施的办法奖励范围更广、奖励力度更大。”陈村镇教育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中,为切实提升基础教育人才队伍素质,针对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及队伍激励,陈村镇新增了“招才引智”“校长激励”“精英激励”等多个计划,对不同层面的优秀校长、老师进行5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基金绩效奖励。对于原办法中已经设置的“名师工程”建设、教育工作者奖、素质教育奖等项目,在《实施办法》中,奖励力度翻倍增加。
陈村镇教育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的奖教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全面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教师在岗位上更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更有荣誉感,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下阶段,随着《陈村镇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陈村将创新教师人才引进方式,深化“名师工程”,实施成长青蓝计划、“头雁”计划、校长“领军”计划,实现新增首席教师20人,区镇“三名人才”、骨干教师150人,新评名校(园)长、名教师(班主任)工作室15个,高层次人才占比超20%,锻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铁军,引领陈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学位供给
全域布局高品质教育资源
“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教师、最美的风景是校园、最好的建筑是校舍”,这是顺德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也是陈村教育努力的方向。愿景的实现,资金是保障。今年初,陈村提出未来3年投入不少于20亿元,实施教育品质提升八大工程。仅仅是今年,陈村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预算就达6.71亿元,同比增长超80%。
打造名校树标杆、完善布局增学位,这些都是教育品质提升最直观的体现。今年3月份,在陈村西部片区,三龙湾学校(暂定名)正式启动建设,将建成84个班办学规模,提供3900个优质学位,打造成为三龙湾教育标杆。
一座名校,可以引领一个地方的希望与未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配套,三龙湾学校的启动建设,是陈村镇建设高品质学校,增加优质学位的第一步。未来2年,陈村还将在东部吴家围片区高标准建设1所标杆学校,并完成陈惠南纪念中学、陈村镇初级中学、潭村小学、梁钊林纪念小学等4所学校的重建、扩建,丰富学位供给体系,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在学位供给方面,通过新(改、扩)建7所学校,新增5所普惠幼儿园,陈村将新增一万个优质学位、8000个宿位。其中,学前教育领域,仅2021年,陈村镇投入1.8亿元,新增普惠幼儿园学位近2000个,公办幼儿学位增加100%,普惠学位增加50%。
与优质学位供给的逐步推进相比,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陈村镇用了2个月的时间,对辖区内多所学校开展了校舍改貌工程,一举解决了学校师生和家长“急难愁盼事”,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
“一回到宿舍,就发现宿舍里安装了空调,以后睡觉休息就更加舒服了。”开学当天,陈惠南纪念中学的学生都为经过装修、加固的宿舍楼点赞。除了对校内两栋学生宿舍楼进行提升外,在秋季学期,校园生活区内,用作教师公寓的“陈瑞鸿生活楼”也将交付教师使用,学校教师的生活、住宿问题得以解决,将更安心、用心地投入工作。
聚焦五育并举
“自华教育”深化教育内涵
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国家“双减”政策的提出,归根结底也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指向教育的未来。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大的舞台,聚焦五育并举,陈村在“一校一品”良好教育生态上建立起来的“自华教育”区域教育品牌与“双减”政策不谋而合。
强调“养成自主、成就自信”,倡导尊重个性,成就个人层面的“各尽其美”,陈村“自华教育”区域品牌的打造,早在五年前就已经“萌芽”。在2016年,陈村镇率先实施创建特色学校的战略,以陈惠南纪念中学、中心小学、吴维泰纪念小学、碧桂花城学校、仙涌小学、潭村小学6所学校为陈村特色创建的试点学校及重点扶持对象,陈村正式开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工作。
2019年,重点扶持学校扩展到10所;至今特色项目也从2020年的10个增至2021年的22个,成功打造了4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所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3所市级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以及3个区级特色项目基地。
青云小学的武术醒狮专项体育教学、潭村小学的“适子教育”、陈惠南纪念中学的“适性发展亮我惠人”……放眼全区乃至全市,陈村镇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品牌都是一张亮眼的名片。随着全镇各中小学校“一校一品”格局的形成,陈村提炼出“自华教育”区域教育品牌,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举办特色学校创建成果展示活动,吸引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湾区城市的教育人士参加。
玉琢成器。未来3年,陈村还将在特色品牌打造上加紧发力。一方面,陈村将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建成2-3个在全市领先的品牌学科,充分利用科技、大数据为教育赋能,积极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融合应用,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未来学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升级。另一方面,陈村将深化集团化办学建设,投入专项资金打造青云教育集团,推动“青云中学”品牌进入广佛地区公办学校的领军阵营,打造成湾区品牌教育集团。
同时,陈村还将投入300万元,深化区域联合教研工作,以教研教改为抓手提升教育质量;开拓优质学校名师(校长)资源,搭建交流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全镇;加大与广州等一线名校的跨区域合作,实现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构建教育高地
为“湾区·智城”建设赋能
地处三龙湾的核心区域,恰恰处于广佛合作试验区的先导区及核心区,陈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以及内外兼修的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已然成为顺德参与高质量广佛全域同城化合作的重要载体。随着广佛环线、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佛山地铁2号线即将开通,人才流、知识流、高端技术流等要素充分涌动,“轨道上的陈村”已经成为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要承接好快速涌入的湾区资源,必须有高品质的城市作为载体依托。而其实,打造高品质城市,一直以来都是陈村用心用情用力去做的事情。紧扣新发展理念,陈村将2021年定为“品质提升年”,全面推进包括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境、政府服务等五大方面的品质提升行动,厚植陈村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如今佛山把创建一流的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的首要工程,一流的产业需要一流的人才,留住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教育。对全力打造“湾区极点·品质智城”的陈村而言,花大力气办高质量的教育,不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迈入新发展阶段,陈村的区域优势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陈村镇将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抓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聚焦教育品质提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优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为城乡品质提升、招商引资、引才育才提供有力支撑,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陈村镇教育基金募捐芳名录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顺德陈村,随着时代变迁,从水运到陆运,再到轨道时代的来临,正迈向从千年花乡到湾区现代城的华丽蜕变。陈村教育,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实现了从教育小镇到教育强镇的跨越式发展。
奖教兴学,民心所系。陈村教育基金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襄助,凝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强大合力,激励着广大学子奋发成才、广大教师倾力育人,为陈村镇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1年3月,陈村镇在全社会开展募捐活动,汇聚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公益项目、奖教奖学以及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等,助力全镇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镇掀起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乐,商以助教为善,师以从教为荣”的教育基金募捐热潮,首批募集资金目前已超1亿元。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在此,陈村谨向所有参与陈村教育基金会募捐的单位和个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刊载捐款一万元以上的单位、一千元以上的个人芳名,以兹留念。
对这笔凝聚着全镇人民和各界人士的爱心、热忱和汗水的善款,陈村必定格外珍惜,严格管理,妥善使用,让陈村教育基金充分发挥助学奖教的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把陈村打造成“聚人才、育英才”的教育高地。
“现在去学校接送孩子,终于没那么堵了!”9月1日开学日,位于佛山市实验学校西门外的全市首条智慧潮汐车道正式启用,通过移动路面上的“潮汐机器人”变化车道数量,方便家长车辆通行。该校学生家长吴女士对该措施赞不绝口。
这一环保“黑科技”治堵举措,在当晚央视一套晚间新闻播出,吸引众多媒体报道,广获社会好评。
为回应民生诉求,禅城交通部门在学校分布密集的石湾镇街道相关片区创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示范区。在拥堵治理过程中,禅城创新投用太阳能驱动的潮汐机器人,持续推广共享校车,坚持以“硬手段”助力环保节能。
整改前:交通黑点加剧大气污染
“近些年,禅城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绩,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汽车保有量日渐增多,交通拥堵渐成难点。”禅城区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中小学校上学放学时间造成的交通拥堵,已使相关区域成为交通黑点。
其中,亚艺片区是交通黑点典型之一。据了解,亚艺片区人口密度较大,周边学校林立。其中,佛山市实验学校、华英学校、环湖小学3所学校的学生总数超过1万,周边还有7个居民小区、3个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导致周边小区群众出行困难、学生家长接送费时费力,直接影响广大市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也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引发大气污染加剧、城市环境恶化。
为回应市民治堵的呼声,禅城区在绿景路以南、魁奇路以北、文华路以西、南海大道以东四条路组成的片区,创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示范区。
“创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示范区项目以减总量、提效率、保安全为总体策略。”禅城区交通运输局交通治堵管理股股长黄福恒表示,创建过程中,为综合改善示范片区出行环境,交通部门配备了一系列科技化、品质化的设施和手段,在拥堵治理的过程中,坚持以“硬手段”助力环保节能。
“两手抓”:拥堵缓解、空气质量提升
本次环保措施助力创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示范区的一大亮点,当数在佛山市实验学校外的荷园路设置全市首条智慧潮汐车道,投用了46台由太阳能驱动的潮汐机器人。
“潮汐机器人可以使用遥控、手机APP进行操控,也可以设置时间后让其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启动,由此可根据上学放学时段动态调整车道方向,合理分配道路资源。”黄福恒表示,禅城区成为全省继深圳市后使用智慧潮汐车道的地区,而太阳能驱动的版本则是全省率先投用。
此外,禅城区通过继续推行共享校车,从源头减少小汽车出行。采用“一线多校”的模式提供共享校车服务,从源头上缓解校园周边私家车流量大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
“针对环湖小学、实验学校、华英学校开通的共享校车现已投入试运行,受到广大家长好评。”黄福恒介绍,目前针对这个片区共开通8辆共享校车,合计约350名学生乘坐共享校车。随着用私家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情况减少,据有关部门统计,亚艺片区周边NO2指标同比直降20%。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