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详细内容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时间:2020-02-16     人气:1276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是远离人向外去求的,是要向内去求的。对于为道的人,如果远离人向外去求,是求不到的,也是不能为道的。”......

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1.道不远人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解释】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是远离人向外去求的,是要向内去求的。对于为道的人,如果远离人向外去求,是求不到的,也是不能为道的。”


佛家也讲了类似的道理来的,在许多寺庙可以看到莫向外求这几个大字的。如果离世去寻觅菩提的话,这是找不到的。六祖大师曾经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每个人的菩提自性,了无一物,可是都在每个人的自心当中。如果离开人向外去求菩提,是求不到的。儒门当中最紧要的心法,也就是关于性命的心法的,这也是儒门的正统来的。


2.伐柯伐柯

【原文】「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解释】这里孔子引用《诗经》里面的一句话来说明道不远人的。


孔子又说道:“《诗经》中讲:砍斧柄啊砍斧柄,其实你真正想要的斧柄并不远,就握在你的手心里的。”《诗经》中这句话虽然浅显,可是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来的。世人骑驴找驴的事情也是常有的事情。道就在每个人心里,可是世人不知,却向外去求。《诗经》中原本是这样说的:“怎么样砍伐斧柄呢?如果没有斧头是不能办到的。怎么娶老婆呢?如果没有媒人是办不到的。砍斧柄啊砍斧柄,其实斧柄并不远,只在你的手心里握着呢,你却去向外去求。我想见到姑娘的面,只需要摆好食具设酒宴。” 斧头在外而斧柄在内,所以只是看到斧头,用斧头去追求做斧柄的。你要的是斧柄而不是斧头。媒人在外而姑娘在闺房内,你要的是新娘子而不是外面的媒人。


孔子又说道:“手里抓住斧柄来砍斧柄,斜着眼睛去看,以为斧柄还远着呢。实则不是的,就抓在自己手心里的。”世人踏遍千山万水去求道,而不知道原来就从来不离自己的身边,道就在自己的心里。古代有位圣人去修道求道,得道以后感慨道:“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孔子又说道:“所以说君子以人治人的,只要世人能够改正回归君子之道就可以了的。”这里以人治人需要解释一下的。抓着斧柄用斧头去做另一个新的斧柄,这有点类似于以人治人,还是比较形象的。这并不是说要用人去砍人,伤害别人的哦,更不是专门用人去整人的,千万不要误解了的。以人治人,首先要修正自己,才能够去用德行感化别人的。以人治人,可以说是首先点亮自己的心灯,再去点亮别人的心灯;先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再去发明别人的明德,如此就能够明明德于天下了的。


如果以自己手里的斧柄来要求新的斧柄,这是万万做不到的。每根木头的秉性是有所不同的,文理和质地都有所区别。即使是一棵树上的木头,也会有所不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斧柄的。手里的斧柄离自己近点,而木头离自己远点,而且是斜视,会有是视觉的偏差的。对于学习绘画的朋友就容易理解一点的,木头和斧柄不在同等的视图内,透视图中大小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来的,我们去看别人,会觉得别人的想法有点不可思议,也根本猜不透别人的想法。现代物理学量子理论使得许多科学家感到困惑,也是这个道理的。传统文化可以破解当今物理学界的难题的。原子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属于微观世界。人也是一个小宇宙,属于宏观世界。以人这个角度去看微观世界,就变形了的,就会觉得量子世界不可思议,是测不准的;就好像是以手里斧柄的标准去要求那块木头一样。假如我们能够缩小钻入原子内部,一切就都觉得再正常不过了的。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规则,也可以用物理数学工具来描述的;每个斧柄都有自己的规则,文理和质地是有所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器,以人治人,就是要把人当人来治理,去引导改正就可以了。而不是硬要用斧头削到完全和自己手上的一模一样,这样是万万做不到的。


3.勿施于人

【原文】「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解释】孔子说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忠恕,也就离道不远了的。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前面有讲到砍斧柄的例子。用斧柄来砍斧柄,如果手里斧柄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它了的。每块木头都有自己的秉性的,只要顺势而为就可以了的。要对别的木头有忠恕之心,如果一味的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别人,这样就违背了中庸之道了的。


以人治人也是如此的,不要以自己的要求来去要求别人,甚至是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却拿去要求别人。


4.丘未能一

【原文】「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解释】孔子说道:“君子之道有四个基本的方面,可是孔丘我却一个都没有能够做好:我想小孩子怎么样对我的,以这种方式来侍奉父母,我未能真正做到的。”父母也许都是想小孩子注意平安健康、勤于学业事业、孝敬父母的。我们都这么想着自己的小孩子,可是我们的父母也是这么期望我们的,可是我们扪心自问是很难做到的。孔子已经做得很好了,他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做好。


孔子又说道:“君主想臣下怎么样对自己的,以这种方式去侍奉君主,这个我没有能够做到的。”这里也讲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君主想臣下怎么样呢?可是许多人都难以做到的。臣下假如有一天当上了君主,他就希望自己的臣下能够忠孝。可是他本身都没有能够做到,如何能够去要求别人呢?诸侯国对周天子都有诸多不敬,如何要求大夫们对诸侯王有什么忠孝呢?


孔子又说道:“我们想自己的弟弟怎么对待我们,要以这种方式来侍奉自己的兄长,讲究孝悌。可是我还是没有能够做到的。”孔子已经做得够好的了,可是他反省自己觉得还是没有能够做到的。由此看来,换位思考,己所不愿,勿施于人,这个真是太难了的。不要用手里的斧柄来衡量新的斧柄的。


孔子又说道:“我们想朋友怎么对我们,我们首先要以这种方式去对待朋友先。我却没有能够做到的。”我们期望朋友能够对我们好,能够讲究信义,可是自己都不能如此对待朋友,如何能够要求别人呢?


孔子又说道:“行要符合常德,说话也要谨慎,如此言行才能符合中庸之道。”


孔子又说道:“对于言行来说,如果有所不足,就不敢不去勉励自己去改。如果言行有余,就不敢不去说尽和做尽的。”言行都要符合中庸之道。什么是行不足呢?前面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可以作为例子的了。如果孝顺父母、侍奉君主、孝悌兄弟和对待朋友有做得不到足的,就要去做足的。什么是足了呢?孔子已经给出标准了的,我们怎么要求我们的子女,我们就要怎么样去侍奉自己的父母的。什么是言不足呢?也可以在这四个事情上面来体现的,如果不足,比如说对父母说话不恭敬等。什么是言行有余呢?言有余,比如说太过了也不行的。孝敬父母,说太过了,要对父母怎么样,可是行却没有跟上,没有能够兑现,这也是不好的。连孔子都说自己四个方面做得不够,难道我们能说做够了吗?我们为人父母的,想子女怎么样对自己,我们能做到以这样的心思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吗?行如果过了也不行的,行有余的例子有什么呢?哪个父母都望子成龙,如果我们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不折手段去成龙,这就是过了的。


孔子又说道:“从前面的谈论可以看出,说话的时候还要看看行,行的时候还要看自己怎么说的,言行都要一致才可以的。”行不能过于言,也不能不足于言,刚刚好就可以了,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我们说要如何孝敬父母,可是行却没有做足,这也是不行的。言不能过于行,也不能不足于行。所以说言行要相匹配,要一致才可以的。


孔子又说道:“这样的君子很笃实地去持守中庸之道。”孔子这里举的都是关于人伦的事情,这些也就是道,也就是中庸之道的。所说的这些都围绕着人在讲的,这也验证了道不远人了。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够修持好自己的心了,就可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