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指物论
第三章指物论
1.指非指
【原文】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解释】万物莫不有所指,而所指并非为万物的实相。公孙龙这一篇文章一开头就把要点给讲出来了。凭着前面两章和这一句话,已经能够知晓,公孙龙已经是得道的了,已经明心见性了的,他已经传承了孔子的心法了的。
古代有句很有名的话:指月之指非明月。圣人看到月亮,想用手指指给我们看,可是我们顺着手指看过去,什么都看不到。我们就会觉得是不是被骗了呢?当然根器可以的人,就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大多数人由于看不到月亮,所以把手指当成了月亮本身了,把这个手指抓得死死的。我们会把白马当成马的实相本身,会把光子当成光的实相本身,会把波粒二象性当成光的实相本身。
指月的手指这个比方适用性很广,语言、文字等也都是指月的手指罢了,并不等于实相本身。数学、物理理论和公式也是指月手指罢了,只是描述宇宙的工具罢了,并不是宇宙实相本身。
2.天下无指
【原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解释】天下如果没有所指,物就不可以称之为物了。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一匹马,如果人眼睛不去看它,它就不会显现什么颜色。如果不去观察,不会有大小和高矮等这些形状的概念。如果不去观察,心不动,马也不会动,即使千里马飞驰而过,也不觉得马在动。正所谓飞矢不动。风不动幡也不动,仁者心动。如果我们不去观察,光这匹跑得最快的马都是不动的。既然光子不动,光子质量就为零了。宇宙由光子构成,心不动,宇宙的质量就为零了。一匹马,连名字都是人给起的、无大小、无高矮、无颜色、无动静,如此还可以称之为马吗?所以说,如果无有所指,外物就不能称之为物了,马不能称之为马了。
既然万物都离不开所指,如果没有所指就看不到。如果没有手指,我们也看不到月亮。如果没有语言文字,我们也无法表达对道的理解。如果没有语言文字,我们也无法说马。当然可以用另外一个字来指向马。《道德经》中讲,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要离语言文字相。既然万物都离不开所指,而物就等同于指吗?这两者是不相同的。
波粒二象性是手指,指向光的实相,这两者有指向关系,但是不能说两者是相等的。白石、白马都是人心中的影像而已。人去观测光,才有了光子。光子也仅仅是影像而已。
3.所指并不等同于万物实相
【原文】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解释】所指,这个是天下所没有的,也就是说是虚无的。如同镜中花、水中月。比如白马这个是所指,白马是人眼睛看马的实相,两者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个本来是虚幻的。手指去弹琴弦,手指对应于心,琴弦对应于外物实相,而琴声就是所指。所指如梦如幻。白马这个词也是人给起的。
外物,天底下实际存在的东西。白马的实相是无颜色的,只有人眼睛去看的一瞬间才有颜色。光的实相本身不是粒子,只有人去观测光的时候,才有了光子。外物的实相是存在的,但是白马实相无颜色、无大小、无高矮、无快慢。
把天下有的东西,等同于天下无有的东西,这样是不可以的。天下有的东西是马的实相,天下无有的东西是白马,白马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白马不能等同于马,所以说白马非马。光子为天下无有的东西,电子也是天下无有的东西。但是光子、电子有对应的实相,这个是存在的。只有人去观测光子、电子的实相,就会无中生妙有,就有了光子和电子。
4.物莫非指
【原文】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解释】天下无有所指这样的东西存在,而外物的实相不可以称之为所指,两者是不能等同的。白马这个是所指,是指向马的实相。白马和白马的实相是不能等同的。
既然说外物实相不能等同于所指,难道不需要所指吗?
如果没有所指,外物的实相根本就无法知晓。外物的实相必须要借助所指而显现出来。外物实相为阴,而外物所指为阳。语言文字虽然是所指,虽然不能等同于实相,但是还是离不开的。经典也是由文字组成的,也是指月之指,如果没有指月之指,我们也很难知道道为何物,也很难知晓真理。所指只是过河的工具罢了,如果过了河,就没有必要背着船了的。
虽然说数学、物理理论和公式,只是所指,但是如果离开所指,离开这些工具,我们无法去很好的描述宇宙的运行。
5.非有非指
【原文】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解释】天下无指。天下无所指,所指都是虚妄不实的。白马为所指,然而这个所指却是虚妄不实的。人的眼睛去看马的实相,光波照在马的实相上反射到了人的眼睛里,人的眼睛接受到了光波,就有了白马的这个影像。而白马的实相是无什么颜色的。白马实则是镜中花,水中月。
而物不可谓指者。所指虚妄不实,外物的实相不可以称之为所指。外物的实相是实相,而所指是所指。正如手指是手指,月亮是月亮。如果没有手指也不行,那我们根本不知道有月亮。如果没有佛典,我们千古不知道有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佛典并不等于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需要自己去做实验,去证得。光子是光子,光是光;光子对应于白马,而光的实相对应于马的实相。
非有非指也。并非真的有,真的存在;也并非都是所指。马,我们眼中的飞奔驰骋的千里马,果真是如同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吗?我们听到战马的嘶鸣声,看到战马在战场驰骋,看到战马一身雪白,这些都是实有的吗?并非真的实有的。马的实相不是如此的,马的实相无有什么颜色、无有大小、无有高矮、无有快慢。飞矢都不动,千里马何尝动呢?千里马不动,光马也不动的,连光都不动,那么世界万物还有动的吗?马的实相是和万物为一体的,连名字都没有。马的实相也不能说没有任何东西。白马幻象可以说是所指,但是所指并不是实有的,而是幻象。这个指向马的实相。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不能说外物实有,也不能说外物的实相都等于所指。外物的实相、外物的所指,两者还是不能等同的。
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我们眼中的外物,无不是所指。我们看到的飞驰的骏马,看到的美丽的石头,这些都是所指。我们看到的都是幻象。然而所指并非所指的实相本身,这两者是不同的。
6.白马名字不等于白马
【原文】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兼不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解释】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前面已经讲过了,天下无所指,所指都是虚妄不实在的。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写了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里所讲的内容跟此书也是相通的。意志对应于马的实相,表象对应于白马,这个白马只是幻象罢了。虽然这个所指是虚妄不实的,但是不能说不存在,能够说白马不存在吗?我们明明都看到活蹦乱跳的。白马这个所指,生于白马的实相。万物都是如此,各有名字,但是这些名字并不是真正的指。对于一般的人,以为这个名字就是所指,名和实这两个事情,以为就是找到了真理。实际上还不是的,真正离相,是要找到所指。所指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万物,也都是影像罢了。但是万物的实相并不能说绝对没有。
不为指而谓之指,是兼不为指。白马和马这些名字,不可以就当作万物之指。白马这个名字也是对应于白马这个幻象的。这个也不能够称之为指的。公孙龙这里说的,真正的指物就是我们眼中的幻象。白马就是公孙龙的指,而不是白马这个名字。我们去看马的实相,就有了白马的幻象,这个就是所指。光子只是个名字,对应于我们眼中的光子;而我们眼中的光子也只是幻象罢了,这个才是真正的所指,指向了光的实相。请注意,这里有两层对应关系的。这里让我们想到了庄子关于影子的比喻。影子周围有一个光圈,光圈会随着影子而动;光圈抱怨影子,然而影子也同样有苦衷。影子说,身体站,我也得跟着站;身体坐,我也得跟着坐。然而身体也有苦衷,大脑叫它干啥,它就干啥。然而大脑就是主宰吗?大脑就等同于心了吗?实则不然,大脑、五脏六腑合和而生心。中医有讲,心藏神,肝肺魂魄。大脑还不是真正的主人,而是我们的心。然而我们的心就是主人了吗?我们需要恢复本心,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
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如果把不可以为指的名字当成了所指,这个是不可以的。如果把白马这个名字当成了白马的幻象本身,这个也是不可以的。白马的名字不等于白马。如果把光子的名字当成了光子的幻象本身,也是不可以的。我们看到这里,可以知晓,公孙龙反反复复已经把这个名相讲得很彻底了。
7.天下所兼
【原文】且指者,天下之所兼。
【解释】且所指,虽然是指向外物的实相,然而也有名字指向所指的。所以说指,是兼而有之的。举例来说,白马这个名字对应于白马这个幻象。人眼睛看到白马的实相,一瞬间就产生了白马的幻象。然而白马的幻象又对应于马的实相。
或者说一个外物有两个不同的名字,也可以说是兼。汉字中讲道,英文中也有一个Tao,这两个都是指向同样一个东西。
或者所互相为指向。白马名字指向白马幻象;白马幻象指向白马实相。互相指向可以称之为兼。
8.不可谓无指
【原文】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
【解释】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虽然说所指不存在,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眼中的幻象,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也似乎真真实实存在一样。也不能说绝对的无的。人眼去看马的实相,一瞬间就会赋予马颜色。世人眼中的外物即是幻象,不可以说无所指。
不可谓无指者。不可谓无指者。所以说不可以说无所指。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我们说光子是所指。如果说光子实在的有,这个也是不对的。人去观测光的实相的一瞬间,就有了光子。所以说,光子实有,这也是不对的。如果说光子绝对的无,这也是不对的,明明我们观测中都有,理论计算也是由的。
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也;前面已经解释过非有非指。下面还专门再解释,我们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9.指与物
【原文】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解释】非有非指者。什么是非有非指呢?这些话好绕,很容易把人给绕晕了。先看非指是什么?公孙龙担心大家把所指当成实相本身,所以就在所指前面加一个非来否定了。但是果真能够完全否定掉这个所指吗?这个所指绝对没有吗?这个所指一点用处都没有吗?难道这个所指要完全的去掉吗?所以公孙龙在前面加了一个非有,来说明并不是有非指这个东西,把所指去掉了,难道还有去所指这个东西吗?这个也不能执着的。
物莫非指。外物莫不是所指,外物莫不是幻象来的。我们所见的外物如同白马、白石,莫不是所指的幻象。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就好比是在电脑游戏当中一样。游戏当中的人物,走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景色才显现出来,否则事先都把所有的景色都显现出来,也很浪费计算机资源。我们何尝不是呢?假使我们骑着千里马白马飞驰在路上的时候,沿路的风景并不是事先全部展示出来的,我们看到的时候,眼睛和风景发生作用一瞬间,才显现出来颜色等信息的。即使白马在我们身边,我们去看马的一瞬间,马的颜色才一下子鲜明起来的。
指,非非指也;怎么解释指,非非指呢?感觉这些词好绕,难怪会说公孙龙诡辩了。非指可以说是让大家摆脱所指的束缚,看到所指的实相。前面再加一个非,就是说不要被非指所束缚了。所指也并不是绝对的不存在的。完全否定这个所指也是不对的,完全否定指月的手指也是不能看到月亮的。所以说非非指。我们否定了光子的实在,但是如果没有光子的描述,我们也看不到光的实相。
指与物,非指也。所指与物的实相是对应的,所指是指向于物的实相的。但是不要把所指当成物的实相本身。白马的名字跟白马的幻象对应;马的名字跟马的实相对应。白马的名字不等于的马的名字;白马的幻象不等于马的实相。马的幻象必定有一定的颜色,不是白马,就是黄马、黑马等。光子这个名字对应于幻象,这个幻象是人去观测光的实相,一瞬间而产生的。光这个名字对应于光的实相。
10.天下无物
【原文】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
【解释】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公孙龙所讲,逻辑还是非常连贯的。前面讲指和物对应不能把指当成物的实相本身,这里就开始讲如果天下没有物,也没有指那会如何。谁敢说非指呢?谁敢完全否认指的作用呢?如果天下无所指,天下就无物了。我们眼中的白马、白石,这些都是所指,都不是马、石的实相。
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假使天下无物的实相,谁敢说有所指呢?如果天下无物,天下也就无所指了。如果天下无有万物的实相,所指指向哪里呢?所指是依附在物的实相而存在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正如白马这个幻象为所指。白马的实相假如都不存在了,白马的幻象如何存在呢?
如果我们眼睛不去看白马,白马为所指,归于虚空;马的实相归于寂然;我们得心也归于寂然。如果我们的眼睛去看马的实相的时候,马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了。
11.天下有指
【原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
【解释】天下有指,无物指。假使天下有所指,而无物的实相,指也就无所指了。需要有指,也要有物的实相,如此才可以施行指。如果光有手指,没有月亮的实相,有手指也没有用。如果光有手指,没有琴,也是没有用的,弹奏不出雅正的乐曲。
谁径谓非指?谁敢完全的说非指吗?完全的否定手指吗?前面否定物的实相都不行。所指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手指,我们怎么看得到月亮呢?如果没有佛经,我们如何找到渡河的迷津呢?如果没有量子理论,我们怎么去测算量子运行的规律呢?但是我们也不要被量子理论所束缚住,把量子理论当成了量子的实相。我们只能通过理论去描述量子世界如何,我们只能通过测量量子如何,我们无法知量子的实相如何。
径谓无物非指?谁敢说无物所以非指吗?虽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外物的实相需要借助人的眼睛才能够显现出来。但是并不能说完全无物,还是有物的,只是没有名字、没有颜色、没有大小、没有动静、没有速度。不能由于心外无物,而否定了所指的作用的。白马、白石、光子、电子、中微子、希格斯粒子等这些都是所指的,这些也都是属于我们眼中的万物。
12.自为非指
【原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解释】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前面一句说了,天下有指,又担心误解以为真的有指,所以这里马上澄清说无指。公孙龙反复推敲,就是为了让世人离相来寻求实相。指固然自己就会为非指,为无指,不要人刻意去参与。所指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一样,自然就是虚幻的,并不是人去刻意定义为虚幻。光子、电子也是如同虚幻一样,只有人去观测的时候,才创造出光子、电子。
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指本来可以不用起这个名字叫作指,之所以起了名字叫指,正是由于它能够指物,把物的实相给指出来。所以说难道必然要待有物可指的时候,才可以给它起名叫指吗?我们惯性的思维,把手指给起了指的名字;脚趾不能指东西,就不叫指了。难道不能把脚趾,改成叫指吗?同样的道理,光子这个名字可以和电子这个名字互换的。但是量子理论就不能用在相对论的领域了,不能用在宇观世界;相对论也不能用在量子理论的领域,不能用在微观世界。正如一个国家的地图不能覆盖另外一个国家的地图一样。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地图描述。宇宙不同的部分,需要有不同的理论进行描述。如果要用一个单一的公式来统一宇宙,如此是行不通的。这样找大统一理论是徒劳的。如果把心和物切分开来,起点都错了,更是无法统一了。
第二章 白马论
1.白马非马
【原文】曰: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解释】问:“白马非马,可以这么说吗?”这个白马非马的命题非常有名,我们看看能否破解物理学难题。公孙龙虽然是名家代表,但是也是孔子的弟子来的。
回答:“可以的。”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就可以知晓白马非马是可以的。如果我们眼睛不去看马的时候,马是无有颜色的,我们去看的时候,马的颜色一下子就鲜明起来了。白马这个我们大脑之中的影像,并不等于马的实相本身。马的实相本身并无颜色的。同样的道理,光子并不是光的实相本身。光的波动性也不是光的实相本身。我们的心和光的实相共同发生作用,而有了波粒二象性。
问:“为什么呢?”
回答:“马,这个是代表着马的形体;白,这个是代表着颜色。”公孙龙这么论述还不够深入的。马应该是代表着马的实相,并不是马的形体。马的形体,也是由于眼睛去看而显示出来的。如果离开了观察,马是无有大小、高矮、胖瘦的外形的。正是由于观察,在观察的一瞬间,产生了形体的。正是由于观测的一瞬间,赋予了光子的大小、质量、形状的。观测的一瞬间,并不是光在动,而是心在动。
回答:“赋予马颜色、赋予马外形,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以说白马非马。”这里公孙龙的论述还不够深入的,也不完全正确的,我们展开来进行阐述的。观测马的一瞬间,赋予了马白色;观测马的一瞬间,也赋予了马外形。这两者虽然都是眼睛去观测,但是也类似于前面关于石头的论述。用手去触摸石头的一瞬间,赋予了石头坚;用眼睛去看石头的一瞬间,赋予了石头白。
白马非马,本质上说的应该是,白马并不等于马的实相。同样,波粒二象性并不等于粒子的实相。
2.既然有白马,为什么说非马呢?
【原文】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之非马何也?
【解释】问:“有白马总不可以称之为无马吧。”白马只是我们大脑之中的影像罢了,这个影像并不等于马的实相本身。我们眼睛去看白马的时候,产生了白马的这个影像。如果只是影像,的确可以说是无马。
问:“既然白马不可以说无马,既然有马,这不就是马吗?怎么能说是非马呢?”这个问问题的人估计是被白马非马的这个命题绕晕了吧,有许多的困惑需要公孙龙解答的。
问:“为什么明明有白马,又说不是马呢?怎么能说非马呢?”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我们明明观测到有电子、有光子,怎么能够说这个不是电子、不是光子呢?白马是我们看马的实相一瞬间的产物,这个产物是个影像罢了,不能等同于马的实相。光子是我们观测光的实相一瞬间的产物,光子不能等同于光的实相。我们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光阴如同白驹过隙,如同白马飞驰而经过缝隙,我们从缝隙里面看一样,转瞬即逝了。假如说,我们用一个超级照相机来观测,也许就可以看到飞马不动了。这个照相机每隔普朗克时间拍摄一张照片,飞马几乎接近于静止了的。
我们明明手里拿着石头,感觉到沉甸甸的,砸到脑袋瓜都会感觉到痛,怎么能够说这个宇宙的质量为零呢?标准粒子模型所描述的宇宙质量为零,无法解决质量的缺陷问题,真是不可思议。
3.假如白马是马会如何?
【原文】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
【解释】回答:“如果要求得马,黄马、黑马都可以的,不一定非得要白马;如果要求得白马,黄马、黑马就不可以了。”
回答:“假使白马是马的话,这两个是一个事情来的。既然所求是一个事情来的,白马不就是马了吗?既然所求都没有什么差异,为何前面却说黄马、黑马有一个是可以,有一个是不可以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段纯逻辑的了,公孙龙讲的有道理,句句都没有错,真是有点诡辩的味道了。
白马根本不是马的实相,白马只是幻象而已。电子根本不是电子的实相,电子只是幻象而已。只是由于我们观测电子的一瞬间,就有了电子,当然电子的实相并不是不存在。
4.白马、马不能等同
【原文】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解释】回答:“既然前面有讲到求马可以、而求白马不可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情,这是很显然的。如此看来白马和马还是不同的。”
回答:“黄马、黑马都是马,都是一样的。针对黄马、黑马来求马,就应该求得到马,而不可以求得到白马。如此一来,白马跟马不同,这是很显然的事情。”白马非马,这里在逻辑里面绕,有点偷换概念的嫌疑。按照公孙龙这个逻辑,白马跟马这两个概念的确是不同的,这也没有错。但是如果说白马不是马这就是完全两回事了的。
5.天下无马吗?
【原文】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解释】问:“照你这么说,既然说白马非马,那么黄马非马,黑马非马。只要有色的马就是非马了。”
问:“天底下不会有无有颜色的马。那按照这个逻辑,可以说天下无马吗?”马的实相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的,然而我们能够否认马的实相存在吗?对应黑洞而言,我们无法观测到,但是我们能否定它存在吗?我们能够观测到光的波粒二象性,但是我们却观测不到光的实相,难道我们能否定光的实相吗?我们的心和光的实相发生作用,而产生了光子。不能绝对的说无,也不能绝对的说有,实相是非有非无的。
6.白马为马和白,光子为光和子
【原文】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如有马而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解释】回答:“马必定会有颜色的,所以有白马。”有五颜六色的马,也有五颜六色的石头,有五颜六色的花朵。一缕太阳光没有什么颜色,看似没有什么颜色,可是经过三棱镜,就分出了七色了。光没有分出颜色之前,可以称之为光藏。一颗心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可以称之为中,也可以称之为心藏。发出来就是七情六欲了。这些颜色并不是刻意的藏起来,而是人的大脑被蒙蔽了的。
回答:“假使马无有颜色,只是有马而已,怎么能够求得到白马呢?所以说白马并非马的。”这个逻辑真有点绕,一不小心就容易把人给绕晕了。马的实相本来并无颜色,而是求马的人看马实相的一瞬间而有的颜色。如果不看马,马和心都归于孤寂。如此看来,白马只是我们脑中的幻象而已,马的实相是没有颜色的。白马非马也是对的。
回答:“白马,是由马和白二者组合而成的。前面有讲白并不等于马。马是马,白是白。”然而白能够脱离马而独立存在吗?马这个名字也只是指向马的实相罢了。马这个名字也只是指月的手指而已。之前关于石头的论说也是类似的。白不会脱离马的实相而独立存在,不是依托马,就是依托石头,如此才可以显现出白。不仅仅要依托于外物,还要依托于观察者,依托于心。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光子,光是光,子是子,光并不等于粒子。光波,光是光,波是波,波并不等于光的实相。爱因斯坦从小幻象自己骑着光马飞驰。在光马上面会看到什么景象呢?会不会出现比光马跑得还要快的东西呢?由此就引出了狭义相对论。白马离不开观测,光马照样离不开观测。光速不变是相对观测者来说不变的。在每一个小宇宙都有自己的时空参照系,观察者需要站在小宇宙内观测就很容易理解一切。
回答:“白马是由白和马二者加起来的。马和白马是不同的,所以说白马非马。”
7.白不能独立而存在
【原文】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 合马与白, 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解释】回答:“马未必一定要跟白在一起才可以称之为马,白未必一定要跟马在一起才可以称之为白。”马必定会有颜色,不一定是白,也可能是黄、黑等。如果人不去看马的时候,即使是白马也没有任何的颜色的。正是由于人去看马,马的颜色才一下子鲜明起来的。白未必一定要跟马在一起,跟石头在一起也是可以的。但是白一定是要依托外物而存在的。不仅仅需要依托外物,而且还需要有观测的这个动作,才可以一瞬间显示出来的。光未必一定要跟子在一起才能称之为光。
回答:“把马和白合在一起,复名可以称之为白马。”把光和子合在一起,复名可以称之为光子。白马非马,光子非光。白马并非等同于马的实相,光子并非等同于光的实相。人去观测马的实相,才出现了白马;人去观测光的实相,才出现了光子。
回答:“复名是两者相与,两者相加,白马不能以马来直接称呼,来直接起名字,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说:白马非马,白马不可以等同于马的。”白马不能仅仅称之为马,光子不能仅仅称之为光。这两者是不同的。手指弹琴的一瞬间,就产生了乐曲。眼睛看马的实相的一瞬间,就产生了白马的影像。科学家观测光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子。
8.有白马不能当作有黄马
【原文】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
【解释】问:“既然你把有白马当成有马,那么我说有白马当成有黄马可以吗?”回答:“不可以的。”这一句也是很显然的事情。
9.黄马非马
【原文】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解释】回答:“既然把有马跟有黄马区别开来,也就是说黄马和马是不同的了。”
回答:“既然黄马和马不同,那么就是把黄马当成非马了。”
回答:“既然说黄马非马,而却说白马为有马。这是很滑稽的事情。这就好比是让飞鸟到池子里面去飞翔,让棺和椁异位一样。这是天底下的笑话来的,有悖于逻辑的。”这里把黄马给请出来,说既然说黄马非马,同样可以得出白马非马了。
假如有一个人色盲的,他会把黄马看成是白马,这样会如何呢?他会跟正常人争论不休,说那个马是白马。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色盲,突然有一个正常人呢?情况又会如何呢?这个正常人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那些色盲的人。要完全领悟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需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得道,另一个是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得道的人如同白天天空上的星星一样稀少。如此稀少的人,如何能够说服别人呢?
即使不是色盲,不同的人也许看的黄马,黄色的深浅程度有细微差别。
10.有马不可以等同于有颜色的马
【原文】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解释】回答:“有白马不可以说无马,这是离白的缘故。”这句话有些绕,需要把离白的意思给解释清楚,才方便理解。前面讲过白马为白和马合起来,如果能够说离白,也就是将白和马分开,就不可以说无马了。这里说离白,是直指马的实相,自然就有马了。白只是眼睛看马的实相的瞬间显示出来罢了。明白了这一点,就是离相了。离白实质是离相。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如果离相了,透过波粒二象性,就可以看到光的本质了。光的实相并不是粒子,也不是波。
回答:“如果不离白,有白马不可以说有马的。“如果说不离白,也就是说不离相。不离相指的是白马的幻象,并不是马的实相,如此白马不可以说有马。人去看马的实相的一瞬间,产生了白马的影像,这个白马影像只是存在人的大脑中的。如果不离相,有光子不可以说有光的。光子只是人心和光的实相发生作用的产物。
回答:“之所以说有马,是因为把马的实相当作马的,并不能把白马这个幻象当做马的。”要破除对马的表象的执着,需要破除两层执着。第一层是名和实的执着,要将两者分开,马有个名字,这个名字是由人给起的,由人赋予的。光子、电子也是人给起的名字。四种力也是人给起的名字。不要被这些名字束缚住了。第二层是破除马的影像和马的实相的执着,这个是离白,离相。这一层在道理上理解相对容易,但是难得的是真正去实证,这就需要得道,也就是明心见性了。如果能够做到这第二层,也就是理解了禅的精髓了。外离相即禅。
回答:“所以说有马这个是指的马的实相,这个是没有任何颜色的。白马是人眼睛去看马的实相而产生的。马的实相不可以说就等同于有颜色的各种马,马的实相不能等同于白马,也不能等同于黄马、黑马。”光的实相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动。
11.白并不一定依附于马
【原文】『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 非马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解释】回答:“白色并不一定要限定于具体一物,可以去掉具体一物就可以了的,在另外一物也可以显现。”白可以依托于石头而显现你,也可以依托于马而显现。虽然可以换不同的外物,但是必须要依托外物才得以显现。人眼睛看石头的一瞬间,石头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人眼睛看花的一瞬间,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人的舌头品尝辣椒的一瞬间,辣味一下子显现出来了。如果离开了人的舌头,也可以放在动物的舌头,也可以显现出辣味来。但辣椒的实相和舌头触碰的一瞬间,才会产生辣味的结果。粒子不一定要限定于光,也可以限定于电子实相而产生电子。波动不一定要限定于光,也可以限定于电子的实相而产生波动性。
回答:“白马,白已经限定是跟马结合了,如此限定的,指的是白马在人心中的幻象,并不是马的实相本身。所以说非马。”前面说没有限定,白可以随便结合,产生白天鹅,白石,白马等。这里是限定了的。白马连在一起,就指的是白马的幻象了。这个是不是幻象呢?人的眼睛看马的实相的一瞬间,就有了这个白马的影像。这个影像并非马的实相,所以说非马。粒子已经限定于光了,指的光子就是人心中的幻象,并不是光的实相。人观测光的实相的一瞬间而有了光子。所以说光子非光。
回答:“马,并不去取什么颜色,所以黄马、黑马都可以相应的。”马的实相是没有什么颜色的。黄马、黑马的实相也是无有什么颜色的。只是人眼睛看黄马的实相,在一瞬间赋予了马黄色罢了。光的实相并无什么颜色,我们说光,白光、黄光和紫光也可以相应的。
回答:“白马,这个是取了颜色的。黄、黑马都是取了颜色的,所以唯独白马可以相应的。”白马取了颜色,这个是人头脑中的影像,并非马的实相。同样道理,黄马、黑马也是人头脑中的影像。所以白马不能等同于黄马、黑马。光子,这个是粒子了。白光子、黄光子合紫光子是不能等同的,频率不同,质量也是不同的。但是静止质量都为零。
回答:“不去取颜色并非等同于有去取颜色。不去取颜色,这个是马的实相;去取颜色这个是白马。白马这个人心中的幻象,而马是实相。两者是不同的。所以说白马非马。”不去取粒子,这个是光的实相。去取粒子,这个是光子,是在人心中的幻象。人观测光的实相,就创造了光子。
第五章坚白论
1.诸子百家之名家
春秋战国的时候,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人,诸子百家中有一家被称为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惠施与庄子为至交好友。惠施先庄子二十年离开人世,庄子在此后的时间里,几乎不与人谈什么话。庄子遇见惠施,可谓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了。公孙龙有白马非马的著名故事。名家向来被世人误以为是诡辩的,实则不然,他们为得道高人,他们的论述里面存在什么没秘密呢?几千年后我们能否让这些秘密重见天日,造福世人呢?我们拭目以待。
《道德经》中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名字和名家的名有何不同呢?实则是相同的,名家的论述和老子的相得益彰,互相发明。这里的名是指相,在西方哲学之中也称之为表象。这个相是很大的一个概念来的,语言、文字、颜色等这些都是属于相。波粒二象性也是属于相,我们要透过相看清光子等离子的实相。
我们用手去摸石头,而产生了坚硬的感觉,这个也可以称之为相。这个相是心和实相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说这个相完全没有作用,所以我们既要于相,也要离相,于相而离相。宇宙的实相如同天上的月亮,假如我们看不到,有圣人给我们用手指指出来,我们还是看不到月亮,就会直接把手指当成了月亮本身。大家也许觉得很诧异,哪里有这么傻的人呢?实则我们就是被自己大脑给骗了的。语言、文字就是手指而已。我们需要于手指而离手指。名家教我们离坚白,也就是这个意思。要于坚白而离坚白。
数学、物理也都是指月的手指而已。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也都是指月的手指而已。
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实证离坚白,量子理论的大门将向我们打开,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珍宝等待着我们随手拿来。
2.坚白石
【原文】“坚、白、石、三,可乎?”
曰:“不可。”
曰:“二可乎?”
曰:“可。”
【解释】战国时候名家公孙龙有著名的《坚白论》,该文对于理解波粒二象性很有启发。由于原文并不是很长,所以就在此进行解释。问:坚、白、石三种属性同时结合在一起,可以吗?回答:不可以。问:两种属性结合在一起可以吗?回答:可以。
我们可以说坚石,白石,而不能说坚白石。只能是两两结合,而不能把三者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如果要放在一起,需要在更高的层次可以整合,人的大脑可以整合触觉和视觉。测不准原理讲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测到,不能放在一起的,但是在更高的形而上层次是可以兼容的。虽然不能同时观测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但是在更高的层次是可以放在一起的。
对于粒子而言,同时具有粒子和波动这两种特性,也就是说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光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我们在说电子和光子的时候,就是在说粒子性。我们不能同时观测到粒子性和波动性,所以不能把粒子性、波动性、还有光三者同时放在一起来起名字。
坚是由手这个测量工具去测量的结果;白是由眼睛这个测量工具去测量的结果。假如还有其它的测量工具,测量的又是另外的结果。这些都是心对于石头的实相测量的结果。石头不仅仅有坚白二象性,还有其它的象,只是我们还没有去测量其它的而已。
同样的道理,光不仅仅有粒子和波动两种属性,还有其它的象,只是我们不知晓而已。
3.为什么只能有白石和坚石?
【原文】曰:“何哉?”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解释】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回答:“如果不用手去触摸,没有坚,而有白,加起来就是白石;如果不用眼睛去看,没有白,而有坚,加起来就是坚石。”在看的同时就有了白,如果不看并不存在白。正是由于眼睛接收到了白色的光波,在我们心里展示出是白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去观察光,就不存在光子。如果我们不去观测电子,就不存在电子,但是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电子的实相。电子的实相是什么?我们现在无法知晓。
4.为什么粒子和波动不能同时被观察到?
【原文】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然,非三也?”
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
【解释】问:“既然看石头,就可以得到白,不可称之无白。既然摸石头,就可以得到坚,不可称之无坚。而这两者都是针对石头来说的,那么加起来不是就有三了吗?为什么不能说是三呢?”
回答:“用眼睛去看是得不到坚的,而只能够得到白,所以是无坚的。用手去触摸是摸不到白的,而只能得到坚,所以说是无白的。如此说来,不能同时得到三的。”用一种测量方式可以测量到光是粒子,而不能同时测量到是波动的;用另外一种方式测量到光是波动的,而不能同时测量到是粒子。波动、粒子和光这三者不能同时出现,正如白、坚和石三者不能同时出现一样。
5.为什么不能同时得到白和坚?
【原文】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
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解释】问:“天下如果没有白色,也就是说没有什么颜色,也就不能看石头了;天下如果没有坚硬,就不可以称之为石头的,石头必定是坚硬的。如果是一盘散沙不能称之为石头的。也不能软软的就称之为石头。坚、白和石这三者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的,这里面是不是藏着三种属性呢?这样说可以吗?为什么前面说三者不能放在一起呢?”
回答:“对于坚、白这两种属性,有自然的藏起来的,并非故意的藏而藏起来的。”
当你用手去触摸石头的时候,就可以有坚,而另外的白就自然的藏起来的,并不是刻意的藏起来。当你用眼睛去看石头的时候,就可以有白,而另外的坚就自然的藏起来了的,也不是刻意的藏而藏。
当我们去测量光,产生了粒子的属性,波动的属性自然就藏起来了,并不是刻意的隐藏而隐藏。产生了波动的属性,粒子的属性自然就藏起来了,并不是刻意的隐藏的。
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不能同时被观察到。当你用测粒子的方式测量,就会得到粒子属性;当你用测量波的方式测量就会得到波的属性,片面的否定其中的一个属性是绝对错误的。
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测不准原理),这个理论是说,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当我们测量到了粒子的位置,速度就隐藏起来了;当我们测量到了粒子的速度,位置就隐藏起来了。并不是粒子刻意跟人在躲猫猫。
6.一坚一白不能相生
【原文】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盛盈,其自藏奈何?”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解释】问:“石头有白的属性,有坚的属性,而石头必定和这两个属性相生相盈、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你所说的自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不是都在的吗?”
回答:“得到白,或者得到坚,这两者是不同同时出现的,见到了白,就不见坚;见到坚,就见不到白。这两者是相离的。不能同时见到,这个就是离,一(坚)一(白)不能相生相盈。所以称之为离。之所以称之为离,这也是藏的意思。”
当我们用眼睛去看石头的时候,坚就见不到了,坚就离了,虽然说离,但是并未离远的,而是藏起来了在石头实相中了。所以说离即是藏。
物质粒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不相生相盈,不会同时被观察到。
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相生相盈,不能同时被测量到,这个被称之为测不准原理。当我们测量到了粒子的位置,虽然速度就离了,但是并不是真的离开了,而是藏起来了,隐藏在实相之中了。
7.广义视角看坚白并无矛盾
【原文】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
【解释】又回答:“见到石头的白,就不见石头的坚;见到石头的坚,就不见石头的白。坚、白和石头加起来就是三了。如果能够在广义的方面来看,就知道还是有三了,难道不能成立吗?”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同时可以去看,同时可以去摸的,在广义的角度来看,这又是没有什么矛盾的。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似乎又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可同时存在,但是在广义的角度,广义的视角来看,又并不存在什么矛盾的。站在宏观世界的角度来观测宇观世界,就有了相对论;站在宏观世界来观测微观世界,就有了量子理论。
假如有两个人,一个人有眼睛可以看;另外一个人有手,可以触摸。这两个人就好像是两个小宇宙。可以看的那个人,说这个石头是白的;可以摸的那个人,说这个石头是坚硬的。两个人争论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两个人都是对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争论源头正是如此。假如把这两个人合在一起,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就没有任何矛盾了的。
这个石头就好像代表着宇宙,而世人的测量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8.不仅仅是石头如此
【原文】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解释】问:“物体虽然说是白的,但是并不是固定的。”这个白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用眼睛去看石头的实相,而看的一瞬间而有的。
又问:“物体虽然说是坚硬的,但是并不是固定就有坚硬这个东西。”坚硬只是一个概念,要给人描述清楚坚硬是怎么一回事,说一万遍不如摸一遍。怎么样也说不清楚。有一首歌是讲盲人的,你给我讲的白,我不知道是怎么样的白。你给我讲的坚硬,如果不是去摸一把,就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坚硬。只有触摸的那一刻,才知道什么是坚硬,而坚硬这个概念才存在。对于量子而言,只有去测量的那一刻,波函数坍缩了,量子的状态才知晓。
又问:“这种不定的情况,在万事万物之中都是存在的,难道只有石头存在吗?”对于月亮而言,爱因斯坦感到困惑,他问助手:难道这个月亮,我不去看的时候果真不存在吗?月亮如果不去看,有月亮的实相存在,但是那个实相没有形状,没有大小,没有颜色,如何称之为月亮呢?只有我们去观察了月亮,在我们心中才形成了月亮这个样子。万事万物都是如此的,不仅仅是石头。
虽然看似讲一个石头,而且是诡辩,但不是的。通过讲清楚一个石头,就可以讲清楚宇宙了。
9.非坚白无石
【原文】曰:“循石,非彼无石,非石无所取乎白。(坚、白)石不相离者固乎。然其无已。”
【解释】回答:“就那石头来说吧,如果没有白,也就是没有颜色,没有坚,就没有石头。”如果失去了白和坚,就不能称之为石头了。假如有一样东西,啥颜色都没有;摸起来很软,如此不能称之为石头了。
又说道:“如此看来,坚和石头是不分离的;白和石头是不分离的,这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了。然而这些不分离也一直都是存在的。”粒子性和粒子不分离;波动性和粒子不分离,而且一直都是如此的。
10.于相而离相
【原文】曰:“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
【解释】问:“石头是一;坚和白两种属性是二。坚和白都在于石中。”其实坚并非在于石中,而是在于我们的手和石头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手和心,就没有坚。如果离开了石头,同样也没有坚。两者缺一不可。同样道理,白并非在于石中,而是眼睛观测石头的那一刹那,心和石头实相发生作用而产生了白。如果眼睛不去看石头,石头归于寂静,我们的心也归于寂静。如果我们去看石头的时候,石头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了。
正如我们的心和光共同发生了作用而产生了光子。离开心,无光子;离开光的实相,也无光子。
问:“所以说这其中有知和未可知的秘密。”我们用手去摸石头,在心和石头实相的共同作用下,就有了坚的概念。然而石头的实相如何,这是未可知的。我们用眼睛去看石头,在心和石头实相的作用下,就有了白的颜色,然而石头的实相是如何,这也是未可知的。我们去测量光,在心和光的共同作用下,光有了粒子性和波动性,这个是我们可以知的。但是光的实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思考了一辈子。
问:“有可以见到的,也有不可以见到的。有可以显现的,有不可以显现的。”用手去摸石头,就可以见到坚,而不可以见到白;用眼睛去看石头,就可以见到白,而不可以见到坚。用测量粒子的方式去测量光,就可以见到粒子,而不可以见到波动;用测量波动的方式去测量光,就可以见到波动,而不可以见到粒子。
问:“所以说知和不知是分离的。”
这一句话讲两个分离,我们先讲第一个分离,就是实相和相的分离。我们可以知石头的颜色是白的,不可知石头的实相,这里颜色和实相是分离的。这也就是离相。外离相即禅。我们习惯性的把白石当成了石头本身,如此看来名家所说的白马非马,这个还是真理来的,并不是诡辩。马的实相本身并没有什么颜色的,也不是白的;白马并不是马实相本身。
我们接着讲第二个分离,坚和白是分离的,手去摸的触觉是分离的,眼睛去看的视觉是分离的。这两者分离开来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所以会存在着争执和矛盾。假如我们把这两者分开来,一个人只能够看,另一个人只能摸,两个人去摸和看了石头以后,如同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争论得不可开交。那个看见石头白的人,无论他怎么形容,另外一个人都无法理解。那个摸到石头坚的人,无论他怎么形容,另外一个人都无法理解的。这就好像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争论一样,这就好像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之间的矛盾一样。两者需要在更高的层面进行整合。视觉和触觉在人的身上已经在更高层面进行整合了。
问:“所以说见与不见是自藏的,并不是刻意而为之的。”当我们用手去触摸石头的时候,可以见到坚,而见不到白,白就藏起来了。并不是刻意地藏起来,而是自然如此的。当我们去测量粒子的位置的时候,得到位置,而见不到速度,并不是刻意隐藏起来,而是自然如此的。
问:“既然我们说到藏,也知晓了藏的本意,又有谁能说这不是离呢?”离即是藏,藏即是离。一根竹管,如果不开孔可以作为定音器来使用,虽然看似只有一个音,可是里面蕴含着五音。可以称之为胎藏。实则是音藏。如果开孔了,就分出了五音,形成了雅正的乐曲。我们的心可以分出七情六欲,如果没有分出之前,可以称之为中,称之为心藏。
11.白石非石
【原文】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坚白域于石,恶乎离?”
【解释】问:“眼睛虽然不能见坚,手虽然不能见白,然而不可以称之为无坚,也不可以称之为无白。”虽然手和眼睛处在不同的维度,无法去感知,但是不可以称之为不存在的。虽然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处在不同的维度,由不同的视角而产生,但是并不是互相矛盾的。
问:“眼睛是不能摸的,手是不能看的,不能异位的,也不能互相替代的。”假如我们用相对论去套在微观世界,这是行不通的;假如我们用量子理论去套在宇观世界,这也是行不通的。我们不能用测量粒子的方法去测量波动,不能用测量波动的方法去测量粒子。爱因斯坦研究大统一理论,需要上升到更高的维度才能统一,也就是形而上的高度。量子理论是由宏观世界观测微观世界的产物,相对论是由宏观世界观测宇观世界的产物。假如我们站在微观世界观测微观世界;站在宏观世界观测宏观世界,站在宇观世界观测宇观世界,如此就可以统一了。
问:“坚和白本来是融合在石头里面的,怎么能够分离呢?”坚和白本来是不存在的,并非融合在石头里面。只有眼睛去看石头的时候,石头的颜色才会鲜明起来。不去看的时候,石头是在孤寂状态,我们的心也在孤寂状态。正是由于我们去看石头,所以创造出了白石;我们去摸石头,所以创造出了坚石。但是不可以执着于创造这两个字,虽然不去看,没有白石存在,然而有一物存在。此物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只有人去观测的时候,心和实物发生作用,而产生了石头这个影像。这个影像不能等同于石头本身。也就是说白石非石。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白马非马。
12.天下人都把手藏在裤袋里,坚也隐藏起来了
【原文】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兼,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解释】回答:“坚这个属性未必一定要和石头融合在一起,而与许多外物都是兼而有之的。”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石头,还有许多坚硬的东西。
回答:“我们还没有用手去触摸外物的时候,外物还没有兼有这个坚的属性,而并不能绝对的否定坚的存在,也不能说坚绝对的存在。”只有触摸的一刹那,坚才和外物兼容,才融合在了一起。只有我们去看花朵,花朵的颜色才鲜明起来。只有我们去看石头,石头的白色才一下子鲜明起来。只有我们去测量量子,量子才瞬间塌缩,才出现一种状态。测量量子如同拍照,量子运行到了一种姿态,记录下来了。所以说,量子也许有许多中状态。由于测量是有时间和空间的精度的,最小的时间精度是普朗克时间,最小的空间精度是普朗克空间。这就使得量子的运动似乎是跳跃的,而不是连续的。这就使得量子有了粒子性。
我们来打个比方量子性对应于坚;波动性对应于白。现在科学家在试图用弦理论来统一物理学,然而弦只是代表着波动性,如何能够单方面统一呢?正如不能仅仅用坚来描述清楚石头的实相。在坚的维度,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什么是白。在白的维度,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什么是坚。再说了,弦理论毕竟也只是指月的手指,能够用手指把完全代替月亮吗?
回答:“如果手不去触摸石头,而坚就离了石头,而隐藏在石头之中。如果用手去触摸外物,触摸的一刹那外物就有了坚的属性。”
回答:“天下的人假如说都收手不干了,全部都放在裤袋里面,不再去触摸外物了。坚性就藏在了万物之中了。”虽然离了,虽然藏了,可是只要我们伸手去摸石头,坚又显现出来了。这其中隐藏了量子世界的秘密,我们去观测光,才有了光子;我们去观测电子,才有了电子。如果我们不去观测,光子就淹没在光的海洋里了。如果我们不去观测,电子就淹没在大宇宙的海洋里了。宇宙本质上是光子流,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光子构成,万物都是由光构成。光子静止时没有质量的,宇宙静止的时候,质量为零。什么时候宇宙能够静止呢?正如古代的公案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如果我们的心处于静止状态,也就是处于孤寂状态,万籁寂静,宇宙质量等于零。科学家为此感到无比震惊,然而这时实相。
13.白色不会自己白
【原文】“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黄黑与之然。”
【解释】回答:“白色不能自己就发白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怎么能使得石头和其它外物发白呢?”白色是由于我们的眼睛去看,石头才瞬间显现出来的。我们去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我们不去看花,花和我们的心都归于寂静。白色是不会独立而存在的,是心和石头的实相发生作用的同事创造的。同样的道理,白也不是像涂料那样,直接就使得石头和外物发白了。电子、光子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而是人的观测和外物的实相共同创造除了电子和光子。
回答:“如果白色能够自己独立而存在,那么就不必要依存于外物而显现了。”白色要显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必须要依赖于外物的实相;另外一个必须要依赖于心。然而石头的实相又是如何的呢?石头的实相是无颜色,无大小的。连这个名字也是人给起的。
回答:“不仅仅是白色如此,黄色和黑色等其他颜色也都是如此的。”白色类似于琴声。手指对应于心,而琴弦对应于石头的实相。手指触碰琴弦的瞬间,乐音诞生了;眼睛看石头实相的瞬间,白色诞生了。请注意,石头和石头的实相是两个事情来的。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原文】“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离也者,因是。”
【解释】回答:“如果石头都没有,到哪里去取坚白石呢?”所以说,石头的实相必须要有,如果没有石头,坚和白都不存在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手也必须要有,而且要去触摸石头,如此才能够有坚。眼睛也必须要有,而且要去看石头,不看石头,也不能得到白。
回答:“所以说坚和白是离石头的实相的。”如果把白石等于石头的实相本身,这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说白石非石。如果把白马等于马的实相本身,这也是错了的。所以说白马非马。如果把光子等同于光的实相本身,这也错了的。如果把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等同于光的实相本身,也就是说波粒二象性等同于光的实相本身,这也错了。如果把坚白石等同于石头的实相本身,这也错了。
回答:“正是由于如此,所以有离这么一回事。”我们说指月之指非明月。我们要于手指而离手指,如果抓住手指不放,把手指当成月亮就错了的。
15.无心神就无白
【原文】“力与知果。不若,因是。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
【解释】回答:“前面讲没有石头是不行的,坚和白也就无所归附了。力发生作用的瞬间就有了果。”单单有了石头也不行,需要有力的作用,需要有动作。如果不用手去摸石头,也就无坚,手去触碰石头的瞬间,就知道了坚这个果。眼睛去看石头的瞬间,就知道了白这个果。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电子的瞬间,就创造了电子这个果。光子也是如此。庄子有个大风吹树的公案。大风吹大树的万个孔窍的瞬间,发出了万种声音。这些声音如梦如幻,实则对应着天地万物。
回答:“如果不去以力发生作用,也就是离了。”这句话跟上面一句是连贯的。如果不去看花的时候,花和心都归于孤寂的状态。如果不去测量光,光和心都归于孤寂。前面讲了两个条件了,一个是石头要存在,另一个还要力的作用。接下来讲第三个条件,也就是心。
回答:“白由于有眼睛所以可以见到,可以显现。”然而眼睛是不是最关键的东西呢?心为君主之官,眼睛只是五官之一罢了。
回答:“光有眼睛也不行,需要有发生作用的媒介,也就是要有光线。”
回答:“但是单单光线能显现吗?光线和眼睛也都不能真的显现,不能真的见到,而真正见到的是我们的心神。”石头的白的显现需要融合许多东西,需要有眼睛、光线、大脑等。然而什么是心呢?大脑是不是等于心?没有那么简单的,中医有讲心藏神,肝肺藏魂魄。五脏六腑和大脑和合而生成了心,这个心是一身的主宰,真正的主人。自心自性是真正的观察者。
回答:“如果我们的心神不能够显现,而就可以说离了。”仅仅是眼睛在盯着发呆,而心处于孤寂的状态,也是离相的。心神相当于终极的测量工具。我们愿意花许多的精力去改造测量设备,甚至构建了庞大的粒子加速器,可是我们却很吝啬对于心神这个超级测量工具的投入。
16.心神要于相而离相
【原文】“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
【解释】什么是于相而离相呢?指月之指非明月。手指可以说是相。我们如果不依靠手指,根本都不知道月亮的存在。所以我们又得依靠手指,又不能被手指死死地束缚住了。如此就是于手指而离手指。对于石头也是如此,于白而离白,于坚而离坚。
回答:“坚必须要以手才可以知,而单单伸出手也不行,手还有有之前所说的那个力的动作,也就是捶击石头的动作,如此才可以知石头的坚。如果光有这两样,而心神不知,也不行。”这一话是对前面分开来讲的几样东西的总结。
回答:“如果单单有心神,没有石头、手和叩击的力的动作,也没有坚这个东西。”
回答:“心神是要离万事万物的相的,坚是相,白也是相。心神是要于相而离相的。”心神如果受外在的相的牵引,就会追求物欲了的。心神如果看到这个石头美不胜收,就会产生想得到占有的欲望,这个就是罪恶了的。《道德经》中有讲,不贵难得之货。
17.心神离万物之相
【原文】“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解释】回答:“这个离相,并不单单指的是石头的,天下万物无不是如此的。只有我们反求诸己,使得心神于相而离相,不被外物所牵引,心神就可以归于孤寂而归于正。心神归于正,而一身就归于正了。每个人都如此,天下就都归于正了。”
不单单是电子、光子,所有的微观粒子都是如此。如果没有基于电子、光子的显现和研究,就不知道微观世界的实相。但是要看到实相,必须要透过这些表象去领悟实相。
18.石头记
知一石可以知万石;知一石可以知万物。知一心可以知万心;知一世可以知万世。阳明先生年轻的时候,就对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学说深信不疑,他花了几天几夜去格竹子,期望把竹子给搞明白,然而却病倒了。也许需要反求诸己,把自己的心给搞明白了,石头、竹子也都会明白了。
石头有轻有重,正如微观粒子质量有轻有重;石头有的大有小、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形状。如果我们不去看石头的时候,石头归于孤寂,无有颜色,如同一个黑洞。
石头有贵有贱,实际并无贵贱,都是由于人的喜好而贵难得之货罢了。
石头有高有低,如同人有高有低。石头呆的地方越高,跌下来就越危险,人也是如此。
飞石不动正如飞鸟之影不动,正如飞矢不动。
如此多样的石头,如何能够用一套理论给统一起来呢?石头就类似于宇宙,如果要统一石头,就好像是爱因斯坦在找大统一理论一样。如何用一套理论来统一坚和白呢?对于手而言,它只能知坚,而不知白为何物;对于眼睛而言,它只能知白,而不知坚为何物。如何能够把两者给统一起来呢?地球表面是多样的不规则的,如何用一张地图就覆盖所有的区域呢?不同的区域必须要有不同的地图。石头不同的区域是不规则的,如何用一张图就全部覆盖住呢?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